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妙招治偏头痛
(2022-06-16 04:18:17)下面介绍几个,可减少偏头疼发作的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减轻严重程度的小妙招
推拿方法
1.按揉头部少阳胆经。用手指螺纹面沿少阳经循行部位做轻柔和缓的环旋运动,痛处可重点按揉。可疏通经络气血,并可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
2.点按风池穴。风池穴在后头骨下两条大筋外缘陷窝中,大致与耳垂齐平处,点按至酸胀为宜。
3.拿揉颈部。以拇指和其余手指相对用力揉捏或提捏颈部肌肉,轻重交替,起到疏通经络、放松深层肌肉、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
日常注意
中医认为,情绪刺激、外邪侵犯、饮食作息不规律会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头部经络不畅,“不通则痛”。在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以下几点:
1.远离酪胺酸类食物。奶酪、巧克力、柑橘等酪胺酸类食物是造成血管痉挛的主要诱因,易导致头痛发作。
2.少饮酒。酒精是偏头痛诱发因素之一,本病患者要严格限制饮酒,特别要避免饮用伏特加等酒精含量高的烈性酒。
3.适当运动。日常生活中,多练习瑜伽、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可减缓焦虑,有助于稳定自主神经系统。
4.规律睡眠。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大脑休息,做到早睡早起,中午可适当小憩。
中医治疗气血虚证偏头痛的疗效观察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类型,主要临床症状为发作性中重度、搏动样的偏侧头痛,常持续4~72h,可伴有恶心、呕吐,发病者女性多于男性。部分患者即使经过治疗,但头痛发作控制效果不佳,甚至终身受其干扰,严重影响其生活和工作。流行病学显示,全球每年约有2.4亿人偏头痛发作,据统计我国偏头痛发病率约为9.3%。偏头痛属于中医学“头痛”“头风”“厥头痛”等范畴,其病因分为外感头痛、内伤头痛,其中内伤头痛有肝阳证、肾虚证、气血虚证、痰浊证、瘀血证5个证型。气血虚证偏头痛多由于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致使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脑髓脉络而致头痛。在临床实践中,气血虚型偏头痛是中医临床较为常见的症候。因此,治疗本病的关键为益气活血、祛瘀止痛。大量临床实践和实验研究证实耳穴压豆治疗偏头痛不良反应小,疗效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但临床应用耳穴压豆治疗偏头痛存在时间长、显效慢等问题。灸法具有温通经络、活血祛瘀的功效。代温灸膏为常用中药橡胶膏剂,用于穴位,热效应快,持续时间较长,有类似温灸升温效应,较艾灸舒适,其有效成分能迅速透皮控释,在血液中药物浓度能维持较长时间,有穴位透皮给药的药疗作用。本院神经内科对48例气血虚型偏头痛患者采用代温灸膏联合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并与单纯耳穴压豆法进行对照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纳入标准:本院中医特色治疗门诊就诊患者,西医诊断符合《国际头痛疾病分类(第2版)》(ICHD-)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头痛的诊断标准;气血虚证症候表现为头痛隐隐,缠绵不休,面色少华,头晕,心悸不宁,遇劳则重,失眠多梦,自汗气短,畏风,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或细弱;神经系统检查阴性,头颅CT、MRA检查无异常;治疗前1个月未服用其他防治偏头疼的药物或激素;年龄在18~70岁,愿意配合检查、治疗及疗效评定者;愿意加入本试验,并签订知情同意书者。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异常,高血压、脑血管疾病、头部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癫痫、抑郁症等精神疾病及妊娠、哺乳期妇女;对相关材料过敏患者。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5月31日,选择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患者9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男20例,女28例;年龄26~77岁,平均年龄(44.67±2.12)岁;病程10天~6年,平均病程(2.5±1.12)年。观察组:男18例,女30例;年龄24~76岁,平均年龄(47.16±2.21)岁;病程7天~5年,平均病程(2.29±1.15)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气血虚型偏头痛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使用防治偏头疼的药物。
对照组 采用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方法:探棒在耳郭寻找对应区域敏感反应点(穴位),予75%乙醇棉签消毒耳郭,用镊子夹取王不留行籽耳穴贴,贴于压痛敏感反应点上。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脾、肝、肾,偏头痛取颞,伴前额痛取额、胃。操作要点:双耳同时贴王不留行籽耳穴贴,每周更换1次,教会患者按压,每日4~5次,每次按压2~3分钟,4周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治疗期间与患者保持联系,随时记录所出现的意外情况或不良反应。
观察组 采用代温灸膏联合耳穴压豆法进行治疗。方法:将代温灸膏用剪刀裁剪成0.5cm×0.5cm若干个,用探棒在耳郭寻找对应区域敏感反应点(穴位),予75%乙醇棉签消毒耳郭,将0.5cm×0.5cm代温灸膏贴敷于压痛敏感反应点上;在代温灸膏上贴上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取穴和按压方法、治疗时间及随访同对照组方法。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结束1个月及6个月后疗效比较,近期总有效率:对照组 79.2%;治疗组 91.7%。远期总有效率:对照组 72.9%;治疗组 87.5%。
讨论
中医认为,头痛的病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这里主要讨论内伤头痛。内伤头痛辨证分型为肝阳证、肾虚症、气血虚证、痰浊证、瘀血证。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衰,久病迁延不愈等都可造成气血两虚,气虚则不能行血,致使血流迟滞缓行,脉络血瘀痹阻,形成虚中挟瘀之证,痹阻头部脉络,故头痛久而不愈。故本病正气亏虚为本,血瘀头部,脉络受阻为标。耳与经络脏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体的十二正经都直接或间接地上达于耳,与耳相通。正如《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当人体发生病变时,经过经络传导作用,在耳郭相应区域会有所反应,表现为色泽、形态、压痛等改变。这些酸痛反应成为压痛点,刺激压痛点有防病治病的效果,所以,这些压痛点也称作耳穴。通过王不留行籽施压刺激耳穴,可以调整患者脏腑功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镇静止痛。本研究中的气血虚证偏头痛患者,选择的主穴为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为脾、肝、肾、颞、额、胃。神门是镇痛的要穴;交感穴则可调节植物神经;额、颞可通络止痛;皮质下能调节大脑皮质的兴奋或抑制;脾、肾具有化生气血的作用,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肝穴以疏肝理气、活血通经。诸穴合用,起到通经活络、舒经止痛的功效。灸法是借助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经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以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代温灸膏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赵伟用其治疗肾绞痛,傅婷用其治疗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效果较好。其药物成分为:辣椒、肉桂、生姜、肉桂油,辅料为橡胶、松香、氧化锌、羊毛脂。其中辣椒、生姜有温中散寒,促进血液循环作用;肉桂有温中补肾、散寒止痛功能,肉桂油有温健脾胃的功效。诸药合用具有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散寒镇痛、扶正祛邪等功效。两者联合应用,代温灸膏热力持久,药物通过耳部穴位透皮吸收,耳穴压豆加强穴位刺激,舒适度更佳,疗效较好,达到补益气血,标本兼治的目的。本研究结果发现,两组近期及远期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少有关,但观察组在治疗后1个月和6个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87.5%,高于同时期的对照组,表明代温灸膏联合耳穴压豆治疗气血虚证偏头痛的临床效果较单纯耳穴压豆好。(朱恩兰 孙利华 吴彩英 傅根莲 浙江省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巅顶痛
按揉四穴可缓之
摘自2023-3-20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巅顶痛以头顶部疼痛为主要表现,因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故在中医学上又称为“厥阴头痛”。临床上,巅顶痛多与外感风邪、肝阳上亢引起的高血压有关。因肝经循行联系眼和脑,肝开窍于目,所以眼痛、眼干涩等目系疾患常与巅顶痛有着密切关系。根据巅顶痛发病部位、循行经脉,可选取百会、太冲、太溪、涌泉四穴进行按揉,可有效缓解疼痛。
病因病机
中医有“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唯风可到”之说。风邪常与寒、热、湿邪夹杂侵犯巅顶,风寒凝滞头顶血脉,壅滞经络,不通则痛;风热炎上,上扰清空,而发巅顶痛;风湿阻遏阳气,蒙蔽清窍,导致巅顶痛。
此外,肝主疏泄,忧郁恼怒,情志不遂,气郁阳亢,肝郁化火,皆可上扰清窍,出现巅顶痛;肝火郁久,耗伤阴血,肝肾亏虚,精血不能上承巅顶,发为头痛。故巅顶头痛性质多为胀痛和隐痛。
腧穴调理
百会穴
督脉腧穴,又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穴,位于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简便取穴为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百会穴居巅顶,选取此穴治疗巅顶痛,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的局部取穴原则。
太冲穴
足厥阴肝经腧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循经远端按揉太冲穴可调整肝的原气虚实,不仅能治疗巅顶痛,还能治疗眩晕、目赤肿痛、耳鸣等疾患。
太溪穴
足少阴肾经腧穴,在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按揉此穴可调整肾经气血盛衰,对肝阳上亢、肝肾亏虚引起的巅顶痛均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涌泉穴
足少阴肾经井穴,在足底,屈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涌泉穴由名知意,肾经经气由此穴涌出体表,对巅顶痛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因巅顶痛常由高血压导致,所以在按揉穴位使疼痛缓解后,要积极监测血压,做好高血压防治,以免贻误、加重病情。
偏头痛
选对穴位止痛快
摘自2023-3-31中国中医药报
曹方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偏头痛,又称偏头风,为临床上的常见病症。偏头痛发病特点是疼痛暴作,痛势剧烈,或左或右一侧头痛,多呈胀痛、跳痛或刺痛。本病常反复发作,经久不愈,严重困扰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十二经脉中,手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皆循行于头侧部及耳,故中医将偏头痛称为少阳头痛。结合偏头痛部位、循行经脉可选取丝竹空、太阳、外关、风池四穴快速止痛。
偏头痛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居于人体最高位,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皆汇聚于头;头为“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若六淫之邪侵袭少阳经上犯头颞部,阻遏清阳;或痰浊、瘀血痹阻少阳经络,壅遏经气;或少阳经气血不足,气虚清阳不升,血虚头窍失养,均可导致偏头痛的发生。情绪波动、疲劳过度为本病常见诱因。疼痛的性质与不同的病因病机有关,胀痛多因肝胆火旺引起的气滞所致,跳痛多因肝阳上亢导致,刺痛多为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所致。
腧穴调理
丝竹空
手少阳三焦经腧穴,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按揉此穴有行气止痛之功效,体现针灸临床局部取穴和循经取穴之双重原则。
外关穴
手少阳三焦经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阳维脉,在前臂后侧,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外关穴主治偏头痛,体现循经远端取穴之原则。
风池穴
足少阳胆经腧穴,为足少阳与阳维的交会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风池穴为搜风要穴,主治风邪为患,可治外感风邪和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引起的偏头痛。
太阳穴
经外奇穴,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针对表现为刺痛、跳痛的偏头痛,可用三棱针在太阳穴处点刺出血,有立竿见影之效。
山东省济宁市中医院针灸科
针灸巧治患者10年偏头痛
摘自2023-4-12中国中医药报
“偏头痛”,并耐心向患者解释:“这种头痛属于中医偏头痛范畴,从位置上来讲,属于少阳经头痛。”
根据张阿姨的病情,卢加庆为其制定中医综合治疗方案。依据该院山东省名中医、针灸科学科带头人王乐荣总结的温督调神之思想,卢加庆在患者的百会、大椎、身柱、至阳四穴火针点刺以温补体内之阳气,在痛侧施以刺血疗法以活血通络。仅仅治疗一次后,张阿姨顿感头痛减轻,卢加庆嘱咐她隔天治疗一次。经过5次治疗,张阿姨头痛基本消失,对卢加庆的医术竖起大拇指,感叹道:“中医真的神奇!”
卢加庆介绍,关于偏头痛,早在《素问•奇病论》里就有记载:“人有病头痛以数岁不已……当有新犯大寒,内至骨髓,髓者以脑为主,脑逆故令头痛……”偏头痛属于“头风”“厥头痛”等范畴,是因诸邪上扰脑络导致经络不通,从而产生痛症,即所谓“不通则痛”。所以疏通经络、提升阳气,使头部气血运行顺畅,是改善偏头痛的关键。
“中医针灸在治疗头痛乃至偏头痛方面具有从根源消除疾病、副作用小等优势。”卢加庆解释,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治疗头痛重在调整阴阳气血,使人体内环境达到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头痛甚至治愈头痛的目的。
(王碧辉)
总是偏头痛?原来是“心眼”惹的祸
摘自2023-5-12中国中医药报
王少卿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很多人饱受其困扰,风吹着了痛、累着了痛、睡不好也会痛,发作时会影响工作和学习,严重时甚至想抱着脑袋撞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偏头痛发作时多数为胀痛、跳痛,有血管搏动的感觉,头痛部位通常是一侧,或左或右,或交替出现,还会伴有恶心、呕吐、怕光、怕声音等症状,有些人发病之前会看到眼前有炫光或者水波纹。劳累、睡眠缺乏、饮酒等多种刺激都会诱发本病。
西医认为,偏头痛的病因目前还不明确,是一种与感觉处理异常有关的脑部功能紊乱,可能与遗传、情绪、内分泌、环境、饮食等多种因素有关。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部分人群的偏头痛和一种叫作卵圆孔未闭的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
卵圆孔未闭是啥病
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的“大管家”,它将动脉血送达全身器官进行供氧,再把来自全身的静脉血运回肺脏进行气体交换,管理着体循环和肺循环两套循环系统。心脏结构分为左心和右心两部分,左心负责将动脉血送达全身,右心负责将静脉血注入肺脏。左心和右心都由心房和心室构成,正常情况下左右心之间是不相通的,由房间隔和室间隔隔开。
胎儿时期,人类左右心房隔膜上有一个小孔,称为卵圆孔。因出生之前胎儿不需要呼吸,所以心脏血流是从右到左流动,卵圆孔持续开放,动静脉血混合在一起。随着新生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空气进入了肺脏,开始进行气体交换并建立肺循环,越来越多的血液回流到左心房,压力增加,使得卵圆孔的瓣膜逐渐关闭。
据统计,约47.9%的人卵圆孔在出生后1~4个月关闭,1岁时关闭率增至77.6%。如果3岁后仍未闭合,则称之为卵圆孔未闭。大约有15%~35%的成年人存在卵圆孔未闭的情况。
卵圆孔未闭为何引发偏头痛
如果卵圆孔没有闭合,那么心脏上就始终存在这样一个小小的“心眼”,血液就会在左右心之间分流。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显示,这个小小的“心眼”与偏头痛有着很大的关系,具体机制有以下几种可能:第一,静脉血中含有一种叫作5-羟色胺的物质,它本应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被降解,但卵圆孔的存在使5-羟色胺未经降解直接混入动脉血中,对神经和脑血管产生疼痛刺激而引发头痛。第二,静脉血中携带的微小栓子本应在经过肺循环时被过滤截留,但现在却通过未闭的卵圆孔从右心直接进入左心,随动脉血进入颅内,卡在小动脉中,导致脑小动脉堵塞,引发头痛。第三,静脉血中含氧量低,直接进入动脉系统后会导致身体处于低氧状态,这种状态可以直接触发偏头痛。
未闭的卵圆孔有大小之分,造成的血液分流量也有大小之分,如果达到中大量分流且合并偏头痛,就可以进行手术封堵。原因有二:首先,大量分流带来的偏头痛通常程度剧烈、发作频繁,且服用常规止痛药物效果不好,手术封堵可明显改善头痛;其次,如果未闭的卵圆孔较大,那么静脉血中的大栓子也可能混入动脉血,长远来看有诱发脑栓塞的风险。
小尺寸的卵圆孔未闭可以不进行手术,但是如果此类患者也合并了偏头痛,该怎么办呢?临床上还有部分患者做完卵圆孔封堵手术后仍然有头痛,只是疼痛程度减轻,这种情况又该怎么处理呢?这时就更适合采用中医药治疗了。
中医如何认识此类头痛
中医认为,头痛分为外感和内伤两种:外感头痛多因吹风、淋雨、受寒等引起,病程通常比较短;内伤头痛是因气虚、血虚、肾虚、肝阳上亢、瘀血阻络等原因造成,病程相对比较长。
很显然,卵圆孔未闭造成的头痛属于中医“内伤头痛”范畴。临床上这类患者头痛发作起来多见胀痛、跳痛,并且卷起舌头可以见到舌下的血管颜色瘀紫。从中医角度讲,胀痛、跳痛属于肝风内动,舌下血管瘀紫代表气滞血瘀,故治疗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为主。
中医内服外治方法多
临床上,中医药对于合并小量血液分流的偏头痛有良好的疗效,可以有效地减少发作、抑制疼痛。
中药内服除了以平肝息风、活血化瘀药为主,还需要根据疼痛的部位分经辨证。如果是前额疼痛,则属于阳明头痛,需要加用白芷等;如果是后脑勺疼痛,则属于太阳头痛,需要加羌活、蔓荆子、葛根等;如果是一侧头痛,则属于少阳头痛,可加柴胡、川芎等;如果是头顶疼痛,则属于厥阴头痛,可加用藁本、吴茱萸等。
除了内服中药,还可通过按摩穴位等外治法缓解疼痛。偏头痛发作时可以按摩风池穴、太阳穴、合谷穴、印堂穴、百会穴、神庭穴等。风池穴在项部,枕骨之下,胸锁乳突肌上端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可用大拇指或食指放在风池穴按揉半分钟,局部出现酸胀感为宜。太阳穴在头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
(拇指)的凹陷处。用双手中指或者食指按住太阳穴揉动,可减轻头痛症状。合谷穴在手背,第一掌骨和第二掌骨之间,约平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偏头痛发作时,可先将双手浸没于热水之中片刻,使手部血管扩张,然后左右手交替按压合谷穴。印堂穴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可以用拇指和食指反复捏揉以缓解疼痛。百会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用手掌轻轻叩击该穴有通经活络之效。神庭穴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长按神庭可以提神醒脑,有效缓解头痛。
平时偏头痛没有发作的时候,患者也可时常按压风池穴、太阳穴、血海穴(在股前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太冲穴(在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等,以取平肝活血之意。
此类患者日常应当减少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会造成胸腔压力增大,导致分流的血量增大;其次,平日要规律作息,健康饮食,保持适当的活动,避免或减少静脉中小血栓的形成,以防发生脑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