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医成才应精研医籍活用经方

(2022-05-25 05:33:32)


时间:2021-03-22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李金钢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实施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用5~10年时间,评选表彰300名左右国医大师和全国名中医,培育500名左右岐黄学者、3000名左右中医药优秀人才、10万名左右中医药骨干人才。

  探究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寻求关键因素,对于持续培养、壮大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具有重要作用。笔者对部分现代国医大师、中医药专家的成才之路进行了初步探究,深感有两个要素不可或缺。第一,刻苦精研医籍。第二,善于活用经方。

  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医籍有《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汤头歌诀》《温病条辨》等,为从医者必修,达至烂熟于心、得其精髓且能临床应用为基本功之一。

  经典医籍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精研之目的在于学习中医药理论、涵养中医思维、提升医德医技。点面结合,博览亦专攻是读医书的好方法。

  国医大师们堪为精研、活用医籍的典范,他们焚膏继晷,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寻幽探微,得其要旨。邓铁涛熟读经典,自云:知识面要有深度、广度。“理论上有所收益,只是得到一半,更重要的另一半是实践。”朱良春用心博览医籍,“每日必求一得”。他认为,只有深入学习研究基础理论乃至草头药方,才是全面继承,才能发展创新。何任提出中医治学的“五宜三忌”法,其中,要精研中医典籍,做到熟读背诵,融会贯通。唯此,用时才能“涌现于脑海,驰骋于腕底。”张琪认为,研究经方,要忠于原文,结合临床。只有把原文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熊继柏提出,中医生能背诵500首方是基本功之一。要了解原方所蕴含的组方原理,掌握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配伍变化,熟悉其功用、主治以及临床运用,才能灵活用方。并且提出攻读医书的三部曲: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联系实际,融会贯通。张大宁认为,“一个医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学者,中医尤其如此。”要“坐下来,安下心,念好书,多临床。”中医学家刘渡舟说:“先读到哭,再读到笑,这是读中医书的两个境界。”

  国医大师们在熟识中医典籍的基础上,传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从传统中医理论和经方中寻找新的契合点、突破口,屡见其效。邓铁涛用药循古又创新,辨证、组方、药物、疗法颇具特色。朱良春以大承气汤加味治疗乙脑、高热、神昏等症,取效显著。张大宁创新的“补肾活血法”,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张磊用大柴胡汤加味治疗胰腺癌,疗效显著。梅国强师古法而不泥古方,化裁经方,活用麻杏甘石汤治疗咳喘,效果确切。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受《肘后备急方》启发,提取了“青蒿素”。

  司马迁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这里所说的医生担忧治疗疾病的方法少,主要原因在于不善读书或不会用书。医治“病道少”的办法,精研善研、临床活用医籍方为正道。

  精研医籍是基本功,活用经方为真功夫。运用之妙,赖于平时的点滴积累。国医大师们树立了榜样,立志献身于医疗卫生健康事业的中医药人当厚植中医药传统文化功底,从书本向临床迁移、创新,由临床至医籍固本、强基,努力提升由医籍精髓向临床活用转化的能力。从而涌现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新的贡献。(李金钢 西安工业大学)

中医证候须从循证角度阐明

 (2022-05-25 08:08:16)[编辑][删除]


时间:2021-01-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黄锦辉

  中医学是一门复杂的科学,证候是关键指标。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刘良看来,尽管中西医在理论体系有不同,但不代表中医药没有道理。2020年,刘良在广东省中医院成立了院士工作站,牵手国内中医科学家,想从循证医学角度阐明中医湿证的原理。他希望使用高精尖的技术,组建更多元化的学科人才,攻克中医“卡脖子”问题,让更多人能参与到证候的研究。

证候的解析是突破中医的关键

  中医充满着未知,但在刘良看来,中西医之间的差别正是科学研究的富矿。在治疗新冠肺炎中,不管是中药复方还是西医的单体化合物,都能发挥一定作用。但西药单体进入体内,作用靶点和路径都很清晰。中药方剂则可能是成千上百的单体化合物进入体内,其中一部分有效,一部分无效。

  因此寻找方剂中能抵抗新冠病毒的成分与作用靶点,成为了研究的关键。

  “中西医有不同,但不能因为这种不同,就认为它无效,只是还没有将它的科学道理通俗易懂展示而已。”刘良说。

  如今在中医界,药学是研究的热土,不少人将精力放置于此。但在刘良看来,建立一套中医辨证论治的循证医学体系更为重要。“中医的核心是辨证论治,临床医生诊断、治疗,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方法是基于对证的辨识。”

  但事实上,有关中医证候的研究不多。

  “以前的中医问题难突破,技术受限是一大原因,但现在技术已有了很大的进步,那攻克中医这些难点问题也有了新的方法和策略。”刘良说,以中医的科学数据为例,应是多指标去表达的,但原来没有组学基础,只能检测单一指标,要进行表达就很困难。现在有了多组学技术,就能把中医的证候、病理、生理等术语表达出来。

  2019年,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落户广东省中医院,刘良是实验室名誉主任。“湿证是中医的一个证候,每一个证候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一个个解析出来,真正的中医就会有所突破。”刘良说。

粤港澳打造共享平台,破除中医交流障碍

  粤港澳牵手,共建中医药朋友圈。2020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2020—2025年)》出炉,提出要联手港澳推动中医药开放发展,助推中医药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发展中医药,三地优势不一。刘良说,广东专家队伍、人才队伍雄厚,经济体量大,中医药的民众人数多,这意味着广东市场庞大,香港和澳门,国际化程度高,都是自由贸易港,进行中医药产品的国际贸易更加便捷,能与广东优势进一步整合,加快推动中医药推走向世界。

  刘良认为,任何一个学科不可能独善其身发展,要与其他学科多交流多碰撞,才能有新的火花。因此中医药的国际交流很必要。

  放下偏见,才能平等交流。交流时,要用一套别人能接受的话语体系,循序渐进加深对方对中医的理解。在刘良看来,阴阳五行,仅仅是一个说理的工具,“如果只讲阴阳五行理论,不理解的人会认为是忽悠,但如将理论赋予现代科学依据或指导个体进行治疗,就更加易于理解了。”

  “中医药推广与发展,不单是我们要去讲,而且需要更多外国人参与。”刘良说。

  (摘自人民网 作者黄锦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