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针药并用治小儿荨麻疹案一则

(2022-05-27 09:27:20)

摘自2022-5-26中国中医药报
胡淑占 山东省金乡县化雨镇卫生院
冯某,男,7岁,2015年6月23日出生。2021年11月3日初诊。头面及全身荨麻疹3月余,加重伴双膝关节疼痛10余天。患儿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及头面部痒疹,瘙痒严重,抓之欲甚。西医诊为荨麻疹,给予各种抗过敏药物内服加外用,周身痒疹依旧此起彼伏,逐日加重。后中西医治疗3月余,仍然乏效,且近10余天又出现双膝关节疼痛,西医给予补钙治疗,不效。刻下:患儿头面及躯干、四肢暗红色痒疹,抓之痒甚,晚上8~10点瘙痒较重,伴双膝关节疼痛,食少纳差,怕冷,大便不成形,舌鲜红无苔,脉沉细弱。
治疗给予六气针:太阴、太阳、少阴各一针,针下5分钟,患儿自诉膝关节不疼了,周身瘙痒减轻。中药备化汤:制附子3g,覆盆子10g,怀牛膝10g,生地10g,茯苓10g,木瓜12g,炙甘草6g,生姜6g。7剂,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针药并用连续治疗5天后,患儿皮疹消失,后继续巩固治疗1周,病愈。
按 《黄帝内经》强调“必先岁气,无伐天和”。患儿发病于辛丑年,岁水不及,湿乃大行,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三之气,客气太阴湿土;寒则太阳之气不行,湿则太阴之气不运,寒湿合邪可知也。患儿出生乙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禀赋寒湿之体。食少纳差,怕冷,大便不成形,脉沉细弱,一派寒湿困脾之象;双膝关节疼痛为寒湿痹阻之象,晚上8~10点瘙痒严重,符合“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故治疗顺天应时,首选龙砂开阖六气针法,取太阳、太阴、少阴。患儿膝关节疼痛扎针仅一次即愈,周身瘙痒减轻。司天、司人、司病症,结合六经病欲解时,再投以针对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寒湿合邪为患的运气方备化汤,针药并用,收效较好。

孩子出现地图舌中医调理有妙方

 (2022-05-27 03:40:27)[编辑][删除]

摘自2022-5-26中国中医药报
不少家长平日会观察孩子的舌苔,如果发现孩子的舌头有一些纹路,多半是中医说的地图舌。一般孩子出现地图舌时还会伴随其他不适症状,如食量减少、多梦、说梦话、身高或体重不达标、便秘等。地图舌为什么会出现,又该怎么调理?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
中西医认识
从西医的角度看,地图舌是一种累及舌黏膜浅层、非感染性的舌部炎症,部分可自行痊愈,预后无不良反应。少数孩子会持续很长时间,甚至终生。地图舌一般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且具遗传倾向。地图舌的出现与肠道消化功能、睡眠情况、营养均衡、代谢吸收、免疫力等方面都有一定关系。
中医认为,出现地图舌的病因是胃气不足、胃阴不足及气血两虚。多由儿童饮食无节制或饮食不洁诱发。若饮食过量,则需损耗过多胃气腐熟水谷,脾胃过劳容易引起胃气不足。若饮食上嗜食煎炸肥腻食物(如炸鸡、薯片等),加之深夜不眠,久而久之会导致肾阴损耗累及胃阴,加重胃阴不足。儿童气血生发不足也可导致地图舌的出现。
调养建议
孩子出现地图舌时,家长日常养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合理饮食,荤素搭配,促进均衡营养。
第二,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尽量在10点半前让孩子进入睡眠状态。
第三,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合理的运动不仅可以缓解学习压力,还可以促进食欲、改善睡眠。
第四,日常饮食上可以适当多食健脾、养阴、益气之品,如山药、小米、番薯等。推荐益气滋阴、润肺健脾的莲子百合煲鹌鹑蛋,做法很简单,取莲子20g、百合20g、鹌鹑蛋5只、冰糖适量,先将鹌鹑蛋煮熟去壳备用,再将洗净的莲子、百合放入锅中煮,莲子煮烂后加入鹌鹑蛋、适量冰糖,煮片刻即可食用。
此外,还可通过小儿推拿给孩子进行辅助调理。小儿推拿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外治法,不过想要达到理想效果,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依据孩子的体质和身体状态找到适合的穴位处方;手法上还要做到“轻快柔和,平稳着实”。建议可使用以下几个推拿方法。
分手阴阳
定位:在手腕关节横纹处,桡侧(大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
操作:用两拇指自手腕横纹中点(总筋)向阳池、阴池两边分推。0~2岁100次,2~4岁200次,4岁以上300次。
功效: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常用于治疗汗症、寒热往来、夜啼等。
逆运内八卦
定位:在手掌面,以掌心为圆心,以圆心到中指根横纹的2/3处为半径,所作的圆周叫内八卦。
操作:用拇指或中指为主、食指或无名指为辅,逆时针作圆周叫逆运内八卦。0~2岁200次,2~4岁300次,4岁以上500次。
功效:降气平喘、行滞消食。常用于乳食内伤、食欲不振、呕吐、咳嗽痰喘等。
揉二马
定位:二马穴又名二人上马穴、上马穴,位于手背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后的凹陷处。
操作:一手固定孩子手部,掌心朝下,另一手用拇指指腹桡侧缘按揉。0~2岁100次,2~4岁200次,4岁以上300次。
功效:滋阴补肾、利水通淋。揉二马是补肾滋阴要法,常用于治疗阴虚阳亢导致的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沥等。
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距离胫骨前嵴1寸。
操作:用拇指螺纹面稍用力顺时针按揉,或直上直下按揉。0~2岁100次,2~4岁200次,4岁以上300次。
功效: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强身健体。常用于治疗腹胀、腹痛、呕吐、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以及营养不良、体质虚弱、抵抗力差等。
捏脊
定位:在后背正中线上,从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到尾椎骨端,呈一条直线。
操作:双手拇指与食、中两指对称着力,从尾椎骨端开始,一松一紧交替向上挤捏推进至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整套操作叫捏脊。0~2岁3次,2~4岁5次,4岁以上7次。
功效:调阴阳、和脏腑、理气血、通经络,增强体质。常用于治疗疳积、腹痛、腹泻、呕吐、便秘、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对先天或后天不足的一些慢性疾病有较好效果。 (吴大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