龙胆泻肝丸
(2022-06-30 14:17:18)
清肝胆
利湿热
摘自2022-6-29中国中医药报
黎崇裕
刘志龙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龙胆泻肝丸处方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有记载。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由龙胆、柴胡、黄芩、炒栀子、泽泻、木通、盐车前子、酒当归、地黄、炙甘草组成。
临床应用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等。《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记载:“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东垣无黄芩、栀子、甘草,亦名龙胆泻肝汤”。可见龙胆泻肝丸上可以清泻肝胆实火,中可以清泄渗利,下可以清利下焦湿热,可通治三焦之火热,且具有泻中有补、清利并用之效。因此,笔者临床还常用本药治疗上中下三焦疾病,现列举部分如下。
头痛
头痛而胀伴有面红目赤、脾气急躁者,服龙胆泻肝丸效佳,可清肝泻热、除烦止痛。
失眠
心烦失眠、夜寐多梦,伴急躁易怒、口苦目赤者,服龙胆泻肝丸效佳,可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口臭
口中异味大伴便秘尿赤、头晕头胀者,服龙胆泻肝丸效佳,可清肝降胃、泻火除臭。
外阴瘙痒
“肝经绕阴器而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因此外阴瘙痒亦多从肝经湿热论治。湿热下注阴窍则出现阴肿、阴痒、带下黄臭、会阴部潮湿等症,可服龙胆泻肝丸清热祛湿、疏肝止痒。
带状疱疹多见于胁肋部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因患处焮红灼热、痛如针刺刀割,故而多从肝经郁火论治。龙胆泻肝丸可清肝泻火、散郁止痛,促进疱疹结痂,还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还可马齿苋捣烂外敷。
服药禁忌
1.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者,应酌情减量。
5.
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时间:2022-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晓明 陶佳
黄汗病是,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肝胆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
何某,男,27岁,2019年06月11日初诊。患者腋窝出黄汗,苔黄腻,脉细弦数。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肝胆湿热。处方:龙胆草10g,炒山栀10g,炒柴胡10g,炒黄芩10g,车前草10g,通草5g,甘草5g,当归10g,生地10g,浮小麦30g,糯稻根须30g,穭豆衣10g,麻黄根10g,薏苡仁15g。7剂,水煎服,分上下午2次温服。
6月18日二诊:药后汗量减少,颜色较前淡,上方加泽泻10g,以渗湿泄热、导热下行。7剂,水煎服,分上下午2次温服。
6月27日三诊:药后黄汗止,无不适,上方再予7剂,以资巩固。
按张恩树指出,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属正常现象。汗为心之液,由精气化生,不可过泻。本案黄汗的产生,乃邪热郁蒸,湿热内蕴,泛溢肌肤所致,以清肝胆湿热为治疗基本原则。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通草、车前草渗湿泄热,导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四药共为佐药。浮小麦、糯稻根须、穭豆衣、麻黄根敛阴止汗;薏苡仁健脾渗湿;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与当归、生地相伍以适肝体阴用阳之性;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全方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故黄汗止,效如桴鼓。
此外,还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甘厚腻、辛辣刺激、热性之品,汗后应及时清洗身体、更换衣物;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杨晓明
陶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眼胀痛案
(2022-09-21
14:55:59)[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谭洪福
王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21年7月24日。晨起眼胀痛6月余。于眼科医院查视力、眼压等未见异常,外用眼药水效果不理想。刻诊:晨起右眼胀痛,活动后减轻。口苦,急躁易怒,饮食二便无异常。脉沉弦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肝火上炎,瘀血内停型)目珠胀痛。
治则:清肝泻火,活血化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6g,黄芩15g,栀子10g,夏枯草15g,菊花10g,薄荷10g,决明子15g,丹参15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9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9日二诊:服药1剂眼胀痛大减,现基本消除,仍感眼干涩。脉沉滑,舌红苔薄黄。效不更方,继予上方6剂。
8月5日三诊:眼胀痛消除。脉沉,舌红苔薄白。予上方6剂巩固,治愈。
按眼胀痛古籍称为“目珠胀痛”“神珠自胀证”。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本案患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致目胀痛,口苦及舌脉亦肝火之象。本方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为主,加入夏枯草、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肝火清则胀痛消除。眼胀痛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系血瘀,故用丹参、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肝火、散瘀血之功,与本病颇为合机,故取良效。(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金匮要略》之黄汗病探究
(2016-06-02
21:02:41)[编辑][删除]
高广明 河北中医学院
何为黄汗
黄汗一词首先出现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与“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是一种以汗出入水,水热互结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证。
黄汗之病机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8条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之病机为营卫郁滞,湿热阻遏。因汗出之时,腠理开泄,表卫空疏,水寒之气容易内侵,水湿停于肌腠,营卫郁滞,卫郁营热,湿热交争而成黄汗。水湿停留于肌表而身肿,营卫不和则发热,气不化津则口渴。状如风水,说明黄汗和风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第1条中言:“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那么到底哪些症状属于黄汗,下面就讲到“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第2条中“不恶风者,小便不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29条中“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由以上几条可以归结病机为:1.湿邪痹阻。如状如周痹、两胫自冷、腰髋弛痛,身体重等症候此为水湿之邪痹阻于腰骶关节,而出现以上诸症候,这正于风水证中之外证骨节疼痛相符合。2.上焦胸中有寒。如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胸中窒、不能食,反剧痛、瞤即胸中痛等症候,可见上焦有寒亦为黄汗病的一基本病机。3.营卫郁滞。如条文中身肿而冷、暮燥不得眠、身重汗出已辄轻,久久必身瞤、如有物在皮中状。4.湿热阻遏。如以上所述中暮躁不得眠、发热汗出而渴、久久其身必甲错、烦躁,小便不利等。
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
由以上论述可见黄汗之病机为寒热错杂,在上焦既有寒邪,又有湿热的阻遏,当以芪芍桂酒汤。方中黄芪走表,益气去湿,又能温上焦之寒。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兼泄营分之热,开营卫之郁滞。桂枝又能驱寒湿,除寒湿之痹。苦酒即米醋,用以泄营中郁热。诸药相协,使营卫气血调和通畅,则水湿除而黄汗止。而桂枝加黄芪汤则为黄汗的变治法,在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基础上,兼加黄芪通阳散湿。病机上则侧重于营卫失调,营卫郁滞,阳郁而水湿内停。
与风水鉴别
第28条言:“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的症状与风水有相似之处,那么该从何鉴别?第1条言“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以及第2条言“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由以上三条可见风水与黄汗有明显不同之处,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风水汗出色正,而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汗沾衣。然病机亦有不同之处,黄汗主要为表卫不固,水湿留滞于肌腠,湿郁化热,湿热交争,治疗当固表驱湿,调和营卫,张弛郁热。而风水病机为外邪犯表,肺失通调,治疗当发汗,宣肺,散水。(高广明)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