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熊继柏运用天麻止痉散治验三则

(2022-06-28 06:57:16)

摘自2022-6-27中国中医药报
文维农 郑航 姚欣艳 谭超 刘侃 湖南中医药大学 张维维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中医院(集团)
国医大师熊继柏是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熊继柏13岁习医,16岁行医,熟读中医古籍,理论功底扎实,现年近80岁,行医6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熊继柏临证思维敏捷,善于抓住患者主症、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病必有理、法、方、药。选方用药精准、处方灵活,效果显著。笔者有幸常侍诊其侧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所获点滴体会悉心总结,浅述如下。
眼睑并嘴唇痉挛案
蔡某某,女,56岁。2019年1月10日初诊:眼睑痉挛3年余,现症见:眼睑瞤动不止,甚则不能睁眼,嘴唇也时有抽搐。有疲倦感,双目有畏光,脸部及手部无麻木感,无行走困难。眼部有干涩、偶见头晕,口干但不苦,二便调。舌苔薄黄,脉细。
辨证:虚风内动,经络痹阻证。
治法:滋阴养血,搜风通络。
主方: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炒酸枣仁10g,木瓜15g,麦门冬10g,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5g,川芎5g,天麻20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蜈蚣1条,甘草6g,蝉衣10g。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3月7日二诊:诸症明显减轻,舌苔薄黄,脉细。方选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当归5g,白芍15g,川芎5g,生地黄10g,酸枣仁30g,木瓜20g,麦门冬10g,天麻15g,钩藤30g,僵蚕30g,全虫5g,地龙10g,蜈蚣1条,甘草6g。30服,水煎服,1服/天,早晚分服。
5月19日三诊:药后复诊,症状明显缓解,苔薄白,脉细,方药:镇肝息风汤、天麻四虫饮20服。水煎服。
按 眼睑痉挛指非继发性的单侧或双侧眼轮匝肌不随意的非节律性的强直性收缩的疾患,临床主要表现为眼轮匝肌不自主频繁的跳动,甚者引起面部肌肉及口角发生抽动。本病好发于成年女性,根据其出现的症状、体征,中医学将其归属于“胞轮振跳”“脾轮振跳”“目瞤”等范畴。其发生多与风邪有关,所谓风胜则动是也。其中又分为外风和内风,外风多为感受外邪,侵袭面部经络,导致经脉运行不畅、经脉失于濡养而纵缓抽搐;内风多由于肝火过盛,灼伤肝阴,或肝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使之拘急而痉。故治疗本病当以息风镇痉为主,或疏风祛邪以止痉,或育阴潜阳镇肝止痉。
补肝汤中包含四物汤,其中四物汤补血调血,以补肝固本;酸枣仁甘平以养心安神;炙甘草调中益气,且可调和诸药。方中有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养血合营,再加木瓜酸温可舒筋活络养肝;全方合用有补肝养筋明目之疗效。天麻、钩藤平抑肝阳、息风、定惊、止痉;地龙定惊通络;全蝎、蜈蚣、僵蚕息风镇痉、散结通络。诸药合用,共奏滋阴养血,搜风通络止痉之功效。
眼睑掣动不止案
刘某,女,26岁,2018年10月20日初诊:眼睑掣动不止,右眼部病程已7月余,左侧2月余,兼失眠。舌苔薄白,脉细而弦。
天麻止痉散合补肝汤加味:当归6g,芍药10g,川芎5g,熟地黄10g,炒酸枣仁30g,木瓜20g,甘草6g,僵蚕30g,全虫5g,蜈蚣(去头足)1条,钩藤30g,龙齿30g,地龙10g。
2019年3月14日二诊: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后,便未进一步治疗,后眼睑掣动复发,现兼失眠,舌苔薄白,脉细。药用天麻止痉散合补肝汤加味,30服。
5月16日三诊:已无眼睑掣动,痊愈,此次就诊为继续巩固。舌苔薄白,脉细。
药用天麻止痉散合补肝汤加味:当归6g,川芎5g,熟地黄10g,生地黄10g,白芍10g,炒枣仁30g,麦门冬10g,木瓜15g,天麻30g,钩藤30g,僵蚕30g,全蝎5g,蜈蚣(去头足)1条,地龙10g,龙齿30g,甘草6g。30服,水煎服。
按 本案患者久病,而出现肝血亏虚,肝风内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血不足,心失所养,故见失眠,肝血不足,脉络不充故见脉细;虚风内动,经络痹阻诸症;采用滋阴养血,搜风通络的治法;药用补肝汤合天麻止痉散加减。补肝汤养血补肝,养筋明目,治其本;天麻止痉散搜风通络,治其标。标本兼顾,故患者现已痊愈。
鼻咽癌术后头痛及面肌痉挛案
郭某,男,56岁。2018年3月17日初诊:患者于2014年因“鼻塞、鼻衄”就诊湘雅医院,诊断为“鼻咽癌”,多次化疗、放疗后,于2016年4月行鼻咽坏死组织清除术,但从放疗后患者一直自觉右侧颞部、前额阵发性刺痛、麻木,口服感冒通后可缓解。现在症:右面部痉挛,抽掣,口噤难开,消瘦。右侧头痛,右眼视力模糊,大便3日1行,无鼻塞、鼻衄。舌红紫,苔薄白,脉弦细数。
辨证:肝胆郁热,风邪袭络。
治法:息风止痉,疏肝解郁、泻热。
药用天麻止痉散合散偏汤加味:天麻30g,僵蚕30g,全蝎5g,蜈蚣1条,川芎10g,白芷30g,柴胡10g,白芍15g,香附10g,花粉15g,酒大黄5g,甘草6g,20服,水煎服。
5月26日二诊:治疗后患者偏头痛几乎痊愈,面口歪斜、面部痉挛较前有明显的好转,舌头可以自行伸出口外,舌謇语涩也得到改善,患者可以自行陈述病情,整体上都在好转。仍有面部麻木,口苦,大便稍干,2日1次。舌苔薄黄,脉弦细。药用天麻止痉散合泻青丸加味:天麻20g,僵蚕30g,全虫5g,蜈蚣1支,黄芩10g,龙胆草6g,酒大黄3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30g,甘草6g,川芎10g,30服,水煎服。
按 患者术后头痛,面部痉挛,抽掣。一诊选用天麻止痉散合散偏汤加大黄治疗。散偏汤出自《辨证录•头痛门》,由清朝医家陈士铎所创,用于治疗郁气不宣,风邪袭于少阳经之半边头风。主治:患半边头风者,或痛在右,或痛在左,其病有时重有时轻,遇顺境则痛轻,遇逆境则痛重,遇拂抑之事而更加之风寒之天,则大痛而不能出户。二诊选用天麻止痉散合泻青丸。偏头痛病位于头部两侧,需息风降火,方中龙胆草、大黄入肝经,泻肝胆实火;羌活、防风顺肝上升之性,羌活祛风止痛,防风入肝经,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加白芷兼治患者头痛。

伤寒杂病论》头痛探析

 (2018-08-30 08:05:22)[编辑][删除]



太阳病、阳明病头痛

56条:“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麻黄汤);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此条文提示,太阳病与阳明病都可有头痛发生,同时当有热;诊疗时必须验其小便以知表里,或汗或下;伤寒在表先用麻黄汤发汗,如头痛不已且鼻衄,须用桂枝汤更小发其汗;知病在里,就有用承气汤的机会了。

1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里把头痛列入了太阳病的提纲。第8条:“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这里把头痛作为是否还属太阳病的指标。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桂枝汤证及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也都把头痛列为主证之一,所以头痛是太阳病常见症状。

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第182条:“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由此可知,阳明病一般不发生头痛。

1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第1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阳明病头痛多由于热郁、冲气上逆,且发生于津液尚未枯竭阶段。

少阴病、太阴病头痛

92条:“病发热头痛,脉反沉,(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方”。少阴病、太阴病都可有头痛发生。

281条:“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少阴病以不发热为常,脉一般不沉,头痛也不多见。但当少阴病有发热、头痛、沉脉时,就要考虑有停饮,不能仅用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应该去甘草加细辛同时祛其饮,应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法。

372条:“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如果用了麻黄附子细辛汤法未见效,那么可能是少阴病传里并发太阴病了,此时不仅内有停饮,且里寒太盛,宜先用四逆汤法温其里祛其饮。

少阳病、厥阴病头痛

265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 治妇人在草蓐,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以上条文提示,少阳病常有头痛发生,且少阳病不可汗下,只能以和法治之,少阳病头痛的治疗也是如此。

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在这里表述了由于邪气激动里饮引发腹痛,病邪上冲也容易发生头痛。

378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第309条:“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笔者认为吴茱萸汤才是厥阴病主方,乌梅丸为厥阴病副方。厥阴病提纲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吐蚘。下之,利不止”。此条文提示,厥阴病可有头痛发生,且是因为水饮上冲之故。

特殊头痛病

风湿、湿痹头痛 《金匮要略》痉湿暍篇:“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第18条:“风湿相抟,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第14条:“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玉函》云中湿。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以上条文提示,风湿及湿痹以各种疼痛为常,头痛亦在其中。《金匮要略》痉湿暍篇给我们示例了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防己黄芪汤、桂枝附子汤、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白术附子汤、甘草附子汤等治风湿方。《伤寒论》为我们示例了桂枝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真武汤、附子汤等治湿痹方。

霍乱头痛 383条:“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霍乱自吐下,又利止,复更发热也”。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悬饮头痛 152条:“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总结

1.头痛发生与水停有关,与气冲上逆有关,常与发热相随,三阳病如此,三阴病也如此。

2.方证辨证是辨证的最高境界,抓准主证则可做到一剂知,二剂已。

3.头痛治之于血的理论,与经方理论并不矛盾,所以在头痛的治疗过程中,加用活血化瘀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

4.急性头痛多发生在太阳病、少阴病和阳明病,慢性头痛多发生在少阳病、厥阴病和太阴病。慢性头痛呈持续性多发生在太阴病和风湿病、湿痹,呈发作性多发生在少阳病、厥阴病。(孔德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