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宣肺止咳嗽
(2022-05-27 13:25:27)病人痰稠色黄,伴有微恶寒、发热、胸闷,舌红苔黄,脉数,此为风寒入里化热,痰热壅肺型咳嗽,治疗宜宣肺郁、化痰热、畅气机。开了院内制剂清肺止咳丸,并嘱咐她按时服用,忌食辛辣,注意休息。
服用第一天后,咳嗽的症状就减轻了,几天后,咳嗽的次数越来越少,嗓子疼痛、胸闷的症状明显缓解。
咳嗽是肺系系统的常见疾病,其原因大多为外感与内伤。其中,风热之邪侵袭于肺,或温热之邪从口鼻而入,或风寒、风热入里从阳化热,内壅于肺,导致肺气上逆,引发咳嗽;热邪灼液为痰,故痰稠色黄,治疗应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清肺止咳丸治疗痰热壅肺型咳嗽具有良好作用。
该制剂由瓜蒌、黄芩、鱼腥草、蜜百部、蜜枇杷叶、桔梗、荆芥、前胡、炒苦杏仁等中药组成。其中瓜蒌、黄芩、鱼腥草、蜜百部、蜜枇杷叶等清热宣肺、化痰止咳;桔梗、荆芥、前胡等疏风宣肺;炒苦杏仁止咳平喘;芦根清肺泻热;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宣肺,化痰止咳之效,主治痰热壅肺所致咳嗽。
周超凡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周超凡在临床上对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咳嗽的疾病的治疗,有很深的造诣。笔者有幸跟从周超凡侍诊,将其在临床治疗肺系方法,整理如下。
周超凡认为,咳嗽是一个以症状命名的病症,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节多见。病程短则数日,长则数月,严重者甚至常年不愈,对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很大。咳嗽的病因病机颇为复杂,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痰气瘀阻,饮食积滞,房室损伤等皆可致病。咳嗽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外感致咳;二是内伤致咳。其病证虽然涉及五脏六腑,但因肺主气而出声,脾运湿而生痰,肾主闭藏而纳气,故咳嗽主于肺,而与脾肾关系最为密切。无论导致咳嗽的原因如何,都须病起于肺,或由他脏之病累及于肺始能发生。在临床上,咳嗽可细分为10多个证型,它们之中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在共性方面我们探索出一个基本方(通用方):前胡、桔梗、杏仁、黄芩、甘草。在个性方面,又随证随症加减,使之与证型更切合,做到方证对应,药随症变。
1.风寒咳嗽
主要脉症:咳嗽,痰白而稀,咳声重浊,发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头痛,身痛,四肢酸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
证型:风寒袭肺,肺失宣肃。
治则:疏散风寒,宣肺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荆芥、紫苏叶、细辛、白浙贝母、清半夏、陈皮。
2.风热咳嗽
主要脉症:咳嗽,黄痰而稠,黏滞不爽,发热恶寒,热重寒轻,头痛,咽喉红肿疼痛,口干,汗出,鼻塞流浊涕,尿黄,舌边尖红,苔黄,脉浮数。
证型:风热袭肺,肺失清肃。
治则:清热散风,宣肺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金银花、连翘、叶、菊花、薄荷、牛蒡子、浙贝母。
3.暑湿咳嗽
主要脉症:夏令咳嗽,胸闷痰多,头晕身倦,发热恶寒,头痛身重,身热口渴,小便黄赤,舌质淡,苔白腻,脉濡数。
证型:暑湿袭肺,肺气阻塞。
金殿春,1966年出生,1988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原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毕业。现为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江苏省中医药学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扬州市中医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临证善用经方,自创时方,集诸多名家之精华,擅长治疗肺系疾病和内科杂病,疗效确切。
组成:黄芪15g,党参10g,南沙参10g,北沙参10g,百合10g,枸杞子10g,白前12g,前胡12g,金银花10g,连翘10g,牛蒡子10g,蝉蜕6g,当归10g。
功能:益气养阴,疏风止咳,平调寒热。
主治:感染后咳嗽之气阴不足、风邪留恋、寒热相杂。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250ml,分2次口服。
方解:感染后咳嗽,又称感冒后咳嗽,是指呼吸道感染患者鼻塞、流涕、发热等急性症状消失或缓解后,咳嗽迁延不愈,可持续3~8周,甚至更长时间,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喉痒,痰少,色黄或白,咯痰不畅,甚则干咳无痰,遇冷、遇风或刺激性气体易诱发,常规使用中西药治疗效罔,甚为顽固。
此类咳嗽临床较多见,但治疗效果不佳,金殿春认为原因有四:其一,外感风热或风寒后,风热/寒之邪留恋不去,故咳嗽同时伴喉痒明显;其二,咳嗽排痰乃祛邪之征象,现如今常使用较多抗菌药物,使肺气闭塞,肺失宣发,则感冒虽愈但咳嗽不止;其三,表寒外束,表现为稍感寒凉或遇风后咳嗽明显加剧,内有热郁,故见痰少难咯,或黄或白;其四,久咳不已,正虚邪恋,以肺气不足,甚则伤及肾阴,表现为咯痰不畅,甚则干咳无痰,咳甚汗出,甚则咳而遗尿。因而本病多表现为气阴不足、风邪留恋、寒热相杂之证。
宁嗽饮方中黄芪益气固表、党参补肺益气。南北沙参同用,两药都可益气养阴,南沙参祛痰效著,而北沙参滋阴力强。百合润肺养阴止咳。枸杞子性平,能补肺肝肾之阴分不足,且无留邪之弊。白前和前胡均可下气消痰,止咳定喘,白前性偏温,偏于痰多、喘急,前胡性凉,咳嗽痰偏黄兼有风热用之更佳,两者常相须为用。金银花、连翘疏风清热解表,牛蒡子疏散风热、宣肺利咽,三药同用,仿银翘散之意。蝉蜕清咽止痉、疏风解表,现代研究表明,蝉蜕有抗过敏的作用,用来治顽固性咳嗽之咽痒、痉咳常收殊功。当归“主咳逆上气”,用于治疗久咳,常有和血的作用。诸药合用,益气养阴、疏风止咳、平调寒热,共奏标本兼治之功。
加减:咳嗽频繁,痰少者加五味子10g;偏于热象,痰黄,舌苔黄者加黄芩10g;偏于寒象,舌苔白者,去金银花、连翘,加羌活10g、白芷6g。(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陈婷周娟娟时乐整理)
治则:清暑利湿,宣肺化痰。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广藿香、佩兰、厚朴、清半夏、茯苓、苍术、蔻仁、砂仁、薏苡仁。
4.火热咳嗽
主要脉症:发热咳嗽,面红汗多,烦躁口渴,胸闷气粗,干咳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有时便秘,舌质红而干,苔薄黄腻,脉数有力。
证型:卫气热盛,肺胃火炽。
治则:清卫气热,清肺胃火。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金银花、连翘、栀子、鱼腥草、生石膏、知母、竹叶、浙贝母、生大黄。
5.痰湿咳嗽
主要脉症:咳嗽痰多,色白而黏,易于咳出,食少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质淡胖嫩,苔白厚腻,脉濡或滑。
证型:脾虚生湿,痰湿扰肺。
治宜:健脾燥湿,理气化痰。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陈皮、清半夏、茯苓、白术、苍术、厚朴、薏苡仁。
6.痰热咳嗽
主要脉症:发热、咳嗽,痰鸣,咳痰黄稠,痰中带血,胸膈满闷,胸胁作痛,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型:痰热郁肺,肺失清肃。
治则:清热化痰,肃肺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金银花、黄连、瓜蒌皮、鱼腥草、清半夏、浙贝母、知母、陈皮。
7.温燥咳嗽
主要脉症:秋温燥热,干咳少痰,咳痰不爽,痰中带血,咳引胸痛,咽干鼻燥,口渴,舌干少津,舌边尖红,苔黄,脉滑数。
证型:温燥伤肺,肺失清润。
治则:清肺润燥,化痰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北沙参、麦冬、瓜蒌、川贝母、牛蒡子、黛蛤散、栀子。
8.凉燥咳嗽
主要脉症:秋凉骤至,干咳无痰,身热自汗,喉中燥痒,咳引胸痛,早晚加剧,不能安眠,口干舌燥,便干,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证型:秋凉束肺,燥伤肺津。
治则:润肺生津,温肺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去黄芩,酌情选加南沙参、蜜款冬花、蜜远志、旋覆花、川贝母、当归、玄参。
9.肝火咳嗽
主要脉症:气逆作咳,痰稠难咳,咳声高亢,胸胁胀满,心烦易怒,舌边尖红,苔薄黄而干,脉弦数。
证型:肝火犯肺,肺失肃降。
治则:清肝降火,泻肺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龙胆、青黛、海蛤壳、桑白皮、栀子、玄参。
10.瘀阻肺络咳嗽
主要脉症:胸闷刺痛,咳痰带血或血沫,咳逆倚息不得卧,口唇发绀,面色晦滞,目眶黎黑,心悸,胸闷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涩或弦迟结代。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弦滞或弦迟结代。
证型:瘀阻肺络,气逆咳嗽。
治则:活血化瘀,降气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当归、三七、郁金、瓜蒌皮、葶苈子、紫苏子、橘络。
11.肺气虚咳嗽
主要脉症:咳声无力,痰多清稀,神疲乏力,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证型:肺气不足,气虚咳嗽。
治则:补益肺气,止咳化痰。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黄芪、太子参、白术、五味子、仙鹤草、法半夏、紫菀。
12.阴虚咳嗽
主要脉症:口干咽燥,声音嘶哑,干咳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咳之不爽,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心烦失眠,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证型:肺阴不足,肺失滋润。
治则:养阴润肺,宁嗽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北沙参、麦冬、天冬、百合、知母、川贝母、白及粉。
13.肺脾气虚咳嗽
主要脉症:咳嗽痰白,少气懒言,倦怠乏力,动则易汗,胃纳不香,食后腹胀,气短气促,咳喘无力,易于感冒,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型:肺脾气虚,脾虚生痰,痰扰咳嗽。
治则:补肺益脾,化痰止咳。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去黄芩,酌情选加人参、黄芪、炒白术、茯苓、山药、当归、陈皮、五味子。
14.阳虚咳嗽
主要脉症:咳嗽气短,动则喘促,或咳时自觉有气从脐部上奔,咳痰清稀,多泡沫痰,神疲乏力,面白水肿,肢冷汗出,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型:肾阳虚衰,肾不纳气。
治则:温肾纳气,温化痰饮。
药物:在基本方基础上,酌情选加制附子、肉桂、干姜、细辛、人参、蛤蚧、五味子、巴戟天。(吴云生
冬季来临,天气寒冷,这时我们的肠胃更需要保护,切忌贪吃辛辣油腻食品,建议多喝粥以润养肺燥,是冬季养生的最佳选择。
羊肉粥 选羊肉250克,洗净,切成肉丁,与萝卜同炖,去膻味。然后取出萝卜,放粳米150克熬粥。羊肉性温热,系高蛋白、低胆固醇食品,冬季常食羊肉粥可益气补虚、温中暖下,还能益肾壮阳。
韭菜粥 先把粥煮熟,再将适量韭菜切碎投入,稍煮片刻便可食用。韭菜性味甘温,内含有维生素A、B、C和钙、磷、铁等微量元素,经常食用韭菜粥可助阳缓下、补中通络,适合背寒气虚、腰膝酸冷者食用。
人参粥 取人参3克,置砂锅内,加水文火慢煮20分钟,再加粳米100克煮至粥稠,放入适量蜂蜜或冰糖调味服食。适合于病后体虚或畏寒食滞、便溏泄泻的老年人食用。经常食用人参粥,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有良好的食疗作用。
桂圆粟米粥 桂圆肉15克,粟米100~200克。将桂圆肉洗净与粟米同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圆肉性味甘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核桃粥 核桃肉20克,粳米100~200克。将核桃肉洗净捣碎,与粳米同煮成粥,能润肺止咳、补肾固精、润肠通便,但有脾胃湿热或腹泻者忌食。
芡实粥 山药15~30克,栗子50克,大枣2~4枚,粳米100克。栗子去壳后,与山药、大枣、粳米同煮成粥。山药性味甘平,能补脾胃、益肺肾,尤其适用于脾肾气虚者,但一次不宜多食,否则容易食滞,造成消化不良。
生姜大枣粥 鲜生姜或干姜6~9克,粳米或糯米100~150克,大枣2~4枚。将生姜洗净切碎,与米、枣同煮成粥,有温胃散寒、温肺化痰的作用,但阴虚者或孕妇慎食。
胡萝卜粥 新鲜胡萝卜50克,粳米200克。胡萝卜切成小片,与粳米同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慢慢熬。它有健胃补脾、助消化的功效。
鸡肉皮蛋粥 鸡肉200克,皮蛋2个,粳米200~300克,姜、葱、盐等调味品适量。先将鸡肉切成小块,加水煲成浓汁,用浓汁与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加入切好的皮蛋和煲好的鸡肉,加适量的调味品。它有补益气血、滋养五脏、开胃生津的作用,适用于气血亏损的人。(单克锋)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