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珂临证思维四特色

(2022-06-21 04:36:55)

摘自2022-6-20中国中医药报
陈志颜 段公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中医医院
首都国医名师王珂是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指导老师。王珂熟知药性,精研配伍,遣方用药,处方以“简、验、效、廉”著称,临证经验丰富,用药灵活,具有自己独特的内科杂病辨证体系,擅长治疗心脑病、肺病、脾胃病等,并在中医妇科、中医皮肤科等方面有独特造诣。医乃仁术,王珂不仅有高超的医术,而且具有悬壶济世之心,高尚的医德修养。2016年,笔者有幸成为王珂的学术继承人,跟师两年获得一些心得体会,今与同道分享,以期共同发扬仲景之学,造福众生。
适度治疗
王珂认为治疗疾病应中病即止,过犹不及。对于一些亚健康人群,王珂主张通过调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状态。一些慢性疾病,在治疗的同时,要顾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经济承受能力等。长期以来,西医治疗肿瘤以“无瘤生存”为目标,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分子靶向治疗为主。这些治疗都是以试图杀死、消灭肿瘤为目的,属于对抗治疗,临床上往往出现过度治疗,甚至出现“瘤未消,人先亡”的悲剧。《黄帝内经》言:“大积大聚不可犯也,衰其大半可止。”王珂认为治疗疾病以人体平和为要,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中医治病长于辨证论治,治疗疾病要维护机体的生理功能,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为目的。在治疗其他慢性疾病,如消渴、中风、胸痹等,也要合理适度治疗,以人为本,天人相应。养生不靠补药,需要调整五脏六腑之气血,恢复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行,从而达到强身健体,防治疾病之功。在王珂的处方当中很少用贵重药,比如龙骨属不可再生资源,虽不昂贵,但王珂还是喜欢单用牡蛎等药物代替,值得我辈学习。药味少且平淡无奇,却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重视脾胃
王珂在治疗任何疾病时都很重视顾护脾胃。脾脏居中州,安五脏,养四肢,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太阴阳明论篇》言:“脾者土也,治中央。”脾为土,土养万物,四时皆需土气,故脾不独主一个时令,而旺于四季,任何脏腑形体官窍在任何时令中都离不开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的滋养,故有《素问•玉机真脏论篇》记载的“脾脉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也”之说。《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言:“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惧,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合理适度均衡的饮食是远离疾病的重要条件,正所谓《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言:“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叶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益精气。”王珂认为任何疾病的治疗都要从脾胃功能开始,正常的饮食起居能让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过度的进补也是不可取的,只会对身体造成伤害。王珂认为补药是针对特殊人群的,不提倡服用价格高昂的补药进行养生。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言:“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另外王珂在治疗失眠时也注重调理脾胃,《金匮要略》言:“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在失眠方中常加茯苓、神曲、白术等健胃消食之药物。“脾为生痰之源”“百病皆由痰作祟”说明强健脾胃运化功能调理脾胃气机,可以杜绝生痰之源,从而达到治疗百病的目的。王珂在治疗肺病时,常兼顾脾胃,健脾有助于化痰除湿,所以在治疗肺系疾病时,常加用陈皮、半夏健脾化痰,肺气得宣,痰热得祛,其病自愈。木香、川楝子行气止痛,疏肝和胃;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为王珂治疗脾胃病常用对药。
顺应四时
《黄帝内经》言:“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王珂认为在治疗疾病时,要符合人类的生命规律,在充分调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从日常生活入手,以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目的。注重人与自然的变化,根据四季的特点,调整生活方式,做到“天人合一”。这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的思想。这种理论非常适合运用于慢病管理之中,指导患者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有助于疾病防治的健康生活方式。《灵枢•本神篇》言:“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言:“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说明饮食调理也要合四时。冬病夏治就体现了中医学按时顺养的原则,是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一个成功的例证。《医门法律》有“凡治病,而逆四时生、长、化、收、藏之气,所谓违天者不祥,医之罪也”的戒律,治疗疾病要顺应四时,否则易生变证。王珂认为春季阳气始生,夏季气候炎热,秋季多燥,冬季严寒,用药要有所侧重。春季宜养肝,白芍等常用。暑湿季节可加一些藿香、佩兰等芳香祛湿之品。秋季多燥,可加一些滋阴润燥之品,如麦冬、生地黄等。冬季用药要注意保暖护肾,活血通络。此即所谓的因时制宜。现代一些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很多疾病具有季节多发现象。人的精神情志与四时的节律变化有密切相关性,要使情志应四时,必须主动地按季节进行调摄,才能使身体强健。
善用药对
王珂精研配伍,善用药对,认为对药的配伍或能起到协同作用,或能相互纠正其偏性,或能减缓其毒性,应用得当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王珂临证用药讲究配伍,既有前人之鉴,亦有亲身之验,谨察病机,见微知著,效如桴鼓,值得临床借鉴。王珂常用药对如下。
海螵蛸、煅瓦楞子:海螵蛸味咸涩,微温,具有制酸收涩,敛疮止痛之功;煅瓦楞子味咸,性平,制酸止痛,软坚散结,化痰消瘀;二药配伍具有良好的制酸止痛作用,临证常用于治疗肝胃不和,气郁化火或胃中湿热所致的胃脘灼热疼痛,吞酸等症。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海螵蛸、煅瓦楞子均含有碳酸钙,而碳酸钙可以中和胃酸,所以两药具有很好的治酸作用。
木香、川楝子:木香其味辛可行可散,苦则能泄、能降、能燥,温则可通,木香行气止痛,乃三焦气分之药。川楝子味苦性寒,功善疏肝泻热,行气止痛。二药合用行气止痛,疏肝和胃。临证常用于肝胃不和,气机瘀滞引起的胃痞、胃痛等症。
桑白皮、桔梗:桑白皮味甘性寒,功善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药性赋》言:“其用有二:益元气不足而补虚,泻肺气有余而止咳。”桔梗苦辛平,专入肺经,功善开宣肺气,化痰止咳,利咽排脓,起性轻浮上升,《珍珠囊》言其为“舟楫之剂”,能引药上行,直达病所,治疗上焦病症。二药合用宣降并行,清透并用,可治疗各种咳喘疾病。
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三药均有清热解毒作用。野菊花辛苦,微寒,清热解毒,泻火平肝;蒲公英甘苦,寒,散结消肿,兼能通淋,可清下焦之湿热;紫花地丁为痈疮疔毒之要药。三药相须为伍,则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增强,王珂常以三药合用,不仅仅用于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而且广泛应用于湿热火毒诸症。
蔓荆子、白蒺藜:蔓荆子味苦辛,性微寒,本品体轻而浮,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止晕止痛之功。《医方集解》言:“大凡头目之疾,皆由清阳不升,浊阴逆上所致。”蔓荆子以清利头目见长,为王珂临证常用升举清阳药物。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温,具平降肝阳、疏肝解郁、祛风明目、止痒之功。王珂临证常用白蒺藜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亦可治疗风疹瘙痒、目赤红肿。两药相配,辛辛相合,同气相求,相使为用,则祛风止痛之功增强;两药相伍,辛苦相合,升降相因,散风降火效果显著。
典型医案
患者乙,女性,35岁,胃脘胀痛阵作3月,嘈杂不适,偶有反酸烧心,精神生活压力大,心情不舒畅,情绪急躁易怒,失眠,多梦,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滑。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
诊断:(肝胃不和型)胃痛。
治则:疏肝和胃理气。
方药:木香6g,川楝子6g,白芷15g,醋延胡索15g,乌药9g,海螵蛸15g,煅瓦楞子15g,大腹皮9g,白芍15g,夜交藤15g。14服,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2次。
14天后二诊:服药后胃脘胀痛明显减轻,嘈杂反酸未作,情绪好转,睡眠明显改善,纳食可、二便调,舌红,苔白,脉弦。
方药:前方去海螵蛸、煅瓦楞子。7服,中药配方颗粒。
7天后三诊:胃痛未再发作,诸症缓解,效不更方,继服5剂巩固疗效,并嘱饮食调养。
本案王珂运用药对川楝子、木香行气止痛、疏肝和胃;海螵蛸、煅瓦楞子制酸止痛,配合白芷、延胡索、乌药、大腹皮、白芍、夜交藤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安神数剂而愈。

论辨证论治十法

 (2022-06-21 14:56:04)[编辑][删除]

(1)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11-01-10

赵法新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编者按: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赵法新是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提出辨证论治包括以下过程:审症求因、审因辨证、据证立法、依法组方、权变加减、剂型合宜、途径最优、煎服用法、心理调适、饮食护理,概称“辨证论治十法”。每一法对疗效都有直接影响。前五法为广大中医所熟悉、常用,后五法不是所有中医时时都能注意到。本版今起将赵法新对“辨证论治十法”的论述分次陆续刊出,敬请关注。

审症求因

所谓“审症求因”,就是运用中医理论和经验,对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症状、体征加以分析论证,探求其发生的原因,谓之“审症求因”。即透过表面现象而推求其一系列症状、体征发生的真正原因。这是据症推理、逆向思维的方法,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扎实的基本功底和丰富的临证经验,则不能娴熟运用,难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外感热病,患者发热,恶寒,头疼,无汗,鼻塞清涕,脉象浮紧,舌质淡,苔薄白。运用中医理论分析这一系列症状、体征发生的原因: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寒主收引,寒邪束表,则无汗头疼;肺主一身之表,寒邪袭表,肺气不宣,则鼻塞清涕;脉浮紧、舌淡苔薄白均为表寒之征。综合归纳,为风寒袭表所致。就是说患者发生一系列症状、体征的原因是风寒袭表。这个由“审症求因”而得出的结论,为下一步“审因辨证”提供依据。

审因辨证

即运用中医理论,对已知病因的性质,分析论证、探求其一系列症状、体征间的内在联系、变化机理,以便确认“本证”形成的病理机制和结论,即病机,谓之“审因辨证”,亦是“证属”何证的定性依据。

仍以上例说明,已知病因是风寒袭表,此时应进一步以其病因来分析辨证,由于风寒袭表,导致鼻塞清涕、无汗头痛之肺卫失宣之证。此结论为进一步“据证立法”提供依据。

据证立法

即依据“审因辨证”得出病理机制和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如上例可根据《内经》“寒者热之、表者散之”的原则,立“辛温解表”治法。

依法选方

即依据治法选方。如上例据“辛温解表”治法,可而选用辛温解表、宣肺通窍之杏苏饮、九味羌活汤。因方适法,而合于证,则寒散表解。

权变加减

虽“方”、“法”相因而合于道,但与此人、此时、此证、此地不尽合者,又当权衡变通而加减之,使“方”、“法”与“证”完全合宜,正谓“量身定做,合身得体,因人而异”,真正做到“辨证论治、对症下药、因证制宜”,理法方药,丝丝入扣。


杏林济苍生耄耋尤乐橘井传医道甲子笃行

 (2022-06-21 14:43:30)[编辑][删除]

——纪念国医大师葛琳仪从医60周年
本报记者 于伟 通讯员 陈岩明 孙菊

1962年,葛琳仪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为毕业证书。

葛琳仪(中)早年在浙江省中医院出门诊。

国医大师葛琳仪(一排左四)工作室成员合影。

葛琳仪(中)在工作室临证带教。
葛琳仪,国医大师,主任中医师,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曾先后担任浙江省中医院院长、浙江中医学院(现浙江中医药大学)院长、浙江省名中医研究院院长等职。
1933年,葛琳仪出生于江苏吴县。年少时的葛琳仪,在幼弟身上初次见证了中医药的神奇,便心向往之。1956年,葛琳仪考取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中医科班大学生。求学期间,葛琳仪受程门雪、王文东、乔仰先等中医大家器重,得其真传。1962年,葛琳仪以优异成绩毕业,到浙江省中医院工作,又师事吴士元先生,深得悉心栽培,从此走上了研医之路。其后,葛琳仪又师从中医临床大家杨继荪,作为杨氏内科流派传承人,继承发扬了“谨严求实、术精德高”的流派特色,并博采众长,在数十年的临证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多元思辨”“善用清和”“用药简练”“衷中参西”等学术思想和临证特色。特别是在肺系、脾胃、心系、肝系、气血津液等病证的论治以及养生调摄诸方面,具有独特的理论见解、独到的诊疗手段、确切的临床疗效。
清法治肺 分期论治
葛琳仪以善治咳喘顽疾等肺系疾病而著称,认为咳喘顽疾乃因病因多端、病机多变而迁延难治,酿成宿疾。因病延日久,正气复损,故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是其基本病机,肺脾肾虚为其本,痰、热、瘀为其标。据其病程演变特点,咳喘宿疾卒发,多属实中夹虚之病理,以标实热郁、痰壅、血瘀为主;宿疾伏而未发,多呈虚中夹实之病理,以肺肾亏虚为主。临证时,主张首辨痰、声、便之变,是辨标之要,通过观察痰之色、质、量,咳声之高、低、浊,以及大便艰行与否,判断标之寒热及痰瘀之状。次辨脏腑之盛衰,以定本之虚实属性。
葛琳仪认为,咳喘顽疾不唯正气衰疲,更兼有热、痰、瘀稽留,故临床常需标本同治,攻补兼施,治标之法,当以“清法”为要。葛琳仪推崇《三消论》“肺本清,虚则温”理论,认为五脏皆有其性,反之则为病;肺为华盖,居于诸脏之上,主天气,轻清空灵,若本脏之气虚,则向其本气相反的方向转化,故肺脏病变,尤其咳喘顽疾,常见温、热之病理变化,因而多以“清法”贯穿于治疗全过程,立清宣、清降、清润、清化、清补五法,以达标本同治,攻补兼施。
肺系疾病病程不一,不同疾病或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病机主次不宜,治法宜有所侧重。对肺系疾病,葛琳仪主张衷中参西,精准辨证,善用清法,分期论治。如西医之慢阻肺,当属中医肺胀范畴,在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多为咳喘宿疾为外邪触发致肺气被遏、失于宣降,当复肺气宣降如常,根据不同症状、体征,四诊合参、精准辨识,常立清宣或清降法;在慢阻肺急性期后期,余邪未清、气阴受损,常立清润法,用生脉饮合羊乳参、人参叶、百合、鲜石斛等清燥救肺;在慢阻肺稳定期,属咳喘顽痰,伏而未发,本虚不固之际,常立清养法,用百合固金汤、沙参麦冬汤等补肺温肾纳气。
调理脾胃 气机为要
葛琳仪对脾胃病的诊治也颇具心得,非常重视脾胃的相互作用,认为脾胃位居中焦,脾主升胃主降,唯升降相因,斡旋有序,中焦气机才得以调畅,则脾运胃纳相助,向上转输水谷精微,向下通降食物糟粕,荣养四肢肌骸。若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气行不通则滞,易发为各种脾胃病证,同时,肝亦归属中焦,功主疏泄,肝木易克脾土,导致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诸症。葛琳仪指出脾胃病虽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寒邪客胃、脾胃虚弱等多端病因,亦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嗳气、反酸、腹泻等诸多临床症状,但终以中焦气机升降失司为其基本病机特点,故常以和法立论,疏理中焦气机、健脾和胃助运。
葛琳仪对于脾胃病的诊治,推崇《景岳全书•脾胃》中所载“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认为保胃气、存津液是治疗脾胃病之关键点。她在临证中注重舌诊的运用,从苔根的有无,舌苔的色质、润燥等,来掌握胃气的盛衰、胃中阴津的充盛与否,以此作为治则立法、遣方选药及判断病机预后的依据。如舌苔润者,为津液上承、胃气未伤之象,疾病预后尚佳;舌苔燥,甚或光剥苔者,为津亏液伤、胃气受损之兆,疾病预后不良。
葛琳仪在脾胃病诊治用药方面也颇有心得,主张用柔忌刚,多用理气药,善用花类药。方药中常投以柴胡、苏梗、娑罗子、乌药、豆蔻、枳壳、木香、香附、玫瑰花、绿梅花、旋覆花、川朴花等,旨在恢复中焦气机,使脾胃气机升降有序,则诸症自除;同时合以健脾和胃助运之品,如党参、炒白术、茯苓、炒米仁、陈皮、姜半夏等。因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其病易化燥伤阴,治疗时强调顾护胃气、保存胃阴为要,故临证中葛琳仪善用甘寒、甘平柔润之品,忌辛窜、香燥、苦寒之品。如治胃脘痛病证,常以芍药甘草汤加味玫瑰花、代代花、绿梅花、合欢花、旋覆花、川朴花、扁豆花等质轻甘平之剂,以轻拨气机取效。
治老年病 补虚泻实
衰老是人“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之一,肾为先天之本,肾中精气作为生命之源,决定了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现象。而后天之本的脾,乃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旺盛,既可滋养肾中先天之精,又可供给五脏六腑生理功能所需。葛琳仪认为,年迈之人,肾气已亏,五脏俱虚,易于感受外邪,或内伤七情、饮食、劳倦而致病,故病机总以虚为本,尤以脾肾为著。脏腑虚衰者,功能下降、气化失权,体内气、血、津、精不归正化而变生成痰、湿、瘀诸病理产物,即所谓“老年多瘀、多痰”。
葛琳仪认为,老年病证多有以虚为本、因虚致实、虚实夹杂之病机特点,指出在治疗时应兼顾补虚和泻实。补虚,是指补益虚损之脏,以脾肾双补为法;泻实,是指祛除内外郁邪,以化痰、活血法为主。补虚泻实应视其个体情况而轻重有度,临床常用治法包括益气温阳通络法、益气养阴润燥法、滋阴潜阳熄风法、补肾健脾化湿法以及补肾填精活血法等。此外,因老年人脏腑功能虚弱,适应能力下降,极易阴阳失调、精血耗损,故葛琳仪常强调攻补皆不可过量。若峻补太过,阴阳偏盛偏衰,则易引起他病;而攻伐过猛,则易伤正气而病深难解。
辨析“难病” 正本清源
葛琳仪认为中医“难病”指难辨之病与难治之病,“难病”为数邪兼侵,致正气累损,病情反复,顽疾乃成,其基本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错杂。本虚,是指正气累损,以脏气亏虚为病理表现;标实,是因脏气亏虚、气化无权,机体精血津液诸精微物质不归正化,久则形成痰湿、瘀血、蕴毒诸病理产物。中医学视病理产物为“内生之邪”,具有既是病变的产物、又能再次致病的双重特点,如临证中常见的眩晕、胸痹、癫痫、中风、痰核、瘰疠、阴疽、癌积等病证,多呈痰瘀同病、蕴毒内郁之病理特征。对此,葛琳仪认为:正气累损、脏气亏虚是疑难病缠绵不愈的基础,痰湿、瘀血、蕴毒诸“内生之邪”的郁滞不解,则是“难病”病症错杂多变、病位广泛、数病相兼的主因。
葛琳仪要求“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常言“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采用辨病、辨证、辨体三位合一的多元思辨模式,衷中参西,强调辨病为先、辨证为主、病证结合,在“先其所因”,即辨析、明了“难病”的病因、先后病、原发病和继发病等关系的基础上,以证为思辨主体,结合辨体进行论治,阻截、制伏疾病,即“伏其所主”。葛琳仪指出,“伏其所主”的内涵在于“治病必求于本”,其“求本”之道则在于“谨守病机”,辨证中应做到确定主导地位的病位、病性,以“各司其属”,无论与病机相应之症的有、无,均应探求、辨析,更当责究邪正虚实盛衰,强调只有谨守病机,精准辨证,才能为准确论治提供依据。葛琳仪在治疗“难病”中,强调“澄其源”是“求本之道”,提出“正本清源”的治则理念,即护阳气、保阴精以固本,逐郁邪、理气血以安正。
未病调体 适龄以养
葛琳仪治未病重视体质辨识,认为“适龄以养”“适体以调”是养生调摄的重要法则。在临证中,其根据个体生长壮老的生命规律,主要分为小儿、少壮、老年这三个阶段,针对小儿纯阳、少壮过用、老年体衰三种不同的体质,分别立清养、清和、补疏三大调摄方法。
在生长发育的小儿时期,中医称小儿为“纯阳之体”,以生机旺盛,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精气阴阳尚未充分成熟为生理特征;故表现为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小儿病机特点为“易化热、易食积”,以热病、积滞、疳积等多见,所以葛琳仪常常以“清养”为调,健脾胃、固卫气以培本,清肺热、消食积以祛邪。此外在用药上,葛琳仪认为小儿具有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的特点,用药量宜轻,应中病即止,更忌滥用补益、攻伐之剂。
对于青壮年而言,以精气充盈、脏腑强盛、四肢充实为生理特征,但往往因生活节奏过快,工作压力偏大,起居、劳逸失度,易受情志、劳欲所伤而呈气机郁滞、气血亏虚的体质特点。临床上常常可见胸闷喜太息、精神不济、食欲不振、夜寐欠安、女性月经不调等亚健康状态。因此针对少壮之体,葛琳仪主张疏肝理气以调畅气机、健脾和中以培补后天作为调摄大法。常用柴胡疏肝散、香砂六君子丸、归脾汤等疏肝健脾、调畅气机。
老年之体,与小儿一般,也具有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但有别于小儿因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所导致的易虚易实。老年之人的“虚”指的是肾中精气渐衰,五脏虚损,气血乏源;“实”指的是因五脏气虚,易于受邪或气化失权,内生痰、瘀诸邪。因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根,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针对老年“易虚易实”的体质特征,葛琳仪常补益脾肾以统“二本”、化痰祛瘀以开郁导滞,以此为调摄大法。
葛琳仪从医六十载,寿人寿世,不求闻达却誉满杏林,淡泊名利却硕果累累。1996年被评为浙江省名中医;1997年成为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7年被授予“国医大师”及“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称号;2018年成为浙江省首届“医师终身荣誉”获得者;2019年成为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然而,葛琳仪每每提及自己所获得的荣誉时,总是谦逊地表示,这得益于中医先辈们的悉心指导和培养,也离不开大家的共同努力。
葛琳仪寿登耄耋,养生有道,故耳聪目明,步履稳健。她常说,通古贯今,融会新知,择善从之,酌加己见,推陈创新,此治学之道;融辨病、辨证、辨体于一身,用药简练,量少轻灵,正本清源,以致中和,此从医之道;以人为本,以德修心、以仁爱人,此为人之道。
杏林济苍生耄耋尤乐,橘井传医道甲子笃行。葛琳仪医德高尚,不论高贵贫贱、新病旧患,都一视同仁,从不厚此薄彼。为路遥老弱等素不相识的患者加号延诊、垫付药钱,甚或亲自出诊,更为常事。她对中医事业辛勤耕耘、探幽索微,虽已耄耋之年,却仍为中医事业尽心尽力。2021年6月,在党的百年华诞和医院90岁“生日”来临之际,葛琳仪亲自为广大中医药人作题为《跟党走,做中医》的专题报告,鼓励年轻人加强学习,努力成长、成才。她以精湛的医技、高尚的医德,六十年如一日,践行杏林初心,博得了诸辈敬仰,诚为后学之楷模。

大医济苍生

时间:2020-09-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8版  作者:王国为

 

  杏林春暖百花开,一轮红日凤来仪。

  回首危难渐消逝,警惕全球疫泛起。

  时艰之际,独善其身不坠志;

  共创佳绩,达济天下圣贤心。

  化害为利医之宝,转危为机民之智。

  人类命运肝胆照,地球本为共同体。

  今以此文明吾志,共守初心担使命。

  中华民族历荣辱,伟大复兴我辈行!(王国为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师承赋

  (2022-06-17 04:41:55)[编辑][删除]
师承赋
摘自2022-6-16中国中医药报
张先茂 河南省安阳市安阳县中医院
夫师承者,由来尚矣。人文之初,娇婴待哺,母言桠桠,育幼呼雏。伏羲画八卦,文王拘而演《周易》;神农尝百草,教民谷而制耒耜。商周休痒序,化邑民之校;孔圣设杏坛,开私塾之先。轩辕问岐伯,医事兴肇端;长桑闲扁鹊,禁方上池甘。仲景法伊尹,撰《伤寒》之鸿论;东垣释元素,忝脾胃之学说。天士师十七,卫气营血立。又可首唱戻气辞,鞠通类从三焦析。师承而成者,流传千古,代有其人也。承袭者,有家学以亲炙,有师门以授业,有坊间以寻访,有远程以布道。盖得其高者,或步其余韵,或比肩而随。捃拾遗逸,拣选真髓,青蓝相出,其效如鹄。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师之精义,固当承衍原旨,传之“士流”,而成绝响宏编。师生同伍,共筑善业,功莫大焉,史可鉴也。
师者何也?古人云:学高为师,诊正为范。博洽今古,淹贯中外。洞明史哲,练达数理。腹有诗书,方定乾坤。度人金针,授人以渔,生如嫡出,心无间焉。不谋生前声名赫,唯求身后弟子行。欲壑难填,恃物傲命,乃孤道恶行;德技双馨,燃己烛人,乃坦途正道。拯溺救焚,薪火相传,诚医道昭彰之根基也。
承者,生习当坚劲,治学应谨严。敬师如父执,终身不易;师意若圣传,无分高下。高山仰止,望其项背;求学无境,心无旁骛。典藏之经奉为圭臬,学说之髓树成信仰。耐寂寞,恒吃苦,掘古意,倡新知。囊萤映雪,牛角挂书,兀兀穷年,精进如一,保我黎庶尽得天年彭寿之享。

师徒相随,润己泽人,思辨色绝,绵远悠长。呜呼,岂不大哉!以安神镇静,导阳入阴,速进梦乡。六是有人主张一剂药,3煎,分服。理由是:头煎,气浓味薄,走窜发散,升浮外达,重在表散祛邪,疏通气血经络,似先锋打头阵,取其彪悍之力;二、三煎,味厚气淡,善内守淡养,重在调养脏腑,平衡阴阳,功效接续,似中军稳中推进,后续药力,以扶正祛邪,大获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