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荆芥:河南人炎夏时节一佳肴

(2022-06-16 04:29:08)
周超凡 中国中医科学院
解表散风发热退,感冒头痛皆可配。透疹消疮止痒好,风疹湿疹配乌梅。
炒炭收敛能止血,吐衄下血常作陪。
摘自2022-6-15中国中医药报
杨玲玲 河南省中医院
时入炎夏,荆芥成为河南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食材。它清香入鼻,醒脾开胃,一盘凉拌荆芥、一碗荆芥面条,或是一张荆芥饼等,最能安抚河南人的胃。
养生功效多
荆芥,别名假苏、姜苏、稳齿菜、四棱杆篙等,其作为药食两用之品具有悠久历史。《吴普本草》载:“假苏……蜀中生啖之”。唐代《新修本草》曰:“假苏:此药,即菜中荆芥是也……先居草部中,今人食之,录在菜部也。”
中医认为,荆芥性微温、味辛苦,具有祛风解表、透疹消疮等功效。宋代《证类本草》谓:“初生香辛可啖,人取作生菜,古方稀用。近世医家治头风,虚劳,疮疥,妇人血风等为要药。并取花实成穗者,曝干入药,亦多单用,效甚速。”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记录了以荆芥粥治中风病的病案,“荆芥穗(一两)、薄荷叶(一两)、豉(三合)、白粟米(三合),上四件,以水四升,煮取三升,去滓,下米煮粥,空腹食之”。《日华子本草》云:“作菜生熟食。并煎茶,治头风并出。”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荆芥中富含挥发油及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加汗腺分泌、解热、抗菌、抗炎、镇痛作用。
食用有讲究
夏季食用荆芥最宜凉拌,爽口解腻,也可在早餐时做一道荆芥鸡蛋饼,香气扑鼻。下面介绍这两道荆芥美食的做法。
凉拌荆芥
材料:荆芥50g,黄瓜半根,洋葱半个,蒜、盐、白糖、醋、生抽、香油等适量。
做法:荆芥丢掉老茎留下叶子,在淡盐水里浸泡5分钟,捞出淋干水分备用,黄瓜洗净切丝,洋葱洗净切条备用。大蒜去皮切成蒜末,把蒜末、洗好的荆芥叶、黄瓜、洋葱一起放入容器内,放入适量盐、白糖、醋、生抽、香油拌匀即可。
荆芥鸡蛋饼
材料:面粉100g,荆芥30g,鸡蛋2个,植物油、盐适量。
做法:把荆芥洗净切末。面粉里加鸡蛋,一点一点加水,搅拌成均匀的面糊,再加荆芥和少量油、盐,搅拌均匀。平底锅加热,加几滴植物油,铺均匀锅底,舀一勺面糊,均匀铺满锅底,小火煎到面糊定型,翻面煎至两面金黄即可。
需要注意的是,新鲜的荆芥不耐长时间保存,一般可用干净报纸包裹好后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保存,也可清洗干净放在冰箱中冷藏。如果想要存放的时间更久一些,也可焯水后放入冰箱冷冻。

荆芥:发汗解表利咽喉

时间:2019-08-29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杨璞

 

  荆芥有种独特的辛香味,是凉拌菜中的上好美味,很多人因它烙印上童年的印记甚至萦绕出乡愁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这种野菜还是农村常用的“天然感冒药”。

  荆芥富含芳香油,以叶片含量最高,主要以鲜嫩的茎叶作蔬菜食用。它味道鲜美,生熟均可入餐,但以凉拌为多,是一种保健型辛香蔬菜。很多定居他乡的游子也会从家乡带一些荆芥种在阳台上,那种厚重的乡情与久违的香气交织在一起,赋予了这种阳台中药的更多人情味。

祛风解表,感冒初期常用药

  荆芥作为中药,一般在夏、秋季花开到顶、穗绿时采割。荆芥味辛性温,其性升浮,善能发汗祛风解表邪。凡风寒束表而致头痛寒热、无汗、周身痛楚之表闭证,最适合用。荆芥药性虽温但不燥,擅长祛风,常以之配入辛凉疏解之品,治疗风热感冒初起,如熟悉的一种中药方剂银翘散中就有荆芥,用之以辛散透表加强疏风散热之力。

  由于荆芥体轻升散,可以上行于头面空窍而有清头目、利咽喉之功。凡是风邪上犯头目诸窍,而致头目眩晕、头昏鼻塞、耳目不清等症,都可用其以除风邪。又因为荆芥能疏风利窍,因此对于咽喉痛者也有益处,如著名方剂清咽利膈汤、六味汤等中用其配伍便有此意。如《本草纲目》中记载其能“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消疮肿。”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孙刚介绍说,荆芥辛温芳化,温以通阳,芳以化浊,因此为醒脾开胃之佳品。《食疗本草》中记载其能“助脾胃。”《日华子本草》中记载它可以“利五脏,消食下气,醒酒。”凡湿邪困阻脾胃,用荆芥效果更好一点。若兼有胸闷不畅、肺气不宣、中满而气逆,用宣散、温中、化湿等方法皆不起效者,于对症方中加入荆芥,则能收到较好效果。对于口面歪斜的症状,荆芥也是治疗的一把好手呢。《药性论》中记载其能“治恶风贼风,口面歪邪,遍身顽痹。”口面歪斜的原因甚多,总的来说属阳明经络受病,因为阳明之脉上行于面。若单纯风邪诱发的口面歪斜可以用荆芥治疗,特别是用荆芥穗更能凸显其活络之功。

  荆芥生用与炒炭功效大不相同,荆芥生用有祛风解表的功效,但是炒炭则能入血止血,为止血要药,可用于多种出血证候。比如肠风便血、胃热上迫或肝郁逆上诱发的吐血、妇女非经期因暴怒之后气郁且热诱发的崩中出血等病症。

表虚自汗、阴虚头痛者忌服

  需要注意的是,表虚自汗、阴虚头痛的人忌服荆芥。比如《本草经巯》中明确提到:“痛人表虚有汗者忌之;血虚寒热而不因于风湿风寒者勿用;阴虚火炎面赤,因而头痛者,慎勿误入。”

  此外,饮食也要注意,比如服用荆芥前后不适合吃驴肉和没有鳞的鱼。

荆芥的种植条件

  荆芥的适应力很强,多生长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能种植,但以在疏松、肥沃的土壤上生长较好。

  播种荆芥前应对种子进行筛选,拣出其中的杂质和已损伤的种子,然后用水浸泡12~24小时,捞出后晾晒到通风干燥处,这样可使种子内部新陈代谢加快,增强成活力,提高发芽率。荆芥种子细小,为使播种更均匀,可等到种子表面无水时掺拌适量细沙或细土,种子与沙土的比例为3:1,搅拌均匀后即可播种。

  播种后,盖土1~2厘米厚,用脚稍踏实,再用铁耙耧平,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播后浇水,保持畦面土壤湿润,有利出苗。荆芥的种子容易萌发,播后地温在16~18时需10~15天出苗,如地温在19~25、湿度适宜,约1周就可出苗,出苗前后也要保持土壤湿润。(杨璞)

淮扬菜中的养生经

时间:2019-07-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侯丽 丁勇

 

  漫步中国美食大观园,淮扬菜就像奔流在淮河、大运河与长江交织水系流域中的一首清新抒情诗,用匠心和智慧告白着大自然最深情的馈赠。五味之始,以淡为本。为了守护食材的本味初真,淮扬菜用指尖刀工奏响了味道的序曲,用水火功夫演绎出同气相求的鼎中之变,用“贫而乐,富而好礼”的精神气质浸润着祖祖辈辈的心田。淮阳美食制作精良,来自大自然的食材,在勤劳聪慧的人们手中让五味调和百味香,呈现出一个个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经典品种,吃后让人垂涎欲滴,久久难忘。

  软兜长鱼 主料长鱼肉质鲜嫩肥美少刺,适合男女老幼。《本草纲目》记载,长鱼味甘,性温,既能补益气血,又能清热解毒,还能祛风除湿。软兜长鱼充分发挥长鱼既清又补的优势,与葱、姜、蒜、白胡椒等其他辅料、调料相配,既可提鲜去腥,又能温中和胃、理气生津,不仅受到健康人群的青睐,而且是很多老年慢性病如胃肠道疾病和糖尿病患者等体虚之人饮食管理中的养生妙品。软兜长鱼还是淮扬菜时令养生的菜品范例,小暑时节,自然气候的“上蒸下煮”往往带来身体不适,如食欲不振、四肢倦怠等,软兜长鱼能令人胃口开而益虚损,所以民间又有小暑长鱼赛人参的说法。

  白袍虾仁 主料虾仁以河虾为佳,味甘,性微温,有补肾壮阳、通乳托毒的功效。将甘、凉的鸡蛋清和盐与淀粉制成一袭精美的战袍,包裹起脱皮去壳的白胖胖的虾仁,投入武火高温快速翻炒后口感就变得鲜嫩Q弹。辅以益元气、补五脏、抗衰老的黄色白果和补肝养胃、乌发明目的青豆,菜品的整体视觉清新雅致,口味清淡柔和,而且营养丰富,妙契众口,尤其是产后缺乳、体虚妇人月子餐中的养生佳品。需要注意的是,高热、腹泻、肝炎、肾炎、胆囊炎及胆结石的患者应忌食或少食。

  丝瓜茶馓 主料丝瓜是田间地头的寻常之物,却性味甘凉,富有清热消暑、化痰生津、利尿消肿、通经活血与通乳汁等多重功效,可以作为治疗咽喉肿痛、口舌干涩、小便短赤、产妇乳汁不通等。《本草纲目》记载:“油馓之甘味为咸,通便润肠,乃有温中益气之效”。在清香馥郁的丝瓜汤中放入酥脆清香的茶馓,细如金丝的茶馓吸饱了汤汁,变得松软适口,能生津开胃,舒筋活血,通乳散结。相传丝瓜茶饊曾治愈了慈禧太后的乳房病,现在的丝瓜茶馓仍然是产妇们月子餐里的大爱之选。

  平桥豆腐 豆腐性凉,味甘。能够益气宽中,生津润燥,清热解毒,和脾胃。《食物本草》:“凡人初到地方,水土不服,先食豆腐,则渐渐调妥。”葱、姜、黑胡椒性辛热,既可以中和豆腐的凉性,又能祛豆腥、解油腻、增食欲、助消化。去性存用之后,整个菜品口感滑嫩舒爽,清淡平和,有营养易消化,除嘌呤代谢失常的疾病如痛风和血尿酸增高的患者以外,适合男女老幼食用。如果你旅途劳顿没有胃口,推荐你吃一碗平桥豆腐羹,那心里极是熨帖。

  开洋蒲菜 主料蒲菜堪称真正的原生态绿色食品,它的生长环境对水质的要求很高,且人工无法种植。作为曾经救荒本草中的果腹之品,现在的蒲菜是绿水青山对人们味蕾的犒赏,它性味甘凉,归肝、肾经,有清热凉血、利水消肿的功效。开洋蒲菜口感嫩滑清香,易于消化,不仅能让健康人一饱口福,也适合病后体虚及亚健康状态的人食用,久食还有助于明目、固齿、增寿。

  五汁饮 五汁饮中荸荠、鲜苇根、藕均是水植的根茎,人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将这些宝贝从黑黑的淤泥里挖掘、清洗出来,这每一味单品都是润燥生津的佳品。如果将这三种白嫩嫩的水中精灵再配上多汁的秋梨,天然混搭的4种甘味中和了麦冬单调的苦,使得五汁口感甜而不腻;五汁性凉,入肺可生津止渴止咳;甘味入脾,可增添食欲;苦味走心,能养阴清热润燥。淮上名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曾用五汁饮调理温热病口渴。在生活中,五汁饮适合做夏季的清凉饮品,尤其是暑热难耐之时,喝一杯五汁饮,带来的不单单是唇齿间的清爽,还有眉眼的舒展,心中也恰是宁静安详。但是,因本饮品性偏寒凉,所以脾胃虚寒的人应少食。

  经过对上述淮扬菜菜品和饮品的中医药养生密码的解读,你是否有既熟悉而陌生的感觉?这些淮扬菜竟然和中医药知识如此合拍,这背后的原因就是淮扬菜文化与中医药养生文化内涵的融合互通,所以才能共奏出人们锅碗瓢勺琐碎生活与健康长寿重大命题的和谐乐章。(侯丽 丁勇)

小柴胡颗粒

 (2022-06-14 04:23:05)[编辑][删除]

解表散热 疏肝和胃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黎崇裕 刘志龙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小柴胡颗粒处方来源于汉代医家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小柴胡汤。在临床中小柴胡汤应用广泛,加减化裁可治疗各科疾病,故有“小柴胡汤通治百病”之说。
组方功效
中成药小柴胡颗粒由柴胡、黄芩、姜半夏、党参、生姜、甘草、大枣组成,有解表散热、疏肝和胃之功,适用于外感病邪犯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食欲不振、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状。除了作为成人感冒药,小柴胡颗粒还可用于治疗许多儿科疾病,现稍作论述。
退烧
小儿发热体温未超过38.5者,如未见其他明显不适,医生嘱咐在家观察时,常规可给予小柴胡颗粒退烧。若伴有外感风寒症状,如恶寒无汗、鼻塞流清涕等,可加用风寒感冒颗粒;若伴有积食,可加用保和丸;若伴有咳喘,可加用小儿咳喘灵颗粒。
小儿发热体温超过39者,如精神状态良好,医生嘱咐在家观察时,可服小柴胡颗粒及抗病毒口服液。若伴有积食,可加用保和丸;若见疱疹性咽峡炎,可加用蒲地蓝口服液;若见痰鸣音重,加用鲜竹沥口服液。
恶心呕吐
小儿仅有恶心呕吐,未见其他明显症状时,可用小柴胡颗粒和胃止呕。若伴有腹痛,可改用保济口服液;若伴有口中泛漾或大便稀溏,可改用藿香正气口服液。
预防感冒
如孩子外出游玩,吹风受凉,可以归家后给予小柴胡颗粒以扶正祛邪,能有效预防感冒。
性情急躁
若小儿脾气急躁,常打人、骂人、咬人,或夜啼、睡不安稳等,可服小柴胡颗粒加小儿七星茶颗粒,有疏肝消滞、清热定惊的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成人用量为一次1~2袋,每日3次。儿童服用中成药小柴胡颗粒,用量需根据年龄确定,6岁以上儿童一般每次1袋,3~6岁每次半袋,1~3岁每次三分之一袋,1岁以内每次四分之一袋。
服用禁忌
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成药。对本品过敏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龙胆泻肝丸

  (2022-06-30 14:17:18)[编辑][删除]

清肝胆 利湿热
摘自2022-6-29中国中医药报
黎崇裕 刘志龙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龙胆泻肝丸处方出自金元四大家李东垣之手,在其著作《兰室秘藏》和《东垣试效方》中均有记载。中成药龙胆泻肝丸由龙胆、柴胡、黄芩、炒栀子、泽泻、木通、盐车前子、酒当归、地黄、炙甘草组成,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味苦、微甜。
临床应用
龙胆泻肝丸具有清肝胆、利湿热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肝胆湿热、头晕目赤、耳鸣耳聋、耳肿疼痛、胁痛口苦、尿赤涩痛、湿热带下等。《医方集解•泻火之剂》记载:“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使伤胃,为臣使也。东垣无黄芩、栀子、甘草,亦名龙胆泻肝汤”。可见龙胆泻肝丸上可以清泻肝胆实火,中可以清泄渗利,下可以清利下焦湿热,可通治三焦之火热,且具有泻中有补、清利并用之效。因此,笔者临床还常用本药治疗上中下三焦疾病,现列举部分如下。
头痛 头痛而胀伴有面红目赤、脾气急躁者,服龙胆泻肝丸效佳,可清肝泻热、除烦止痛。
失眠 心烦失眠、夜寐多梦,伴急躁易怒、口苦目赤者,服龙胆泻肝丸效佳,可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口臭 口中异味大伴便秘尿赤、头晕头胀者,服龙胆泻肝丸效佳,可清肝降胃、泻火除臭。
外阴瘙痒 中医认为,“肝经绕阴器而行”“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因此外阴瘙痒亦多从肝经湿热论治。湿热下注阴窍则出现阴肿、阴痒、带下黄臭、会阴部潮湿等症,可服龙胆泻肝丸清热祛湿、疏肝止痒。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多见于胁肋部,正是足厥阴肝经循行部位。因患处焮红灼热、痛如针刺刀割,故而多从肝经郁火论治。龙胆泻肝丸可清肝泻火、散郁止痛,能有效减轻疼痛、促进疱疹结痂,还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在内用龙胆泻肝丸的基础上,还可配合马齿苋捣烂外敷,效果更佳。
服药禁忌
1.服药期间忌烟、酒及辛辣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3.对该药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后大便次数增多且不成形者,应酌情减量。
5. 孕妇慎用,儿童、哺乳期妇女、脾虚便溏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龙胆泻肝汤治黄汗病

   (2022-09-15 04:43:54)[编辑][删除]


时间:2022-06-10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杨晓明 陶佳

黄汗病是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要表现的汗证,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肝胆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

笔者有幸跟师于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现介绍其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黄汗病验案一则。

何某,男,27岁,2019年06月11日初诊。患者腋窝出黄汗,苔黄腻,脉细弦数。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肝胆湿热。处方:龙胆草10g,炒山栀10g,炒柴胡10g,炒黄芩10g,车前草10g,通草5g,甘草5g,当归10g,生地10g,浮小麦30g,糯稻根须30g,穭豆衣10g,麻黄根10g,薏苡仁15g。7剂,水煎服,分上下午2次温服。

6月18日二诊:药后汗量减少,颜色较前淡,上方加泽泻10g,以渗湿泄热、导热下行。7剂,水煎服,分上下午2次温服。

6月27日三诊:药后黄汗止,无不适,上方再予7剂,以资巩固。

按张恩树指出,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属正常现象。汗为心之液,由精气化生,不可过泻。本案黄汗的产生,乃邪热郁蒸,湿热内蕴,泛溢肌肤所致,以清肝胆湿热为治疗基本原则。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通草、车前草渗湿泄热,导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四药共为佐药。浮小麦、糯稻根须、穭豆衣、麻黄根敛阴止汗;薏苡仁健脾渗湿;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与当归、生地相伍以适肝体阴用阳之性;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全方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故黄汗止,效如桴鼓。

此外,还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甘厚腻、辛辣刺激、热性之品,汗后应及时清洗身体、更换衣物;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杨晓明 陶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眼胀痛案

    (2022-09-21 14:55:59)[编辑][删除]


时间:2022-03-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谭洪福

王某,女,48岁。初诊日期:2021年7月24日。晨起眼胀痛6月余。于眼科医院查视力、眼压等未见异常,外用眼药水效果不理想。刻诊:晨起右眼胀痛,活动后减轻。口苦,急躁易怒,饮食二便无异常。脉沉弦数,舌红苔薄黄。

诊断:(肝火上炎,瘀血内停型)目珠胀痛。

治则:清肝泻火,活血化瘀。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药物组成:龙胆草6g,黄芩15g,栀子10g,夏枯草15g,菊花10g,薄荷10g,决明子15g,丹参15g,红花6g,川芎10g,赤芍19g,生地15g,柴胡6g,甘草6g。6剂,水煎服,日1剂。

7月29日二诊:服药1剂眼胀痛大减,现基本消除,仍感眼干涩。脉沉滑,舌红苔薄黄。效不更方,继予上方6剂。

8月5日三诊:眼胀痛消除。脉沉,舌红苔薄白。予上方6剂巩固,治愈。

按眼胀痛古籍称为“目珠胀痛”“神珠自胀证”。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本案患者急躁易怒,肝火上炎,致目胀痛,口苦及舌脉亦肝火之象。本方以龙胆泻肝汤清肝泻火为主,加入夏枯草、菊花、决明子等清肝明目之品,肝火清则胀痛消除。眼胀痛晨起较重,活动后减轻系血瘀,故用丹参、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全方共奏清肝火、散瘀血之功,与本病颇为合机,故取良效。(谭洪福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东关社区卫生服务站)

《金匮要略》之黄汗病探究

    (2016-06-02 21:02:41)[编辑][删除]

高广明 河北中医学院

何为黄汗

黄汗一词首先出现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与“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是一种以汗出入水,水热互结于肌表,所致身肿发热,汗出色黄如柏汁的病证。

黄汗之病机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8条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之病机为营卫郁滞,湿热阻遏。因汗出之时,腠理开泄,表卫空疏,水寒之气容易内侵,水湿停于肌腠,营卫郁滞,卫郁营热,湿热交争而成黄汗。水湿停留于肌表而身肿,营卫不和则发热,气不化津则口渴。状如风水,说明黄汗和风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在第1条中言:“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那么到底哪些症状属于黄汗,下面就讲到“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第2条中“不恶风者,小便不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第29条中“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瞤。瞤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由以上几条可以归结病机为:1.湿邪痹阻。如状如周痹、两胫自冷、腰髋弛痛,身体重等症候此为水湿之邪痹阻于腰骶关节,而出现以上诸症候,这正于风水证中之外证骨节疼痛相符合。2.上焦胸中有寒。如上焦有寒,其口多涎、胸中窒、不能食,反剧痛、瞤即胸中痛等症候,可见上焦有寒亦为黄汗病的一基本病机。3.营卫郁滞。如条文中身肿而冷、暮燥不得眠、身重汗出已辄轻,久久必身瞤、如有物在皮中状。4.湿热阻遏。如以上所述中暮躁不得眠、发热汗出而渴、久久其身必甲错、烦躁,小便不利等。

芪芍桂酒汤与桂枝加黄芪汤

由以上论述可见黄汗之病机为寒热错杂,在上焦既有寒邪,又有湿热的阻遏,当以芪芍桂酒汤。方中黄芪走表,益气去湿,又能温上焦之寒。桂枝、芍药调和营卫,兼泄营分之热,开营卫之郁滞。桂枝又能驱寒湿,除寒湿之痹。苦酒即米醋,用以泄营中郁热。诸药相协,使营卫气血调和通畅,则水湿除而黄汗止。而桂枝加黄芪汤则为黄汗的变治法,在以桂枝汤调和营卫基础上,兼加黄芪通阳散湿。病机上则侧重于营卫失调,营卫郁滞,阳郁而水湿内停。

与风水鉴别

第28条言:“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可见黄汗的症状与风水有相似之处,那么该从何鉴别?第1条言“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以及第2条言“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由以上三条可见风水与黄汗有明显不同之处,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风水汗出色正,而黄汗汗出色黄如柏汁,汗沾衣。然病机亦有不同之处,黄汗主要为表卫不固,水湿留滞于肌腠,湿郁化热,湿热交争,治疗当固表驱湿,调和营卫,张弛郁热。而风水病机为外邪犯表,肺失通调,治疗当发汗,宣肺,散水。(高广明)

龙胆泻肝汤治黄汗病
摘自2022-6-10中国中医药报
杨晓明 陶佳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黄汗病是以汗出色黄染衣为主要表现的汗证,由汗出入水壅遏营卫,或脾胃湿热、肝胆湿热郁伏熏蒸肌肤引起。诚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所云:“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蘖汁,脉自沉。”
笔者有幸跟师于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现介绍其运用龙胆泻肝汤治疗黄汗病验案一则。
何某,男,27岁,2019年06月11日初诊。患者腋窝出黄汗,苔黄腻,脉细弦数。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肝胆湿热。处方:龙胆草10g,炒山栀10g,炒柴胡10g,炒黄芩10g,车前草10g,通草5g,甘草5g,当归10g,生地10g,浮小麦30g,糯稻根须30g,穭豆衣10g,麻黄根10g,薏苡仁15g。7剂,水煎服,分上下午2次温服。
6月18日二诊:药后汗量减少,颜色较前淡,上方加泽泻10g,以渗湿泄热、导热下行。7剂,水煎服,分上下午2次温服。
6月27日三诊:药后黄汗止,无不适,上方再予7剂,以资巩固。
按 张恩树指出,出汗是人体的生理现象,天气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劳动奔走等情况下,出汗量增加,属正常现象。汗为心之液,由精气化生,不可过泻。本案黄汗的产生,乃邪热郁蒸,湿热内蕴,泛溢肌肤所致,以清肝胆湿热为治疗基本原则。
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既能清利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经湿热,故为君药。黄芩、栀子苦寒泻火,燥湿清热,共为臣药。通草、车前草渗湿泄热,导肝经湿热从水道而去;实火所伤,损伤阴血,当归、生地养血滋阴,邪去而不伤阴血。四药共为佐药。浮小麦、糯稻根须、穭豆衣、麻黄根敛阴止汗;薏苡仁健脾渗湿;柴胡舒畅肝经之气,引诸药归肝经,与当归、生地相伍以适肝体阴用阳之性;甘草护胃安中,调和诸药。全方配伍相得益彰,共奏清热利湿之效,故黄汗止,效如桴鼓。
此外,还嘱咐患者饮食宜清淡,忌食辛甘厚腻、辛辣刺激、热性之品,汗后应及时清洗身体、更换衣物;适当运动,增强机体免疫力;调摄情志,保持心情舒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