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寒临证验案举隅
(2022-05-28 07:41:37)
摘自2022-5-27中国中医药报
邓福忠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周天寒是重庆市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自幼随父学医,学验俱丰,勤求古训,而又力图创新,选方用药精妙,善于灵活化裁,得心应手,每有良效。笔者有幸临床跟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周天寒临床验案两则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医案一
刘某,男,75岁。2009年10月19日初诊:患者30年前患左侧坐骨神经痛,不能缓解,至周天寒处求诊。诊见:左下肢剧痛难忍,屈伸困难,尤以夜间为甚,活动受限;伴腰胀、发冷;舌淡、苔白腻,脉缓。
诊断:(寒湿痹阻经络型)坐骨神经痛。
方药:予自拟蠲痹镇痛汤(制川乌10g,制草乌10g,细辛6g,牛膝15g,苍术12g,防己12g,制乳香10g,制没药10g,川芎15g,桂枝12g,甘草6g)6剂而愈。
10年后复发,服该方再愈。本次为第3次发病,仍以左侧腰、臀、腿部剧烈疼痛,伴见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与前症相似。刻诊:左侧腰臀腿部疼痛、压痛;舌紫暗、苔白,脉细涩。证属瘀血阻络、经脉痹阻,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方用活络效灵丹加味。方药:乳香12g,没药12g,当归12g,丹参18g,川牛膝18g,独活12g,生地黄30g,玉竹30g,甘草10g。3剂,每2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用。另用花椒50g加水煮生鸭蛋7个,熟后敲碎蛋壳,再煮10分钟即成,每日食用1个。
11月2日复诊:小腿已不转筋,腰、臀、腿部疼痛大为减轻。效不更方,用活络效灵丹合芍药甘草汤加味。处方:乳香12g,没药12g,当归15g,丹参30g,白芍药100g,炙甘草12g,全蝎(酒洗焙干打粉,分次吞服)12g,淫羊藿18g,独活12g,细辛10g,川芎15g。3剂,每2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用。
11月16日随访:两周后因咳嗽来诊。述服9剂中药后,疼痛完全消失。
按
患者30年前发病,时值壮年,证属寒湿痹阻经络,救治以散寒除湿、通痹止痛,服药6剂而愈,数年未发。此次复发之时,患者年逾七旬,肾气已衰,瘀血为主,风寒湿为次,证属瘀血寒湿致经络痹阻不通而痛,故治以活血通络止痛。处方中以乳香、没药、当归、丹参、川芎、白芍药等活血药为主,针对主要病因“瘀血”治疗;再配以蜈蚣、全蝎、威灵仙、独活、细辛等通络、祛风除湿之品。因患者年老体衰,且证以瘀血阻滞为主,寒湿痹阻为辅,故舍去除寒湿痹痛的川乌、草乌二药。神经疼痛症状为标症,正为病家所苦,故重用白芍药100g,细辛10g,止痛治标症。标本同治,故效果良好。
医案二
王某,男,47岁。2009年8月31日初诊:患者性欲下降6年,近3年更为明显,短时间曾经有所好转;腰不胀痛,下身不出汗,口不苦;在多家医院检查,提示睾酮下降、血糖高,考虑糖尿病继发阳痿,故建议长期服用降糖药格列苯脲、二甲双胍,另服用安特尔(十一酸睾酮胶囊)、艾力达(盐酸伐地那非片)及多种补肾中药,但治疗无效。目前服用虫草制剂
“金水宝”及降糖药。刻诊:声音洪亮,思维清晰、细密,注重自我隐私;舌红润、苔稍厚,脉细弦。
诊断:(肝郁气血不调型)阳痿。
治则:疏肝柔筋、温肾壮阳。
方药用四逆散加减:柴胡12g,枳实12g,白芍药15g,甘草3g,蜈蚣2条,蛇床子15g,仙茅18g,韭菜子12g,杭巴戟15g,郁金15g。5剂,每2日1剂,水煎,早晚饭后服用。
11月30日复诊:述阳痿已愈。自述服中药后另有收获:服同样剂量的降糖药血糖控制更理想,不再波动;秋季以来出现的盗汗症状也随之消失。继以前方加减3剂以资巩固。
按
阳痿一症,实难治疗。该患者因某种原因患此病,虽有睾酮水平下降,但有间断性自愈现象。患者正值壮年,声音洪亮,虚像并不明显,且单服补肾补气药无效,周天寒认为其非单纯虚证,当以肝气郁结为基本病机,属功能性阳痿。宗筋为肝所主,肝筋结于阴器,在十二经脉和十五络脉中,唯有肝经和其络脉循行于前阴。若肝脉运行正常,则气血条达,阴器得以濡养,勃起正常;若肝经滞涩,则气血难达阴器而致阳痿不举。遂从肝论治,方选四逆散加减。方中柴胡、郁金、枳实疏肝理气解郁;白芍药柔养肝阴;蜈蚣通络起痿;更以仙茅、杭巴戟、蛇床子、韭菜子补肾壮阳起痿。全方共奏疏肝解郁、补肾起痿之功。
王晞星运用经方治验三则
(2022-04-26
04:43:48)[编辑][删除]
摘自2022-4-25中国中医药报
何院生 山西省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王晞星治学严谨,遣方用药构思巧妙,临床擅用经方治疗诸多疑难疾病。笔者有幸聆听教诲,受益匪浅,现整理随师学习治验3则,介绍如下。
急性肠炎
王某,男,45岁。2008年4月1日初诊。腹泻3日,5~8次/日,曾输液(药物不详)治疗不见好转。刻诊: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大便稀溏,无脓血,每天5~8次,伴恶心胃脘痞满,纳呆,入睡困难。舌质红,苔腻,黄白相兼,脉滑。便常规:白细胞(++)。
诊断:(寒热错杂,胃肠失和型)急性肠炎。
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药用:制半夏、干姜、黄芩各10g,黄连、炙甘草各6g,石榴皮15g,炒白芍18g,生姜3片,大枣3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
4月8日二诊:腹痛腹泻缓解,但仍大便稀不成形,每天2~3次,余症均消失。考虑寒热错杂已除,证见脾虚湿胜,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药用:党参、炒白术、炒山药各15g,茯苓12g,莲子、陈皮各10g,炙甘草6g,炒薏苡仁、炒白芍各18g。5剂后诸症缓解,嘱其注意饮食调养以善后。
按
《伤寒论》中指出:“(心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金匱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谓:“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上述两条论述属于寒热错杂、胃气不和的证治,临床表现上有呕吐,下有肠鸣,中有痞满,立方用药苦辛并用,本证病机是病邪乘虚内陷,寒热互结中焦,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故方用半夏泻心汤开结除痞,和胃降逆。方中干姜、半夏散寒降逆,黄芩、黄连苦降清热,参、草、大枣补益中气。诸药合用,共具辛开苦降、调和肠胃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黄连、干姜、半夏均具有消除胃肠炎症的作用,本方是治疗急性肠炎的有效方剂。
胃食管反流病
李某,女,53岁,2008年5月6日初诊。反酸半月余,当地就诊无效。刻诊:反酸,胃灼热,嗳气,口干,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
诊断:(肝胃不和,胃气上逆型)胃食管反流病。
方用四逆散加味。药用:柴胡、制半夏、陈皮各10g,生白芍18g,枳实、乌贼骨各15g,吴萸1g,黄连、炙甘草各6g,生姜3片,大枣2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
5月13日二诊:反酸减轻,胃灼热,嗳气均缓解,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弦。效不更方,继用原方加煅瓦楞20g。5剂后诸症消失。
按
《伤寒论》谓:“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是为四逆散原主治之少阴热化四逆证。而四逆散方中,柴胡疏肝,生白芍柔肝,枳实主降,行气散结而宣通胃络,甘草缓急。四药合用,共奏舒肝柔肝,降逆和胃之功。本方是治疗肝胃气滞的基本方剂,临床运用范围极广,据报道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食道痉挛、胃肠神经官能症等,只要具有肝胃气滞证候,用本方化裁主治,均有较好疗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生白芍、枳实有促进胃肠蠕动作用,故本方治疗胃食管反流病有效。
急性胰腺炎
赵某,女,54岁。2008年7月15日初诊。急性左上腹痛3天,伴恶心,呕吐,发热,口干,大便干,小便正常,舌红、苔黄燥,脉滑数。血淀粉酶50000u/L,尿淀粉酶30000u/L。
诊断:(肝胆郁热型)腹痛(西医称为急性胰腺炎)。
方用大柴胡汤加味。药用:柴胡、制半夏、黄芩、牡丹皮、红藤各10g,生白芍18g,枳实15g,大黄6g,生姜3片,大枣2枚。5剂,每日1剂,水煎服。
7月22日二诊:腹痛缓解,偶恶心呕吐,纳差,口干,大小便正常,舌红、苔薄黄,脉滑。继以上方加陈皮、竹茹各15g,舒肝和胃,降逆止呕。5剂后诸症缓解。
按 《伤寒论》用大柴胡汤,腹证描述有3条:“心下急”“心中痞鞭”“按之心下满痛”可见本证病位主要在“心下
”。结合现代医学解剖学知识分析,肝、胆、胰均部分分布于以剑突下两肋弓夹角区域内,即“心下”。此患者左侧腹痛,属“心下痛”范畴。大柴胡汤方中,柴胡疏泄肝胆郁热,黄芩清热,生白芍柔肝止痛,半夏降逆止呕,大黄、枳实泻热通腑。诸药合用共奏舒肝理气,通腑泻热之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柴胡、生白芍、枳实、黄芩、大黄具有镇痛抗炎作用,本方是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有效方剂。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