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黄治病复方

(2022-05-28 04:31:20)

韦良渠 北京丰台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
1、便秘:大黄2钱(6克),火麻仁5钱(15克),水煎服。用于一般便秘。酒大黄1.5两(45克),桃仁6钱(18克),木香、炒枳实、柴胡各5钱(15克),甘草4钱(12克),共研细末,为蜜丸,早晚各服2钱(6克)。用于习惯性便秘。
2、实热便秘,食积停滞:大黄、厚朴各3钱(9克),枳实2钱(6克),水煎;另加芒硝2钱(6克)冲服。
3、急性阑尾炎:大黄4钱(12克),丹皮、元明粉各3钱(9克)(元明粉分2次冲服),冬瓜子、桃仁各5钱(1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急性机械性、粘连性及蛔虫性肠梗阻,气胀较重者:大黄(后下)、赤芍各5钱(15克),炒莱菔子、厚朴各1两(30克),枳壳、桃仁各3钱(9克),芒硝(冲服)3~5钱(9~15克)。水煎服。
5、疳积:大黄、芒硝、栀子、杏仁、桃仁各2钱(6克)。共研细粉,加面粉适量与鸡蛋1个,共捣烂成糊状,敷于脐部,24小时后除去,局部呈紫青色即可。
6、神经性皮炎,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皮炎:大黄、栀子、白芷各2钱(6克),黄连、滑石、苍术、青黛、石膏各1斤(500克),甘草3.5斤(1750克),姜黄2.5斤(1250克),骨碎补1.5斤(750克)。上药除青黛外,共研细粉与青黛混匀备用。取药粉适量,调麻油摊于纱布上敷患处,每日2~3次。
7、脓胞疮:大黄、黄连各3钱,黄柏1钱(3克),煅石膏2钱(6克),共研细末,香油调搽患处。
8、牙痛:生大黄2两(60克),用75%酒精或好酒浸泡1个月,过滤备用。以棉球蘸药液放于牙痛处,5分钟后,吐掉棉球,每日2次。
9、烧伤:大黄5斤(2500克),陈石灰7斤(3500克)。先将石灰炒热后,再放入大黄,炒至石灰变桃红色,大黄变黑灰色时,筛去石灰,将大黄晾凉,研成细粉,撒在伤面;如只红肿,可将大黄粉调麻油或桐油外涂。冷天注意保温。(据 《百度网》)

大黄

 大黄治病复方 (2018-04-23 14:17:29)[编辑][删除]

大黄

大黄属蓼科植物,药用部分是大黄的根茎。最早记载大黄的文献是《神农本草经》。书中记载大黄:“主下淤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大黄是许多名医擅长使用的药物。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多处应用了大黄,创立的许多大黄复方,其中大、小承气汤、大柴胡汤、三黄泻心汤、桃核承气汤等,至今广泛用于临床,涉及到攻积导滞、清热泻火、通宣气

机等多个方面。

    【功效与应用】

大黄是通下的要药,能通腹解毒,《神农本草经》最早记载:大黄有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的功效;《本草正义》也指出:大黄“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扫穴之功。”大黄单味或含有大黄的复方制剂,多用于以腹痛而拒按为特征的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肠梗阻、急性阑尾炎等。肾病中大黄的使用主要在于排毒,单用或复方,口服或保留灌肠,不仅适用于急性肾病,也适用于慢性肾病。

20世纪60年代,许锡彦在扶正的基础上,加用大黄治疗氮质血症取得一定效果后,又有学者发现应用大黄在不引起泄泻的情况下,治疗肾衰取得良效。这说明大黄治疗肾病不仅仅依赖于通腹泻下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能抑制肾单位高代谢,防止细胞外基质的堆积并促进其降解,延缓肾小球硬化;通过荡涤肠腑,能使一部分氮质从肠道排出,抑制系膜细胞及肾小管上皮细胞增生,减轻代偿性肥大,同时还能改善肾衰患者的高凝、高黏状态,改善肾血流量,从而保护残余肾功能,减少蛋白尿。因此,不论虚证、实证,皆可辨证选用。

近年来,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黏血症、高体重(简称六高)等,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病率越来越高。大黄降六高也常常是研究的热点。大黄的醇提取物降甘油三酯的效果高于降血清胆固醇的效果。同时具有降低高血糖、高血尿素氮、高尿酸、高胆红素、高黏血症的作用,而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复方常用防风通圣丸、大柴胡汤等。

【争议与己见】

大黄的“通”与“补”。自古就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的说法。从《神农本草经》的记载开始,大黄被认为是一味让人泄泻的猛药,很多医生望药生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张从正,后世称攻邪派创始人,在《黄帝内经》思想影响下,提出“血气贵流不贵滞”的观点。让人们对大黄有了新的认识。《儒门事亲·卷二》记载:“《内经》一书,惟以气血通流为贵。世俗庸工,惟以闭塞为贵。又止知下之为泻,又岂知《内经》之所谓下者,乃所谓补也。陈菀去而肠胃洁,瘕尽而荣卫昌。不补之中,有真补者存焉。”提出通、补的概念。气血流通即是补养。临床当中,通比下更重要。下用于急重,通在于调养。尤其在代谢性疾病的调治更有作为。

许多中国人喜补而恶泻。大黄用得好,常常达到健身延年作用,此即大黄的以通为补之功。新中国成立前,上海三友实业社为开发一种不同凡响的补药,曾邀请沪上中医名家各献良方,众医所献多为人参、黄芪之类,唯有一方奇特。仅生大黄一味,上市获大利。

【用药指归】

经典的大黄应用指征为里、实、热、阳证。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提出:大黄舌、脉、体质:

大黄舌:其口燥舌黄,舌质坚老,舌苔黄厚干糙或如干焦锅巴状,称之为大黄舌。

大黄脉:滑实,滑是脉来流利,圆滑鼓指,也包括脉搏相对较快;实指脉搏按之较为有力。

大黄体质:格健壮,肌肉丰满,食欲旺盛,容易腹胀,或大便秘结,口唇黯红,皮肤易生疮痘。血压偏高,或血脂偏高。

【医案赏阅】

 

毛某,男,59岁,农民。1978年8月22日初诊。患者在19日晚餐时,食用从山上采来的野生香蕈约150克左右,当晚10时许,上腹不适,先恶心,继呕吐,吐出少量胃内容物。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于21日入本院内科病房。当时患者躁动不安,呼吸急迫,24小时尿量不到300毫升,色赤。西医诊断为:毒蕈中毒,急性肾功能衰竭。22日邀中医会诊。当时见患者烦躁不安,面色少华,舌淡紫苔黄厚腻,脉数。诊断:毒邪内侵。治则:导泻解毒法。处方:生大黄30克,生甘草5克。水煎服。服药的次日晨大便1次,小便约500毫升。舌淡紫,苔薄黄腻,脉细数,余症如上。见患者全身大汗淋漓,急用独参汤益气固脱。前方加别直参9克,另煎服下。二剂后精神好转,呼吸平稳,出汗已愈,大便每日1次,量多,24小时尿量已达2000毫升左右,舌淡红,苔薄黄腻,脉细。后用益气育阴解毒法收功,9月15日经全面检查均正常,痊愈出院。(雷根平)


活用川军 【草根一生】

  大黄 (2015-10-20 10:55:28)[编辑][删除]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c9fcc3cec3fdfc03708f3c3cd43f8794a5c226bb.jpg【草根一生】" TITLE="活用川军 【草根一生】" ACTION-DATA="http://imgsrc.baidu.com/baike/pic/item/c9fcc3cec3fdfc03708f3c3cd43f8794a5c226bb.jpg" ACTION-TYPE="show-slide" STYLE="color: rgb(51, 51, 51); font-size: 14px; margin: 0px; padding: 0px; list-style: none; font-family:" MICROSOFT="" LINE-HEIGHT:="" MAX-WIDTH:="" />                                                                                                     大黄【异名】黄良、火参、肤如(《吴普本草》),将军(李当之《药录》),锦纹大黄(《千金方》),川军(《中药材手册》),峻(藏名)。
   有剖腹产术后高热,无汗,极度烦躁,下腹硬满,触痛,大便1周未解者。诊断:术后盆腔感染,辨证血瘀阻滞,毒热壅盛。余会诊处方:熟军9克,连翘12克,银花18克,蒲公英15克,败酱草15克,桃仁9克,牛蒡子9克,赤芍10克、紫花地丁15克,甘草6克 。药后大便解出甚多,阴道有较多瘀血块排出,体温降至正常,下腹硬满蓄积渐消。
 
《金匮要略》下瘀血汤,治腹痛如刺,拒按,瘀血凝于脐下。上证因有热毒,故在下瘀血汤基础上加清热解毒药,实则大黄也具解热毒作用。有腿部外侧撞伤瘀血肿硬如木质者,用大黄粉酒调外敷,次日肿胀即消。大黄外用也有化瘀血功能。
 
余用《普济方》大黄汤(醋炙大黄、肉桂、甘草、人参、细辛、桑白皮)治疗心性、肾性实邪壅滞水肿,服后大小便通利,水肿常能迅速消退。
 
仿《证治准绳》代抵当丸,用大黄、滑石、当归、败酱、车前草、牛膝、生地,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性肿大之癃闭,亦有良效。
 
   《本经》谓大黄“通利水谷……留饮”;《药性论》谓大黄“利水肿”;《日华子本草》谓大黄“利人小便”;用姜汁制大黄,少量浸水,每日服之,无论老幼,其中尚有脾胃虚弱,屡用补剂不效者,均有明显健胃作用,消化力与饮食量日渐增加,体质逐渐增强。可知大黄调中化食、安和五脏之功力。
   注  :大黄“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经》)
姚僧垣巧“断”大黄妙治两皇帝的故事
摘自2023-7-27中国中医药报
南北朝时期梁代名医姚僧垣,继承家学,医术高超,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周书》记载,他曾先后为梁武帝和梁元帝诊治疾病,这两次经历都与大黄有关,给后人以启迪。
有一次,梁武帝因病发热,寝食不安,朝中群臣竞相献方,梁武帝听从御医诊断,欲服大黄以泻热。姚僧垣诊脉辨证后,力主不可,认为梁武帝年已八十,脏腑皆虚,虽有积热却不能轻易用峻泻之药,恐伤正气,曰:“大黄乃是快药。然至尊年高,不宜轻用。”
梁武帝自恃知医,不以为然,诏令姚僧垣退下。当天夜里,姚僧垣被急召入宫救驾。原来,梁武帝服用大黄后热势不仅不退,反致昏瞀、心悸气短。姚僧垣即以温和之法,取平补之药,敛苦寒所伤之阳气。梁武帝连进数剂,得以逐渐康复。
梁元帝继位后,授给姚僧垣咨议参军之职。一次,梁元帝腹中痞满,疼痛不已,不思饮食,于是召诸医讨论治疗方案,群医皆以武帝服大黄而致病重为诫,乃以平和之品组方。而姚僧垣力排众议,并云:“脉洪而实,此有宿食。非用大黄,必无差理。”梁元帝听从姚僧垣之言,服大黄后果然大下宿食,痞满腹胀之疾顿消。
大黄因其推陈出新之功极为峻快,消除身体不适如戡定祸乱,故又有“将军”之号。大概是由于它的药性峻猛,有冲墙倒壁之力,因而古人又称其为“无声虎”。对于梁武帝,姚僧垣并没有盲目迷信大黄的威名,而是结合他的年龄以及体质特点,力排众议,拒绝选用大黄。而对于梁元帝,在明确其病情之后,又果断投以大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如果没有对药物以及病情的精准把握,很难达到姚僧垣这般用药境界。 (王焕华

浅谈大黄在《伤寒论》三承气汤中的妙用

 (2020-07-18 16:12:54)[编辑][删除]


大黄,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本品长于荡涤胃肠实热,清除燥结积滞,推陈致新,安和五脏,为苦寒攻下之要药。汉代医家张仲景,在其所著《伤寒论》一书中,曾先后用大黄组方十四首(次)之多,就在阳明腑证中,用本品与芒硝、甘草、枳实、厚朴四味药品,先后分别组成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三首方剂。本文就仲景在三首方剂中,把大黄化而裁之,使之宜之,可通于无穷之功效,浅述管见如下。
大黄配芒硝泻实热荡积 
大黄与枳实以泻下行气
枳实味苦辛,性微寒。有行气消痰,散结消痞之功。《药品化义》云其:“枳实专泄胃实,开导坚结”。枳实味苦性寒,入脾胃二经,苦寒下行,气锐力猛,有“冲墙倒壁之力”,为破气消积要药。大黄与枳实相伍,一苦寒,一辛寒;一泻下,一行气;泻下辅以行气,行气辅以泻下;泻下与行气并用,相得益彰。《医方集解》云:“去实热用大黄,无枳实不通。”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大黄同厚朴以泻实除满
厚朴味苦辛,性温。有行气燥湿,降逆平喘之功。大黄与厚朴相伍,大黄苦寒,气味重浊,沉降下行,走而不守,泻下通便。厚朴辛苦,辛可行气,苦泄实满,温能化湿,二药共奏行气宽中,泻实除满之功。《本草正》云大黄:“佐以甘草、桔梗,以缓其行,在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此说条理井然。
大黄配芒硝泻热荡积
芒硝味咸苦,性寒,有泻下软坚,清热之功。《药品化义》云其:“味咸软坚,故能通燥结;性寒降下,故能去火燥。”大黄与芒硝相伍,二者皆为苦寒之品,入阳明皆有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为阳明实证之要药。芒硝咸寒,可软坚散结,消肿止痛,《本草正义》云大黄:“得芒硝则软坚,可化燥矢为溏粪。”大黄苦寒,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号称“将军”。二者相须为用,其泻热荡积,推陈致新之功力大增。《本草崇原》云大黄:“与芒硝同用,所以承在上之火热,而调其肠胃,使之下泄也。”
大黄伍甘草缓攻伐之性
甘草味甘,性平。有和中缓急,补益中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之功效。《本草纲目》云其“甘平无毒,通入手足十二经。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甘草外赤中黄,色兼坤离,味浓气薄,资全土德,协和群品,有元老之功,普治百邪,得王道之化……可谓药中之良相也。”大黄苦寒泻下,攻破之力峻猛,且其苦寒之性,最易损伤中焦脾胃,而克伐生生之气。二药合用,甘草可缓大黄攻伐之性,以助其功,而固护中宫,以杜其弊,使其泻中有补,去而不伤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