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负春日好年华,在这花色宜人,流水潺潺,思念正浓之时,我将自己的相思赋予谁?春天,春色满园,花红柳绿,自己能不心动吗?因此,用真情去拥抱春天吧。
春日是美好的,因为春天是万物复苏,万象更新的季节,人们把希望的种子洒播在这个制造万物的春天,期待着它发芽,开花,结果。
春日用那姣好的身影,掠过田野,给都市的大街小巷,染上桃红柳绿的神韵,为生活的画卷涂上俊逸斑斓的色彩,使我们陶醉于这秀美的春色里。
很少有人不喜欢春日,就如很少有人拒绝美丽,而又有多少人辜负了如此美好的春天。唐代诗人王昌龄在《闺怨》中写道:“闺中少女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当发现又一个春天来了,时光如水一日日,一年年悄然流逝。才恍悟让夫婿觅封侯是多么的错误。红颜易老,人生苦短。一次“忽见”,将终结“不知愁”的岁月。未来的生命中或许将充满寂寞惆怅。
喜欢春天的温度。春天是从寒冬冬走来,严寒褪去,酷暑未到。不冷不热的日子,让人从心里舒坦。脱下厚厚的棉衣就像摆脱了束缚,轻盈的是身子,更是心灵。
喜欢春天的颜色。当春风吹走了冬的萧索与单调,万物复苏,大地的颜色渐渐青翠起来。继而,色彩渐渐分明,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眼睛没有了冬天的呆滞和暗淡,转动起来,明亮起来。仿佛一夜夜之间,大自然重新穿上了节日的盛装,生活也亮丽起来,多彩多姿。人的心也随之蠢蠢欲动。
喜欢和煦的春风。我居住于城市,四季分明。这里的春风虽偶有舞动枝条,旌旗猎猎的劲头,但“吹面不寒杨柳风”,何况更多的是微风拂面,带着丝丝暖意,感觉甜甜的。
春风吹走了冬的寒冷,带来了春的生机。春风漫过田野,深嗅田野中泥土的芬芳;春风掠过河畔,倾听河水的低吟,细瞧柳树的嫩芽;春风步入山间,感受青山的活力…
然而,只知道评论春光的人,春光不会与他同行。只知道欣赏春色的人,春色不会与他齐飞。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没有播种就别乞求收获,未经痛苦哪会读懂快乐,请相信自己的汗水可以汇成大海,相信自己的奋斗终会结出硕果。
流水光阴,盈盈的步履清浅从容,不理人间烟火,无牵无挂,不受任何羁绊,从不因谁而减损一秒,也不因谁而增加一秒,哪怕只是一秒!每一个人从天真烂漫步入风华正茂,必定都是时间的功劳,从风华正茂走向老态龙钟,也是时间的功劳,从老态龙钟迈向一丘黄土,还是时间的功劳!
春天是大自然的恩赐,造物主何等慈悲,让诸多美丽姣好的事和物在春天里萌发,给人以欣欣向荣的复苏感,也给人幽怨的情思。
喜春也好,伤春也罢,都是春天的福泽。春光烂漫时,一个身心健康的人,不去拥抱自然,实则是对春天的“大不敬”,也是对自我生命的亵渎。
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一样的,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不同的时段对春天有不同的感悟。在童年世界里,没有春天的印记,生命是不完整的。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辉煌的瞬间,而你无须刻意留恋这一瞬间。岁月的流逝,很快便将它冲刷的无影无踪。不要迷恋那些赞美,虽然它们也不存在敌意。人生本来就是一叶永不靠岸的小舟,你何必寻求片刻的宁静呢?
莫让韶光空流逝,只有珍爱你生命中属于春天的那一瞬即逝的岁月,人生才能减少遗憾,生命才会绽放美丽。唯此,青春岁月才会是最美好的春天。
春天来了,出去走走,不必很远。心有春天,满眼皆为春色。当我们为一棵树、一朵花、一条河流而欢欣雀跃的时候,春天已然化作清流,融化在彼此的血脉里了,它将化为喷张的生命力,修补和完善我们一天天变老的身心。
奔走在匆匆的生命里,错过的东西何其多,最不能辜负的就是春天。迎着春光,走吧,走吧……
《道德经》中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又称《老子》,相传为春秋时老子所作,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全文五千多字,体现了老子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观察,言简而意味深长,质朴而充满哲理,其中“上善若水”的东方智慧,涵养了华夏儿女如水一般的性格底色,成为中华民族于千磨万击中绵延不绝的坚韧之源。
这里,老子用了三个比喻:合抱的大树从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由泥土堆积起来,漫长的路程从脚下开始出发。这些都揭示了同一个道理:远大的目标应从当下开始行动,唯有注重“足下”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坚定前行,才能最终走向“千里”。
这一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人。在《荀子·劝学篇》中,荀子提出了“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等观点,并据此得出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结论。《中庸》有云:“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走远路,一定要从近处、脚下出发;攀登高山,一定要从山下启程。湖南岳麓书院如今尚存有“自卑亭”古迹,意在告诫前来求学的年轻学子,无论是求学问道还是修养身心,都须从基础做起,日积月累、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南北朝刘昼亦在《刘子·崇学》中写道:“为山者,基于一篑之土,以成千丈之峭;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理很简单,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千里之行是理想和志向,始于足下是决心和恒心。有了前者,方能高瞻远瞩,胸襟博大,找到正确方向;有了后者,方能坚韧不拔,耐心走好脚下的路,让梦想照进现实。《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首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百科全书,书中梳理了一百三十多种生产技术和工具。为写作这本书,作者宋应星花费大量时间遍访打谷场、手工作坊、店铺、窑厂、工地,观察、对话各类农人、匠人、工人、手艺人,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问万件事、拜万人师。生活窘迫、困难重重、半生辛劳,这部科技著作得以完成并付诸出版,完全是作者以超乎寻常的信念和坚韧不拔的付出作为支撑的。
成事创业,既要立志高远,又要脚踏实地。《尚书·周书》有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任何一项事业的成就,都离不开高远志向的确立和坚守,同样离不开为此而付出的孜孜不倦,甚至是披荆斩棘的跋涉和行动。要想有所成,必须要有“千里之行”的志向,只有坚定志向,导正方位,才能遇见诗和远方,更要有“千始于足下”的实干坚持,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积跬步之微致千里之行,最终汇涓涓细流掀江海之澜。
每天都在熟悉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乏味,烦恼与日俱增。应该想一点办法,稍微改变一下呢。
十个好习惯,会使你的心情变得有一点不一样。
1、不要在一天内解决所有的人生问题。心平气和的将困难分解,订出计划,一天前进一小步,逐步成功。行动可以影响你的思想,也许做多了,问题就统统没有了。
2、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保持在活跃的状态。清新一点,自怜和孤独只会让情况变的更糟。
3、不要拖延事情,今日事今日毕。将手头的工作完成,并且每天做完一件已经拖延至今未完成的事。不要试图等到“心情好”才去做,心情很多时候不会这么好,好的时候又有其他事。
4、对别人谦恭有礼,投桃报李。
5、不要老是责备别人,必须明白,有时需要改变的不是他人,而是自己。
6、穿着优美整洁,以得体的仪表亮相人前。外表的优雅,精神上愉悦,更会增强自信心。
7、在帮助别人时,会使自己忘却痛苦,实际上也会帮助自己。
8、鼓起勇气,去面对各种现实。人都有过许多失败的经历,不害怕,要去念那本最难念的经,这样才能”修成正果”。直面挫折,会发现它没什么了不起,感觉大大不一样。
9、每天做一些自己喜欢、减压的事情。这样心情就会放松,睡眠也会更好。
10、为自己的明天构想一件美好的事情。对未来抱有美好希望,是今天快乐的重要一点
大家在路上行走,会看到很多亭子。亭子有何用途?“亭”字旁加个“人”是“停”,漫漫路途,走走停停,亭子就是让身体休息、心灵放松的空间所在。
人在名利道路上奔忙,到了这溪山清静中,不妨停一停。这种“停一停”能让我们充充电,让我们静静心,回头看一看出发的起点在哪儿,向前望一望最终目的又是什么。
人生路上到底有多少座亭子?也许那并不是一个具体的地方,甚至不是具体的一段光阴,而是我们心中的一种意境,生命中的一种从容。走得太快了,需要停一停脚步,让我们不要丢了自己。
休闲的方式有很多种,最好的休闲还是归于山长水阔。“破万卷书,行万里路”,读破万卷书,只学得知识,只有踏遍万水千山,才能颐养胸襟和心性。就是让山水入怀,让自己的生命浩荡。
中国人有自己独特的山水观。《礼记·郊特牲》记载:“地载万物,天垂象。取财于地,取法于天,是以尊天而亲地也。”也就是说,大地上呈现万象与苍天呼应,衣食住行等维持生存需要的东西,都是大地生长的,但是人生的规则是归于天的。所谓尊天亲地,就是对天要有尊敬甚至敬畏之心,对大地要有亲近、爱护之情,不能坐吃山空。
人要养气就必须亲山临水,走到大自然中去。因为在行走中,眼随景移,心随景动,胸襟和眼界自会不同。人站在矮处,视野会很狭小,站得越高,就会看得越辽阔。都市空间逼仄,唯有在山水之间,才能得到一种心灵的成全;唯有在山水之间,才能养出博大的胸怀。
苏东坡有词说:“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人在安静时,内心涵养了天地浩然之气,就会眉宇轩昂;行动起来时,乘风千里,快意人生。“千里快哉风”,是何等痛快淋漓啊!摘自《老年博览》
春山花渐开,夜雨一卷书。有一书房,自在随心。一间书房,最能滋养一个人的审美情趣与艺术行为,如临帖、赏画之雅趣,或品茗、布陈之闲情。在一方书房之中,随着春山夜雨,忘却人生的得失,生活的坎坷,虽是前路崎岖,也当竹杖芒鞋,告慰生来之维艰。
一个人的涵养与修为,多半来自于闲外之意。先人有谓:“书房好文墨,其幽闲之旨已获半矣,故因乎可以养性安情,得灵慧澹远之境而然也。”书房之内,不入喧闹之声,凡交谈者,都是知己好友,皆为清言。书房之外,没有庸俗之境,凡寓目者,都是悦心雅物,俱为清趣。闲读之余,插一枝花,临几行帖,观几缕斜阳,当掩卷休憩,唯有闲情慰藉,人生也是另一种自在。
窗外有花香月色,有青山流水,有闲云飞鸟;窗内有一几一榻,有一字一画,有一笔一墨。余者,还有蒲草、拙石、佛手等清雅之物。疏疏朗朗,点缀其间,在情与物的相和中,造成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虽是长物,却足以慰藉风尘。一个书房,便是一个世界,它让我们在那些晦涩阴翳的日子里,找到些许明媚,让心靠近梦寐以求的理想国。
梁实秋在《雅室小品》中说:“我有一几一榻,酣睡写读,均已有着,不复它求。”一间书房,是以治学,是以栖闲,是以养性。远山初醒,花色渐新,愿你能有间书房,自在随心
人生努力不是满足自己,而是要战胜自己、改变自己。人人皆有佛性,生来本是清净,只是沾染了凡尘,心中易起波浪,心上易沾灰尘。悟道,降服魔心,很多烦恼不必放在眼里。心不定,怎么躲都不行的。迷茫和开悟,要靠内在的努力,专心几年,用心几年,会换来大半生的快活。
人不必刻意追寻,战胜心魔也非要念禅礼佛。只要把心沉浸入平常的生活中,点滴的琐碎日子简单,却最是抚慰人心,最能安慰灵魂。生活的美,人生的美,不是在高山上,不是在峡谷里,是在身边的一草一木里,在赤子之心里。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说:“富不必骄,贫不必怨。要看到底,眼前不算。”眼前的一点挫折,不算什么,看自己能不能走到底。诸多烦恼,源于心中羁绊,一件事情还没开始做,就急于想得到,得到了以后又患得患失,害怕失去。得到了利益也就算了,还要在乎名声,在乎评价。忧心来忧心去,好像从来都没有拥有过。
世界很繁杂,但是你一定要有心灵的归处。生活本平常,没有那么多惊天动地的事情,简单地活着,从容地活着。非要争点什么,灰暗就会走进你的内心和生活。
琼琚佩语》中说:“不厚费者不多营,不妄用者不过取。”一个人生活简单,对生活要求不高,自然不会过分地追求金钱。一个人不过分奢靡,自然不会觊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功利心太重,想要的太多,今天想一件,明天想一件,即便得到了,看见别人也有了,变得不开心。如果不加以节制,内心是十分空虚的。
人要看得简单,再简单一点,把对生活的要求再降低一点,什么时候给自己的评分越低,你就开始觉悟了。任何利益得失、富贵荣辱,转瞬即逝,不可执,不可恋。平常生活没有那么多的惊喜,只要心无挂碍,心态从容,守住了灵魂,就是把握住了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