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柔浅刺疾出法治小儿面瘫

摘自2022-6-27中国中医药报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齐建兴 河北省中医药科学院
王某,女,8个月,2016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口眼歪斜10余天。患儿10天前由其母携抱外出购物,适值天冷风大,于回家后次日发现患儿面部向左歪斜,哭笑时症状加重,遂到医院儿科就诊,确诊为面神经炎。给予营养神经、抗病毒等治疗10天,无明显效果,经人介绍前来针灸治疗。患儿发育正常,面部向左侧歪斜,右眼闭合不全,伴见流泪,上看时右侧额肌纹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润,指纹浮现于风关,色泽鲜红。
诊断:小儿面瘫。
辨证:风寒外袭,闭阻脉络。
治则:解表散寒,温经通络。
处方:瞳子髎、阳白、攒竹、巨髎、地仓、颊车、足三里、合谷。
操作:足三里、合谷取双侧,余穴取患侧,均采用轻柔浅刺法,不留针。巨髎、地仓、颊车、足三里加艾条温和灸,每穴灸3分钟,每日1次。
患儿治疗3次后口眼歪斜开始好转,治疗6次时右眼可闭合,流泪好转,额肌已能活动,哭笑时口角少见歪斜。1个疗程结束,患儿已完全恢复,右眼流泪消失,额肌上抬自如,哭笑时未见口角歪斜,巩固3次,停止治疗。
随访至今未见有后遗症。
按 小儿面瘫发病机制与成人无异,但小儿面瘫不易被发现,常在哭闹时发现口眼歪斜,或在进食、饮水时发现口角流水等症状时才被发现。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病情变化较速,治疗又往往难以配合,针灸治疗时不适宜留针是其特点。
根据小儿气血未充、脏腑未平的特点,治疗该病选用轻柔浅刺疾出法,采用双手进针,要求进针快、出针快,刺入皮下1~2分左右,旋即出针并以左手按压针孔。通过浅刺、疾出,振奋经络之气,调畅血脉,通经活络。
此法是专门针对婴幼儿所设的常用针法,正如《灵枢•逆顺肥瘦》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小儿药证直诀•变蒸》说:“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状。”均说明了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气血待充,筋脉待长,故在治疗中取穴应采用少而精的原则,在针刺手法上应采用轻柔、浅刺、疾出为法则。其中手法要轻柔,针刺要浅,如刺激量过重或针刺手法不当,不仅会损伤患儿正气,并且患儿还会因针刺痛苦而哭闹不止,难以配合而影响疗效。
该案所选腧穴多以“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为原则,如胆经取瞳子髎、阳白,膀胱经取攒竹,胃经取巨髎、地仓、颊车,加足三里扶正,加合谷祛邪。组方并无新意,之所以取得疗效,主要在于针刺手法的运用,故每每得心应手。
摘自2022-7-15中国中医药报
高军 时乐 朱明馨 王洪强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小儿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内因则是脾肺不足。
•鼻窍不通是鼻渊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常见的是肺脾气虚体质。宣降肺气、通窍祛浊为最基本方法。
急、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属中医学“鼻渊”范畴,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鼻窦炎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完全治愈比较困难,成年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小儿鼻腔、鼻窦解剖和病理生理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小儿鼻窦炎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现就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承人孙浩治疗小儿鼻窦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病因病机
鼻窦炎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或清或脓性、头昏头痛、精力涣散、记忆减退等症,还有相当一部分患儿以反复咳嗽不愈而就诊。《素问•气厥论》曰:“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形成了对鼻渊病因病机的初步认识。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鼻窦开口较大,鼻腔及鼻窦黏膜防御功能较差,一旦感受外邪,极易引发鼻塞流涕等鼻部症状。风热之邪上行犯肺,肺经郁热循经蒸灼鼻窍而为病;风寒之邪郁而化热,热邪上蒸鼻窦而为病。或胆经郁热上犯蒸灼鼻窦或脾胃湿热循经上蒸鼻窍而为病;小儿脾易失健,水谷难化精微而变生痰浊凝滞鼻窍。正气不固,邪亦难除,反复发作,湿热蕴积鼻窍,蕴津成痰致脓,而致迁延不愈。肺气虚则卫外功能力弱,藩篱失密,外邪易犯,邪毒易于滞留;脾气虚则运化失健,水湿失运,清气不升,浊阴不降,湿聚热郁,交结邪毒,停聚窦内,蒸灼鼻窦肌膜为病。
本病虽病在鼻,但与脏腑虚弱、经脉失畅、气血不和有关,主要与肺脾两脏虚损关系密切。孙浩认为小儿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内因则是脾肺不足。肺气不宣、鼻窍不通是鼻渊的基本病理变化。《内经》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明代医家万全则提出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病理生理特点,正气虚弱是小儿鼻渊发病的重要因素,且贯穿疾病的始终。
辨证分型
孙浩认为小儿鼻渊有实证(相当于急性鼻窦炎)、虚证(相当于慢性鼻窦炎)之分,实证包括肺经风热、胆腑郁热、脾胃湿热型,虚证包括肺气虚寒、脾气虚弱型。
肺经风热
鼻涕色黄或黏白,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减退,眉间或颧部有压痛,全身症状或可见发热、恶寒、头疼、咳黄痰,舌质红,苔微黄,脉浮数。
肝胆郁热
鼻塞不甚,流黄绿色黏稠鼻涕,偶有鼻涕带血,头痛较激烈,钝痛或锐痛,大便干,烦躁易怒,性情急躁,口干、口苦、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脾胃湿热
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嗅觉迟钝,头晕头疼,眉间及颧部叩压痛明显,胃纳不佳,口苦、口腻、大便干,舌质红,苔厚腻,脉滑数。
肺气虚寒
鼻涕白黏,平素易感冒,咳嗽,鼻塞或轻或重,嗅觉减退,若遇风冷流涕、鼻塞、咳嗽加重,伴肢体乏力,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脾气虚弱
鼻堵塞为持续性,涕多,有擤不尽之感,稠黏如糊状,色白多于黄,嗅觉十分迟钝,甚至消失,头痛轻,但沉重不清爽,四肢倦怠,气短无力,喜静不喜动,消化不良,便稀,畏冷,面色不华,舌薄苔,舌质嫩胖淡白,边有齿痕,脉弱。
内外同治
内治法
清代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说:“鼻病者,手太阴之不清也”“肺降则宗气清肃而鼻通,肺逆则宗气壅阻而鼻塞”“痰涕之作,皆由于辛金之不降也”。明代医家万全“三有余、四不足”(即肝常有余、心常有余、阳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虚、阴常不足),及《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理论,患儿无论是何种证型的鼻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正气亏虚。孙浩治疗疾病注重扶阳,主要表现为对脏腑阳气、正气的补充与调理。所以在早期祛邪后必须及时固护正气。大多数医家在治疗慢性鼻窦炎急性发作时,将其当作实证鼻渊,单纯强调祛邪,忽略了固正的一面,致使正气亏虚得不到改善,邪毒易于再次入侵,疾病反复发作。
鼻窍不通是鼻渊基本病理变化,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常见的是肺脾气虚体质。宣降肺气、通窍祛浊为最基本方法。基本内服方药为:黄芩5~10g,白芷8~12g,郁金8~12g,苍耳子5~10g,辛夷6~10g,浙贝母8~15g,胆南星6~10g,藿香8~15g。
肺经风热证辅以疏风清热,加用桑叶8~15g、菊花8~15g、薄荷6~12g(后下);肝胆湿热证辅以清肝利胆,加用龙胆草6~10g、柴胡6~12g、山栀6~10g;脾胃湿热证辅以清热燥湿,加用黄连2~3g、苍术8~10g、生薏苡仁10~30g;肺气虚寒证辅以温肺补气,加用太子参10~15g、黄芪10~15g、诃子3~5g、细辛1~4g;脾气虚弱证辅以温阳健脾益气,加用太子参10~15g、黄芪10~15g、炒白术8~12g、茯苓10~15g、干姜2~5g。
黄脓鼻涕较多者加鱼脑石10~20g(先煎),蒲公英8~12g;口臭加佩兰8~10g;头昏头痛加蔓荆子8~12g、菊花8~12g、川芎6~12g;耳鸣或耳有闭气感者加磁石15~25g(先煎)、沉香片3~5g(后下);便秘加大黄6~8g;窦腔黏膜增厚改变明显及咽部有异物感加丹参8~12g、桃仁 8~12g。中医认为“久病入络”,治疗顽固性鼻渊时,在传统辨证施治基础上配以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可根据头痛的部位选加适当的引经药,如巅顶痛用藳本,前额、眉棱骨痛用白芷,颞部疼痛用柴胡,后枕痛或颈背痛用葛根。
外治法
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鼻窦炎的治疗,宣肺通窍尤为重要,所以外治药物多以“辛”为主。基本方药为:细辛10g,生麻黄15g,辛夷15g,白芷12g,蔓荆子20g,苍耳子20g,薄荷20g。此方为8~12岁儿童用量,临床视儿童年龄大小,将药量酌加增减。用法:上述药物用纱布包裹,放入陶瓷或不锈钢容器中加入2000ml凉水,浸泡30分钟后,加盖武火煎开,文火再煎15分钟,然后将面部置于容器上方,调整到适当高度谨防烫伤,然后均匀呼吸吸入蒸汽。每日2~3次,煎煮法同前,因煎煮药液减少可以再次加入适量凉水煎开后再用。用浴巾盖住头部效果更佳。此方法主要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及成人。
典型医案
杨某某,男,10岁。患儿素体不丰,常易感冒并发咳嗽、流涕等。此次于两周前感冒后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自述头疼,胃纳不佳,大便稀,小便正常。来诊时见面色萎黄,鼻塞、流黄涕、咳嗽,舌质红,舌苔尖边薄白、中根厚腻,脉细。CT检查示:上颌窦炎。
辨证:脾虚湿胜,肺气不宣,鼻窍不通。
治则:宣肺通窍祛浊,兼健脾化湿。
处方:内服方:白芷9g,辛夷6g,黄芩10g,京菖蒲3g,浙贝母10g,苍耳子9g,郁金10g,胆南星8g,藿香8g,茯苓15g,黄芪10g,杏仁10g。7剂,水煎服。外用方:细辛10g,炙麻黄15g,辛夷15g,香白芷12g,蔓荆子15g,苍耳子20g,苦丁茶15g,薄荷20g。7剂,上药煎水外熏鼻腔,每次15~20分钟,1日2次。
二诊:经治疗后,鼻塞已解,喷嚏已止,流涕减少,鼻涕颜色变淡,唯咳嗽痰多,舌质淡,舌苔白、中根偏厚,脉细。内服补中益气丸(浓缩丸,每8丸重1.44g,相当于饮片3g),每次8丸,早晚各1次。外用方:上方加化橘红15g、前胡15g。7剂,用法同上。
按 患儿素体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易内生痰湿,因于外感肺气不宣,可见鼻塞,流涕,喷嚏,咳嗽,胃纳不佳,大便稀糊等症状。痰湿郁久化热,循经上扰头目清窍故可见面色黄困、鼻塞、流黄涕、头痛等症。因此治疗当标本兼治,所以在宣肺通窍祛浊的同时加入益气健脾化湿之药。内服方中白芷、辛夷、黄芩、京菖蒲、浙贝母、苍耳子、藿香、胆南星、郁金宣肺通窍祛浊,茯苓、黄芪、杏仁健脾化湿。外用方以苍耳子散为主方,该方出自《济生方》卷五,用于风邪上攻之鼻渊,现代临床上急慢性鼻炎及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病皆可用本方加减治疗。方中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祛湿止痛;辛夷发散风寒,通鼻窍;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消肿排脓;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疏肝行气。所有药物皆以“辛”为主,可以宣肺通窍,苦丁茶功用为散风热、清头目。诸药合用,内外同治,共奏宣肺通窍、祛浊化湿之功,可以有效地治疗鼻渊。后期及时加大扶正力度,在疾病早期即予以扶正,急性患者在疾病中后期及时健脾补肺、固护正气,可很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标签: 美食 |
苍耳子俗名叫“荆棘狗”也有叫“老鼠愁”的中药,辛、苦.温。有小毒。入肺、肝、脾、胃经。发汗通窍,散风祛湿。
熊大经运用“和法”治鼻渊
摘自2022-9-30中国中医药报
任润媛 汤臣建 张琦 成都中医药大学
全国名中医熊大经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在鼻病中医治疗方面颇有心得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由其主持研制上市品种“鼻窦炎口服液”“鼻渊舒”等在全国各大中西医院广泛应用。笔者有幸跟随熊大经门诊,发现其治疗鼻渊,临床疗效确切。兹将熊大经经验介绍于下,以飨同道。
诊疗经验
首创“鼻五度辨证”,鼻渊当责之“枢度”失调 熊大经结合生物全息论,“有诸内必行诸与外”,认为鼻内部结构能反映全身状况,因鼻位于颜面正中,居阳位,为气血充盛之窍,同舌一样,能反映体内脏腑气血阴阳变化,又不受饮食水谷干扰,故“鼻诊”比“舌诊”更能准确反映五脏功能盛衰。熊大经总结出了一套“鼻五度辨证”理论,首次将鼻内部结构与五脏六腑相关联对应:下鼻甲、下鼻道内应肺,为“气度”;中鼻甲、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内应肝胆,为“枢度”;上鼻甲、上鼻道、鼻顶、鼻骨内应肾,为“髓度”;鼻中隔内应心,为“血度”;鼻尖、鼻翼、鼻前庭内应脾,为“肉度”。充分将局部与整体辨证相结合,尤其强调辨证应该重视鼻黏膜颜色、形态,鼻甲大小、肿胀充血程度,鼻腔分泌物色、质、量等局部表现,结合全身症状、舌脉来定位发病脏腑,辨别邪气侵犯部位以及气血阴阳盛衰。
其中,熊大经认为由于鼻渊导致中鼻甲、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为“枢度”,内应肝胆,肝主疏泄,胆为少阳,故人体少阳枢机的通利与否可以反映在以上鼻腔局部结构上,可以了解肝胆功能状态。因鼻渊一病,中鼻甲、中鼻道、窦口鼻道复合体结构生理异常是其中最为关键环节,故熊大经认为,鼻渊一病应首责之“枢度”功能失调,病位主要在肝、胆。
典型医案
患者,女,37岁,长期鼻流浊涕,伴头昏头痛1年余,加重超1周。1年前由感冒引起鼻塞流涕,未予重视,断续服药治疗后感冒症状基本消除,但鼻部流涕症状未完全消失。此后患者时常觉头昏、头痛,伴倒吸涕,偶有鼻塞,鼻痒。当地医院曾诊断为慢性鼻窦炎,予以输液及药物治疗后患者症状有所改善。6天前,出现鼻塞、喷嚏,流清涕,伴头痛,昏胀。现鼻塞,流涕,量多,质地黏稠,黄白相间,伴倒吸涕,头昏头痛,偶晨起喷嚏,鼻痒,嗅觉稍有下降。自诉平素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郁闷,常有痛经,纳差眠可,二便调。舌红苔黄腻,左脉弦细,右弦稍滑。查见双侧鼻黏膜、鼻甲色暗,中鼻甲萎缩,中鼻道有中量黏液样黄白色分泌物。患者诊断为鼻渊,辨证为肝胆郁热,方以吉雷开窍汤加减化裁,药物组成:柴胡10g,黄芩10g,白芍20g,郁金10g,枳壳10g,桔梗10g,地龙10g,瓜蒌10g,法半夏10g,天花粉30g,北沙参30g,鸡内金20g。
服上药6服后二诊:患者自诉鼻塞、流涕、头痛症状有所改善,胃口有所改善。于上方加炙黄芪30g,茯苓20g,继续治疗。
服上方6服后三诊:患者自诉鼻通气正常,流涕、头痛症状明显改善,继续服用上方半月后不适症状基本消除,嘱患者继续予以鼻渊舒口服液调理巩固1月后病愈。
按 该患者表现为鼻塞、头痛、倒吸涕,局部鼻内镜检查示双侧鼻黏膜、鼻甲色暗,中鼻甲萎缩,中鼻道黄白色分泌物,辨病为“鼻渊”,同时根据鼻五度辨证,当责之“枢度”功能失常。加之平素情绪不稳定,脉弦,具有肝气郁结不舒的表现,治疗大法当以调和“枢度”,疏利少阳肝胆气机为纲,以“吉雷开窍汤”加减化裁。黄芩清泄胆腑湿热,并在此基础上加郁金、白芍疏肝柔肝,因肝体阴,宜柔宜养;桔梗、枳壳调理肝肺气机,瓜蒌、半夏化痰排脓;行气之品多辛燥,故加天花粉、北沙参顾护阴液;地龙通窍活血,防止“水分病及血分”;鸡内金消积滞,运脾胃,既改善纳差症状,又能防肝病进一步传脾。因黄芩苦寒,故二诊加炙黄芪、茯苓。全方以柴、芩二药调理少阳胆之经、腑为主,结合患者肝郁气滞的具体情况,疏肝不离柔肝,理气不忘护阴,化涕兼以活血,治肝兼调脾肺,少阳之气一舒,“枢度”功能乃复,鼻渊一病乃愈。在鼻渊的治疗上,熊大经尤其强调鼻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鼻五度辨证学说,他认为中鼻甲、中鼻道、鼻道窦口复合体内应肝胆,为“枢度”,进而提出鼻渊一病首责之“枢度”功能失调,当以“疏利肝胆,和解少阳”之“和法”为治疗大法,并创立“吉雷开窍汤”,运用该方加减化裁治疗鼻渊临床疗效满意。“和法”治疗鼻渊的提出,不仅是对传统《伤寒》“和法”的扩展运用,还丰富了临床鼻科疾患的诊疗思路,对整个鼻科的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夏季炎热,婴儿臀部也免不了会出现红疹,也就是俗称的“红屁股”,这是因为宝宝一般基础代谢较高且皮肤娇嫩,一旦周围环境偏热就容易出汗,加上纸尿裤包裹形成相对潮热的环境,就容易出现“红屁股”。
中药地榆有凉血止血、收湿敛疮之功,可有效缓解小儿“红屁股”。唐代医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治湿疮方,浓煎地榆汁洗浴,每日二度。”这里病症虽为湿疮,但是其病因与小儿“红屁股”相同,皆是由湿热引起,故可用其煎洗缓解症状。用时取地榆10g,倒入500ml水,煎煮半个小时,等水温降到40左右即可清洗。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小儿积滞病有“伤食”“食积”“食不消”“乳滞”“乳积”等别名,现指因小儿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致的一种儿科常见脾胃病症。临床表现主要有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腹部胀满甚者疼痛、大便酸臭或稀溏或秘结,可伴随有烦躁不安、夜卧啼哭,或伴有呃逆、呕吐等症状。久病失治者,可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或微量元素缺乏,可体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个子矮小、形体消瘦、精神疲乏等,引起家长们的急切关注。因此,对于本病的有效治疗在近几年来已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操作方法
对于本疾病的治疗,西医目前主要应用促动力药及肠道微生物调节制剂治疗,但远期疗效不理想,且某些药物副作用比较大,不适合长期使用。
中医治疗小儿积滞,主要采用小儿推拿加穴位贴敷(健脾贴)疗法。
小儿推拿:选择补脾经、清胃经、揉板门、运内八卦、退六腑、揉腹、推揉中脘、天枢、分推腹阴阳、下推七节骨用于乳食内积证。以上取穴加清天河水、清大肠。烦躁不安加清心清肝,揉曲池。用于食积化热证。补脾、运内八卦、摩中脘、清补大肠,揉足三里。用于脾虚夹积证。以上各证均配合使用捏脊法。
穴位贴敷(健脾贴):建曲、莱菔子、鸡内金、木香、广藿香、砂仁、白术等打碎碾粉,用醋调配成糊状,贴敷于神阙穴,每日1次,3~5次一疗程,适合各证型。
治疗体会
小儿推拿疗法具有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脏腑、扶正祛邪等作用,在儿科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广泛,因为其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的特点,患儿家长比较容易接受。小儿推拿以虚实为纲辨证施治,结合小儿体质和发病特点,小儿脾常不足,因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形成积滞。故治疗时实者去积为要,积去则正安,脾胃得以健运;虚者健脾为主。要特别注意虚实消长、轻重缓急,不可喜部而恶攻,也不可喜攻而恶补。手法应用以补脾、清胃经、揉板门健脾和胃,止呕降逆,消积食;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下推七节骨荡涤大肠积滞、清热通便;运内八卦可温中助消化,除滞消食;揉腹、推揉中脘、天枢、分推腹阴阳以健脾和胃,理气消食;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按揉之可健运脾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捏脊可理气消食,对患儿食欲的改善有较好的作用;诸法配合,恢复脾胃功能,使中焦气机顺畅,则清阳自升,浊阴自降,达到健脾益气,消食导滞的作用。
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原则,根据经络学说,选取一定的腧穴,并采用适当的药物进行贴敷,通过经络与药物的刺激作用,调理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针对小儿脾胃病的治疗,本研究选择神阙穴作为刺激位点。神阙穴位于腹部正中,邻近胃、肝胆、胰、肠等消化系统器官,根据腧穴所在的部位,“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主治特点,神阙穴对消化系统疾病起着非常重要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脐部表皮角质层薄,无皮下脂肪,屏障功能弱,外皮与筋膜、腹膜相连,并布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网,故而此处敷药有较强而迅速的吸收功能,刺激该穴能通过脐部的经络及血液循行速达病所,起到健脾和胃益气消食的作用。健脾贴中建曲、鸡内金消食化滞,使食消则脾胃和,木香、莱菔子消食行气通便,砂仁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广藿香能芳香化浊、开胃止呕;白术健脾益气等。诸药合用,共奏健脾化滞,行气消食之功。根据穴位贴敷作用原理,药物通过穴位刺激或透皮吸收作用于机体,达到治疗目的。虽本方均选用药性平和、刺激性较小的中药制剂,但因小儿皮肤娇嫩、薄弱,为避免皮肤损伤影响下一次治疗,故每日贴敷时间不宜过长,2~4小时即可揭下。
小儿推拿和穴位贴敷(健脾贴)疗法作用柔和适中,部分患儿捏脊时会有疼痛感,治疗者注意刚开始手法宜轻快,每次捏脊后的抚触可能有部分安慰作用,经治疗几次后患儿便能够接受了。另外,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由于手法治疗过程时间较长,部分积滞患儿烦躁易闹,依从性较差,需要医生有足够耐心、态度柔和,多与患儿沟通,使患儿能够配合。(秦有香)
患儿,女,13个月,于12月12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呕吐,进食即吐,伴发热,最高39。就诊于太原市儿童医院,化验血常规:中性粒细胞8.16×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87.9%,淋巴细胞数0.77×109/L,淋巴细胞比率8.3%,CRP正常,腹部彩超未见异常,诊断为急性胃肠炎。给予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效不佳。服药2天呕吐加重,不能进食,泻下水样便,日10余次,精神萎靡。
后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便常规化验便颜色:黄色,便潜血(-),便白细胞(-),便红细胞(-),脂肪球(++),轮状病毒(+)。给予酪酸梭菌活菌胶囊,醒脾养儿颗粒,口服中药葛根芩连汤加味,15日患儿仍精神萎靡,不能进食,大便10余次,水样便,无尿。
16日患儿家长慕名来到平遥县中医院治疗。见患儿口渴无尿,水样便,进食即吐,给予《伤寒论》的“利小便,实大便”的五苓散。方药:茯苓1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2g,桂枝4g,水煎2次,1日1剂,分多次频饮,服药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仍为水样便,能进食。
17日见小儿面色白光白,口渴减轻,考虑脾阳不足,给予五苓散合理中汤。方药:茯苓10g,白术10g,猪苓10g,泽泻12g,桂枝4g,干姜5g,党参5g,水煎1次,服1天,1剂服2天,痊愈。
体会: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因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肠上皮细胞。中医认为小肠主泌别清浊,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便溏),膀胱气化失司,可见到五苓散方证(口渴,食入即吐,小便不利),治以“利小便,实大便”。患儿因面色白光白,吐泻太过,精神萎靡,伤及中焦脾阳,故合用理中汤,温补脾阳,健脾益气。1剂而定,2剂而愈,效如桴鼓。小儿病重用药剂量宜大,但宜少量多次频服,同时严密观察患儿的大小便、面色及饮食。禁食肥甘饮食、水果,可多食山药、米粥。(韩士承)
http://image.dajiazhongyi.com/upload/user/image/00/00/37/97/65/teacher_edit_img_1577505033180_5991374385981465.jpeg!lwn-720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
后一篇:温脾清胃治湿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