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医之本

(2022-05-25 04:41:17)


时间:2021-10-14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3版  作者:陈代祥 杨丛维

中医仁术,上迄岐黄,下至百代于今,五千年誉满华夏,辉煌之历史,千古之悠悠。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命至重,贵比千金。整体思维、哲学思维、辨证思维、辨病思维、治未病为上,自然药物与人文文化之道,其技乃为上学。

医之始,当有两源之可溯:一也,本岐黄;二也,本民间之医学。本岐黄,代表有四部经典之论。本民间之医学,当有“藕皮散血起自庖人”“牵牛逐水见出野老”之传说。药物不取贵,下咽即能治病。山林僻邑,仓促即得,其技简、便、廉、验,实乃底层民众之医学。学经典,乃为正道,名家圣手代代出。专方专药海方之疗大病。因人、因证、因时、因地、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证施治之经方乃不朽之当歌。一明一暗,譬之日月,阳光普照,月色如练,冷暖昼夜唱和。圣人之方不是终结,众人之方与之汇成中华中医之涛涛海河。雄鹰逞两只翅膀之威,猛虎添翼更加气势磅礴。辨证思维、辨病思维两相结合必奏胜利凯歌。师承、师传、口授乃为传授弟子之途,扁鹊拜长桑君,仲景拜张伯祖,叶桂拜十七师,名家大都出自师门。当传勿传,大道烟灭。其师无名,其功不成。不当传而传,污我煌道,漫泄天宝,乃为败着。

以病机钤百病,则病无所遁形。整体思维、哲学思维,临证不乱,四诊概全,认识勿差。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屡用达药。不会治病,譬之赵括妄谈兵法之虚,病家常起白眼。能疗疾病,无论师承、自学、科班,病家自当悦服。古语有言,有经验之学问优于无经验之学问。不会医病之博学于我何用?仲景有“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之训,竹头木屑,曾利兵家,单方小技,常起沉疴。一病有一病之主治,一病有一病之主方,不可以泛泛之方希图侥幸。明得此中理,方为医上医,趣味必良多。十有九医不重医典,此乃为错,故学医“以经典为重”。干云蔽日之木起于青葱,华佗出蛇之神技始于磋磨。要想成为名家圣手,当从经典上狠下功夫。学无止境,苦学验方,医生一生一世切莫粗心错过,不耻下问,程门立雪,尊师重道,拜师求艺,广交医中好友,乃为医门之正着。告尔世上悬壶客,读书关键在于善读善用,切莫学成了书痴,学经典当以临床疗效为认可。继承创新,与时偕行,能张能驰,运用自如,不畏坎坷。

为医当以救人为要,索要厚利,杂乱投剂,虚实补泻,未必当可。医门本为善艺,唯利是图,万万不可。救人一命,为一时之乐,救众人之命,终身之乐。终身救众人之命,此为积德。同道相互见长,不道短长,更戒相互数落。踏雪斋,扫叶庄之谬,切莫轻传。天下本无百分之百完善技艺,有人妄评非难,权作镜子,何尝不可?为医当提倡有派,岂可一枝而独秀?金元四大家各显其能,温病叶吴王薛,各有见地之说。一枝花葩,单调冷落,百花齐放,繁花似锦,方显得满园春色。

圣人杂合而治,故有导引、行气、按摩、灸熨,刺炳,饮药之别。天地造化,生克制化,有生必有伐,有病必有治,有治必有方,“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乃为千真万确。治病当有绝招,一招数招为专科,数十招数百招,乃为全科。铁杆中医人人仰敬,经方验方好生磋磨。铁杆中医莫学慢郎中,要练起大症救危症疗沉疴之绝活。无绝招犹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病势不服。有绝招,去病如山崩,一气呵成,跃马驰戈,斩关夺隘,好不快乐。大包围大处方,广络原野,斥之学业不精,必是花钱多,徒劳浪费药物。中医有“简、便、廉、验”之妙,自然药物有“芳草之气美”之颂歌,辨证论治、辨病论治、专方专药相互结合,其技为在世华佗。为医换得身心一片新天地,经方验方祛病魔,问君可喜不可贺?为医一生,积德一生,杏林流芳,美誉多多!(陈代祥杨丛维)

气的实质是什么

 (2022-05-25 04:29:21)[编辑][删除]


时间:2017-08-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中医之“气”六议之三

中国社会科学院 刘长林 “气”概念须要梳理

“气”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或许没有比“气”应用更广泛的概念了。在汉语词汇中,由“气”字组成的词和词组也是最多的。这说明“气”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但是“气”的内涵却十分混乱,古代学人由于时代局限,在应用“气”概念时存在混淆,致使后人对气及至整个中国哲学产生许多误解。

在古代文献中,气作为学术概念至少包括三重含义:

水气、云气、大气等气态物质

气态物质尽管细小,肉眼难于辨察,但它们是有形体的存在。庄子说:“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庄子·齐物论》)风为大气流动,庄子诙谐地将风比喻为大地(“大块”)呃逆(“噫气”)。《内经》说:“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阴阳应象》)这里的“地气”“天气”,实际都是水气。

古人发现大气、水气与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不可或缺,因而特别重视,是很自然的。水之三态——气态、液态、固态的相互转化,当给人以深刻印象,对先贤形成哲学气概念会有启示意义。但是,气概念的内涵和来源绝不限于气态物质,也不是气态物质的幻想性延伸。事实上,有形的气态物质在“气”概念中并不占重要位置,而且对于水气、云气、大气等气态物质,古人关心的不是它们的有形之体,而是它们的功能作用,认为风雨博施,阴阳大化,是万物生成演进必不可少的动力和条件。《内经》说:“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素问·生气通天》)认为世间一切有生命的存在皆与天气相通,天气有促成和维持生命的功能。这里所谓“天气”,内涵已不限于气态物质,但应包括大气在内。

气化之本的无形之气,也称真灵之气

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老子》第5章)“虚”即指无形之气,它是产生万物的根源。庄子说:“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庄子·天地》)“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所说的“无”“一”“冥冥”“精”,作为天地之始,有形之本,都是指无形之气,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易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系辞上》)认为有形之物为精气所成,而独立存在的精气在天地间游荡,促成事物的变化,自身却无形无象。《管子·内业》说:“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精气不仅产生万物,无所不在,而且能够提高人的智慧和认知能力。

《内经》说:“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素问·天元纪》)这段话可以看作是老子“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之论的具体解释。元即元气,又称真气、灵气。真灵之气,布散六合,方演出生化之道。在中国气学看来,物之化成,人之有生,心之能知,全赖此气。古往今来,大量的事实和深层经验证明,此真灵之气,有确凿的实在为依据,并非全靠想象。它们构成气概念的主体,是中国哲学和传统学术的重要对象,也是现代和未来科学面临的一大课题。

代表功能和信息关系之气

在很多情况下,气标示某种功能作用或信息传递。而一切功能作用和信息传递都意味着一定的相互关系,唯在一定的关系中才能实现。所以气常常代表某种功能信息关系,扮演功能信息关系介质和承担者的角色。

依据前述,世界上至少有两种实在,一为有形,包括气态物质,一为无形,即真灵之气。由是出现三种关系:无形之气与无形之气的关系;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的关系;有形之物与有形之物的关系。由于无形可以融通于有形之中,故此三种关系可以交错相容,但不能相互替代。事实表明,无形之气作为独立的存在,可起某种功能和信息的作用。但是能起功能和信息作用的,显然不限于无形之气,人们日常见到的功能信息关系大多为有形之物所完成。可是,古典文献却将所有功能信息关系,特别是难于直接观察的,统称之为“气”。

例如,《内经》说:“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气者,五藏之使也。”“五色之见于明堂,以观五藏之气。”(《素问·天元纪》《灵枢·五阅五使》)中医五藏——心肝脾肺肾,不全是功能概念,也有形体器官内涵。“五气”作为五藏之功能和信息(五藏之使),有些是无形之气的作用,有些则通过有形物质实现。对后者,现代医学可以做出充分解释,可是《内经》一概言“气”。

又如,中医学将致病因素统称为邪气,《内经》说:“百病生于气也。”(《素问·举痛》)其实,古人也知道,致病因素并非全部表现为无形之气,许多致病因素为可见有形之物,是有形之物直接发挥作用致病。将其统称为“气”,表明中医着眼在致病因素与人体的功能信息关系,而不大关心致病因素的实体成分和致病的实体过程。可见所谓某某邪“气”,只是笼统代表某种致病的功能信息作用,至于其如何实现,是由无形之气,还是由有形之物,还是兼而有之,一概不做细究。就是说,气有时是笼统代表某种功能信息关系的概念。

这样的“气”概念,实际是在现象层面,为认识事物之间的功能信息关系而建立的符号——关系模型。其功用在于避免考察难于知晓的实际过程,只研究事物之间的对应变化关系,寻找其功能信息的相关性规律,并由此认定事物的性质,在此基础上,再逐渐形成事物整体的功能信息模型。

利用这种符号——关系模型,即将“气”代表某种功能信息关系,不考察关系的实际过程,只研究关系两端变化的对应性,这种方法帮助古代学者发现并研究了一些按实体分析路径难于发现、难于考察的领域和对象。例如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各种感应现象和感应式规律,就属于其中。中医学在临床有效应用的许多关于人身整体联系的规律,如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耳廓对应五藏六府,寸口脉象对应周身,等等,其发现过程,除上等医工对经气运行的直接感受,应当还有这种符号——关系模型方法的参与。

综上可知,在古代文献中,气概念至少有三种用法:气态物质之气,生化之本之气,符号——关系模型之气。从中国传统学术独有的认识方向和现代物质概念可以判定,气态物质之气本不应当包括在“气”概念之中。唯无形真灵之气和符号——关系模型之气,才真正具有特殊的本原意义和认识价值。

气是与物质不同的实在

“气”是心灵的发现,不是感觉的对象

长期以来很多人,包括笔者认为,“气”是朴素自然哲学关于宇宙本体的一种推测和假想,就像古希腊的埃利斯主张水为万物本原一样,中国先哲推想物质形态的气为宇宙之本。其实这是按照西方认识路线来理解中国哲学而出现的一个误会。

必须清醒地看到,古希腊哲学以及整个西方学术,几乎全部是在主客体对立的前提下认识世界的结果,其过程大多通过感性直观和抽象思辨。于是才有古希腊哲学关于宇宙物质本原的各种观点。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对后世影响巨大,则是在关于存在与非存在、世界是否无穷可分的思辨中产生的。

中国传统的认识路线与西方不同。一方面,它也采取主客对立的方式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它更推崇在主客体相融的状态下认识世界。关系决定存在。人与世界建立何种耦合关系,世界就会向人呈现何种相应的存在之性。无形真灵之气就是以主客相融的方式,通过“心灵”对世界的发现。关于“气”生化天地万物的理论,自当包含着想象的成分,但真灵之气绝不是思辨和想象的产物,也不是一种抽象,而是宇宙之中独立的实实在在的存在。

这种存在与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不同,它是另一种性质的实在。其最大的特点一是无形,一是与人的意念相通,而不能为人的感觉所捕捉。西方哲学和现代科学所说的物质,则存在于人的意念之外,而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或其延伸——有形工具所察觉和认识。所以,“气”不是感觉的对象,而是心灵的对象,它并不存在于意念之外,而是与意念连为一体。由此可以判定,“气”不是物理场,因为物理场并不与意念相通。

坚持西方科学哲学立场的人可能拒不承认“气”的实在性。在他们的观念中,一切真实的存在都必定能够被感觉或延伸感觉的工具所感知,否则就是子虚乌有的神秘主义,就是“伪科学”。诚然,近现代科学取得了无与伦比的成就,它们大多以感觉认识为基础,与感官世界密切联系,但如果因此而得出结论,以为唯有感觉得到的才是真实的,“心”只能接受和加工感觉得来的材料,而绝不能直接与外界相通,那其实是一种自我封闭,是将感官世界绝对化,是宣布唯有主客对立的方式才能认识真实的世界。其实,即使在现代科学中,也有不少被确认的内容,如数学和逻辑中的许多概念,社会现象中的许多关系,根本无法在感官世界中发现,也不能还原为感觉经验,实践却证明,它们是真实的存在,与真实的世界相契合。

以感觉器官和感性动作进行认识活动,必以主客体的对立为前提,这样的认识只能以有形的以空间为本位的事物为对象。然而,如果用主客体相融的方式建立人与宇宙的联系,则可进入一个无形的以时间为本位的“气”的世界。它与有形的物质完全属于另一个层面,具有另一种性质,因此,用关于有形物质的科学方法和成就并不能证明“气”的真实性或虚假性。最有力最实在的办法,就是您认真按照主客相融的认识方式的要求,亲自去做一下,看到底有没有“气”的存在。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固守物质科学的律条,拒绝尝试,决不承认,那正好用得上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说过的一句话:“没有什么比成功更失败的了!”

关于“气”存在的证明

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相关联,所以从有形之物的某些变化也可佐证“气”的存在,而这些现象恰恰是物质科学所不能解却为人之“心”所能知的。这里只举三例。

•经络现象

经络现象已为世所公认。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法、日、德、意、罗、美等多国科学家,特别是中国学者,应用声、光、电、磁、热、核等生物物理、生物化学方法,对经络现象做了许多实验,证明经络感传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它与神经系统和血液系统有关,但经络不是神经,更不是血管,而是人身一套独立的高层调控系统。世界各国的大量临床案例证明,针灸和循经治疗是十分有效的。但是,现代科学方法,只能证明经络的存在,而不能说明经络现象的直接承担者或介质为何物。即使高倍电子显微镜,也未能观察到沿经络流动的是什么。

然而,有一部分人却能清晰地体验到自身经络的感传;一些高水平的中医师则能够“观察”到病人体内经气沿经络循行的状况,作为行针治疗的依据。《内经》有这样的记载:

小针之要,易陈而难入。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

至其当发,间不容瞬;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素问·宝命全形》)

观于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时气之浮沉,参伍相合而调之,工常先见之;然而不形于外,故曰观于冥冥焉……是故工之所以异也,然而不形见于外,故俱不能见也。视之无形,尝之无味,故谓冥冥,若神髣髴。(《素问·八正神明》)

针刺在于调气。神指气的动态和功能,“上守神”是说,高级医工能视气在病人体内的运行状况施针。“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九针十二原》)气来下针为迎,气往下针为随。迎针是补,随针是泻。补泻视病情而定,故当下针时,要立即行针,不得延误,否则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此形容用针之象有如此者。乌乌,言气至如鸟之集也。稷稷,言气盛如稷之繁也。从见其飞,言气之或往或来,如鸟之飞也。然此皆无中之有,莫测其孰为之主,故曰不知其谁。”(张介宾《类经·针刺类九》)以上景象为气所致,然其无形,故不见于外,常人看不见,好的医工却能“以意和之”,即以心察觉而相机行针,故曰“观其冥冥”,“若神髣髴”。

经络现象显示,活的人体内确实有活“气”存在,它们对人的生命起支撑和调控的作用,但它们与现代自然科学所说的物质完全不同,应当是另外一种性质的存在。

•辟谷现象

辟谷也可证明无形之气的存在。古今都有人自觉或不自觉出现辟谷现象。当出现长时间辟谷时,人体消耗的能量依靠什么来补充?甚至有个别少年长时间辟谷,还能令人惊奇地正常发育成长,其营养来源为何?中医学认为,人体生命能量并不完全依靠饮食,而是一部分来源于水谷,一部分来源于宇宙间的精气。《内经》说: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藏象》)

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刺节真邪》)

人通过呼吸和皮肤表面,特别是腧穴,能够将宇宙间的精气、又称真气纳入体内,“天食人以五气”即指此。无形之气与有形之物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真气进入人体后,根据需要,一部分作为能量维持人的生命,一部分则可能转化为人体的有形构成。进入人体的饮食有一部分也会化为无形之气,与直接纳入的真气合并,一起充实身体。

《内经》说:“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意思是,大约人体平常消耗的能量为三,而直接从宇宙吸收的能量(精气)为一,其余则需要饮食补充。但是,有特殊体质或经过某种修炼的人,他们能够从宇宙吸纳足够的能量(精气),而不再需要进食或只需要少量饮水就能维持正常生存,这就是辟谷。庄子说:真人“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真人就是有特殊体质或经过某种修炼的人,他们在呼吸过程中能够用意念把精气经涌泉穴运到足跟。这样的人就有可能从宇宙直接纳入更多的能量,在超常时间内,“不食五谷,吸风饮露”。(《庄子·大宗师》)

辟谷现象证明,宇宙中存在着精气,它们与人的生命密切相关,能够转化为人的生命能量和形体构成。

•心灵感应现象

古往今来,心灵感应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早在先秦,《吕氏春秋·精通篇》载:“圣人……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则精通乎民也。夫贼害于人,人亦然……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于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此段文叙述了三种心灵感应现象,“精”和“神者”都是指“气”。《吕览》认为,是“气”的往来沟通实现了心灵感应。

近若干年来,世界各国的相关科学家对心灵感应做过许多实验研究,有众多实验报告问世,证明心灵感应确实存在,表现形形色色,为物质科学无法解释。其实何止心灵感应,面对人人都有的思维活动,现代科学也陷入窘境。

思维是一种信息运动,思维过程就是对信息进行加工。信息科学告诉我们,在物质世界,信息的存在依靠一定的编码,编码又需要一定的物质能量作为载体承担。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而只是代表某种状况的“空”的存在。因此,任何信息都要有一定的载体,世界上没有没有载体的信息,但是载体并不决定信息的内容,信息的内容也不能自行选择、作用和支配载体。除人和高等动物之外,在包括人工智能装置的整个物质世界,一切信息的传递、贮存和加工,都必须由外部施加一定相应形式的能量作用于信息的载体,才有可能实现。就是说,一切信息内容的运动变化,都依赖于其载体的运动,以其载体的运动为前提,信息内容自己不能运动变化。载体虽然不能决定信息的内容,但必须由载体的合于程序的运动来完成信息的传递、贮存和加工。就信息的运动变化过程本身说,载体的运动是主动的,信息内容的传输和变化是被动的,是受信息载体的运动制约的,尽管信息内容和信息载体之间不存在直接的相互决定关系。

然而,在思维过程中,信息内容与信息载体的关系刚好反了过来。如果说大脑神经传导是思维——信息加工的载体,是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那么,由思维进行的信息加工绝不是由其载体大脑神经传导来推动,而是“心”里想什么,怎么想,大脑神经传导作为载体就会相应跟着怎么动。人内心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会依从主体意识(我)的意愿和思维的逻辑进行,就是依从信息内容自身的要求进行,而不会依从大脑神经传导所依赖的物理、化学、生理规律的要求进行。作为信息内容的“心”之“想”,是自觉的、主动的;作为物质能量的大脑神经传导是“配合”的、被动的。在这个意义上,信息内容对信息载体起了支配作用。也正是因此,信息内容即“信息”本身才真正具有了独立的身份。

可是,一个只是代表某种状况的“空”的存在——信息,怎么能够直接支配大脑神经传导这种“实”的物质能量呢?这种情况在纯物质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是所有物质科学和物质科学哲学无法面对的,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如果放大一点来看,人的整个身体是其思维信息的载体,人的行为显然受其思想的支配,而且,人的思想情志对人的物质能量的生理过程和健康状况还会产生巨大影响,就其实质,都显示为信息内容对信息载体的支配关系。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提问:“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事实上,不仅丰富多彩、无限多样的思维内容不能用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来印证,来解释,最为本质的问题正是:思维内容为什么能够反过来支配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

鉴于众多心灵感应现象和思维信息对其载体的支配,人们有充分的理由推认,思维信息的载体不仅是大脑神经传导,在有形的物质能量之外,还应有另一种性质的相对独立的“实在”参与承载和实现心灵过程。它们与思维信息完全相融,既是信息内容,又是信息载体,同时含融某种功能。它们的特质使其依从信息内容自由运动,还按照信息内容对有形物质产生一定的相应作用。

中医学和中国传统生命科学认为,这种“实在”就是无形真灵之气,它是生化之源,更是生命之本,而参与精神思虑活动的为神气。《内经》写道:“何者为神?曰: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灵枢·天年》《灵枢·邪客》)“神”“精神”皆指神气。神气、五藏之气、荣卫之气、魂魄之气和经络之气,等等,统称真气,它们与人的

形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生出人的生命和精神活动。神气寄寓于“心”,受到人身形体的养护,从而发挥思虑情志功能,同时心神对人身形体又有主导和调控的作用。须要指出的是,神气的提出,并不是依据推理,而是中国古代学者“观其冥冥”、运用自身体验的发现。

“气”与“心”相通

心如何与气相通

气是在主客相融的认识方式下发现的。所谓主客相融不可能是在形体上,只能是在心念上,故气与心相通。老子说:“心使气曰强。”(《老子》第55章)表明“心”可以支配“气”。《管子·内业》也说:“是故此气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声,而可迎以意。”“不可止以力”,“不可呼以声”,是说用物理(广义)方法,以感性行为对气是不会产生效用的。因为“气”是与有形物质不同的另一种实在,所以用关于物质实在的科学技术手段不能作用于“气”,而必须用心理(广义)的方法才能得气,这就是“安以德”和“迎以意”。

如何“安以德”?用庄子的话就是:“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庄子·应帝王》)心要虚静(淡),志要平和,屏除不正之欲(漠),顺乎自然之时,保持与万物为一体的心境(“无容私”),这样即可与气相合。人人如此,则天下大治。庄子的这段话可以视为得气方法和得气意义的经典论述。集中到一点,就是虚心静念。实质上,这是中国传统主流学术各派都讲的修炼功夫。

老子关于得道的理论与诸家关于得气的说法本质相同,所以大多后人以气解道是有道理的。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老子》第16章)心理虚极静笃,以至“塞其兑,闭其门”(第52章),即以意念堵塞感官渠道,关闭不正之欲之门,内心保持深度平和清净,这样就能“观”到万物复归其根,根即道。道作为实在也就是元气。道本性在静,故唯虚静为入道之门。

庄子阐发道家致虚守静的道理,提出了“心斋”“坐忘”的修炼方法和目标,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说:

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庄子·人间世》)

“心斋”是心的功夫。平时,心总是向外用力,抓取和符应外面的东西,使心思充满。现在要向内用功,放弃对外物的分辨取舍,做到虚极静笃,以至将心排空,故曰“心斋”。在心上下功夫,首先须专一心志(“若一志”)。心与外物的联系,通道是感官。转为向内用功,即当以心将感官之门闭塞,拒绝外物的侵扰(“无听之以耳”)。这时要用心去分辨自己的心,努力停止一切欲望、心念、思考以及最深层的意识,将所有可以辨认的心理内容舍弃(“而听之以心”)。当一切心念、意识都已放空,最后就连用以分辨心念的心,也要放下,于是整个心达到虚极静笃,也就是最深层的“无”的状态。这就从“而听之以心”进入“无听之以心”。我们知道,气(道)是浑然无分别的整体。“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就是放下有分别之识心,以无分别、无爱恶、无取舍之道心对待一切。这是一种在心灵上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完全冥合的状态。故曰“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概而言之,心斋分为两步,一是感官拒绝受纳(“无听之以耳”“耳止于听”),一是心神彻底入静(“无听之以心”“心止于符”)。进入这样的状态,宇宙间的气就会云集心宫,而与心神相通。这样,才能“而听之以气”。此时,人会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豁然贯通的感受。这就是心斋,心斋即成道,是一种极高的觉悟和体验。得此之人,其生命和智慧将升华到常人所没有的水平,其心神可以借助气更为深入地知晓天地、理解万物。然而,唯有遵循道的原则,做到虚志静心,才能集气于心,而通于道(“唯道集虚”)。心斋集中到一点,就是“虚”。虚的意思就是心灵入静,与气(道)相通,而气(道)的本性为虚。虚静之心即无分别、无所执之心。有了这样的心,回过头来,面对现实世界,才能正确对待人生,也能更为智慧地认识万物。

关于“坐忘”,庄子写道:“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大宗师》)坐忘与心斋实为一回事,只是论述的角度不同。“堕肢体”,意谓闭塞一切感官之门;“黜聪明”,是指排空所有视听心念;“离形去知”,就是要“耳止于听,心止于符”。借用佛家的说法就是,“眼见色,心中无色;耳闻声,心中无声。”“六尘不取,一念不生。”这样就能“同于大通”,而与道合同。坐忘强调忘我,从而消解一切主客体的对立;心斋强调净心,以求达到心与道的冥合。二者的目的都是为了以主客相融的方式,实现对世界的更高层次的领悟和认知。

须要指出,同于大通或与道合同,绝不同于掌握某个科学定理,也不是像西方哲学那样,是对某一命题的思辨。它是一种心神的修炼功夫,是对逻辑思考的超越。换句话说,利用逻辑思考是不可能进抵道境的。而进抵道境,有可以实际验证的标志,其中之一就是通过“心”比较稳定地把握到宇宙之“气”。

在先秦文献中,《管子》“四篇”论气相当系统,写道:

道在天地之间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故曰“不远而难极也。”

虚之与人也无间,唯圣人得虚道,故曰“并处而难得”。(《心术上》)

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不留处。(同上)

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故曰“不洁则神不处”。(同上)

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心术下》)

正形摄德,天仁地义,则淫然而自至。(《内业》)

敬除其舍,精将自来。(同上)

灵气在心,一来一逝;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所以失之,以躁为害。心能执静,道将自定。(同上)

“四篇”中道与气通用,“神”“贵人”“精”皆指“气”或“灵气”。“四篇”指出,气虽与人“并处而难得”,但只要内心虚静,行为端正,气会“翼然自来”,舍于心宫。如果心神躁动,充斥杂念,气还会从心中自行消逝。

由上可见,得道与得气,其实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而且这一点,道家和正本儒家相一致。不幸的是许多宋代以后的学人,尤其是近现代的研究者,往往对此漠然或予以否定。

如何得气,看来需要三个条件。一是得气靠心,二是心要虚静,三是要有与万物为一体的道德情操。二和三本质上相一致,用庄子的话说,就是“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可见,真正能够与气相通,从而达到招引气、利用气的,不是分别之心,不是物欲之心,即不是所谓识心,而是能够统领识心的本心、道心。《管子·内业》说:“心以藏心,心之中又有心焉。彼心之心,意以先言。”心中之心即本心,它能够产生和支配意念,然后以言语表达出来,故曰“彼心之心,意以先言”。这就是说,心或心灵并不是单一的存在,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本心是控制中枢。既然本心能够主导意念,也就应当能够支配气,因为精神、意念与气属同一种存在。做各种修心功夫的目的之一,就是提高心灵系统的有序程度和水平。《管子》“四篇”说:“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中不精者,心不治。”又说:“中不静,心不治。”“纷乎其若乱,静之而自治。”所谓“心治”,即提高心灵系统的有序性。“四篇”认为,心能入静,精气自来,心则自治。心灵系统的有序程度越高,在体验中本心与识心的界限越分明,本心通过意念对气实现感应和利用的能力就越强。

气有提高心智的功能

由于气是生命之源,是思维的直接承载,所以当心虚静下来,宇宙之气大批云集于心,对于个人会有三大好处:一是有利健康,二是提高心治和心智,三是产生以心领气的能力。关于这些,古今已有许多著述和报告论及。如《管子·心术上》说:

人皆欲智而莫索其所以智。智乎智乎,投之海外无自夺,求之者不及虚之者。夫圣人无求之也,故能虚。

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之此,焉能知彼?修之此,莫能(如)虚矣。

所知,即被知,指认识对象。所以知,即能知,指认识能力,又称心。提高了能知的水平和功能,才有可能扩大所知的范围,把握到所知的深层联系、本始和纲纪。但是如何提高智能,却有不同的做法。有的人拼命向外求索却没有得到多少,圣人修己静心而得虚道,结果智慧超乎常人。

这里清晰地表现出两种认识取向、两种认识方式的差别。

一种认识把目标放在外界的有形实体上,想从有形实体找寻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有形实体首先是空间存在,必须采取主客对立的方式去把握。而主客对立的方式又决定了认识必定从形体感官的感觉开始,因为感官和感觉对象的关系正是也只能是主客对立的关系。于是在感觉材料的基础上,理性思维进行加工,找到有形实体的内在本质。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反过来说,就是把认识外界的渠道放在形体感官上,于是认识的对象就必定是有形实体。不管怎样说,认识取向与认识方式总是相应不悖的。在这种情况下,要提升智慧,扩大认识能力,就要增加感性认识,用工具延伸感官,进行合理的理性思维训练,多看多思考。

中国气学所推崇的是另一种认识。这种认识也重视感觉经验,但不着重事物的有形实体,而是要在现象层面把握事物之间的动态关系,因而把重点(并非全部)放在无形虚体之气上,放在自然状态下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认为无形虚体之气,对自然状态下事物之间的关系起着主导的关键的作用;把握了气的运动,也就在根本上把握了自然状态下事物之间的关系。气为无形虚体,不能与感官相对,不能为感觉和感觉的延伸所把握,而必须用主客相融之心去迎接。故而要提升智慧,扩大认识能力,就要向内用功,努力修心,使心能够自如地与气接通。而不是把眼光“投之海外”,尽量向外寻索,去增加感性知识,而且繁杂的视听感觉还会降低心感应气的能力。但是,提高了心与气的接通能力,还是要回到现象层面,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可感的形物世界与不可感的气世界,本来就是一个世界,虽各有独立性,却是密不可分的。

以上是两种认识取向和相应的两种认识方式。它们探究世界和进行实践活动的切入点不同,一个着眼感性认识和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抽象理性思考;另一个更重视修心,以提高心与气接通的能力。这两种认识方式,各有自己所取的认识领域,都能够产生有实际价值的各不相同的认识成果,因此,二者不可相互否定,不能相互替代。

中国气学认为,心具有了默“观”和引领气的能力,就能够认识和把握气的运行规律,也就是事物变化的本质和纲纪,同时还能够通过气知晓感官所不能及的事物的状态。因为气能够为心传递外界事物变化状态的信息。

前面提到,高明的中医师能够“观”到气在人体内的运行情况,作为临床处方和行针的依据。这种“观”是心神之观,而不是感官之观。《内经》写道:

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素问·八正神明》)

“请言形”之“形”,是指形体之知。低水平的医生只会以自己的形体感官去感知病人的形体变化(“形乎形”),所见所知限于病人形体的外部状态,其内在机理—气的运行,则完全不得知晓(“目冥冥”)。其病机及内在机理本来清晰地展现在医生的面前,可惜“粗工”只有形体之知的本领,故经过望、闻、问、切之后,仍然是只见其形,不知其情。这就叫形体之知。

“请言神”之“神”,是指神气之知。高水平的医生能够以自己的心神观照病人体内之气的运行状况,从而知晓病本所在和病之机理,而这是感官所不能企及的(“神乎神,耳不闻”)。“上工”有这样的高妙本领,故别人不得见,他却了悟冥冥,昭然独见(“慧然独悟”“俱视独见”“昭然独明”),因而心明眼亮,成竹在胸(“目明心开而志先”)。这就叫神气之知。

依照传统中医学,人具有形之身(形),还具无形之身(气),两者有机结合,才成为有生命有精神活动的人。而无形之身是生命之根本,心神之承载,人体之主宰,故中医学重点研究无形之身,治疗手段主要在于调整气的运行,使之恢复正常。《内经》说:“粗守形,上守神。”(《灵枢九·针十二原》)粗工守形,就是限于形体之知,只能把握和处置形体,而不能把握和处置气。上工守神,是说能够达于神气之知,从而做到以气(神)领形,将气和形统一起来加以把握和处置。

关于气可为心传递信息,心灵感应系表现形式之一。在心灵感应中,人自觉控制的程度有不同,感应的水平也很不一样。水平高的可以通过气知晓感官所不能及的事物的状态。对此,《管子》“四篇”有论:

形不正者,德不来。中不精者,心不治。正形饰德,万物毕得。翼然自来,神莫知其极,昭知天下,通于四极。(《心术下》)

专于意,一于心,耳目端,知远之近。能专乎?能一乎?能毋卜筮而知凶吉乎?能止乎?能已乎?能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乎?故曰:“思之。思之不得,鬼神教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气之极也。(同上)

四体既正,血气既静,一意搏心,耳目不淫,虽远若近。(《内业》)

敬慎无忒,日新其德,遍知天下,穷于四极。敬发其充,是谓内得。(同上)

意思是,做到意志专一,虚极静笃,心即可利用精气传递的信息了然外物,故曰“正形饰德,万物毕得。”“德”,指精气。“万物毕得”,指通过气得到万物的信息。既然气是“洒乎天下满,不见其塞”(《白心》)的整体,那么借助气而获得信息也就没有内外表里、远近亲疏的界限,故曰“知远之近”“虽远若近”。中国气学认为,宇宙的整体性不仅表现在空间上,而且表现在时间(过去—现在—未来)上,故气作为载体,定会承载着事物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信息。如能做到心与气的深度沟通,就有可能通过气掌握事物的整个时间过程。这也就是“毋卜筮而知凶吉”“毋问于人而自得之于己”的道理。当然,这种能力远非一般人所有,所以常被说成是出自鬼神,现在就会被一些坚守物质科学的人视为骗人的“伪科学”。可是,《管子》的作者断然指出,这是有可能做到的事实,但绝非鬼神,而是充分发挥了精气的功能。老子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老子》第47章)其道理也在于此。

气的基本性质

细无内,大无外,是无形虚体

前面引述《管子》“四篇”,提及气细无内,大无外,虚而无形。类似的叙述,在《庄子·天下》《楚辞·远游》《管子·宙合》《淮南子·俶真训》等文献中,也可见到。这样的判定,一方面有先贤默念内观心灵体验的实际根据,另一方面在理论上也可做出论证。

气其细无内,这样的存在只能是虚体,而不可能是实体。故庄、管称气为“虚”“虚道”,后人也说:“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张载《正蒙·太和》)“气不离虚,虚不离气。”(王廷相《雅述》上篇)“气无空隙,互相转应也。”(方以智《物理小识·光论》)气既无限可分,又无限广大,因而构成一个即分即合、绝对连续的整体。“气”则是这个充满宇宙、独一无二的整体的专有名称,而与物质概念不同。物质是极具普遍意义的抽象概念,“气”却是极具普遍意义的专名概念。

这种既在人的身外,又在人的体内,无形而非实体的存在,显然用主客对立的方式是无从把捉的,因为它无不包容,无不通透,与任何事物都不可能形成对立关系。而人的所有感官与其对象所采取的都是主客对立的方式,换句话说,人的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工具,只有在主客对立的关系中才能发挥作用,感知他物。而气“虚则不屈,无形则无所抵牾”(《心术上》),与人的感觉器官根本形不成任何形式的形质性的碰撞,故不能给予人的感觉器官及其延伸工具以能够引起反应的刺激。

这里显然有一个矛盾:气细无内,就是无限小;大无外,就是无限大。那么,由无限小的东西能够通往无限大的宇宙吗?

几乎同样的问题在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中间曾经引起过争议。爱利亚学派主张存在是不可以无穷分割的,因为如果可以无限分割下去,那么结果就会得到无限多个“全无大小”的个体。而全无大小的个体无论多么多,其相加也仍然等于零。这样,存在就会转化为非存在。尽管阿那克萨戈拉用论辩肯定了存在是“多”的原则和无穷可分的原则,但是他由此而得到的无限小的“部分”或“种子”,在性质和大小上没有确定性,很难把握,以致古希腊人难于接受。因此,原子论的创始者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还是拒绝了无穷可分的观点,认为世界可分,但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原子是不能再分割的。原子的本义即“不可分者”。原子论在欧洲的深远影响说明,依照西方的传统思维,把无限大和无限小统一起来是困难的。

原因何在呢?原来西方传统以空间为本位,其所理解的存在皆是有形的存在,原子就是想象中最小的有形单位。所以他们执著地要求探索和确认客观世界的实体方面,认为构成世界的最小单位必须牢固地具有实体的特性,而实体应当是有形的,充满致密的,坚实可度量的。那么,无限小的东西,就不可能再具有这些特征。因此,对于有形存在,所谓无限小的确是不可思议的。现代物理学也已经证明,物质并非无限可分。当物质被分割到一定状态时,就不能再行分割。若继续“分割”,又会回复到比它更大的状态。从理论上讲,这是可以理解的。物质是有形的存在,它要“保持”有形,就不能无限分割。因为无限地分割下去,定会破坏“有形”这一特质。而任何有形的物质存在,都是一种系统,都有维护自身稳定的能力。并且,有形和无形之间有着根本不同的质的界限,所以有形物质分割到一定限度,就不能再行分割。依据世界的统一性,有形物质与无形实在无疑可以相互转化,但远不是“分割”的狭义物理学概念,而完全是另一种性质的变化。

事实上,就有形存在而言,不仅不可能有无限小,也不可能有无限大。因为无论多么多的有形存在相加,其结果仍然是一个有形的存在,也就是一个有限的存在。可见,就物质世界而言,既没有无限小,也没有无限大。而无限小和无限大是对立的两极,同时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两极。有无限小才能有无限大,有无限大必定有无限小。而无论无限大还是无限小,都不能是有形的存在,只能是无形的存在。唯无形,才可能成为无限小,也才可能成为无限大。这样的存在则只能是虚体。

因此,中国之气“其细无内,其大无外”,虚而无形,是完全顺理成章的。中国传统以时间为本位,时间性虚,是绝对连续的过程,因此,中国传统虽然也注意到世界的物质实体方面,但相对不大看重。它最为关心的是事物的流变、功能和关系,是阴阳五行一类的动态性能。所以在可分性问题上,它不担心物质实体性是否会丧失,而且无形存在之气最有利于说明事物的流变、功能和关系。这也就是为什么与西方不同,在古代中国无限可分的想法从未使哲学家们感到困惑。

《庄子·天下》记辩者二十一命题有云:“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事不竭。”为何?因为其捶以气为本。战国著名辩者惠施说过:“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其大千里。”(同上)肯定无限大和无限小相连通,二者统一于“一”,一即指气或道。气细无内,故无厚。无厚,自然不能靠聚积而变大,但是无厚之气却充塞宇宙——“其大千里”。惠施指出这一点,正是要强调,气与有形物不同,不是靠积聚而延伸扩展自己。它作为无形虚体,本身就具有既是无限小,又是无限大,从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无限整体的特性。

气变而有形,形化而为气

无形之气为无限之本体,有形之物为气之局部的特殊形态。

气与形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大约是战国时期明确提出来的。在这个时期,气被提到宇宙本原的地位,气与有形之物的关系问题一定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已经得到解决。庄子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庄子·至乐》)“合则成体,散则为始。”(《庄子·达生》)合为气合,始即指气。气形相互转化的观点后来一直得到公认。如《内经》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素问·六节藏象》)北宋张载也说:“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正蒙·太和》)

但是,气聚形散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能在象征的意义上来理解。因为气为无限小,而无论多么多的无限小聚合,仍然是无限小。另一方面,气又是无限大,根本不可能有什么聚合。总之,气作为无形虚体与有形实体的相互转化,不可能靠聚积,也不可能靠散解,而完全是另外一套机制,现在尚未被揭晓。

由上可见,无形意谓无限,有形意谓有限。无限和有限的关系不是聚散关系,不是加减关系,而是无形与有形的关系。既然有形是有限,无形是无限,那么,有形就必定最终生于无形,又复归于无形,以无形为本根,从而受无形的统摄。有形受无形的统摄,也就是有限受无限的统摄。如果坚信宇宙是无限的,这些结论就是不可动摇的。老子主张以无御有,以无为制有为,其哲学基础即在于此。

气是实在,同时也是功能

气的功能不可逆行,不可得见,不可由物质实体的功能替代。

由于气虚无形,所以它发挥作用不像有形实体那样,必定显示在对立的相互作用关系之中。古人称气的作用为“生化”“气化”“大化”,意思是气本身自行演变,或气与有形之物融为一体发生作用。故气的功能隐而不露,而如果从宇宙整体来看,天地万物的演进前行,归根到底是气的推动。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37章)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在对立的关系中作为,是在融为一体的情况下因物而为,即顺物自然之为。道(气)无形,无形虚体之为必定采取无为的形式——无形迹、无定式,这是道的使命,也正是老子无为主张的本体论依据。荀子在其《天论》中写道:“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功。”神即气、道之用。气、道无形,不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作为,故不见其作为的形迹,但它化生万物,功效显赫,故称其为“神”,为“天功”。

由于气不是在与他物的对立中,而是在同一中施展功能,因而无论气自身演进,还是促成他物生化,气发挥作用的方向总是事物自性的方向,从总体上看,也就是宇宙大化的方向。《内经》说:“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素问·玉机真藏》)神指气的功能,其发挥作用是不可逆行的,因为气的方向也就是自然时间的方向。《内经》又说:“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素问·五常政》)王冰注:“造化之气,人能以力代之乎?……或言力必可致,而能代造化、违四时者,妄也。”(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违四时”应解为倒转时间的方向,“代造化”指用物理(广义)的功能代替无形之气的作用。《内经》和王冰认为,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气的功能在于使事物的自性自然展现,这是其他有形可见的作用“力”所不能替代的。

总起来看,气的作用也就是时间的作用,气的特性也就是时间的特性。是气造成了时间,推动着时间,而时间也体现着气,显示着气。因此,接通气运与感受时间有着一致性,都不能靠直观观察,而要靠心灵体验。实际上,捕捉到气运,也就是把握住了时间。

气具有灵性和特殊的能动性

气能够产生生命,接通思维,传递信息,与某些有形物结合,能够成为思维的体现者和载体。前面说到,气虚无形,不会与物相对,所以感官及其延伸无法把捉。然而,人的精神现象却与“气”有相通之处。表现在,精神的内容虽然可以五彩纷呈,涉及无限广大的空间,但其本身却不单独实际占有任何空间,而只是一个时间的过程。这种情况,与“气”不单独占有空间却因发挥功能而构成时间过程相似。这意谓精神与“气”应当属于同一种性质的存在。精神的这一特点,使它不可能与有形之物发生对立,可是由于它充满各色各样的想法,尤其是一些物质欲望,以致与无形之气相排拒。因此,心要与气接通,就须要做虚静的功夫。唯有做好虚静功夫,才算完满做到主客相融、天人合一,也才能得气。(刘长林)

(详细内容请参阅《中国象科学观》,增订本,学苑出版社2016年版。

《中医之“气”六议之四:气道合一是中国象科学的哲学根基》将于8月24日刊发,敬请关注)

用针之类,在于调气

  (2023-02-12 03:56:30)[编辑][删除]


时间:2019-07-18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陆寿康

 

  Hartenbach Klaus,1939年3月14日出生。

  2010年1月18日初诊:自1996年独生子因车祸意外死亡后,一直有极强烈的恐惧感和抑郁感。故于1997年后提前退休。近几周,只要看到或听到一些恐怖的事,立即感到胸闷憋气。白天常有心中烦躁,伴前胸、头部发热感。晚上平卧就觉气短憋闷,只能坐着睡觉。半夜醒后,因心中害怕难以入睡。自1998年行冠心病手术后,特别容易出汗。在诊室内自觉憋闷要求打开门窗,只要室内温度升高,就觉得气短憋闷(冬季诊室内有暖气)。心肺检查基本正常。年青时曾从事拳击运动,因鼻子受伤而鼻塞有堵塞感,2005年手术后有所好转。有时耳堵,耳鸣已久。脉虚弦,舌暗红。

  诊断为情志内伤,神气不安,清浊相干,是为气乱。

  治疗当安虚神,调五脏,升清降浊。

  处方:百会、神庭、本神、神门、大陵、鱼际(或太渊)、太溪、太冲、足三里、三阴交、合谷、复溜、阴郄。

  针刺用毫针调气法,即五脏原穴和鱼际、阴郄浅刺,百会、神庭、本神、膻中沿皮刺,用平补平泻调气法,取得微弱针感即可。合谷、复溜、足三里、三阴交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分钟。

  按:合谷、复溜合用为治汗古方;汗为心之液,阴郄为心经之郄,可清心止汗。鱼际穴为手太阴之荥,可泻肺热。百会、神庭、本神、神门、大陵调神气,足三里、三阴交调脾胃。太冲、太溪、神门、大陵为五脏原穴,是调五脏的必用穴组。

  1月21日复诊:白天胸闷减轻,但晚上仍不能平卧。上方加膻中、鸠尾、中脘、气海;头皮针额旁1线治心肺上焦病,沿皮向下刺1寸,用小幅度提插泻法。膻中(沿皮向下刺1寸)、额旁1线降气平喘,鸠尾、气海为十二原穴中的二穴。中脘、足三里、三阴交调脾胃以升清降浊。百会、神庭、气海、中脘四穴调和任督阴阳,是焦虑症、抑郁症必用之穴组。其中,鸠尾向下斜刺1寸,用平补平泻调气法;中脘、气海、常规直刺,用徐入徐出导气法。他穴刺法已见上述。得气后均静留针30~40分钟。

  1月25日三诊:今天下大雪,汽车拐弯时感到害怕。睡眠差,不敢睡觉,每天有2、3次情绪不好。针方同上。

  1月27日四诊:自觉情绪平衡安静了一些,但平躺后鼻子总堵,出不来气。针方同上。

  1月29日五诊:近几天心前区有刺痛感,胸闷堵,怕心梗发作。恐惧感有所好转。上楼或用力时头部发热,全身发热,头部似要爆炸一样,温度一高就气短憋闷,出不来气。

  上方加足经三荥(内庭、行间、侠溪),再加上原方的足三里穴,共同组成“引而下之”的穴组。内庭、行间、侠溪直刺、浅刺,用平补平泻调气法,取得微弱针感即可。针刺足三里时,务必使穴位有经气下行的针感,从而达到降浊泻火的目的。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阴有阳疾者,取之下陵三里,正往无殆,气下乃止,不下复始也。”可见针刺足三里,可引气下行,泻火降浊。

  2月2日六诊:有2天可以躺在床上了,昨晚睡了3个小时,未用安眠药,但醒来后又出不来气。同1月29日五诊方。

  2月5日七诊:下午有恐惧感,晚思绪不宁。但能躺着睡觉了。入睡要半小时,早4点起夜后难以入睡。头、胸部热感减轻。同上方。

  以后每周诊治2次,至2010年3月17日,诸症均有好转,特别是睡眠和情绪变好,出汗、头热、胸闷均好转,但仍有口鼻干燥,动则出汗症状。嘱从2月24日始,加服知柏地黄丸,每次10克,每日2次。

  3月17日:近日身体基本正常,只是睡觉还差些。

  乱气和调气

  《灵枢·阴阳清浊》曰:“清浊相干,命(名)曰乱气。”《灵枢·五乱》曰:“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免(烦闷)。故气乱于心,则烦心密默,俯首静伏;乱于肺,则俯仰喘喝,接手以呼。”“五乱者刺之有道乎…气在于心者,取之手少阴,心主之输;气在于肺者,取之手太阴荥、足少阴输。”“补泻奈何……徐入徐入,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

  本例患者的病史及诉述,基本符合抑郁症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者。中医辨证属心肾不交、水火不济、上盛下虚、气火上逆、乱于胸中心肺之“气乱”病症。其表现在头胸烦热,“俯仰喘喝”之气短,和心烦、恐惧、失眠。《灵枢·刺节真邪》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终始》曰:“凡刺之道,气调而止。”故宗《灵枢》“五乱”“阴阳清浊”“刺节真邪”等篇之法,选用调气(宗气、元气、中气)和调心肾、督任之复方,其中还寓以调五脏之“十二原”法。

  引法的应用

  《灵枢·卫气》提出十二经标本上下各有所主病症,属实者当绝其根而止,虚者当引其源而起。虚者在起点(本)引之,实者在止点(标)绝(截)之。“引”法不仅可针对“虚者而起之”而用,而且在气逆、气实时也可用引,即“上热下寒引而下之”(《灵枢·刺节真邪》),如用诸荥穴尤其是足厥阴、少阳、阳明三经之荥穴,有时也可配合液门、二间(可用三间代之)手少阳、阳明二经荥穴,泻火降气。本案见胸闷憋气、头部发热、全身发热,是为上热者,故加用“下三荥”引而下之,使“上热”得以平复。(陆寿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之“气”六议之六  气与中医的人身观

  (2017-09-13 19:44:21)[编辑][删除]

中国古代学者悟到宇宙全息,因而视人为小宇宙。他们以临床实践为根本,以气的宇宙观为指导,来建立人的气学模型。如果说,西医学以有形的人体为认识对象,那么中医学则主要以无形的人体,即人身的气结构为研究目标。

气在人身中起信息联系作用

中医学以自然整体观见长,这整体观的特点可以用葛洪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人在气中,气在人中。”(《抱朴子·至理》)中医学认为,人身内的整体联系以及人身与宇宙的联系,主要是通过气的升降出入实现的。由于气无不通透,又是实在、功能、信息三者的统一,所以气的联系无所不至,无所不包。人身内外关于实在和功能方面的联系,医著已说过很多,现仅就信息联系再做一点说明。

•四时之气入五藏传递信息

《内经》说:“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是以春气在头也。”“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是以知病之在脉也。”“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是以知病之在肉也。”“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是以知病之在骨也。”(《素问·金匮真言》)分析这段经文可以看出,所说进入五藏的四时之气,主要是作为信息发挥作用的。

因为《内经》没有说明,也很难想象,体现时令、方位、颜色等的气,能够与人身发生营养或机能方面的联系。它们显然是把外界环境的变化信息带给了五藏,然后引起了一系列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为诊治提供了某些依据。

•经气在人身内不只承担通信任务

人身内各组织系统之间也有信息联系,才能保证全身整体的协调统一。《内经》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素问·灵兰秘典》)主指心,“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统领其他十一藏府(官)。十二藏府(官)以及人身各部分之间有“使道”相通,使道即通信线路,以建立全身的信息联系。主道明,使道通,无论对于养生保健,还是国家管理,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内经》将心与其他组织系统的关系,同君主与其臣下的关系相类比,强调了信息调控和信息沟通的重要。而在人身内,经络是主要的信息调控系统,承担通信任务的就是经气。当然,经络的作用不限于信息调控,经气的任务也不限于通信。它们还有维持人身整体平衡的其他机能。

宇宙全息,人身也全息,中医学最早认识到这一点。人身全息同样依靠气的信息传导。

关于寸口脉为什么能够反映周身健康状况,《内经》是这样解释的:“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藏别论》)寸口又称气口,为手腕后之桡动脉。切寸口脉之所以能够了解全身状况,是因为五藏六府之气会于手太阴经,“变见于气口”。故寸口脉汇集了五藏六府的信息。可见,“气”有信息的含义,名为气口,即“信息中心”之谓。

•气概念是藏象学说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学术中,有一对范畴值得注意,就是表里。表里或称内外,在各传统学术领域起着重要作用。

表里关系在《周易》六十四卦中已有应用。其上卦为表为外,下卦为里为内。医家在研究人时,把人分为表里两个层次。情态举止、五官体征为表,五藏六府、气血百骸为里。从健康状况上说:“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于外矣。”(《淮南子·真训》)从心性行为上说:“诚在其中,志见于外。”(《大戴礼记·文王官人》)美学家把艺术创作活动也分为表里两端。《吕氏春秋·音初》说:“凡音者,产乎人心者也。感于心则荡乎音,音成于外而化乎内,是故闻其声而知其风,察其风而知其志,观其志而知其德。”“音成于外而化乎内”,就是以艺术作品为表,艺术家的创作冲动和构思为里。在地质学上,荀子说:“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南梁《地镜图》载:“草木先生下垂者,下有美玉。”“山有葱,下有银,光隐隐正白。草茎赤秀,下有铅。草茎黄秀,下有铜器。”总之,“有诸内,必形诸外。”(《孟子·告子下》)对于人和一切有形之物,其外为内的表现,内为外的根据,内外表里总是保持某种一致。

中国哲学认为,表里的划分以二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前提。如果没有联系,这种划分也就失去了意义。而实现表里联系的正是气。以人而言,《乐记》说:“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是气把身体内在的状况——心理的和生理的转化为外部的表现。可见,气是表里范畴的基础,而表里范畴的形成才使得中医学有可能建立起它的核心——藏象学说。何谓藏象?唐人王冰曰:“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明人张介宾进一步解释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类经》三卷藏象类二)藏象是中医学关于人体结构的基本概念。五藏六府深藏于里,五官征候外现于表,其“内外相袭,若鼓之应桴,响之应声,影之似形。”故可“司外揣内”(《灵枢·外揣》),“以表知里”(《素问·阴阳应象》)。之所以能够如此,正是由于有无不通透的气,双向传递着表里内外的信息。仅此,完全有理由说,如果没有气概念,就不可能有藏象学说。

宇宙与人身结构模型源于气的生化

•“形—气—神”的宇宙结构模型

气为生化之本,通过创生关系而形成理和器,于是由这样的理念产生出“形—气—神”的宇宙结构模型。《内经》中下面这段文字,可看作此宇宙模型的集中描述:

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夫变化之为用也,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故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气有多少,形有盛衰,上下相召而损益彰矣。(《素问·天元纪》)

这段文字的关键词是“神”。神的实质是气,气进入发挥作用的状态,建立起功能动态关系,则为神。追其源,始于五运(即五行)阴阳之气的相互作用。“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两句出自《易传》:“阴阳不测之谓神”和“神无方而易无体”(《系辞上》)。意思是,神的化变奇妙莫测,无形无体,没有预定。天地万物的生转成毁皆取决于阴阳不测之神。

神的运变功能显示出三大层级:“在地为化”为初级之神,“在天为玄”属普通之神,“在人为道”为高级之神。初级之神的作用在于化生有形之器物,如木火土金水。凡物皆有味,故曰“化生五味”。普通之神发生在玄远无穷的太虚之中,其变化神妙莫测,故曰“玄生神”。所谓“风热湿燥寒”,在《内经》作者的心目中,并不像今天我们所知道的那样,系有形之大气的活动,而认为是无形之气在不同关系下的表现。高级之神属于人的心神,它不仅能认识和应对外物,创造精神产品,还能默观无形之气的妙景,支配气的某些活动,进入天人一体、能所不二的奇境。故曰“在人为道”,“道生智”。可见,与初级之神对应的存在是形;与普通之神对应的存在是普通之气,简称气;与高级之神对应的存在是心神之气,简称神。作为存在,形、气、神也表现为三个层级。

天地是万物的生化之宇。正如“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一样,天地之间也充满了气的升降出入。《内经》说:“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已。”(《素问·六微旨》)这里所谓气的升降更用,并不是现在说的“大气环流”,而是古人所设想的无形之气在天地之间的交流生化。此种设想可能受到大气环流现象的启示,但其内涵实际是想说明阴阳二气生化万物的过程。阴阳消长,阳升阴降,升在左,降在右,故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阴性似水,阳性似火。故曰“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水火之用,见于寒暑,故阴阳之往复,寒暑彰其兆。春属木,秋属金,春气发扬而生万物,秋气收敛而成万物。故曰“金木者,生成之终始也。”阴阳在天之气各有多少,故有三阴三阳之分。五行在地之形各有盛衰,故有木火土金水太少之异。上下相召即形气相感,由于气有多少,形有盛衰,故万物化生各有太过不及损益之别。

以上《内经》的论述,代表了中国气学对宇宙结构的基本看法。“通天下一气耳。”气被视为宇宙存在的基础,宇宙统一于气,但存在形态有层级之别。最高一层存在是心神,属气中最有灵性者,为能统领气之气。其次是流动着的气,它们一经形成关系,就会发挥生化作用。再次是有形的器物存在。它们的存在离不开气,得其气则生,失其气则死。气无形,故无成毁而恒久。物有形,故有成、住、坏、空,为暂时的存在。在这个宇宙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气的生化,即上述总体之“神”。用现在的话说,总体之神的实质是功能和信息,其体现和承载则是气。无论天玄、人道、地化,都源于此神的作用和其不同所在。它生于气的最初分化,即阴阳。因此,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也在于阴阳。

•“精—气—神”的人身结构模型

中医学视人为小宇宙,认为人也具有和宇宙大体一致的结构。宇宙由形—气—神三个层级构成,以阴阳为生化之源,为天地之根本规律。人则由精—气—神三个层级构成,其生之本和病之本也在阴阳。《内经》写道:“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素问·阴阳应象》)味、形、精属有形,是不同层级的有形的生命物质。在人的生命过程中,由于阴阳的作用,它们与无形之气相互转化。而无形之气又包括一般的经络气血之气和高层级的心神之气。精—气—神之神,则专指心神之气。心神主摄一身之气,气通调全身之精(形),精又反过来养育气与神,由是形成人身整体不同层级的相生结构。

《内经》说:“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素问·上古天真》)张介宾注疏:“呼接于天,故通乎气。吸接于地,故通乎精。有道独存,故能独立。神不外驰,故曰守神。神守于中,形全于外,身心皆合于道,故云肌肉若一。”“按此节所重者,在精气神三字,唯道家言之独详。……《经脉篇》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阴阳应象大论》曰:‘精化为气’。故先天之气,气化为精;后天之气,精化为气。精之与气,本自互生。精气既足,神自王矣。虽神由精气而生,然所以统驭精气而为运用之主者,则又在吾心之神,三者合一,可言道矣。”(《类经》一卷三)张氏将精气神三者的关系和重要性说得十分透彻。“精—气—神”的人身结构模型,系中医学和中国养生学的基本指导理论,几千年来,产生了极好的实践效果,证明了这一理论模型的真理性。

“精—气—神”人身结构模型与藏象经络理论是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它们都是从现象层面、以彻底开放的整体方式研究人之生命的结果。藏象经络着重从人身表里内外关系上,揭示其各功能组织系统的结构联系,把握人的生命规律。“精—气—神”理论则是从人身存在和功能构成上,揭示三个存在层级、也是三个功能层级的结构关系,指明其对人之生命各不相同的独立意义。人身的三个层级在人身各功能组织系统中都有体现,就是说,人身各功能组织系统系由这三个层级的存在来构成。心神之气虽然主要舍于心中,但也会传导到各功能组织系统以发挥统驭作用。

“精—气—神”结构模型的特殊价值在于,它依据形—气—神的宇宙结构理论,正确地指出了人之生命是由三个层级的存在、也是三个层级的功能构成,而不是由一种所谓物质存在构成。人既有有形的结构,又有无形的结构。两者有机结合,才生成有生命的活人。由于它明确气(功能、信息)和神(情志、心念)是独立的存在,自然就凸显和强调了功能信息、精神情感在生命过程中的作用,尤其凸显和强调了心神对全身的统御作用。这样才真正做到了全面地整体地看待人,看待人的生命,避免了把人仅仅看作是形体之人的片面性。西医学长期以来就是把人的生命限制在形体解剖和物质化学分析的阈限之内,轻视了功能和信息的独立作用,尤其忽略了精神的独立意义。现代西医学开始反省自己的缺欠,正在从人体生物模型向人的生物—社会—心理模型转进。但是,如果不能承认气和神属无形的独立存在,就不可能做到真正全面地理解人和人的生命,不可能充分和恰当地认识功能、信息和精神的重要意义。

气道合一的观念影响中医治则

气道合一的观念对中医生理学、病理学和治疗学产生了重大影响。道即气,气行即道行,行道即顺气。《易传·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清人戴震说:“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医家认为,气合于生命规范的运动就是人体的法则,气在体内的正常运行就是保障人体健康的规律在发挥作用。因此,研究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过程,成为中国古代人体科学的中心。

据《说文》,道之原义为“所行道也”,道即路。路的用处在实现交通,所以道又有通义。西汉扬雄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梁皇侃说:“道者,通物之妙也。”(《论语义疏·卫灵公》)中国哲学尊道、崇道,故同时重“通”。通,其实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易传·系辞下》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可见,通则泰,不通则否,“通”乃《周易》之主题。

医家据此认为,经气沿经络绕周身运行,必须畅通无碍,往来自如,方有健康的身体。气的“通”与“不通”成为中医学划分生理与病理的根本界线。子产说:“节宣其气,勿使有所壅闭湫底,以露其体。”(《左传》昭公元年)《行气铭》:“顺则生,逆则死。”《管子·内业》:“气,道(通)乃生。”《吕氏春秋·重己》:“味众珍则胃充,胃充则中大鞔,中大鞔而气不达,以此长生可得乎?”《素问·灵兰秘典》:“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等。因此,导气以令其通,是中医治疗和养生的一条基本原则。

医疗活动是一种十分特殊的实践。一般的人类实践,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往往造成实践对象的破坏。将满足人的需要与维护自然万物统一起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医疗实践的对象就是人类主体自身,所以对于医疗实践说来,满足主观需要与维护实践客体合而为一。因此,无论中医还是西医,缘理与法物在大方向上应当是一致的。

但是中医治疗学与西医治疗学,仍然形成了两个迥异的体系。其原因之一正是在于中医学坚持气道合一,而西医学则明晰划清物与理的界线。这种哲学上的分野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从中医学来看,由于气化本身就是理,所以人身气化过程中的任何一个局部都要顺而不可违逆,这样就必须一丝不苟地将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完全的整体来对待。医疗则主要是帮助人恢复和增强其本有的自然痊愈机能,提高其自我调节能力,以使身体自己战胜病害,达到康复。对于中医治疗学的精义,张介宾说得深中肯綮:“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故造化者天地之道,而斡旋者圣人之能;消长者阴阳之几,而燮理者明哲之事。欲补天功,医其为最。”(《类经图翼》序)人的使命,医的功用,在于“斡旋”,“燮理”,“赞生”,“补天”,以“顺”求“得”。

西医学在治疗上承认缘理的目的与法物相一致,但并不承认二者合一。因此它坚持在总体上“法物”,即争取最终达到恢复机体健康的目标,然而在具体措施上,并不要求顺从人身生命过程的每一个局部(如外科手术)。同时,它把注意的重心放在直接抗拒和消除致病因素和病灶上。这一“抗”一“顺”,虽然目的相同,却形成了两种治疗途径,展现出两种医学风格。

结 语

气概念是民族思维方式的产物,反过来又影响着民族的思维方式。气概念是民族性格的产物,反过来又培育着民族的性格。气是生命的第一要素,因而成为尊崇生命的中国文化的生命。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我们相信终会有一天,就像古希腊的原子论猜想转换成为道尔顿的化学原子学说那样,中国的气概念也将循着自己的法则,跃升为具有现代或后现代水平的科学理论。当此之时,人类认识的视野将空前拓展,生命科学与非生命科学,意识科学与物质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将实现真正的沟通。(刘长林)

“中医之‘气’六议”系列前文目录列表:

一、气源于中国式思维

8月2日

二、气学建立所经历的三个阶段 8月9日

三、气的实质是什么

8月18日

四、气道合一是中国象科学的哲学根基 8月24日

五、中国气学视野下的宇宙图景 9月1日

自主性原理是中医防治学第一原理

 (2022-05-25 10:00:01)[编辑][删除]

 


时间:2022-05-16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 祝世讷 山东中医药大学 马淑然 北京中医药大学

自主性原理是中医系统论的第七原理,也是中医防治学的第一原理。《伤寒杂病论》提出的“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是对人作为自组织系统的自调节特性的深刻认识,而基于“阴阳自和论”发展起来的中医防治原理的核心就是依靠和推动人的自主调理机制进行自主调理。

什么是自主性原理

自主性原理是治疗学的第一原理,该原理可表述为:人的生命是高级自组织系统,发病和愈病是人的生命的自主调理效应。自主性原理是中医学对人的自组织机制和规律的自觉认识和驾驭,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

自主性原理的基本思想是:

第一,把人如实地理解为一个自组织系统,对于人的健康、疾病及治疗,都注重并突出了其自组织特性。

第二,提出“阴阳自和”论,它是中医学关于人的自组织理论,把人的健康态“和”理解为是由阴阳之间的相互作用自我实现的,阴阳失调是阴阳自和的机制或能力的失常,故治疗需要调理阴阳自和的机制和能力,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第三,以五行学说为工具,提出了机体保持有序稳定的“五行自稳模型”,表达了五藏之间通过生、克、乘、侮的相互作用保持有序稳定的机制,及通过调理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治疗疾病的原则和方法。

第四,以“治病求本”为核心,提出了依靠、推动、发挥机体内在的自主反应机制,进行自主性调理的治疗原理。

人的自组织与自主调理

人的生命具有自组织特性,主要表现在系统的发生、发展、消亡是自我发动、自我完成的自动性;系统的自组织是向着特定方向发展的,沿时间的方向一去不复返,形成系统自己特定的“内部时间”的方向性;系统不受初始条件的限制,能够把系统组织到某种“预设”的目标值,达到目标值后就稳定下来的目的性;系统在内外条件变动的冲击下,能够保持在目标值上,使系统的状态不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即保持稳定的自稳性;以及系统对外来作用的反应是不等价的、非线性的,即经过自主加工的自主性。

在现实世界里,生命是复杂化的自组织系统(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相统一),而人是自组织的最高典范,即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思维属性的自组织及其统一,自组织的几个基本特点在人身上都充分地表现出来。

典型的自动性

人最典型地具备生命的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本质特性,3个“自我”是自动性的集中表现。人的起源是自动的,进化是自动的,个体发生是自动的,发育成长是自动的,在地球生命的数亿年历史和人类的300万年历史上,还没有发现什么生命或人的个体是由外来的装配者把它组织起来的。

典型的方向性

地球的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物种,包括人类在内,一旦产生就不可逆地向前发展,完成其以亿万年计的演化周期。人类的每一个个体的生、长、壮、老、已也是不可逆的,生命活动的每一个层次都具有不可逆的性质,分子遗传是不可逆的(中心法则的方向性),细胞分裂繁殖是不可逆的,受精卵的发育是不可逆的,个体的成长是不可逆的,在生命全过程中的物质和能量代谢是不可逆的。

典型的“目的性”

人的不同个体的先天和后天条件不一样,但通过发育过程都向一个特定的目标逼近,人的基本生理常数似乎是其追求和保持的目标值。分子按遗传密码复制保持特定信息,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保持染色体的稳定传递,个体发育不受初始条件的限制,各项生理指标向着生理常数逼近。

典型的自稳性

人和其他生命一样,是在宇宙的自然环境中产生的。环境条件的随机变化,选择了人的生命,也锻炼了人的生命,使人的生命具有了应付环境变化保持自身稳定的能力和机制,这就是自我调节,使机体在不断变动的环境条件中保持稳定。例如,物质能量代谢的稳定,体内物质成分和能量贮备的稳定,体温、呼吸等基本生理指标的稳定,基本发育过程的稳定,受到不良条件干扰偏离正常状态后的自我恢复等。

典型的自主性

第一,人体对于外来的所有作用因素都自主性地作出反应。存在着排斥、适应、吸收、转化(同化、异化、缩小、放大)、积累、滞留等机制,外来的物质、能量不经过机体自身的同化或异化过程,就不能对机体产生作用,不能被机体所用。

第二,外来的致病或治疗因素不经过机体的吸收、转化,就不能发挥其致病或治疗作用,不同的吸收、转化会发挥不同的致病或治疗作用。

第三,在繁殖过程中,后天获得的性状不能直接遗传,除非决定该性状的信息被组织到遗传信息中改变了原有的遗传信息(突变)。

第四,机体对外来条件有多种反应机制和效应。可以排斥外部条件,如已知的机体对供体的血液、器官的排斥,表现出“排斥反应”;可以吸收外部条件组织为自身,如“同化反应”;可以对外部条件进行转化、耗散,如“转化反应”;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保持目标值,如“稳定反应”;可以把外部条件在体内滞留、积累、记忆,若干时间后再作出某种反应,如“滞后反应”等。

总之,机体对于外来作用所作出的反应,是机体进行自组织的结果或产物,在外来作用与机体反应之间,不是直接的线性关系,而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

健康与疾病的本质在自组织

人的生命产生和存在于非生命的环境中,之所以不被破坏和瓦解,就在于生命的自组织。外来的一切作用因素,无论是营养的,还是致病的,或者是治疗的,都无法超越自组织机制而直接发挥作用。各种作用不过是经过人身的自组织过程所呈现出来的一种效应,是通过自组织机制的组织、转化,产生出营养、发病、不病、有效、无效等效应,可以说人身的自组织机制是发病和愈病的枢机。

生命的有序稳定是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组织的结果,是自组织的机制和过程正常的效应。生命的自组织能力是人体强大的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病变,即失序,并不是自组织机制的亡失,而是自组织机制或过程的失调。治病,就是要调理和纠正自组织机制或过程的失调,使系统恢复自主修复能力,这是治病最合理、最有效的途径。自组织是健康、发病、愈病的内在动力和枢机,健亦健在自组织,病亦病在自组织,治亦治在自组织,愈亦愈在自组织。

推动生命自主调理的防治原理

推动生命自主调理的防治原理,不同于西医学的修理模式和特异模式的治疗原理。16世纪西医学的治疗原理是“修理模式”,在病变和治疗中都把机体置于被动地位。19世纪以来的“特异模式”开始注意机体的自愈力,但把它置于治疗的辅助地位而不是主体地位,没有把它有机地融入病理和治疗的体系之内。其治疗原理是针对病变的特异性病因、病理,运用药物(及非药物)的化学(及物理等)的作用性质和作用方式,形成特异性地消除病因、纠正病理的治疗机制。

中医的治疗是驾驭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一门艺术。从治疗深度来看,已达到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认识到的最深层次,这是中医治疗学杰出的创造与贡献。

中医治疗原理区别于西医治疗原理的主要特点,在于其治疗深度上都是以“正”为核心,把“不正”作为病变本质,把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矛盾运动在“不正”的情况下所发生的异常过程,即正不胜邪、阴阳失调、气血津液失常作为病机,把“证”理解为这种异常过程的表现或产物。治疗的中心环节是促进和调动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

首先,病因、病机以“正气”为核心。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构不构成“邪”,取决于它与“正气”的关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不胜邪为病,本质是“正气虚”。

其次,治疗原则以“扶正”为纲要。“正”与“邪”的矛盾贯穿于一切疾病当中,疾病的本质是“正气虚”,克服“正气虚”是扭转病机的关键,各种虚证治疗以“扶正”为纲,各种实证的“祛邪”也不是特异性“以箭射靶”治疗,而是顺应机体正气抗邪趋势“因势利导”扶助正气。“扶正”是指导一切治疗的基本原则。

再次,治疗方法以“自和”为枢机。在多种扶正、祛邪的治法中,包含着一种最深层次的治疗原理——推动和发挥机体本身的祛病、愈病的机制和能力,即调理和推动“阴阳自和”,使疾病自愈。这是“治本”的最深之“本”,“扶正”的最深之“正”,治疗的最深之治。

最后,治疗手段以“自主”为中介。方药、针灸等各种治疗手段不是直接地特异性地攻除病邪,而是作用于不同层次上的自我调节机制和过程,通过“得气”,推动其自主地进行自我调节,实现治疗效应,这是以机体的自主调节为中介进行的一种深度调理。

自主调理是医学防治的根本原理

中医“阴阳自和必自愈”理论承认和理解人的自组织特性,认识到机体的自组织机制在发病和愈病中的枢机性地位和作用。因此,依靠和推动机体的自组织机制进行自主性调理是防治疾病的基本战略,是治疗学的第一原理。

自主调理是治疗学中最深层次的调理

人的疾病有层次性,治疗也要有层次性,而治疗最深层次在于人的自主调节机制。如何尊重机体的这种自主调节机制在发病和治疗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治疗手段推动和发挥这种自主调节机制的能力和作用进行自主调理?这是治疗学中必须关注的问题。

从系统科学来看,推动机体自主调理才是治疗最深层次。治疗深度的核心是如何发挥机体的自主调节作用的问题。治疗的深度不仅要达到病变所定位的结构层次或演变所达到的阶段,而且要有效地驾驭和调节影响着病变的基本机制和规律。病变是机体与致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无论是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还是病变的治疗与痊愈,机体自组织机制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在自主性地发挥着作用。应确立治疗的自主原则,如实地把机体的自主调节机制理解为病变矛盾运动的主导方面,努力推动机体自身发挥愈病作用。

自主调理是治疗学的发展方向

治疗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根据人的实际和现代科学提供的启示,根本方向是深入地研究和掌握人的自组织机制,依靠和推动机体进行自主调理。

人的疾病归根到底是治好的还是自愈的?在需要医治的时候,治疗作用和机体自愈机制各处于什么地位,是一种什么关系?在疾病的整个治疗和痊愈的过程中,机体的自愈机制和能力是处于基础地位并发挥主导性作用,还是仅仅是可借用力量或者可有可无呢?对于这些问题,医学界存在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回答。

治疗学中已有的“修理模式”轻视或无视机体的自愈机制;“特异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机体的自愈机制,但仅仅把它作为可借用力量,没有把它放在核心地位;中医的“治本模式”十分强调机体的自愈机制,把它放在核心地位,从发病与治病的统一上把它理解为病之本、治之本。

20世纪以来,不少医学家已经明确提出“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中医系统论指出,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自组织机制与致病因素之间的矛盾关系是最深之“病道”。运用治疗手段,依靠、调动、发挥机体固有的抗病、祛病、愈病的机制和能力进行自主调理,是最要之“医道”,应当成为治疗学的最基本的原理,也应当成为新的治疗学的主要方向。

中医学的自主性原理深刻地反映着人的自组织特性,注重人的自主调理机制,更符合未来治疗学发展的方向,应当充分发挥其优势,发展为具有现代意义的自主调理原理。

论中医之闭

 (2022-03-29 14:01:36)[编辑][删除]


摘自2022-3-18中国中医药报
朱光 河南中医药大学
•今天的许多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肠梗阻、结石梗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大都存在着与闭之病证相关的各种病理变化。
•闭作为一种病机,反映的是气机阻滞的状态,由此引发的病证,体现的则是不同部位、不同病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不通。
闭,繁体作“閉”,《说文解字》释义为“阖门也。从門;才,所以歫(拒)門也(即用来顶住门板的木棍)”,引申有闭合、堵塞、禁绝、停止等义。在中医学中,闭或作为病机,或作为病证,记述却因无明晰标准而显得杂乱。兹结合文献加以梳理。
闭之机
中医学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之于人,是成形之基,也是动力之源。其以升降出入的基本形式,一直保持着弥散的流动状态,可谓“生命不息,气行不止”,即如《素问•六微旨大论》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气的运行必有相应的通道,中医文献对此论述较少,但应不外乎人体气能通行的各种管道、空腔、腔隙、孔窍等。当这些通路为寒、湿、痰、瘀等病理产物所阻而发生堵塞时,即可成为气闭状态。由于气是一种能量与动力,人体内的血与津液等都要经其气化和推运,才能敷布全身而为用,因此气行无力也可致闭。
腠理 是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及皮肤、肌肉间隙的交接处,是人体渗泄液体、通连内外的通道,卫气充斥其中,并控制和调节其开合。当外感寒、湿等邪,即会使其闭塞而见无汗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阳胜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俛仰,汗不出而热……”《素问•调经论》亦言:“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灵枢•五癃津液别》还云:“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
三焦 《类经》言:“盖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一般是指位于躯体和脏腑之间的空腔,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后世据《难经》之说,认为三焦是人体元气(原气)升降出入的道路。当邪壅其中,三焦闭阻或见肺气不利的胸闷、气喘,大肠传导不力的大便秘结;或见浊气弥漫三焦的小便不通与呕吐(二者并见为关格之征)。
肺 由于结构与性能,肺与气的关系尤为密切。肺左右各一,呈分叶状,《难经•四十二难》谓其“得水则浮”,《医宗必读》谓其“虚如蜂窠,下无透窍,吸则满,呼之则虚”。其上通鼻窍,外合皮毛,与自然界息息相通,与大肠相为表里。主要功能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临证指南医案》曰:“肺为呼吸之橐籥,位居最高,受脏腑上朝之清气,禀清肃之体,性主乎降;又为娇脏,不耐邪侵,凡六淫之气,一有所著,即能致病。”其间若有邪实填充其中,则可致肺壅而成闭,如哮病发作期的病机要点即为痰阻气闭。
经脉 是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道路,联系脏腑、体表以及全身各处的纽带。气行其中谓之经气。当感受寒、湿,或内生痰、瘀等,临证可见下肢紫暗、麻木或冷痛,或经少、血块黯紫或停经等。
孔窍 窍分两类,一类是官之窍,即位于体表、与外界相通的孔洞,如九窍,七窍,汗窍(又名鬼门、汗孔、玄府、气门),津窍,精窍,乳窍等。这些官窍每与脏腑通连,如肺窍之鼻、肝窍之目、心窍之舌、脾窍之口、肾窍之耳等。一类是神之窍,古人认为心有窍、主思考,神志清晰、思维敏捷取决于心窍开启。此外,李时珍提出“脑为元神之府”,认为脑为精神活动之所在,后世又称为“脑窍”。而心窍与脑窍都是虚实结合的具象概念。当官窍被闭,则其职失守,如鼻塞失嗅、耳闷耳聋、大便秘结、小便点滴不通等,如《黄帝内经太素》言“阴胜,则脏气无卫,故外九窍闭而不通也”;而神窍被闭,则可见昏不识人等。
闭之证
历代文献中以“闭”命名的病证很多,尽管命名的角度与标准并不一致,但都具有气机闭阻的特征。兹举例如下:
闭证 是中风“中脏腑”的一种形式,多因风阳暴升,与痰火或痰湿相加,迫使血气并走于上,阻闭或蒙蔽脑窍而致,临证可见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失语等。《医宗必读》提出:“凡中风昏倒……最要分别闭与脱二证明白。如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即是闭证。”根据所兼有无热象,又进一步可分为阳闭、阴闭。此外,《内经》中闭证还指大便或小便闭而不通,如《素问•举痛论》言:“或腹痛而后泄者,或痛而闭不通者。”《素问•标本病传论》云:“膀胱病,小便闭。”
风闭 《金匮翼》指感受风邪而致便秘者,谓:“风闭者,风胜则干也。由风搏肺脏,传于大肠,津液燥涩,传化则难。或其人素有风病者,亦多有闭,或肠胃积热,久而风从内生,亦能成闭也。”《妇科三字经》中则指产后痉风,谓:“产时血去太多,经络空虚,风邪乘虚而入,忽然口噤昏倒,角弓反张,此名风闭。”《麻疹阐注》中则把麻疹闭表,疹难透出者谓之闷瘄,其中把出疹时感受风邪,闭塞汗孔,症见恶寒鼻塞、毛窍竖起、气粗喘闭,甚则角弓反张、手足拘挛、眼白足冷、大便清利者谓之风闭。
痰闭 《麻疹阐注》中指闷瘄的一种,每因痰饮素盛,内迫于肺,肺气不宣而致疹难透发,症见气急发喘、满口痰涎、咯痰不出、喉间有声等。《串雅内编》则载有痰闭惊厥,由风痰阻闭经络致,症见牙关紧闭、双目上窜、四肢抽搐。此外,痰闭也指痫病发作,风痰壅盛而致上闭清窍者,症见昏仆、手足搐搦、二目上视、口吐涎沫等。
气闭 常由大怒气逆,冲扰、闭塞清窍而致,与气厥大致相似,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亦言“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临证可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二便不通,状如厥证而无四肢逆冷,状如中风但无口歪、半身不遂等后遗症。《金匮翼》中则指便秘的一种,谓:“气闭者,气内滞而物不行也。其脉沉,其人多噫,心腹痞闷,胁肋胀。”《景岳全书》中也指癃闭,谓:“气闭证当分虚实寒热而治之。凡气实者,气结于小肠膀胱之间而壅闭不通,多属肝强气逆之证,惟暴怒郁结者多有之。”
血闭 即经闭,亦称闭经或月闭,指女子月经当来不来者。如《素问•评热病论》言:“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
火闭 指因火邪上炎所致之听力下降者。《景岳全书》言:“风火闭者,因诸经之火壅塞清道,其证必哄哄熇熇,或胀或闷,或烦或热,或兼头面红赤者是也。”《麻疹阐注》中也指闷瘄的一种,谓:“火闭者,面红目赤,肌肤焦热,舌燥唇裂,大便或闭或泻,甚至气喘狂叫,神昏错语,扬手掷足,喜就冷处。”
其他尚有以部位命名者,如喉闭,《儒门事亲》指咽喉肿起、喉道闭阻的病证,多由肝肺火盛,复感风寒或过食膏粱厚味而成。《医宗金鉴》有歌诀云:“喉闭肝肺火盛由,风寒相搏肿咽喉,甚则肿痛连项外,又有酒毒当细求。”另外又是喉痹的别名,与今之咽后壁脓肿、扁桃体周围脓肿等相似;还是飞蛾喉的别名,如《喉科秘旨》云:“积热风痰喉欲闭,因生血泡在喉间。”又如儿科的肺闭喘咳,每由邪气(风寒、风热、痰热等)壅阻于肺,肺气郁闭不宣,而出现以发热、咳嗽、气促、鼻煽、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与今之小儿肺炎相似。
由上述可以看出,今天的许多疾病如脑卒中、心肌梗死、冠心病心绞痛、慢性阻塞性肺病、肠梗阻、结石梗阻、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大都存在着与闭之病证相关的各种病理变化。
闭之治
闭成必有邪阻,法当祛邪开闭。然由于闭之成因、部位、性质、轻重有别,因而治疗当详加区分,细致判断,找准肯綮。
总体而言,一旦成闭,多急而重,而神窍之闭尤急,治疗更应刻不容缓,从速治标。如中风之阳闭,治宜凉开,即辛凉开窍、清肝通腑,方用至宝丹灌服或鼻饲,并用羚羊角汤、大承气汤加减;中风之阴闭,治宜温开,即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用苏合香丸溶后灌服或鼻饲,并用涤痰汤加减。二者又均可速用通关散(皂荚、细辛)吹鼻取嚏。又如气闭神昏及痫病发作期的处理,均可强刺人中、合谷等穴,以开闭醒神。
一些闭证未有神昏之症,却因病势急迫,痛楚明显,治亦不敢从容。如哮病发作期,治宜豁痰以解肺闭,可选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或白金丸(白矾、郁金)、皂荚丸(皂荚)等。再如脱疽,由于经脉有栓,闭阻不通,故而冷痛剧烈难忍,治当活血通络止痛,尤其是要用破血药,如大黄、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地龙、水蛭、虻虫等。又如癃闭之小便不出,宜查明原发病,并可即用炒盐热敷脐部,或取吐,或取嚏,或导尿等。朱丹溪曾以吐法治疗“积痰在肺”的小便不通,言:“肺为上焦,而膀胱为下焦,上焦闭则下焦塞。譬如滴水之器,必上窍通而下窍之水出焉。”后世喻此治法为“提壶揭盖”。
至于其他之闭,病势则相对较缓,如感寒之后的恶寒、无汗等,由营卫郁闭而成,治宜辛温散寒、发汗解表。再如便闭,宜分清热、气、虚、冷而选方用药。
综上所述,闭作为一种病机,反映的是气机阻滞的状态,由此引发的病证,体现的则是不同部位、不同病因、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不通。从概念本身而言,在诸多反映不通状态的词语如阻、遏、滞、窒、痞、结、痹、郁、瘀等中,闭之情势应属最为急重。但由于这些概念的严谨性、客观性不足,区分度不高,临证时还需综合判断,随机应变。

(责任编辑:王迪)

凡注明 “中国中医药报、中国中医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国中医药网”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国中医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