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认识“颈咽综合征”

(2022-05-26 04:02:17)

你的咽炎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
摘自2022-5-25中国中医药报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咽炎”困扰。很多人觉得咽炎就是咽出了问题,殊不知,咽炎反复发作也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
36岁的孙先生在7年前就出现了喉咙有异物感、颈部微微酸胀的症状,在耳鼻喉科治疗后并无好转。3个月前,他感觉喉咙异物感加重,说话时嗓子疼痛,便来到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谢林处就诊。孙先生自述长时间伏案低头后,咽炎和颈部不适感加重。相关检查显示其颈椎生理曲度变直、轻度反弓,颈3~7椎旁肌紧张,颈椎退行性改变,西医诊断为颈咽综合征,中医诊断为痹证(气滞血瘀证)。
根据孙先生的情况,谢林开具中药方剂葛断舒痹汤合牛蒡子汤予以治疗,服用一周后,孙先生的咽炎症状明显缓解。
什么是颈咽综合征
谢林介绍,颈咽综合征又称咽炎型颈椎病,临床常表现为咽痛、咽异物感或吞咽障碍。目前颈咽综合征病因尚不明确,由于颈椎和咽部解剖结构很靠近,一般认为有两类因素,一是由于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异位骨化等因素压迫邻近组织引起咽部不适,二是由于颈椎局部炎症刺激所造成。
颈椎病引起的咽炎和普通咽炎症状相似,又有所不同。普通咽炎引起的咽部阻塞感在耳鼻喉科针对性治疗后可明显缓解,而颈咽综合征除了有咽部阻塞感外,还有颈部不适、酸胀感,且多在低头后症状明显加重,只按照咽炎进行治疗,症状无明显改善。
预防颈咽综合征从保护颈椎开始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玩手机,颈椎病患者不断增加,颈咽综合征发生率也明显提高。中医治疗颈咽综合征具有独特优势,可通过内服汤药、局部按摩或艾灸等方法获得理想效果。
由于颈咽综合征与颈椎病关系密切,对于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保护颈椎、预防颈咽综合征,谢林给出以下建议。
1.纠正不良姿势,拒绝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伏案工作。
2.加强颈部肌肉锻炼。
3.可适当行颈椎牵引等康复治疗,一定要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切不可自行牵引,以免延误治疗甚至加重病情。(陈双 单娇娇)

颈咽综合征妙法良方

 (2022-05-26 04:00:52)[编辑][删除]

2022-05-25 阅 1 转 16
颈咽综合征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颈椎病变引起颈椎的轻度错缝、移位及增生,造成咽喉部的肌肉与黏膜被刺激、牵拉、挤压,使组成咽丛的各神经支及颈交感神经分支紧张,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作用,使咽部发生感觉异常,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由于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所见报道的病名亦较乱,如“颈性咽部异物感”“颈性吞咽困难”“颈源性咽炎”等。为了准确地阐述本病,作者在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特将其定名为“颈咽综合征”。结合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梅核气”的范畴。
【病因病理】
由于颈椎与咽部结构的密切关系,因此颈椎的病损可刺激或压迫咽部而出现感觉异常:颈椎椎体向前滑脱或巨大骨赘形成,可直接压迫和刺激咽部组织出现症状;颈椎椎体偏歪压迫交感神经,影响咽肌的张力和黏膜腺体的分泌而产生症状;颈椎骨关节和软组织的创伤性炎症、反射性引起颈肌的保护性痉挛,牵张和压迫颈前组织而出现咽部异物感;颈椎的病损刺激和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后颅窝神经核血液循环障碍,致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的咽部组织感觉紊乱。
另外,咽部本身疾病亦可累及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导致病损,反过来又会并发咽部异物感。如:7~12岁儿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脓肿、腮腺炎等导致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又可出现咽部异物感;某些慢性咽炎患者或长期抽烟、嗜酒等不良刺激导致咽部软组织炎症,颈前肌肉、组织等保护性反应亦可产生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1)颈部症状 颈部活动略受限或有压痛点,颈肌紧张。
(2)咽部异物感 如有“发丝”或异物梗塞其间,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部极其敏感,刷牙或含漱时易引起恶心,烟酒刺激或进食油炸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某些长期颈椎病或头颈部有屈曲性外伤的患者可有持续性咽部梗阻感,但一般很少有疼痛症状。
(3)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于进食或饮水时常发生呛咳,有时需略仰伸或侧旋头颈方能缓解症状,完成吞咽动作。少数患者伴有呼吸不畅且费力、胸前压迫感、声音嘶哑、声带易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失眠、耳鸣、视力障碍及心烦胸闷、心悸等心脑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压痛,颈肌紧张,颈椎中段略后凸,关节突及关节有压痛,疼痛程度与临床症状成正比。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椎体前缘有鸟喙状骨赘,典型者骨赘以椎间隙为中心,上、下两骨赘方向相反,上椎体的骨赘向下,下椎体的骨赘向前上。骨赘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1.5cm,短者仅0.5cm以下。椎体骨赘以颈四至颈六前缘增生为明显。颈四至颈六棘突呈侧弯或左右旋椎现象,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连线变直、反张、成角或中断,椎体呈双边征或双突征,椎间隙变窄。
(2)脑血流图检查 常提示枕乳导联异常改变。
4.鉴别
注意加强咽部及食管检查,排除感染性或器质性疾病。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情志抑郁,经常转动头颈等,表现为颈部活动度受限,或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咽部异物感。舌质紫,脉细涩。
(2)处方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5g,法半夏、桔梗、射干各10g,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老葱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结痰阻
(1)主症 头颈部疼痛或昏蒙,咽部异物感,并见咳吐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泛恶,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2)处方 法半夏、厚朴、陈皮、桔梗各10g,云茯苓、制南星、牛蒡子各12g,苏叶、甘草、生姜各9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肺阴亏损
(1)主症 咽喉疼痛不甚,干灼不适,口燥咽干,吞咽不利或干痒咳嗽,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头颈限制在一个位置,颈两侧压痛固定不移,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可伴肢体麻木,甚者肌肉萎缩无力。X线片示生理弧度变直。舌干少津,喉底可见潮红细小颗粒突起,脉细数。
(2)处方 玄参、生地黄各20g,麦冬18g,牡丹皮、白芍、葛根各12g,贝母10g,甘草9g,桂枝6g。疼痛麻木者,加丹参、木瓜各2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亏损
(1)主症 咽喉干灼不适,干痒,咽喉如物噎塞,渴欲饮水,咽干燥,咳嗽痰黏稠而少,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伴肢体麻木,走路不稳。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狭窄。舌质红,少苔,喉及周围黏膜潮红,脉细数。
(2)处方 熟地黄、山茱萸、板蓝根各15g,山药、牡丹皮、黄柏、茯苓各12g,知母、薄荷各9g,大黄(后下)6g,泽泻10g,玄参20g。头痛目眩者,加菊花、枸杞子各12g,天麻10g;肢体麻木、走路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3~5粒。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心肾不交
(1)主症 咽喉灼热疼痛较明显,颈部疼痛向上肢放射,尤夜间加剧,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伴虚烦不眠,潮热盗汗,头晕头痛耳鸣。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生理弧度改变。舌质红,喉及周围黏膜鲜红,喉底部见细少颗粒突起,脉虚数。
(2)处方 黄连、白芍各10g,黄柏、葛根、山药各12g,大黄(后下)9g,阿胶(烊化)、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各15g。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12g;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15g;肢体麻木、步态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5~6粒吞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气营清咽汤
(1)处方 黄芪、板蓝根各30g,川芎15g,赤芍、白芍、汉防己各12g,当归、生地黄、桂枝各9g,炙甘草5g。颈项强痛引及胸背肩臂者,加葛根9g,牛蒡子12g,僵蚕6g。上肢麻木、若麻而走窜者,加生姜9g,大枣12枚;麻木伴疼痛者,加细辛、木通各6g,全蝎3g,蜈蚣3条;麻而不痛者,加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麻而作胀、偏瘀滞者,加桃仁、红花、乳香各9g,延胡索12g;偏于湿者,或加半夏、南星各9g,或加苍术、黄柏各9g。头晕伴头痛者,加柴胡、枳壳、桃仁各9g;头晕伴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白术、天麻各9g;头晕伴口苦心烦者,加半夏、枳实、竹茹各9g,黄连3g;头晕伴肢软乏力者,加党参、云茯苓各12g,白术9g;头晕伴手足心热者,加菊花、枸杞子各9g,山茱萸12g,或加黄柏、知母各9g,龟板15g。下肢无力伴步履拘急者,加大黄6g,厚朴、枳实各9g,或加芫花、甘遂、大戟各3g(选1~2味,去原方中甘草),大枣10枚;下肢无力伴下肢萎弱者,加金匮肾气丸或补中益气丸,或加白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各9g。咽炎偏红肿者,加银花、连翘各12g;咽炎偏干痛者,加麦冬、玄参、贝母各9g,或加知母、黄柏各9g,山茱萸12g;咽炎且肿痛较重,已见溃疡渗出者,加麦冬、石斛、黄芩、茵陈蒿各9g,或加杏仁、栀子各9g,滑石15g,大青叶30g,蚕砂6g。泄泻者,加参苓白术散或四神丸。便秘者,加麻仁丸或增液汤。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强督舒络汤
(1)处方 龟板、威灵仙、木瓜、桂枝各10g,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各15g,三七6g(研末冲服),葛根、白芍、党参、蜜炙黄芪各30g。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灰水滑,畏寒肢冷,脉迟阳虚者,加鹿角霜、附片各10g;咽干口燥,舌体瘦小,舌质乏津,阴虚者,加麦冬、知母、肉苁蓉各15g;咽梗如鱼刺卡塞,伴肢麻不仁者,加蜈蚣、白花蛇、全蝎等量研末,每次1g,用汤剂送服;头眩晕,一过性黑蒙者,加天麻、钩藤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颈咽综合征妙法良方

 (2022-05-26 04:00:52)[编辑][删除]

2022-05-25 阅 1 转 16
颈咽综合征是指各种病因导致的颈椎病变引起颈椎的轻度错缝、移位及增生,造成咽喉部的肌肉与黏膜被刺激、牵拉、挤压,使组成咽丛的各神经支及颈交感神经分支紧张,通过神经的反射和传导作用,使咽部发生感觉异常,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症。由于目前临床上对本病的认识尚不够全面,所见报道的病名亦较乱,如“颈性咽部异物感”“颈性吞咽困难”“颈源性咽炎”等。为了准确地阐述本病,作者在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特将其定名为“颈咽综合征”。结合临床表现,常将其归属于中医学“梅核气”的范畴。
【病因病理】
由于颈椎与咽部结构的密切关系,因此颈椎的病损可刺激或压迫咽部而出现感觉异常:颈椎椎体向前滑脱或巨大骨赘形成,可直接压迫和刺激咽部组织出现症状;颈椎椎体偏歪压迫交感神经,影响咽肌的张力和黏膜腺体的分泌而产生症状;颈椎骨关节和软组织的创伤性炎症、反射性引起颈肌的保护性痉挛,牵张和压迫颈前组织而出现咽部异物感;颈椎的病损刺激和压迫颈交感神经和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后颅窝神经核血液循环障碍,致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支配的咽部组织感觉紊乱。
另外,咽部本身疾病亦可累及颈椎及其周围组织导致病损,反过来又会并发咽部异物感。如:7~12岁儿童易发生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喉脓肿、腮腺炎等导致自发性寰枢椎半脱位,又可出现咽部异物感;某些慢性咽炎患者或长期抽烟、嗜酒等不良刺激导致咽部软组织炎症,颈前肌肉、组织等保护性反应亦可产生症状。
【诊断要点】
1.症状
(1)颈部症状 颈部活动略受限或有压痛点,颈肌紧张。
(2)咽部异物感 如有“发丝”或异物梗塞其间,吞之不下,吐之不出,咽部极其敏感,刷牙或含漱时易引起恶心,烟酒刺激或进食油炸性食物后症状加重。某些长期颈椎病或头颈部有屈曲性外伤的患者可有持续性咽部梗阻感,但一般很少有疼痛症状。
(3)伴随症状 部分患者伴有吞咽障碍,于进食或饮水时常发生呛咳,有时需略仰伸或侧旋头颈方能缓解症状,完成吞咽动作。少数患者伴有呼吸不畅且费力、胸前压迫感、声音嘶哑、声带易疲劳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眩晕、头痛、失眠、耳鸣、视力障碍及心烦胸闷、心悸等心脑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症状。
2.体征
颈部活动受限或有压痛,颈肌紧张,颈椎中段略后凸,关节突及关节有压痛,疼痛程度与临床症状成正比。
3.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颈椎椎体前缘有鸟喙状骨赘,典型者骨赘以椎间隙为中心,上、下两骨赘方向相反,上椎体的骨赘向下,下椎体的骨赘向前上。骨赘长短不一,长者可达1~1.5cm,短者仅0.5cm以下。椎体骨赘以颈四至颈六前缘增生为明显。颈四至颈六棘突呈侧弯或左右旋椎现象,钩椎关节增生。椎体后缘连线变直、反张、成角或中断,椎体呈双边征或双突征,椎间隙变窄。
(2)脑血流图检查 常提示枕乳导联异常改变。
4.鉴别
注意加强咽部及食管检查,排除感染性或器质性疾病。
【妙法良方】
(一)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1)主症 多有头颈部外伤史或情志抑郁,经常转动头颈等,表现为颈部活动度受限,或疼痛,痛处固定,痛如针刺,咽部异物感。舌质紫,脉细涩。
(2)处方 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各15g,法半夏、桔梗、射干各10g,葛根、白芍、鸡血藤各30g,老葱5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气结痰阻
(1)主症 头颈部疼痛或昏蒙,咽部异物感,并见咳吐痰多,色白黏稠,胸闷泛恶,纳差。舌质淡,苔白腻,脉滑。
(2)处方 法半夏、厚朴、陈皮、桔梗各10g,云茯苓、制南星、牛蒡子各12g,苏叶、甘草、生姜各9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肺阴亏损
(1)主症 咽喉疼痛不甚,干灼不适,口燥咽干,吞咽不利或干痒咳嗽,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头颈限制在一个位置,颈两侧压痛固定不移,可触及条索状硬结,可伴肢体麻木,甚者肌肉萎缩无力。X线片示生理弧度变直。舌干少津,喉底可见潮红细小颗粒突起,脉细数。
(2)处方 玄参、生地黄各20g,麦冬18g,牡丹皮、白芍、葛根各12g,贝母10g,甘草9g,桂枝6g。疼痛麻木者,加丹参、木瓜各20g。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肝肾亏损
(1)主症 咽喉干灼不适,干痒,咽喉如物噎塞,渴欲饮水,咽干燥,咳嗽痰黏稠而少,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头重脚轻,腰膝酸软,伴肢体麻木,走路不稳。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或增生,椎间孔变小;CT可见椎后有赘生物及神经根管狭窄。舌质红,少苔,喉及周围黏膜潮红,脉细数。
(2)处方 熟地黄、山茱萸、板蓝根各15g,山药、牡丹皮、黄柏、茯苓各12g,知母、薄荷各9g,大黄(后下)6g,泽泻10g,玄参20g。头痛目眩者,加菊花、枸杞子各12g,天麻10g;肢体麻木、走路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3~5粒。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心肾不交
(1)主症 咽喉灼热疼痛较明显,颈部疼痛向上肢放射,尤夜间加剧,受累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减退,伴虚烦不眠,潮热盗汗,头晕头痛耳鸣。X线片示,钩椎关节增生,椎间孔变窄,生理弧度改变。舌质红,喉及周围黏膜鲜红,喉底部见细少颗粒突起,脉虚数。
(2)处方 黄连、白芍各10g,黄柏、葛根、山药各12g,大黄(后下)9g,阿胶(烊化)、生地黄、熟地黄、玄参、麦冬各15g。耳鸣耳聋者,加五味子12g;心烦少寐者,加酸枣仁15g;肢体麻木、步态不稳者,加蜈蚣、全蝎胶囊5~6粒吞服。
(3)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内服良方
1.气营清咽汤
(1)处方 黄芪、板蓝根各30g,川芎15g,赤芍、白芍、汉防己各12g,当归、生地黄、桂枝各9g,炙甘草5g。颈项强痛引及胸背肩臂者,加葛根9g,牛蒡子12g,僵蚕6g。上肢麻木、若麻而走窜者,加生姜9g,大枣12枚;麻木伴疼痛者,加细辛、木通各6g,全蝎3g,蜈蚣3条;麻而不痛者,加党参15g,白术9g,茯苓12g;麻而作胀、偏瘀滞者,加桃仁、红花、乳香各9g,延胡索12g;偏于湿者,或加半夏、南星各9g,或加苍术、黄柏各9g。头晕伴头痛者,加柴胡、枳壳、桃仁各9g;头晕伴胸脘满闷、恶心纳呆者,加半夏、白术、天麻各9g;头晕伴口苦心烦者,加半夏、枳实、竹茹各9g,黄连3g;头晕伴肢软乏力者,加党参、云茯苓各12g,白术9g;头晕伴手足心热者,加菊花、枸杞子各9g,山茱萸12g,或加黄柏、知母各9g,龟板15g。下肢无力伴步履拘急者,加大黄6g,厚朴、枳实各9g,或加芫花、甘遂、大戟各3g(选1~2味,去原方中甘草),大枣10枚;下肢无力伴下肢萎弱者,加金匮肾气丸或补中益气丸,或加白术、知母、麻黄、附子、防风各9g。咽炎偏红肿者,加银花、连翘各12g;咽炎偏干痛者,加麦冬、玄参、贝母各9g,或加知母、黄柏各9g,山茱萸12g;咽炎且肿痛较重,已见溃疡渗出者,加麦冬、石斛、黄芩、茵陈蒿各9g,或加杏仁、栀子各9g,滑石15g,大青叶30g,蚕砂6g。泄泻者,加参苓白术散或四神丸。便秘者,加麻仁丸或增液汤。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强督舒络汤
(1)处方 龟板、威灵仙、木瓜、桂枝各10g,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各15g,三七6g(研末冲服),葛根、白芍、党参、蜜炙黄芪各30g。舌体胖、边有齿痕,苔灰水滑,畏寒肢冷,脉迟阳虚者,加鹿角霜、附片各10g;咽干口燥,舌体瘦小,舌质乏津,阴虚者,加麦冬、知母、肉苁蓉各15g;咽梗如鱼刺卡塞,伴肢麻不仁者,加蜈蚣、白花蛇、全蝎等量研末,每次1g,用汤剂送服;头眩晕,一过性黑蒙者,加天麻、钩藤各12g。
(2)方法 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利咽含漱液

 (2022-05-31 05:08:12)[编辑][删除]
利咽含漱液,清热消肿止咽痛

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咽部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年,通常表现为咽喉肿痛,严重时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还会引起头疼、发热、全身乏力等症状。陈晴介绍,该病属于细菌性感染,一般起病比较急,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易发,治疗时不能完全依靠抗炎药物,还需要根据患者的整体情况来辨证论治。
四川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陈晴介绍,利咽含漱液是该院名医周家骧根据明代陈实功所著《外科正宗》中的方剂冰硼散,并结合自己三十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而成。该制剂由锦灯笼、冰片、硼砂、赤石脂、儿茶、甘草6味中药组成,其中锦灯笼,性寒味苦,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化痰、利尿的功效,为君药;冰片,辛、苦,微寒,可清热止痛;硼砂,味甘、咸,性凉,可清热消痰,解毒防腐;赤石脂,性温,味甘、酸、涩,可止血、生肌、敛疮;儿茶,苦、涩,微寒,可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甘草,味甘,性平,可清热解毒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咽,消肿止痛,凉血止血,收敛生肌之效。可用于口咽部肿痛、溃疡,急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切除术后等。

蜂蜜穷味之美极甜之长

  (2022-06-14 04:43:29)[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王恒苍 陈永灿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
咀嚼华滋,酿以为蜜。自然灵化,莫识其术。
散似甘露,凝如割肪。冰鲜玉润,髓滑兰香。
穷味之美,极甜之长。百药须之以谐和,扁鹊得之而术良,灵娥御之以艳颜。
——选自晋•郭璞《蜜蜂赋》
诗词鉴赏
诗中写道,蜜蜂们反复加工采来的蜜汁,将它酿成蜂蜜。散开的蜂蜜好似甘露,凝结后像冻脂一样,犹如明洁的雪块和鲜润的玉石,有兰花的芳香,味美甘甜到极点,将蜂蜜、蜂蜡的形态描写得生动贴切。蜂蜜还可调和百药,使药效更好,就算神医扁鹊用了它,医术也会精进,仙女们还用它来美容,使容颜不老。
养生解读
蜂蜜,古代又称“冬酿”“石饴”“蜜蜡”“石蜜”“崖蜜”。中国是较早驯化蜜蜂的国家之一,早在汉代已将蜂蜜作为饮品,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苏辙有诗云“井底屠酥浸旧方,床头冬酿压琼浆”,就是称赞屠苏酒里加些蜂蜜服用,滋味美过神仙琼浆,可见蜂蜜口感极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蜂蜜食疗在我国有悠久历史,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称蜂蜜“味甘,平。主心腹邪气,诸惊痉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久服,强志、轻身、不饥、不老”。《名医别录》也记载蜂蜜“主养脾气,安五脏,调中,大人小儿泄痢肠澼,下脓血,去白虫,除黄疸,痈疽虫”。《本草纲目》中载:“蜂采无毒之花,酿以小便而成蜜,所谓臭腐生神奇也。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甘而和平,故能解毒;柔而濡泽,故能润燥。缓可以去急,故能止心腹、肌肉、疮疡之痛;和可以致中,故能调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可见蜂蜜具有补中、润燥、止痛、解毒等作用,可用于治疗脘腹虚痛、肺燥干咳、肠燥便秘等,外用还可以治疗水火烫伤、滋润皮肤、防治冻伤等。
现代研究认为,蜂蜜中含有70%左右的葡萄糖和果糖,还含有蛋白质、无机盐、有机酸等物质,具有护肤美容、抗菌消炎、促进组织再生、促进消化、提高免疫力、保护心血管的作用。蜂蜜营养丰富,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糖尿病、肝病、便秘等疾病都有很好的食疗辅助作用。
膳饮品鉴
下面介绍几道蜂蜜制成的美食和饮品,以供选用。
蜜汁叉烧
材料:猪前腿肉(七分瘦)600g,蜂蜜3勺,料酒、盐、叉烧酱、生姜、蒜各适量。
做法:猪前腿肉洗净,生姜切丝,蒜剁碎,备用。将猪肉放入大碗中,加入料酒、蜂蜜、叉烧酱、生姜及蒜蓉,抓匀;盖上保鲜膜,放入冰箱冷藏腌制一个晚上。将腌制好的猪肉整块架在烤网上,放入预热好的烤箱,上下火190~200,烤35分钟左右。中途取出翻面,刷烧烤汁2~3次,使其上色,最后剩余5分钟的时候取出,刷蜂蜜。整块叉烧烤好之后,按照肉的纹路切成薄片即可。
功效:蜜汁叉烧具有补肾养血、滋阴润燥的功效,适合身体瘦弱、腰酸背痛、虚烦失眠、干咳少痰、大便干燥的人群食用。
蜜汁凤爪
材料:鸡爪600g,蜂蜜30g,白醋、料酒、蒜末、生姜、盐、白砂糖、五香粉、油、生抽、老抽、蚝油、白胡椒粉、豆豉酱、麻油各适量。
做法:鸡爪洗净,剪去鸡爪的指尖,生姜切片。鸡爪放入冷水锅中,加料酒、姜片煮开,撇去浮沫,煮约2分钟捞出,放入凉水中,冲去浮沫。捞出鸡爪,沥干水分。蜂蜜与白醋充分搅拌,均匀地刷在鸡爪上,一面刷好,翻面再刷好,晾干。起油锅,油温五六成热,放入鸡爪炸制。待鸡爪炸成金黄色时,捞出沥油,放入冰水中浸泡3小时。制作调味料,将姜、蒜、干辣椒、白砂糖、盐、五香粉、料酒、生抽、老抽、蚝油、白胡椒粉、豆豉酱、麻油混合搅匀即可。捞出鸡爪,放入蒸锅,蒸15分钟。料汁淋在鸡爪上,拌匀。再继续蒸20分钟,即成。
功效:蜜汁鸡爪具有健脾开胃、滋阴润燥、美容养颜的功效,适合有食欲不振、皮肤干燥、色斑、干咳少痰等症状的人群食用。
蜂蜜柠檬饮
材料:蜂蜜3勺,柠檬1片。
做法:将蜂蜜、柠檬放入杯中,冲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即可品饮。
功效:本饮品具有补中润燥、开胃生津的功效,适合干咳无痰、食欲不振、口渴咽干、大便干结的人群饮用。
蜂蜜番茄汁
材料:蜂蜜3勺,番茄3个。
做法:先将番茄洗净,放入榨汁机中榨汁,将榨好的番茄汁倒入玻璃杯中,调入蜂蜜,搅拌均匀,即可品饮。
功效:本饮品具有生津止渴、健胃消食、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热病烦渴、中暑口渴、消化不良、大便干结的人群饮用。
蜂蜜玉米须粥
材料:蜂蜜3勺,玉米须60g,粳米120g。
做法:玉米须洗净切碎,剁成细末,放入碗中。粳米淘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水煎煮成粥。粥成时调入玉米须,再次煮沸,关火,凉至温热后调入蜂蜜即可。
功效:本药粥具有滋阴平肝的功效,适合阴虚内热、肝阳偏亢,时有头晕、口干目赤症状的人群食用。
蜂蜜玫瑰花粥
材料:蜂蜜3勺,玫瑰花12g,大米120g。
做法:将玫瑰花煎汤,过滤取汁备用。大米淘净,放入锅中,加玫瑰花汁煮粥,待熟时调入蜂蜜,再煮一二沸即可。
功效:本药粥具有美容养颜、润肠通便的功效,适合皮肤干燥、面色不华、大便不畅的人群食用。
蜂蜜蛋糕
材料:蜂蜜30g,低筋面粉60g,鸡蛋72g,细砂糖30g,色拉油24ml。
做法:将蜂蜜、细砂糖倒入盆中,打入鸡蛋,用电动打蛋器将鸡蛋打发至浓稠状态。在打发好的蛋糊里筛入低筋面粉,翻拌均匀,再倒入植物油拌匀。蛋糕糊倒入模具,放入预热至190的烤箱,烤15分钟左右,表面成金黄色即可。
功效:本点心具有补中润燥的功效,适合中虚不足、大便干燥者食用。
蜜饯黑枣
材料:蜂蜜300g,黑枣300g,青葙子30g。
做法:将青葙子洗净,加适量水煎煮,每20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煎取3次药液合并。将黑枣放入药液中煎煮,煎至枣熟烂,等余汁将干时加入蜂蜜调匀,待稍凉后,装瓶罐即成。
功效:本药点具有补血安神、明目的功效,适合贫血、面色不华、精神不振、睡眠不佳、两目干涩者食用。

初夏鸢尾紫蝶飞

   (2022-06-14 04:18:29)[编辑][删除]

摘自2022-6-13中国中医药报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每到初夏时节,单位院子中便会盛开一簇簇紫蓝色的鸢尾花,在绿色小剑一般的叶片之上,花朵宛若翩翩彩蝶。
1982年5月20日,我国邮电部门发行了T72《药用植物(第二组)》特种邮票,设计者为邹建军。其中小型张的图案就是鸢尾。其花色或是紫蓝色,或是明黄色,或者淡粉色,明艳动人。在邮票画面的左下角有“药用植物”篆刻印章一枚。
鸢尾为鸢尾科鸢尾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古人认为这一类植物的花瓣像鸢的尾羽,故称之为鸢尾,其别名有蓝蝴蝶、紫蝴蝶、扁竹、蛤蟆七、土知母等。鸢尾原产于中国中部以及日本,主要分布在中国中南部。鸢尾叶片碧绿青翠,花形大而奇,栽植于水湿畦地、池边湖畔,或布置成鸢尾专类花园,是庭园中的重要花卉之一,也是优美的盆花、切花和花坛用花。鸢尾花香淡雅,常用此花配制名贵香水。
鸢尾虽然不是一味常用中药,但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其有“破癥瘕积聚,去水,下三虫”的功用。鸢尾入药部位为根茎,夏秋采收,挖出根状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晒干,切段备用,能活血祛瘀、祛风利湿、解毒、消积。可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疼痛、咽喉肿痛、食积腹胀;亦外用治痈疖肿毒、外伤出血。内服煎汤,或绞汁、或研末。捣烂外敷,或煎汤外洗。《普济方》记载用其治水道不通。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鸢尾的根茎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梅核气当代外治妙方

 (2022-05-26 03:58:50)[编辑][删除]

2022-05-25 阅 1 转 15
处方1 斑蝥12g,血竭、乳香、没药、全蝎、玄参各2g,麝香、上梅片各1g。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装入瓶内密闭备用。取穴:人迎(双)。用时先在双侧人迎穴上用甲紫溶液点记,再用小块胶布,中央剪小孔贴穴上,挑药末如绿豆大置小孔中,上盖较大胶布固定。一般夏天贴2~3小时即起小疱,冬天贴6小时起疱。起疱后揭掉胶布,用消毒针抽出黄水,轻轻涂上甲紫溶液,盖上敷料,胶布固定。5~7日换贴1次。第1次贴人迎,第2次贴上人迎,第3次贴下人迎。作者认为,一般梅核气患者,仅用本方治疗即可。对于痰热明显或阴虚津伤或气郁痰结日久之重症患者,可加用针刺法。如痰热炽盛者,针泻鱼际,补太溪,并在少商刺出血数滴;阴虚咽干口燥者,针泻列缺,补照海、三阴交。每日针1次,留针10~20分钟。5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可连续针刺1~3个疗程。
[疗效] 用发疱灸为主治疗梅核气患者62例,其中痊愈24例,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1.9%[詹泰来.发疱灸为主治疗梅核气62例报道.湖南中医杂志,1992(3):25]。
处方2 斑蝥3g,全蝎、生半夏各1g,冰片0.5g。
[制用法] 将上药共研为极细末,用凡士林适量调药末如膏状,装入瓶内备用。用时取药膏如火柴头大小,分别放在天突、三间、间使穴,并用胶布固定。3日后揭掉,可出现局部水疱,涂上2%碘酊即可。若治疗1次未愈,待创面愈合后再贴,用至症状消失止,但最多不宜超过4次。在应用穴位贴敷时,可以配合咽部电疗。方法:咽部常规消毒后,用0.5%丁卡因进行咽部喷雾麻醉,将GX—型多功能电离子手术治疗机,调至13~15V,用脚踏开关控制输出,术者持治疗针对准咽后壁滤逐个电灼,深度0.1~0.2cm。合并腭扁桃体肥大者,局麻后持治疗针呈蜂窝状电灼腺体,针距0.2cm,深度0.3~0.5cm。合并肥厚性鼻炎者,局麻后将肥大之下鼻甲楔状灼除1/3~2/3。
[疗效] 采用穴位贴敷为主,配合咽部电疗治疗梅核气187例,痊愈153例,显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6.8%。附验案1例,患本病3.5年,经用本药发疱4次,针刺15次后病告治愈。经随访3年,未见复发[黄东胜.穴位贴敷配合电疗治梅核气187例.新中医,1997,29(7):33]。(李世文,康满珍,王仲娥)

百合忘忧草保健功效多

  (2022-06-21 04:30:29)[编辑][删除]

摘自2022-6-20中国中医药报
曹炜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百合自古以来就因有着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而被视为吉祥之物。北宋著名文学家晁补之《生查子•同前夏日即事》中也用“永日向人妍,百合忘忧草”,表达乐观积极的心态。其实,百合不光是诗人笔下的“忘忧草”,还可入食入药,功效颇多。
药用功效妙
中药百合指的是百合科植物百合、卷丹或细叶百合的干燥肉质鳞叶,其味甘、性寒,入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嗽、劳嗽咯血、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症。《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百合“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此外,临床中百合还可用于防治痛风。
润肺止咳
百合色白属金,禀天秋平之金气,入手太阴肺经。肺在五行属金,主气司呼吸,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与四时之秋相应。肺喜润而恶燥,过于燥、热或阴液亏虚可引起咳嗽、咳血等症。
百合清凉甘润,可滋润肺脏,常用于治疗肺燥或阴虚之咳嗽、咯血。《太平圣惠方》记载,治肺脏壅热烦闷,用“新百合四两,上用蜜半盏,拌和百合,蒸令软。时时含如枣大,咽津”。《医学入门》云其擅治肺痿、肺痈。
清心安神
百合入心、肺经,心肺同居上焦,病理上亦相互影响,若肺失其用,不能助心化赤,可致心神不安,五脏不和。百合心肺同调,以助脏腑恢复正常功能,“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金匮要略》)。
百合甘润养阴、清心安神,可治疗阴虚内热之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精神恍惚。《本草新编》载百合“安心益志,定惊悸狂叫之邪”,《日华子本草》云其“安心,定胆,益志,养五脏。治癫邪啼泣、狂叫,惊悸”。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百合对人体有一定的镇定催眠作用,所以对于失眠、多梦、易惊等症状有缓解作用。
防治痛风
痛风是因血尿酸水平过高导致尿酸结晶沉积在关节内而引发的一种疾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百合中含有的秋水仙碱是临床治疗慢性痛风的特效药物,可有效减少尿酸盐沉积,缓解炎症,对急性痛风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中医认为,痛风多是因饮食不节,导致脾胃之气受损,气机升降失调,水谷精微不能上输于肺,造成肺气亏虚,不能行阳明燥金敛降之功,进而出现气血津液代谢失常的情况。百合可清热润肺,恢复阳明燥金敛降之力,助气血津液正常输布运行。此外,《新修本草》记载百合可治“通身疼痛”,其通利之功对排出尿酸也十分有益,适合痛风患者食用。
膳食调养好
百合作为药食兼优之品历史悠久。唐代《新修本草》就有关于食用百合的记载:“近道处处有,根如胡蒜,数十片相累,人亦蒸煮食之。”百合有较高营养价值,除含有淀粉、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B1、维生素C、胡萝卜素等营养素外,还含有秋水仙碱等多种生物碱,以及谷氨酸、精氨酸、天冬氨酸等17种氨基酸。下面介绍4款简单易做的百合食疗方和代茶饮。
百合汤
材料:百合20g。
用法:煎汤或蒸熟吃,可长期服用。
功效:对痛风性关节炎有防治作用。
痛风代茶饮
材料:百合30g,青风藤15g,忍冬藤15g,炒薏苡仁30g,桑叶15g,当归10g。
用法:上药洗净,沸水泡10~30分钟即可。代茶饮,每日1剂,可多次添水泡服。
功效:祛湿除痹、利水渗湿,适合痛风缓解期患者日常调养。本饮品为笔者临床治疗痛风时配合使用的代茶饮,效果佳。
百合川贝饮
材料:百合30g,川贝粉3g,蜂蜜20g。
用法:将百合洗净,与川贝粉同放碗内,加适量水,蒸熟,稍凉后加入蜂蜜,拌匀,加入沸水代茶饮,每天2次。
功效:润肺止咳,适用于肺燥型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
百合雪梨盏
百合10g,冰糖10g,雪梨1个。
用法:雪梨靠上部横切一刀,挖出果肉及核,将百合、冰糖、切碎果肉放入其中,放入碗中,置于蒸锅中蒸1小时,饮汤同时食百合、梨。
功效:润肺止咳、清心安神,适用于心肺阴虚所致心烦失眠、咽干口燥、干咳少痰等症。
需要注意的是,百合虽好,服用有忌。《本经逢原》记载:“中气虚寒,二便滑泄者忌之。”《本草备要》记载:“久嗽之人,肺气必虚,虚则宜敛。百合之甘敛,胜于五味之酸收。故对于风寒外束,肺气不宣之咳,百合甘敛且有寒降之性,当禁用百合。”因其性微寒,脾胃虚弱、寒湿久滞、肾阳虚以及风寒咳嗽者不宜食用。
百合在日常食用中需注意恰当贮藏,干百合容易被虫蛀、受潮霉变,需要用干净、干燥的罐子密封保存,放在通风阴凉干燥处或放在冰箱里保存。

百合:润肺止咳 清心安神

时间:2021-06-0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贺保卫

百合味甘、性微寒,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的功效,性质柔和,适用范围广,药食两用。百合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是儿童、老年人养生保健的好选择。

百合在养生防病治病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治疗肺热咳喘:百合甘而微寒,能清肺热,滋肺阴,润肺而止咳,可用于肺虚久咳、阴虚劳嗽等证。唐代《药性论》谓其可治“热咳逆”。《本经逢原》云其:“清金,止嗽。”《古今医案》用生百合煮粥,加蜜服用,主治肺虚咳嗽。《卫生简易方》单用鲜百合捣汁服,治肺虚咳嗽吐血。《济生方》百花膏以百合与款冬花,治咳嗽不已或痰中带血。也有用百合配合其他养阴清肺止血之品,用于治疗支气管扩张。近现代利用百合养阴润肺清热之性,用于肺结核等属于阴虚肺热之证的治疗,如古今名方《慎斋遗书》百合固金汤。动物实验证实百合具有明显的止咳祛痰作用,并可对抗组织胺引起的过敏性哮喘。

治疗心神不宁:百合味甘能补,微寒可清,可以养心阴,清虚热,补虚而宁心安神,用以治疗虚烦心悸,失眠多梦,以及百合病之燥扰不宁。《日华子本草》称其能“安心,定胆”。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百合为君药,组成数首方剂,治疗热病后,余热未尽之“百合病”。药理实验提示,百合具有镇静作用。用百合作主料,配制成各种养生汤、养生膏,用以缓解心身疾病导致的疲乏无力、烦躁失眠等症。如百合银耳羹治疗口干多汗,虚烦不寐,百合莲子银耳羹治疗饮食无味以及失眠多梦等。

百合含有微量的秋水仙碱,具雌激素样作用,对于更年期妇女雌激素失调造成的烦躁多汗,有一定的调养作用。

治疗疮痈肿毒:《日华子本草》记载百合可治疗“乳痈,发背及诸疮肿”。指出百合对痈疮诸证具有治疗作用。《本草正义》云:“百合,为甘寒滑利之品。”甘可和,寒可清,滑可祛涩,百合具有清热解毒,利气通经之功,对于瘀热浊毒导致的痈肿疮毒,内服外用均有效。如单用百合,或煮或蒸食,治肺痈;以鲜百合外敷,治疮肿不溃。现代临床经验认为,本品外敷治疗创口发炎、久溃不敛者,效果良好。

治疗二便不利:《神农本草经》记载“利大小便”。本品为甘寒滑利之品,可用于浮肿、小便不利之证的治疗。《证治准绳》以百合与茯苓、大腹皮、紫苏等同用,主治咳喘胸闷、浮肿腹胀、小便淋涩等。《邹云翔医集》滋肾养肺汤,以百合与北沙参、麦冬、黑芝麻、桑寄生、川断、芦根、天花粉等同用,用于治慢性肾盂肾炎,症见小便淋漓,伴口干咽燥、头痛、便秘者。

痛风的辅助治疗:百合含有一定量的生物碱,对于高尿酸导致的痛风具有治疗意义。临床研究报道,百合所含秋水仙碱,能抑制痛风的发作。

肿瘤病人的调养:百合属于甘凉滑润之品。润不滞邪,凉不伤阳,润气机而助气运,融瘀结而利气机,有利于肿块的消融。

肿瘤疾病症候复杂,但浊毒瘀滞是重要因素和关键节点,处理浊毒瘀滞就自然成为治疗肿瘤的重心。百合清瘀热而解浊毒,与肿瘤的病机十分合拍。药理实验提示,百合所含的生物碱如秋水仙碱,具有抑制癌细胞有丝分裂,阻止癌细胞增殖的作用。清代《本草纲目拾遗》就指出“百合可清痰火,补虚损”,说明可选用百合调养痰火虚损导致的肿瘤。

肿瘤患者,尤其患病时间长的,虚热浮肿十分多见,百合清热利二便,驱邪扶正,十分对症。《本草述》称百合为“渗利和中之美药”。民间有用百合贝母银耳汤用于养生防病和肿瘤病人的调养。

胃脘痛的调治:《神农本草经》记载百合治“邪气腹胀,心痛”。《药性论》谓其“除心下急、满、痛”。《时方妙用》记载有百合汤。以之与乌药配伍,治疗胃脘痛。现代用药即以本品为主药,配伍乌药、川楝子等,行气止痛,治疗胃脘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国医大师李佃贵在治疗胃脘痛,如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认为百合甘可补、寒可清,对于缓解疼痛(甘以缓急和中),修复创面(甘以养正复损),预防扭转恶变(抗恶变,治未病),防治胃脘痛再次造成的正气耗损,预防调养过程导致的壅滞,百合是一个攻守兼备的周全选择。

百合甘可补,补不滞气,寒而不凉,寒不伤阳,既扶正又祛邪,补正不碍气,祛邪不伤正,很适合于慢性病、老弱病人以及证候虚实错杂患者的长期调养。

临床有极个别百合引起过敏的报道,过敏症状轻,持续时间短。检验未能查到致敏成分的存在。也有研究发现,百合有一定的致畸作用,但仅限于动物试验,未见到临床资料报道。有关情况尚在观察中。

由于安全性高,作用温和,甘滑爽口这些优点,百合常常被当做食材出现在餐桌之上。百合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糖类,可以单用,如蒸食煮食;也可以配合其他食材一起炒用,如西芹百合、百合炒鸡蛋、西芹百合炒虾仁、百合炒木耳;也可以做羹,如百合银耳莲子羹,养胃益气,濡养身体。(贺保卫 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