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发于肝重在治脾
(2022-06-16 04:52:45)
郭淑云治疗肝硬化经验
摘自2022-6-15中国中医药报
王宇亮 秦善文
河南省中医院
郭淑云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肝胆疾病治疗及研究30余年。郭淑云从脾论治肝病,取效良好。笔者有幸作为师承学员,跟随郭淑云学习,现将其从脾治疗肝硬化的经验介绍如下。
肝病治脾的理论基础
肝病治脾是治疗肝病的一个重要治则。《素问•经脉别论》载“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说明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饮食所化之精微不断输送到肝以滋养肝脏。肝脾两脏在生理上联系紧密,在病理上又互相影响。《金匮要略》指出:“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揭示了脏腑之间互相联系与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此后,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木郁达之”的观点,其实质是讨论肝与脾胃之间的密切关系。清代叶天士提出“肝病必犯脾土,是侮其所胜也”“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以补脾也”的观点。《医宗金鉴》载“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
脾位于中焦,与胃以膜相连,其主要生理功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肝的生理功能为主疏泄、藏血,与人的情志活动有关,并促进人体的消化和气、血、水的正常运行。肝脾之间的关系可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水谷精微吸收方面: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脾胃升降适度,脾之运化也就正常了,所谓“土得木而达”“木赖土以培之”。血液方面:肝主藏血,脾主生血、统血。脾之运化,赖肝之疏泄,而肝藏之血,又赖脾之化生。肝与脾经络相连: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经同起于大趾,二者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且足厥阴肝经夹胃上行;足阳明胃经与少阳胆经同循于眦,以目贯通。水液代谢方面:脾能运化水湿,促进体内水液及物质代谢,肝之疏泄作用对水液代谢有间接调节作用,既可梳理脾土助其运化水湿,又可疏利三焦,通调水道,在水液代谢方面有明显作用,如代谢障碍可能出现鼓胀、水肿等病变。
基于以上肝脾之间的关系,郭淑云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体会,认为在肝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应注意调养、治疗脾胃,感悟到“病虽发生于肝脏,但治须重在脾胃”。
肝硬化代偿期的治疗
此期,郭淑云常以行气、活瘀、健脾、养血、软坚并举,尤重健脾与养血。肝炎患者若失治、误治,肝炎未得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则肝脏气血瘀滞益甚,脾胃亦更加亏虚,脾虚气血化源不足,一则无以养肝,使肝失所养,功能更难复常;二则脾胃气虚,气机升降失司,亦加重了气血的瘀滞。脾为后天之本,决定着人体正气的强弱,若治疗得当,脾胃功能正常,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升降恢复,肝气梳泄调达,气血运行流畅,则可控制病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康复。郭淑云认为:行气、活瘀、软坚治法固当用之,但健脾、养血亦尤为重要。因脾胃强健,气血化源充盛,肝脏得以滋养;脾胃升降有常,则肝随脾升,胆随胃降,肝脏气机条畅,促进肝病的康复。健脾法是通过健运脾胃以促进气血的化生,而养血法是直接滋补阴血,阴血充盛而养肝,则有利于肝硬化的恢复,故对肝硬化的治疗,郭淑云在其“软肝消积方”中除以香附、郁金、丹参、赤芍、生牡蛎、穿山甲等药行气活瘀、软坚散结外,必以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等健脾养血,以“养血与活瘀并举、扶正与疏利同用;重在健运脾胃,以促气血化生而养肝柔肝”等法则获取良效。
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治疗
肝硬化失代偿期治以行气、活瘀、软坚、健脾、温肾、利水并施,尤以健运脾胃为要。若病情继而加重,肝郁气滞,瘀血阻络,脾虚失运,久病及肾,水湿内停;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瘀积腹中,则由积证演变为鼓胀,由肝硬化的代偿期发展到肝硬化的失代偿期。《证治准绳•杂病•胀满》曰:“盖气血不通利,则水亦不通利而尿少,尿少则腹中水渐积而为胀。”郭淑云在治疗肝硬化晚期阶段(失代偿期)尤其注重健运脾胃,临床常用党参、黄芪,并予大量的白术、赤小豆等,据临床观察,此法在稳定、提升清蛋白方面常有效验。通过健运脾胃,常可使重病转轻,危证转安。因此,治疗时郭淑云常以行气、活瘀、软坚、健脾、温肾、利水并施,尤以健运脾胃为要,以疏肝健脾的方法治之。
典型医案
患者,女,46岁,2012年9月18日初诊。诉患者腹部胀满不适,伴双下肢水肿5个月。患者慢性乙肝肝硬化病史20年余,现服用拉米夫定及鳖甲煎丸抗病毒、抗纤维化治疗。近5个月来,腹部胀满不适伴双下肢水肿,在当地运用药物治疗(具体不详),效果欠佳,为求进一步诊治,前来就诊。症见:腹部胀满,纳差、乏力、面色萎黄,动则气短,双下肢水肿,按之凹陷,大便基本正常,小便量少;舌质淡,舌体稍胖,脉弱。肝功能检查示:总胆红素23µmol
/L,直接胆红素5.3µmol/L,间接胆红素17.7µmol/L,谷丙转氨酶28u/L,谷草转氨酶20u/L,总蛋白54g/L,血清清蛋白30g/L。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示:HBsAg、HBeAb、HBcAb均阳性。B超检查示:肝硬化腹水;脾大。
诊断:(脾虚水泛型)臌胀病(西医称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偿期)。
治则:健脾益气、利水消肿。
方用健脾消肿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5g,茯苓20g,白术20g,猪苓20g,赤小豆30g,泽泻15g,车前子30g,香附15g,厚朴15g,木香15g,大腹皮18g,丹参30g,炒麦芽30g,神曲10g,鸡内金10g。7剂,水煎服,1天1剂。
9月25日二诊:腹胀大、双下肢水肿、乏力减轻,纳食增加,面色较前稍好转,大便基本正常,小便量较前增多,舌质淡,舌体稍胖,脉弱,继服15剂。
10月10日三诊:腹胀大、双下肢水肿基本消失,仍稍感乏力,纳食正常,大小便尚可。上方加炒山药30g,菟丝子30g,继服15剂。患者述周身较前有力,余无明显不适,复查肝功能示:总蛋白58g/L,血清蛋白36g/L。守上方继服3个月,随访1月,未复发。
按
方中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以利水,为君药;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为臣药,以助君药健脾利水;赤小豆健脾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从西医角度看,蛋白质增多是有利于利水的基本要素,佐以厚朴、木香、大腹皮助君臣以理气消胀利水;丹参活血化瘀以助郁结之气血消散;炒麦芽、神曲、鸡内金健运脾胃,增加食欲,患者饮食改善,则气血生化有源,有助于脾胃功能的恢复和强健。纵观上方,标本同治,共同发挥健脾益气、利水消肿之功效。
徐经世扶正安中治肝癌案一则
(2022-06-28
07:02:52)[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7中国中医药报
张颖 安徽中医药大学 李崇慧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徐经世擅治各种疑难杂症,其针对肿瘤术后、放化疗后的患者,提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子,采用从脾论治,达到安中以扶正的疗效。徐经世接诊病人,多有妙手回春之效。现将徐经世诊治肝癌经验浅述如下。
诊疗经验
徐经世认为,安中以扶正,重在补土,盖因坤土为万物之母,四运之轴,五脏之中心。若脾健胃旺,则生化有源,水谷精气灌溉四旁,有迹可循,能护心、养肺、柔肝、补肾。徐经世根据自身多年临床经验,自创“扶正安中汤”。
具体方药:生黄芪20~30g,仙鹤草10~20g,怀山药15~20g,石斛10~20g,绿梅花5~10g,炒谷芽15~25g,无花果5~10g,酸枣仁20~30g,橘络10~20g,姜竹茹5~10g,灵芝5~10g。全方黄芪为君,补气升阳,且宜生用,可补而不滞,炙用则有碍胃之嫌。仙鹤草性平味苦,既养血又调血,具有双向调节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仙鹤草抗肿瘤效果肯定,可抑制瘤体增殖,防止转移。怀山药、灵芝味甘性平,平补脾肺肾三脏,助君药补气。石斛性轻清和缓,主生津止渴、补虚除烦,尚能开胃健脾、厚肠理胃。而炒谷芽、绿梅花芳香开郁、醒脾和胃,直以安中,五药共为臣。佐以无花果,性平味甘,既能收涩止泻,又能润肠通便,更兼抗癌作用,酸枣仁意在宁心安神,从统筹全局的角度多方位达到“安中”效果。同时佐以橘络护胃络,降冲逆。最后使以姜竹茹清化痰热、宁神开郁的特性协调全方,使胃受纳。此处以姜竹茹替换甘草调和之性,可谓点睛之笔。全方诸药药性平和,共奏扶正安中、滋养化源之效,护脾而不碍脾,补脾而不滞脾,泄脾而不耗脾;温躁适度,甘平养胃,益脾兼理气。对肿瘤术后及后期调治着实有效。徐经世进一步说明,中医守方但不拘泥于方,只要在大的方向上把握住,抓住关键,即可随症加减,张弛有度,从而得心应手,造福患者。
典型医案
患者许某,男,52岁,首诊时间2016年11月。患者有乙肝病史16年,初无症状故未予治疗。三个月前始出现右侧胁肋部胀痛,脘腹胀满,进食减少,多食则胀满加重,偶有恶心呕吐。2016年7月底,就诊于安徽省立医院,查腹部CT提示肝右叶占位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予以经肝动脉插管化疗栓塞(TACE)术3次,最近一次治疗时间为2016年10月中旬。现患者面色萎黄,右胁肋部胀痛不适,可触及一质硬包块,不思饮食,口干口苦,神疲乏力,睡眠尚可,二便尚调。舌绛红,边有瘀点,苔薄黄,脉弦细。
诊断:(肝气郁滞、气阴两伤、血脉瘀结型)肝积。
治则:开郁醒脾、化瘀散结。
方用扶正安中汤加减,组成为:北沙参20g,石斛15g,醋鳖甲25g,炒枳壳15g,陈皮10g,姜竹茹10g,绿梅花20g,穿山甲6g,佛手15g,土鳖虫10g,炒谷芽25g,灵芝10g。
月余后二诊:药后诸症皆改善明显,舌红略暗,苔黄微腻,脉弦细数。方药:北沙参20g,石斛15g,炒丹参15g,半枝莲15g,车前草12g,蛇舌草15g,蒲公英20g,橘络20g,绿梅花20g,土鳖虫10g,醋鳖甲25g,穿山甲6g。另以西洋参5g,灵芝10g,每日泡茶饮。
三诊:药后诸症皆除,面色渐红润,舌红,苔薄白微黄,脉弦细。原方去蒲公英、车前草、橘络,加白芍30g,郁金15g,枸杞15g,生薏苡仁30g,生甘草5g。10剂服用,继予西洋参5g,灵芝10g,每日泡茶饮。
四诊:体健神安,可日常生活。故守原方继服。
按
肿瘤无疑是难以攻克的难题,多病情缠绵,难以痊愈。或因邪气峻烈,亦可系正气不足,或因病情复杂难明,宿疾兼新患,内伤及外感,寒热错杂,虚实相间,形成病体。中医针对此类病证,有明显的治疗优势。治疗时,当从两个大方向论治。其一,非手术者去邪扶正;其二,术后者扶正去邪。实际诊疗过程中,当明辨病位,顾护脾胃、条达气机、不可忽略。概因中药入人体,全赖胃之受纳、脾的运化。本例患者为肝癌介入术后,属正气已损,气阴两伤,脾胃虚弱。祛邪当以扶正为先,然扶正不外乎调整五脏六腑的功能,其最重要的便是调整脾胃功能,脾胃复燃,则可升发有源。在用药时遵循“补不峻补,温躁适宜,补脾重理气,养胃用甘平”的原则。本病病位在肝,涉及脾胃,故对肝的调理亦有必要。病患虽正气已伤,但不可即刻益气扶正,盖因脾土受损,生化乏源。故先予炒谷芽、枳壳、陈皮等芳香醒脾之药顾护中州,待脾胃功能恢复,再予以蛇舌草、半枝莲、车前草等解毒利湿,丹参、鳖甲等软坚散结、活血化瘀,灵芝益气扶正。皆为随症加减,药到症除。切忌不可任其优思惊恐,由病而郁,故加绿梅花、郁金等疏肝理气。理法方药,面面俱到,症去人安,虽不言愈其病灶,但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已殊为不易。
潘敏求灵活运用肺复方治疗肺癌
(2022-06-30
14:37:32)[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9中国中医药报
易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唐蔚 潘博 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宋程 湖南省肿瘤医院
全国名中医潘敏求在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方面自成体系,拟定中药复方肺复方,临床运用多年,疗效显著。肺癌在全球癌症发病率及病死率中居首位。目前,肺癌的西医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笔者有幸跟随潘敏求学习,现将其临床运用肺复方治疗肺癌的经验介绍如下。
治疗原则
潘敏求临床治疗肺癌注重辨病、辨证与辨症相结合,肺癌病位在肺,但与脾肾关系密切,故在临床治疗中提倡肺脾肾三脏同治,结合培土生金、金水相生的五行相生关系,调整阴阳以达到正邪相持,并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诊治,总结了舌象、脉象与预后之间的联系。
肺脾同治,培土生金
潘敏求认为肺癌病位虽在肺,但治疗需重视脾胃。脾为肺之母,脾胃伤,则气血生化无源,脏腑失养,以致肺气虚弱。且目前肺癌的西医治疗手段中的手术、放疗、化疗等均可致脾胃虚弱,补脾可保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虚则补其母,肺气阴两虚,可通过补脾以培土生金。
肺肾同补,金水相生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潘敏求认为,“肺癌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其正虚之本在肾,补虚不及肾非其治。故在肺癌的临床治疗过程中,多配伍滋养肾阴之品,肺肾同补,金水相生。
重视其他脏腑联系 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相互为用,故见肺癌患者咳嗽痰多、胸闷气促时,可伴腹部胀满、大便秘结、矢气不利等症状,考虑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津液不能下达,导致大肠传导功能受阻,用药可配伍行气泻下药物,如大黄、厚朴等,以荡涤肠道、清肃肺气。
肝和肺的关系,肝主升发,肺主肃降。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气机调节和气血升降运行上,即“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因此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为用。肺癌患者若出现“肝火犯肺”(又名木火刑金),见咳嗽、胸痛,伴咯血或高热、手足逆冷等症时,考虑为肝升太过,气火上逆;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致肝失条达,用药可配伍柴胡、白芍等疏肝柔肝,羚羊角等清肝降火,佐以桑白皮、玄参等清热润肺。
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肺主气。
两者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关系,维持机体各脏腑组织的新陈代谢。用药宜在基本方中加陈皮、大腹皮、生姜皮、牛膝以温阳化气、宣发肺气,通调水道,引水以下行。
注重舌象、脉象与预后之间的联系
潘敏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了患者的预后与舌质、舌苔及脉象之间的关系,肺癌患者多有气阴两虚的病理变化,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或细数,则表明患者阴阳较为平衡,肿瘤发展相对缓慢,治疗效果尚可,生存率较高,预后良好;若舌质干红,脉弦或数,则表明患者阴阳失衡明显,气阴两伤,邪毒炽盛,正虚邪盛,多见于肺癌晚期病情恶化者,肿瘤发展快,多有转移,治疗效果欠佳,生存率低,预后差。
整体观念
潘敏求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发现,中药对肿瘤患者重在调整机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其治疗目的是以人为本,在带瘤生存的同时,延长生存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根据肺癌的病因病机特点,充分实践“补益攻伐,相间而进”的治疗思想,攻补兼施,肺脾肾三脏同治,制定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治疗法则。拟肺复方为主方,随症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肺复方的组成
肺复方由百合、熟地黄、生地黄、玄参、当归、麦冬、白芍、沙参、桑白皮、黄芩、重楼、臭牡丹、白花蛇舌草13味中药组成。方中百合、麦冬益气清热、润肺止咳,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三者共为君药。生地黄、熟地黄配白芍滋阴凉血、滋肾壮水,共奏养阴之效;沙参养阴清热、润肺化痰;臭牡丹、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散结止痛,共为臣药。佐以桑白皮、黄芩、玄参泻肺清热、止咳化痰、清咽利膈。当归为方中使药,助他药达病所。肺复方对瘤体的抑制和稳定、提高机体免疫力、延缓疾病的进展、延长生存期的作用得到了临床证实;老年非小细胞型肺癌伴各器官功能衰退,对各种应激反应及耐受性相对较差者,服用肺复方可延缓疾病的进展、延长生存期。
分阶段论治
潘敏求在运用肺复方治疗肺癌的临床诊治过程中,注重整体调节,标本兼顾,疗效颇佳。
肺癌术后
手术从某种程度上加深了机体的虚劳证候,耗伤机体的气血津液,且术后多有术区疼痛、低热等伴随症状。潘敏求认为,肺癌术后病机为肺气阴虚、脾气虚弱,以正气虚弱为主,因此治疗宜以扶正为主,祛邪为辅,同时兼顾症状,治以肺复方合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术区疼痛者可配伍活血化瘀止痛的药物,如延胡索、红花、赤芍、川芎、桃仁等;低热者可配伍滋阴清热的药物,如银柴胡、知母、地骨皮等。
肺癌化疗
因化疗药物多有毒副作用,患者可出现脾胃功能差、心肝肾损害,表现为乏力、心慌、恶心、呕吐、食欲欠佳、便秘、腹泻等;后期多出现骨髓抑制。此时勿使用抗癌中药,而予以肺复方合脾肾方加减,可在健脾益肾扶正的同时预防骨髓抑制,并随症配伍和胃止呕、健脾止泻、润肠通便等药物,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保证化疗顺利进行,提高临床疗效。
肺癌放疗
放射线具有“火热毒邪”的特点,且直入肺腑,热毒蕴肺,耗气伤津,瘀阻脉络,致肺气膹郁,宣降失司,肺络受损,出现咳嗽痰中带血、咽喉干灼疼痛,伴发热、胸背部胀痛、纳食减少等症状。
晚期肺癌
肺癌晚期多处转移为临床疑难重症或急症,此时病情已非药物可以控制,治疗目的主要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依据转移部位的不同,肺复方加减亦各异,肺癌脑转移者,症见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出现神志改变、肢体瘫痪,此时应根据相应的症状治疗,可加入僵蚕、蜈蚣、全蝎、红花等中药活血化瘀通络,同时可配合局部放化疗、手术、γ刀;肺癌骨转移者,可加肉桂、鹿角胶、补骨脂、牛膝等中药温补肾阳、强健筋骨;肺癌肝转移者,可加醋鳖甲、醋柴胡、白芍、陈皮、香附、鸡内金等中药软坚散结、健脾理气;肺癌合并胸腔积液、心包积液者,可加茯苓皮、大腹皮、冬瓜皮、全蝎等中药化瘀利水。
潘敏求认为,肺癌的病机主要为“瘀”“毒”“虚”“痰”,且大都具有“肺气阴两虚,邪毒蕴郁”的病理变化,并根据这一病理变化,制定了“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的治疗法则,标本兼顾,通过整体阴阳调节达到正邪相持的目的。肺复方治疗肺癌机制复杂,可通过多靶点调控以稳定瘤体并抑制其生长,达到带瘤生存的效果。在临床运用中医药治疗肺癌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所处不同临床阶段,是否接受手术、放化疗,是否转移,是否合并其他部位癌症等情况,运用肺复方,整体合参,随症加减,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缓解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中医药治疗肺癌案
时间:2019-06-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闫云科
王某,女,64岁。2018年7月11日就诊。因腿脚水肿1年,2017年6月在山西省某医院诊断为肾病综合征,用激素等治疗,20余日后出院。12月病情加剧复住院,经肾穿刺确诊为二期膜性肾病。2018年6月因高烧40、腹痛住忻州市某医院,CT检查:左肺癌、右髂窝转移性瘤、腹壁肿物、左额颞占位灶、双肺炎症、左胸腔积液,鉴于体质、病况,不能手术,也不宜化疗、放疗,仅予消炎、支持治疗,住院15日遂返乡。
望其体胖面腴,殊少欢容,舌质淡红少津;询知不咳嗽气短,亦未咯血,易饥能化,口不干不苦,大便日1次,小便频,神疲乏力,畏寒喜温,盛夏犹不敢单衣薄被,下肢发冷,腿脚水肿,傍晚尤甚,血压高19年,不头痛,不眩晕,日服施慧达2.5mg/次,血压仍170/86mmHg,一年来强的松不停,初服10片/日,3月后每3周减半片,刻下3.5片/日。切诊可见:腹微满胀,右少腹可触及拳头大小癥块,质硬,压痛不显,下肢不温,按之凹陷。脉象沉滑略数。实验室化验可见:白细胞10.6×109/L,红细胞2.95×1012/L,血红蛋白83g/L,血小板141×109/L,总蛋白42.9g/L,白蛋白23.4g/L,球蛋白19.5g/L,尿素氮8.99mmol/L,肌酐86μmol/L,尿酸225μmol/L,甘油三酯2.29mmol/L,总胆固醇3.59mmol/L,微量总蛋白1.49g/L,尿蛋白+++。
刻下饮食胜昔,脉沉滑数,大腹便便,形同发福,似属热象,实乃强的松之副作用,而神疲乏力、畏寒肢冷、傍晚水肿等,乃阳气虚损之明证也。阳虚则水谷精微不化津液而成痰,与气、瘀相合,凝结则成瘤、成癌,其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转移至腹腔不足怪也。治疗应温阳,首选四逆汤,加白术、茯苓、黄芪,扶正健脾。攻坚汤为山西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所制,谓其无坚不摧,合之则阳气复,癥块消。然阳虚非短期形成,恢复亦需时日。方药:附子45g,干姜45g,炙甘草45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45g,苏子30g,牡蛎30g,夏枯草30g,王不留60g。7剂,水煎服。西药除施慧达照服、激素缓减外,头孢等消炎药皆停用。
2018年7月18日二诊:水肿减,守方续服。
2018年7月25日三诊:水肿止,神疲减。嘱强的松10天减1片,守方续服。
2018年8月2日四诊:腿脚劳后仍肿,畏寒大减,神气充沛。强的松1片/日口服,已8日。右少腹较柔软,脉来沉滑。原方续服。
2018年10月5日五诊:强的松已停26日,近周身肢体疼痛,恶心,胃纳减少,此停激素之故也。腹诊腹腔癥块不见,B超亦然。CT检查肺部,左肺仅见纤维条索影。化验白细胞5.7×109/L,红细胞4.32×1012/L,血红蛋白124g/L,血小板220×109/L,总胆固醇5.13mmol/L,甘油三酯2.54mmol/L,总蛋白60.4g/L,球蛋白22.3g/L,白蛋白38.1g/L,肌酐76μmol/L,尿素4.04mmol/L,尿酸400μmol/L,微量总蛋白0.5g/L,尿蛋白(±)。患者肾病见轻,仍需调理。今纳呆恶心,属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拟半夏泻心汤和之。阳气之复,指日可待。(闫云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中医医院)
“清而补之”治肺癌术后反复发热
(2023-07-03
15:33:13)[编辑][删除]
时间:2023-06-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韩仲成
患者王某,女,61岁,患支气管炎多年,2013年6月出现咯血,经北京某医院全面检查,确诊为“右上肺小细胞癌”。同年7月行右上肺切除术,术后1月接受放化疗治疗。术后1年内虽多次出现发热,均可在2日左右消退,2014年8月中旬又出现周期性高热,此次不能自退,肿瘤科采用多种药物治疗后仍未收效。现发热已绵延半月,经临床检查未发现转移病灶。刻诊:胸痛,咳嗽,口干口苦,舌无苔、中有裂纹,脉弦而缓,体温在38.8~39.5。该患者属气阴两虚之体,又经手术、放化疗治疗,致阴津耗伤,反复多次发热,津液益亏,真阴亏则不能制火,火炎刑金,遂致发热、咳嗽、胸痛、口苦口干诸症。
诊断:肺痿。
治疗:清虚热、养阴保肺。
处方用泻白散以清金,百合固金汤以保肺,更入冬虫夏草补肾益肺,协而取效。具体药物:桑白皮12g,地骨皮10g,青蒿15g,白薇9g,百合12g,知母10g,生地黄15g,白茅根30g,藕节30g,石斛12g,茜草12g,冬虫夏草3g。7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热势有缓解,以上方增补土生金之炒白术30g、麦冬15g。14剂,水煎服。
三诊:药后热退咳减,唯痰多、胸痛,纳少,便增,脉弦细,舌质嫩红,有裂纹。虑其火热耗津,肺阴虚损,乃治以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法。方用月华丸加减:北沙参15g,全瓜蒌15g,川贝母9g,天冬、麦冬各12g,茯苓10g,枇杷叶12g,阿胶10g(炖服),石斛12g,莲子肉10g,山药12g,冬虫夏草3g。
患者服药半月后,又因阑尾炎而再度手术,术后又出现低热。思其气血再伤,津液待复,急拟益气生津、兼清余邪之法,处方以月华丸合竹叶石膏汤加减:北沙参15g,石斛12g,瓜蒌根30g,天冬、麦冬各10g,天花粉12g,清半夏10g,生地、熟地各10g,淡竹叶10g。水煎服。服药50剂后,发热之症得控,胸痛、咳嗽亦除,且纳食日增,睡眠正常。遂拟养阴润肺法以攻其效,再拟月华丸加减,处方:生地、熟地各10g,北沙参15g,茯苓10g,天冬、麦冬各10g,浙贝母10g,百部12g,阿胶珠9g,三七粉3g,山药12g,石斛12g,冬虫夏草3g,功劳叶15g。
半年后随访,患者癌症术后情况平稳,发热等症也未重现。
按本例西医诊断为右上肺小细胞癌,此疾属中医“肺痿”范畴,乃虚损之疾,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中癌症发热乃多见之症,此症一者顽固难医,二者常提示癌变转移。本案患者经多方面检查并未发现转移病灶,但术前即现高热,术后又因放疗出现炎性病变,不久又遭阑尾穿孔之苦,反反复复,病变起伏,以致津枯液燥,此为患者屡屡发热之由来。笔者初操泻白散、竹叶石膏汤之意,乃消其肺中伏火及肺胃余热,但其肺热炎上之势则全赖月华丸取效。月华丸出自《医学心悟》,该方由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川贝、阿胶、獭肝、三七、杭菊花、霜桑叶组成,具滋阴降火、消痰祛瘀、止咳定喘、保肺平肝之功。书中云:“患虚损者,当就其真阴未槁之时而重养之……”本例肺癌患者,虽病程起伏,中途多变,但始终按肺痿辨治。从“损者益之”立法,宗《医学心悟》“清而补之”之意,圆机活法,主以月华丸方施治取得良效。(韩仲成
山西省保德县中医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