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22-6-16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灵枢•经脉》曰:“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背部骨脉纵横,筋肉丰富,人体气血津液及脏腑在病理状态下,均有可能出现背部的症状,较常见者为背痛。临床消化系统疾病伴有背痛者甚多,既有助于诊断,也有利于辨证治疗。现介绍国医大师徐景藩对背痛的辨治经验。
上部背脊中线疼痛
与食管疾病有关,常见者如食管炎症、溃疡、食管裂孔疝、功能性食管病等,相当于中医学“噎膈”“梅核气”等病证。当患者出现该部位疼痛,应及时想到有食管病的可能,及时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若胀痛者应考虑痰气交阻;情志不畅、紧张后症状加重,常属心肝气郁;背痛而有灼热感者,多为肝胃郁热;劳累后加重,且觉刺痛者,则属痰气瘀交阻。据证候表现而宗“实者疏瀹、虚者润养”的治则,分别投以行气、化痰、解郁、泄肝、活血、滋阴、通噎的方药。也常配用代茶饮,如每天用陈皮3g、桔梗2g、木蝴蝶3g,开水冲泡代茶饮用,如兼胃阴不足者,加麦冬6g、生甘草2g泡服。食管疾病的患者,即使服用汤剂,也应频频温服,或通过含、漱等,以延长药物停留在食管黏膜上的时长,有利于病情的恢复。
中部背脊中线疼痛
大多与胃十二指肠疾病有关,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炎症、肿瘤等,相当于胃脘痛、胃痞等病证。有的患者主诉中部背冷痛,或自诉有手掌大一片觉冷者,胃脘痛诸症尚不明显者,及时诊查可早发现病变,利于治疗。
若空腹为甚,食后可缓,大多属脾胃虚弱证;空腹疼痛,食后亦痛,甚则背胀者,则属中虚气滞证;自觉冷痛,气候转冷时尤著,多属中焦虚寒证;胀痛及于两旁,每因情绪不畅加重者,多属肝胃气滞证;胀痛、刺痛兼有者,应考虑气滞血瘀证;夜间痛甚,痛位固定,则血瘀明显。根据症状体征,分别采用补气温胃、疏肝理气、行气活血等治法。
左下背部疼痛
常见于急性胰腺炎后或慢性胰腺炎患者,常与饮食不当、暴饮暴食、酒食不节或劳倦失常、情志失调有关。胰属脾,脾合胃,病在脾胃,与肝胆密切相关。
该部位疼痛而饮食不振,脘腹隐痛痞胀,大便溏或易泄者,以脾胃不和证为多。背痛的病机,尚应考虑急性期脾经湿热未尽,流注于筋膜脉络所致,气机失于调畅,久则湿热与气滞血瘀相兼。故治法在健脾和胃的基础上,据证而参用清化湿热、行气活血等药。常用香砂六君子汤酌配败酱草、薏苡仁、冬瓜子、通草、橘络、丝瓜络、柴胡、延胡索、枳壳、三棱、丹参、红花等清化、行气、化瘀、通络。薏苡仁、冬瓜子重用,一般在20~30g,盖两药甘凉、甘淡,清化而非苦寒,《金匮要略》薏苡附子败酱散即用之,尤以冬瓜子具有清润、开胃醒脾之功,如《本草述钩元》谓:“凡胃肠内壅,最为要药。”舌苔白厚腻,湿浊明显者,常配藿香、佩兰、苍术、厚朴、法半夏、茯苓等苦温、芳香、淡渗以化湿。药治以外,注意饮食调护。左下背痛渐缓,余症亦相应改善,且可防再次发作。
右背部疼痛
常见于肝胆疾病,如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总管炎症等,大多伴有胁痛,但也有不少患者无胁痛,且余症不显,而仅表现为右中下背痛者,对此临床尤须警惕,应及早检查。
由于经络的关系,肝胆之气郁滞,肝气窜络,故见右中下背痛。此类患者病在肝胆,可及于脾胃,病理因素有气滞、血瘀、湿热。病初多实,恙久虚实相兼,当据证而立法谴方,此为常法。然此等患者,大多病情缠绵不愈,《临证指南医案》云“初病在经,久痛入络”,此时常参考叶氏“络病”治法,配用通络之品,如橘络、丝瓜络、通草、路路通、王不留行、当归尾等以增疗效。
对治慢病用针挑扳法正腰缓膝痛
(2022-06-21
04:32:02)[编辑][删除]
罗灵松应用针挑法扳法经验
摘自2022-6-20中国中医药报
范志勇 暨南大学医学院 赖淑华 广东省中医院 杨荣昌 林志平 广东省梅州市中医院
罗灵松是广东省梅州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临证精勤不倦,通读《黄帝内经》《针灸学》《中国按摩全书》《针灸甲乙经校释》等典籍,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工作中重视辨证与辨病并举,长期从事筋伤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的诊疗,尤其擅长运用针挑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甲亢和用旋转扳法治疗腰源性膝关节痛等,遣方用药方面有独到之处。笔者曾师从罗灵松老中医,现将其辨治疾病的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强调病证结合辨治
罗灵松临证时强调辨病辨证相结合,根据辨证的结果,再施以相应的手法,适当配合中药辅助治疗,方可取得佳效。具体在临证治疗注重手法和中药相结合,在治疗颈椎病时,强调不仅要对症处理病灶点,其次要依据经筋理论,循经辨证,用适当的手法松解病变,纠正经筋痉挛和颈椎应力失稳,使颈部经络得到疏通,经筋得到松解,神经根、椎动脉、交感神经节的刺激得到改善,最终达到治疗颈椎病的目的,同时可辨证加以中药以辅助治疗,巩固疗效。
擅长用针挑法
针挑法维持时间较长,对于慢性迁延性疾病效果很好。对于头面部疾病、皮肤病等手法以较轻为要,出血数滴即可,有些病如妇科疾病只需作牵拉摇摆旋转手法,不必挑破组织。对腰背部疾病手法宜较重。一般老人手法宜轻,体壮者手法宜重,施术时以轻、浅、慢为补,重、深、快为泻。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组织机械压迫神经根后,造成其周围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炎性致痛物质渗出,激惹神经根及其周围组织,发生黏连及组织变性等,使神经根周围组织产生无菌性炎症,从而出现腰腿疼痛等一系列症状。选穴为肾俞、腰夹脊、阿是穴,或取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下肢穴位,如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等穴。再用火罐在挑的穴位上吸出瘀血,当罐内皮肤充血或针口出血量达到要求,便可起罐,用消毒干棉球清理罐中及挑刺伤口的淤血,再用碘酊消毒,外敷无菌小纱布,用胶布固定,嘱当日洗浴时不要污染伤口。每次选2~3穴,隔日1次,5次为1疗程,休息3天后行下一疗程,同时配合补肝肾、活血药物以加强疗效。罗灵松认为,通过针挑局部穴位,对十二皮部和络脉起到疏通经络、扶正祛瘀的作用。临床上选取阿是穴及循经取穴,针挑提拉拔火罐,是将针挑、拔火罐、刺络放血三种方法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疏通经络、活血止痛、扶正祛瘀生新的治疗目的。
治疗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弥漫性甲状腺肿,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吞咽时可随之上下移动为主要特征,常常伴汗多怕热、易怒、多食易饥等症状,属中医学“瘿病”范畴。全身脏腑气血、经络等变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以肝脏功能失调为主,局部的经络气滞痰瘀是其总的发病机理。西医治疗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大一般采用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主,但有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肝功能受损等明显副作用,采用针挑疗法治疗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选穴为甲状腺高点、心俞、肝俞、肾俞、大椎。采用挑治法,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后,左手固定作用点,右手持自制的挑治针,横刺入穴点的皮肤,纵行挑破皮肤下0.2cm深的白色纤维,用腕力朝上下左右往回挑,慢慢可挑出较长的纤维,旋转针柄使之缠绕在针尖上,逐渐将其完全拉出、挑断带出纤维,每次挑断2~3根纤维,术后小方纱布固定,3~4天治疗1次,10次为1疗程,此时应叮嘱患者忌食辛辣燥热及烟酒等,及时查甲状腺功能指标,同时配合益心、补肝肾、活血药物以加强疗效。罗灵松认为针挑治疗甲亢,可能与通过这种刺激方法对人体自身免疫系统产生了某种调节作用,从而一定程度上恢复甲状腺功能有关。挑治法通过对穴位皮肤及经筋的刺激来治疗疾病,如心俞、肝俞有调心舒肝的效果,肾俞、大椎有治疗虚热的效果,再配合局部的甲状腺高点可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整阴阳的功效。
从“腰”论治膝关节痛
治病求本
罗灵松临证特点就是从疾病的根本着手,善于从整体考虑病情,对于非外伤引起的膝关节痛,擅长从腰论治,把握脊柱相关疾病的实质。现代医学认为腰骶丛神经支配膝关节,膝的感觉支配神经主要有股神经、腓总神经、闭孔神经等,从脊柱的解剖上看,腰1~3椎是脊柱生理的交叉部位,主要控制股神经,当腰部发生病变,股神经常受到炎性刺激而出现其神经支配区的感觉异常,而膝关节由于受其神经支配会出现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因此罗灵松认为治疗的关键就在于运用手法,纠正腰椎关节的错位和紊乱,所谓“治膝先治腰”,使腰椎关节恢复正常,此时膝关节痛往往能大大减轻而收到良效。
重视手法
罗灵松认为本病的治疗,关键把握生物力学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关键手法是腰椎扳法和膝关节活动类手法的运用。作用点是在腰与膝痛点,在明确病变部位以后找准痛点,罗灵松通过临床发现作用点腰3~4椎是好发部位,施术方向根据关节错位的情况,施术时还要注意手法的力量和技巧,一般都是在患者放松后趁其不备于腰部作用点实施后伸扳法或者旋转扳法,往往起到一次到位的作用,对那些长期慢性膝关节痛的患者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再结合膝关节活动类手法如摇法、按法等通常使患者获得痊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