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医名方五紫平喘汤

(2022-04-17 04:08:33)

摘自2022-4-14中国中医药报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达然,临证善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
组成:紫衣胡桃10g,紫苏子10g,紫菀10g,紫丹参10g,紫石英20g(先煎)。
功效:补益肺肾,纳气平喘。
主治:喘证(肺肾两虚证)。
加减:咳痰黏稠者,加川贝母、百部、桑白皮以化痰肃肺;喘甚痰多,痰色黄稠者,加金荞麦、鱼腥草、薏苡仁以清热泻肺、化痰降浊;气虚甚者,加党参;食积不化者,加焦三仙、鸡内金。
用法:每日1剂,水煎取药液200mL,分早晚温服。
方解:张恩树认为,肺为气之主,司呼吸,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失调则气息不续;肾主摄纳,乃气之根,主纳气,可助肺气肃降,故肾元不固,摄纳失常而见气不续接。因此,喘证的发生与肺肾的功能状态失和关系密切。
五紫平喘汤,以五药之色紫,合用取补肾之功,临床常应用于长期喘息患者。方中紫衣胡桃即核桃仁,因表皮呈紫红色,被人称紫衣胡桃或紫衣核桃。它味甘热而润,入肺、肝、肾经,可温肺定喘、补肾纳气,解肺肾不足、肾不纳气之咳喘。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紫衣胡桃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痛”等功效。紫苏子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功效,《本经逢原》记载“苏子,性能下气,故胸膈不利者宜之……为除痰定嗽,消痰顺气之良剂”。紫菀性温润而不燥,辛散又不伤阴,苦降而不伤气,善于开散肺郁,为疏壅滞、散外邪、降肺气、化痰浊、止咳嗽、定喘咳之要药,正如《本草再新》曰:“紫菀润肺下气,寒痰及虚喘者宜之。”紫丹参性微寒、味苦,归心、肝经,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紫丹参不入肺经,看似将其用于喘证无理,然而肺主气,气病多久则入血,且血能载气,以紫丹参活血,气亦能畅;喘息日久,病者常见胸闷甚则刺痛,为内有瘀血之症,故久病者,加紫丹参以散瘀利气、通利心肺、平喘止咳。诚如《血证论》云“内有瘀血,气道阻塞,不得升降而喘”,中医学理论也有“久病必有瘀,病久入络”的观点;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活血化瘀药物可通过改善气道血流、缓解气道瘀血、减少嗜酸性粒细胞的渗出、抑制炎症递质释放和IgE产生而减轻气道炎症,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并预防或减轻哮喘发作。紫石英有镇心安神、温肺暖宫之功效,久喘患者常出现畏寒、四肢厥冷、腰膝酸软、体倦乏力等阳虚症状,以紫石英重镇摄纳、温肾纳气,且紫石英能镇心安神,患者如诉伴有夜寐难安,加紫石英更为契合。肺气以降为顺,肾气以补为宜。上药合而为方,共奏补益肺肾、纳气平喘之效。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杨晓明 潘灯银整理)

小儿哮喘“缓则治脾肾”

 (2022-04-16 05:03:10)[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5中国中医药报
高媛媛 高军 时乐 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
•虽哮喘发作期经药后哮喘平静,但“伏痰”及肺脾肾三脏之虚往往易被忽略,因此根治哮喘的关键是在缓解期固本扶正,调和气血。
•肾阳充足是脾气健旺的根本,而脾气健旺是正气存内的根本,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在小儿哮喘缓解期运用温肾健脾法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
小儿哮喘属于中医学“哮证”范畴,具有反复发作、迁延难愈之特点,对小儿生长发育影响较大,若哮喘在幼年未愈,常难以根除而成为终身痼疾。下面介绍“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从脾肾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
病因病机
早在《黄帝内经》就对哮喘的症状特点进行了阐述;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始以“哮喘”作为独立病名加以论述;明清时期的儿科医家还根据小儿哮喘发病的复杂因素,分为风哮、寒哮、热哮、食哮、盐哮、醋哮、海腥哮等多种;《证治汇补》云“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幼科发挥》云“发则连绵不已,发过如常,有时复发,以为宿痰,不可除也”。
孙浩认为,小儿哮喘发作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伏痰是内因,外因为感受外邪、饮食、劳倦等,外因引动伏痰而诱发哮喘。在发作期多为外感实证为主,重在平喘祛痰以祛邪;缓解期多为肺、脾、肾不足,后期尤以脾肾亏虚为主,重在补虚扶正。
哮喘患儿大多为过敏性体质,即属脾肾阳虚,有宿痰内伏,主要是由于先天元阳不足或久病伤阳所致,临床常见有气短、气急、疲倦乏力、面色淡白、畏寒肢冷、小便清长、大便易溏、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或沉细等虚寒症状,在缓解期往往是病机关键。孙浩认为痰之本源于肾,痰之动主于脾,痰之成贮于肺。肾为气之根,肺的呼吸功能需要肾的纳气作用来协助,肾虚不能保持肺之吸气的深度乃气逆作喘;再者肾为水脏,主津液,若肾阳不足,易阳虚水泛为痰,虽“脾为生痰之源”,但若脾失肾阳之温煦,则运化无力,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致水湿停聚、水谷不化,酿饮成痰。肾阳充足是脾气健旺的根本,而脾气健旺是正气存内的根本,急则治肺,缓则治脾肾,在小儿哮喘缓解期运用温肾健脾法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
遣方用药
对于小儿哮喘缓解期的治疗,孙浩临床多用肾气丸合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其中肾气丸能温补肾阳、壮先天之本、温化痰湿,改善其虚寒体质;参苓白术散能健运中气、燥湿运脾,使痰湿不复,肺脏自清。肺虚哮喘本文不加论述,是因孙浩认为,补肺不若健脾,虚则补其母也。此外,哮喘患儿若合并有乳蛾或鼻鼽或鼻渊等疾,为杜其诱发哮喘,常选择加味以下药物。伴乳蛾者可加板蓝根、山豆根、夏枯草、三棱、莪术、皂角刺等;伴鼻鼽者可选加辛夷、苍耳子、升麻、柴胡、黄芩等;伴鼻渊者可选加石菖蒲、胆南星、白芷、桔梗、细辛、川芎等。对过敏体质患儿,可加用防风、乌梅、五味子,甚至蝉蜕、僵蚕、地龙、全蝎等虫类药。
典型医案
陈某,男,6岁。主诉:反复发作咳嗽痰鸣气喘3年。患儿3年来反复发作咳嗽,痰鸣气喘,每年均发病数次,常在季节转换或气候变化时发作,可自行缓解或吸入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后缓解,因家人担心西药副作用,遂求治于孙浩。诉患儿昨日又咳嗽气喘,阵发性单声咳,胸闷气短,活动后尤甚,偶闻喉间水鸡声,无发热恶寒表证,纳欠馨,大便多溏,寐不实。查体:神志清,精神萎,面色灰暗,眼窠稍浮肿,咽淡红,扁桃体°肿大,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一过性哮鸣音,舌胖嫩、苔薄白,脉沉细。证属脾肾阳虚之哮喘,治以温肾健脾、纳气平喘。处方:制附片3g(先煎),肉桂2g(后下),山萸肉6g,五味子2g,五倍子5g,太子参6g,茯苓6g,炙黄精6g,炒白术6g,怀山药10g,化橘红3g,炙甘草3g。5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咳喘显著减轻,精神转好,寐时安逸,纳渐增,大便转实,咳嗽不频,略有齁声,守方三月,日渐平复。经随访年余,未见复发,且患儿身体已日趋健壮。
按 本案属脾肾阳虚之虚喘,气短、活动后尤甚,眼窠稍浮肿,脉沉细,其本在肾,故运用附子、肉桂为主药,鼓舞肾阳使水饮自化;纳欠馨、大便多溏,属脾虚湿甚,用太子参、茯苓、白术、黄精、山药、化橘红、甘草健脾益气燥湿,以绝生痰之源,山萸肉、五味子、五倍子收纳肾气。整个病程中未用麻黄、杏仁等宣散耗气之品,仍有满意疗效,值得借鉴。
小儿哮喘是由多种细胞特别是肥大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T淋巴细胞参与的慢性气道非特异性炎症。目前西药主要通过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β受体激动剂等抑制气道炎症,降低敏感性并预防哮喘发作,但远期疗效往往并不理想,尤其是停药后,哮喘发作状况可能随即恢复至治疗前。
孙浩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哮喘日久,必然由肺累及脾肾,故培补脾肾,固本定喘,可杜其夙根。肾失摄纳,呼多吸少,肢冷浮肿者常常在肾气丸(桂附地黄汤或七味都气丸)等基础上配伍蛤蚧、紫河车、胡桃肉、仙灵脾等纳气定喘之品;脾不健运,痰湿内生,纳差便溏者,常用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二陈汤)加减以健脾化痰、培土生金。虽哮喘发作期经药后哮喘平静,但“伏痰”及肺脾肾三脏之虚往往易被忽略,因此根治哮喘的关键是在缓解期固本扶正,调和气血,防止复发,疗程不可短于2~3个月。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存内的根本,正气存内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故小儿哮喘“缓则治脾肾”,此谓善治者。

王烈治疗小儿鼻性哮喘经验
摘自2023-2-1中国中医药报
马敬璐 长春中医药大学 孙丽平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国医大师王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早在1997年提出“鼻性哮喘”这一医学术语,鼻性哮喘以寒热之邪为主要病因,病机为外寒犯肺,内热蕴脾,将鼻性哮喘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本病临床表现为流清涕、鼻痒、鼻塞、频繁喷嚏、咳嗽和喘息等,还可伴有眼痒、流泪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秋冬季多见,寒冷地区多发。近年来鼻性哮喘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王烈具有多年临床经验,治疗鼻性哮喘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独特优势。笔者有幸跟随导师学习,分析和总结王烈对本病的学术观点及本人体会,现总结如下。
临证经验
王烈认为当代临床的儿科疾病,哮喘之病者众,但其难获久效之碍,首推鼻病。王烈将本病分为:发作期、缓解期和稳定期。
鼻鼽与哮喘同时发作时称为鼻性哮喘发作期,治疗应根据两病症状的轻重而选择处方用药。哮喘发作期,以止哮平喘除痰为主,可用苏地止哮汤加减。基本药物组成:全蝎、苏子、前胡、地龙、杏仁、黄芩、射干、白藓皮、川芎、白屈菜。
鼻鼽症状明显,哮喘已缓解时,治以培土生金,利鼻通窍为主,选用利鼻方治疗,药物组成:黄芩、黄芪、细辛、防风、乌梅、甘草、白芷、川芎、苍耳子、辛夷、白术。鼻鼽及哮喘症状均明显时,用鼻哮汤治疗,药物组成:细辛、全蝎、苏子、地龙、麻黄、黄芩、射干、苍耳子、辛夷、白藓皮、徐长卿、白屈菜。缓解期根据证型综合调理,稳定期以扶正之剂治其本,可参照王烈治疗哮喘的三期分治的中医诊疗方案。因本病临床表现具有多变性,故应随症加减,辨证论治。
鼻鼽症状不明显,无哮喘症状时,该病就进入哮喘稳定期。病人有时候没有任何的临床表现,或者偶尔出现咳嗽、胸闷等相关的情况。对于哮喘稳定期的患者,通常需要坚持用药。
典型医案
患者,女,12岁。2016年1月19日就诊。既往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哮喘5年,平素易感冒,伴喘促,常于晨起时流涕、喷嚏,时鼻塞。此次因受寒外感后发病10日,病起表现为鼻痒、流涕,继则出现咳嗽、喘促。除上述主症外,无其他不适症状。家长代述患儿对海鲜类食物过敏。五官科诊为鼻鼽,儿科以哮喘治疗,病情未见明显好转,为求根治而来本院。就诊时患儿咳嗽、喘促,多于活动后及夜间加重,晨起喷嚏、鼻塞、流涕,食纳尚可、夜卧不宁,大便略干,1日1行,小便略黄。检查:神疲,面色白,鼻孔处色红,流清涕,口唇红,咽部略红,舌苔薄黄,舌质淡红,脉数无力。
诊断:(寒热夹杂型)鼻性哮喘,发作期(西医称为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
治则:散寒清热,利鼻止哮,化痰平喘。
一诊处方:鹅不食草15g,细辛2g,麻黄5g,全蝎3g,苏子25g,地龙25g,前胡25g,白屈菜10g,杏仁5g,射干25g,黄芩25g,川芎25g,白藓皮25g,2日1服,1日3次,水煎服。服用8天后,哮喘缓解,晨起仍有鼻塞,流涕,余症可。
二诊处方:改服黄芩25g,川芎25g,黄芪25g,白术25g,白芷25g,通草15g,白木通8g,防风15g,乌梅15g,细辛3g,甘草5g,苍耳子10g,辛夷10g,五味子5g。水煎服,鼻息通畅,无涕。临床所见亦较平稳。
三诊处方:上方减细辛、白木通、通草,加白果8g,紫草5g,续服。经系统治疗16日,患儿无咳,无涕,偶有鼻塞,一般状态可。
四诊处方:黄芪25g,补骨脂20g,百合25g,赤芍20g,黄芩20g,苍耳子5g,五味子5g,乌梅5g,甘草3g。2日1服,水煎服。治疗16日,患儿已无症状,疗效巩固。
五诊处方:黄芪25g,百合25g,玉竹25g,补骨脂20g,牡蛎20g,女贞子20g,大枣10枚,五味子5g,太子参5g。连服1个月,其中第1周,前方加山药20g。第2周加熟地黄20g。第3周加何首乌20g。第4周加海螵蛸20g。服用4周后休药。分别于3个月、1年后复查,鼻鼽与哮喘均未发作。
按 本医案为王烈临床治疗鼻性哮喘的典型病例,因患儿及家长依从性好,方可系统治疗。鼻鼽和哮喘之疾,均属临床难治之证,而两病并存则治疗更为棘手。该患儿曾先后于儿科和五官科诊治,因分而治之,收效不明显,王烈则以鼻性哮喘合治而起效。鼻性哮喘临证多见,但临床因个体差异,而表现迥异,故需医者结合患儿病情变化加减用药,方能取效。因本病迁延难愈、疗程较长,治以三期分治序贯治疗以善其后,尚需鼓励患儿及家长坚持治疗。
对于本病,治疗主要采取对症处理,避免致敏原。常应用糖皮质激素、抗组胺类药、β2受体激动剂等,而这些药物临床应用时,存在不良反应多、停药后易复发等弊端。近年来,中医药对本病的研究逐步增多,但尚未形成系统的辨证论治体系。通过中医特色的系统辨证治疗,可有效缩短病程,预防复发,提高生活质量,减轻家庭负担。
本病需要患儿家属关注,避免接触发物,防止外感,调理脾胃等。

拔罐治咳嗽

 (2022-04-27 04:57:12)[编辑][删除]

1.外感风寒型:症见鼻塞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则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沛白,脉浮紧。

【取穴】风、风门外关

【操作】病人坐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闪火法在双侧风池、风门和外关拔罐10分钟。每天1次。

2.外感风热型: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苔沛黄,脉浮数。

【取穴】大椎、风池、尺泽

【操作】病人坐位,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风池和尺泽,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每天1次。

3.外感挟暑型:症见夏季感冒,干咳,少痰,身热较甚,有汗而不解,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苔黄脉数,或头胀头痛,胸脘满闷,恶心,不欲饮食,口淡发黏,舌苔厚腻,脉濡数。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阴陵泉足三里

治疗咳嗽,中医手法有妙招

  (2022-04-23 04:29:10)[编辑][删除]

摘自2022-4-22中国中医药报
杜鹏 北京开放大学中医健康管理学院
日常生活中很多疾病都有咳嗽的症状,普通的咳嗽很快可以好转,可一旦变成慢性咳嗽,则缠绵难愈。
中医对咳嗽的认识
中医认为“肺主咳”,肺病则咳,因此治咳的核心是治肺。此外,《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可见其他脏腑的功能出现紊乱也会导致咳嗽,如心火过旺灼伤肺金会导致肺热咳嗽的发生;脾胃虚弱、脾土不足会引起脾土不能生肺金,导致久咳不愈等。因此中医在解决咳嗽问题时以调肺为主,并结合个体情况具体辨证,以进行针对性的止咳调治。
不同类型咳嗽的调治方法
肺虚之咳
此类咳嗽宜补肺气,可采取按揉大鱼际法。
操作方法:大鱼际位于手掌正面,拇指根部,下至掌根,手掌伸开时明显凸起的部位。用拇指在大鱼际处作轻柔缓和的环转运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以当按揉至大鱼际红润为度。
心火过旺之咳
此类咳嗽宜补肾水、泻心火,可用搓擦涌泉法。
操作方法:涌泉穴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将手心贴于涌泉穴,来回反复搓擦。
脾胃虚弱之咳
此类咳嗽宜健脾补肺,可采取叩打膝关节法。
操作方法:双手成拢形空掌,置于膝关节两侧,有节奏地叩打,力度由轻至重。
肺经有寒、易悲忧伤感之咳
此类咳嗽宜去肺寒解忧,可采取揉腹透热法。
操作方法:将双手重叠至于神阙穴上,然后循着肚脐做旋转按揉。先顺时针从小到大按揉9圈,再逆时针从大到小按揉9圈,按回至神阙穴。
此外,中医有“悲忧伤肺”之说,《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就是这种情况。咳嗽发生与多愁善感的性格、平日操心多虑有密切关系。因此去除悲忧情绪是解决咳嗽的一个重要环节。因忧伤肺者,要学会自我开解,排解不良情绪,解忧养肺。

治咳百年真材实料

   (2022-04-30 09:14:32)[编辑][删除]

白云山潘高寿的百年养肺文化
摘自2022-4-28中国中医药报
漫步于广州中山四路一带的老街旧巷,不时看到一些青砖灰瓦的旧式建筑,有些门楣上依旧清晰的药铺匾额似乎还在宣示着昔日“药业八行”的辉煌,却再也寻不着当年西关十三行医馆林立的景象。上百年的盛衰演绎,十三行不少老字号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乃至记忆中消失。但是,还有一些百年老字号,虽历经风雨,却依然屹立,承载着悠久的南药文化,不断将之发扬光大。“潘高寿”正是其中一家。
“潘高寿”即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白云山潘高寿”),迄今已有132年历史,是国务院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和其他中药老字号明显不同的是,白云山潘高寿是一家专注于“养肺治咳”的中药老字号。从始创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的西关老药铺,到如今以研发和生产止咳化痰中成药著称的现代化高新技术企业,白云山潘高寿走过了百余年的不平凡岁月。如今,中医药发展的春风再次吹进粤港澳大湾区,白云山潘高寿的故事又开启了新篇章。
百年积淀成就厚积薄发 从西关老药铺到现代化企业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广东开平人潘百世、潘应世兄弟在广州高第街开设了一间名为“长春洞”的药铺,取“长春洞里攀高寿”之意,这便是白云山潘高寿的前身。药铺专营蜡丸,前店卖药,后场制丸,雇有10余个工人进行作坊式生产。1920年前后,药铺由潘百世的四子潘郁生出任司理。
不久,“广州起义”爆发,接着又发生“商团叛乱”,药铺毁于战火。潘氏改在广州西关十三行路豆栏上街设店。“辛亥革命”后,西医对传统中医药冲击日强,“长春洞”生意一落千丈。此时潘郁生将具有润肺镇咳作用的川贝母与枇杷叶等药材一起熬炼,并加入糖浆,独创“潘高寿川贝枇杷露”,在改善汤剂药口感的同时,又具备了便于储存的优势。由于疗效显著,很快便成为家喻户晓的治咳药。
抗日战争时期,广州沦陷,为了躲避战乱,潘郁生父子分别到香港、韶关等地继续经营。抗战胜利后,潘郁生以潘高寿药行取代“长春洞”,专营川贝枇杷露,又开新店铺以扩大生产。1948年至1949年间,潘高寿药行走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历经公私合营、局属中药总厂、部队建制,几次转制后,1993年,潘高寿药厂正式转制为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广药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广州药业(后更名为广药白云山)通过换股吸收合并白云山新增A股股份的方式,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广州白云山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如今,坐落在广州市番禺区的白云山潘高寿厂区,占地面积达5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80%。公司不仅拥有符合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现代化厂房,从国外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生产线,还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白云山潘高寿目前主要生产煎膏剂、口服溶液、胶囊剂、糖浆剂、合剂等剂型的包括呼吸系统、妇科、儿科、肿瘤辅助剂在内的各类名优产品40多个,多年来经销海内外,深受消费者的信任和青睐。
良好的口碑也为白云山潘高寿赢得了“中华老字号”“中国驰名商标”“广东省著名商标”“广州市著名商标”等诸多荣誉。在2008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中医药文化(潘高寿传统中药文化)”位列其中。这是对白云山潘高寿既往努力与辉煌成就的充分肯定,也是其守正创新之路上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
求实创新实现羽翼丰满 从“独抱琵琶”到“双轮驱动”
求实、创新,是白云山潘高寿的企业精神。多年来,白云山潘高寿一方面坚守“积功累德,济人济世”的百年初心,传承百年治咳文化,另一方面锐意创新,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线,源源不断为传统企业注入新活力,让白云山潘高寿“老树开新花”。
白云山潘高寿的治咳药品经历了三大里程碑式的发展,从“独抱琵琶”(即只有治咳川贝枇杷露一个畅销产品)到四大支柱产品,再到辨证治咳分类产品。每一步跨越的背后,都是白云山潘高寿对中医“养肺文化”的深入理解与生动实践。
从1979年国家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白云山潘高寿力求改变“独抱琵琶”的状态。后来,治咳川贝枇杷露与蛇胆川贝液、蛇胆川贝枇杷膏、蜜炼川贝枇杷膏成为四大支柱产品,均为广东省“高新技术产品”。白云山潘高寿认为,辨证选择治咳产品是治好咳嗽的关键前提,而中药的研制应该稳扎在经典中医基础理论之上,从“辨证论治”上下足功夫。之后,白云山潘高寿根据咳嗽发病的不同病因及症状表现,推出了用于治疗风热咳嗽、风寒咳嗽、风燥咳嗽和肺阴虚咳嗽的系列治咳产品。
该系列治咳产品品种十分丰富,功用界定亦简洁清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山潘高寿“咳嗽分类”。比如,以咳嗽、痰稀白,伴有头痛、鼻塞、喷嚏、流清涕、无汗等症状表现为“风寒咳嗽”,应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推荐药物为潘高寿杏苏止咳口服液、半夏糖浆;以咳嗽、痰黏黄,伴有发热、出汗、舌红等为症状表现的“风热咳嗽”,应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推荐药物为潘高寿治咳川贝枇杷露和蛇胆川贝液;以干咳无痰或痰不易咳出,还伴有口、鼻、咽干等为症状表现的“风燥咳嗽”,应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推荐药物为潘高寿蜜炼川贝枇杷膏或蛇胆川贝枇杷膏;以干咳无痰、久咳,常伴口、鼻、咽干,偶有盗汗、五心烦热等为症状表现的“肺阴虚咳嗽”,应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推荐药物为潘高寿养阴清肺合剂。
在中成药新品研发方面,白云山潘高寿不仅限于“养肺止咳”系列,还有儿科用药小儿清热利肺口服液、清热化湿口服液、小儿七星茶糖浆等,妇科用药丹鳖胶囊、参术止带糖浆,益补类产品养血当归糖浆、益肾养元合剂、维血康糖浆等多个品类,颇受消费者青睐。
近年来,白云山潘高寿将中医药传统养生文化延伸至大健康产业,实现药品和食品“双轮驱动”,羽翼日渐丰满。其下属的广州潘高寿天然保健品公司主要生产川贝枇杷糖、润喉糖、龟苓膏、黑芝麻丸等食品与保健食品,其中潘高寿川贝枇杷糖不添加蔗糖,清咽润喉,老少咸宜,是当今各大连锁的热销品种。潘高寿龟苓膏包装时尚,口味独特,畅销线上线下。
运用现代科技开展深入研究 以现代科学诠释中医药养肺优势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前进。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关注中医药的发展,希望加强中医药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共同解决当前面临的健康问题。作为百年老字号药企,白云山潘高寿沿袭传统中医药理念,专注探索中医药对呼吸健康和肺部健康的养护和研究。自2013年,白云山潘高寿先后与复旦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陆续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以潘高寿治咳中成药为代表的中成药在防治雾霾肺部伤害、流感、肺癌等方面的作用。
中医药防治雾霾肺损伤研究
2013年,大范围雾霾污染袭击全国,从东北到华南,十面“霾”伏,日益加重的空气污染严重影响着国民健康,各大医院收治肺部疾病患者人数在这一年激增,呼吸道疾病高发。在此背景下,白云山潘高寿抢跑防治雾霾疾病“新赛道”,启动了中药制剂防治PM2.5肺损伤的研究。白云山潘高寿与复旦大学历时5个月,通过对潘高寿治咳川贝枇杷露和蜜炼川贝枇杷膏进行的药效学研究发现:两款药物对大气PM2.5所致肺损伤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可抑制炎性因子与各种细胞内容物的分泌,促进细胞的愈合与生长,有效清除肺部垃圾,保护肺部组织,减少肺损伤。这一成果在首届国际咳嗽大会上公布后,受到了众多与会代表认可,也引发了在场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和媒体报道。

拔罐治咳嗽

   (2022-04-27 04:57:12)[编辑][删除]

1.外感风寒型:症见鼻塞声重,喷嚏,鼻流清涕,喉痒咳嗽,口不渴,甚则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沛白,脉浮紧。

【取穴】风、风门外关

【操作】病人坐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闪火法在双侧风池、风门和外关拔罐10分钟。每天1次。

2.外感风热型: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鼻塞,流浊涕,口干而渴,咽喉红肿疼痛,咳嗽痰黄,苔沛黄,脉浮数。

【取穴】大椎、风池、尺泽

【操作】病人坐位,先用三棱针点刺大椎、风池和尺泽,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每天1次。

3.外感挟暑型:症见夏季感冒,干咳,少痰,身热较甚,有汗而不解,心烦口渴,小便黄少,苔黄脉数,或头胀头痛,胸脘满闷,恶心,不欲饮食,口淡发黏,舌苔厚腻,脉濡数。

【取穴】大椎、曲池委中阴陵泉足三里

【操作】病人俯卧,先取三棱针点刺大椎、委中,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再令病人仰卧,同前法在曲池、阴陵泉和足三里拔罐。每天1次。

4.痰湿犯肺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哮喘短气,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滑。

【取穴】

肺俞中府

脾俞膻中

【操作】

第一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中府10~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应,同前法在双侧肺俞拔10~15分钟。

第二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腋中拔10~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脾俞拔10~15分钟。

每天1次,每次l组,两组交替进行,10天1个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5.脾肾阳虚型: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加剧,痰液清稀,每至寒冷季节发病,多伴四肢不温,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取穴】

脾俞、肾俞、膻中。

中府、气海、足三里。

【操作】

第一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脾俞和双侧肾俞拔15分钟。

第二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中府、气海和双侧足三里拔15分钟。

6.痰热遏肺型:症见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气粗,呛咳阵作,痰黄稠黏,咯吐不利,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取穴】肺俞、膻中、尺泽。

【操作】病人仰卧位, 先用三棱针在膻中和尺泽各点刺3下,然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在点刺穴位拔5分钟;再令病人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肺俞拔5分钟。每天1 次,5次1个疗程。

7.脾肺气虚型:症见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怯,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则】健脾益肺,化痰平喘。

【取穴】

肺俞、脾俞、足三里。

膈俞、膻中。

【操作】

第一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足三里穴拔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肺俞和双侧脾俞拔罐。

第二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膈俞拔罐。

两组交替进行,10天为1个疗程。

8.肺虚邪滞:症见咳嗽痰稀,气短,遇寒加重。气力,咳声低怯,久治不愈,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补肺益气,散邪通滞。

【取穴】肺俞、风门、身柱、足三里。

【操作】病人坐位,取口径1.5cm的玻璃罐,用留罐法在双侧风门、身柱穴、双侧肺俞、双侧足三里拔10分钟。隔天1次。

【操作】病人俯卧,先取三棱针点刺大椎、委中,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拔点刺穴位5分钟;再令病人仰卧,同前法在曲池、阴陵泉和足三里拔罐。每天1次。

4.痰湿犯肺型:症见咳嗽痰多,痰白而稀,咳声重浊,胸部满闷,或哮喘短气,食欲不振,舌苔白腻,脉濡滑。

【取穴】

肺俞中府

脾俞膻中

【操作】

第一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中府10~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应,同前法在双侧肺俞拔10~15分钟。

第二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腋中拔10~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脾俞拔10~15分钟。

每天1次,每次l组,两组交替进行,10天1个疗程。休息5天,再进行下1个疗程。

5.脾肾阳虚型:症见咳嗽气喘,动则加剧,痰液清稀,每至寒冷季节发病,多伴四肢不温,少气懒言,食欲不振,大便稀薄,小便短少,舌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

【取穴】

脾俞、肾俞、膻中。

中府、气海、足三里。

【操作】

第一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5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脾俞和双侧肾俞拔15分钟。

第二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3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中府、气海和双侧足三里拔15分钟。

6.痰热遏肺型:症见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气粗,呛咳阵作,痰黄稠黏,咯吐不利,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取穴】肺俞、膻中、尺泽。

【操作】病人仰卧位, 先用三棱针在膻中和尺泽各点刺3下,然后取口径1.5cm玻璃罐用留罐法在点刺穴位拔5分钟;再令病人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肺俞拔5分钟。每天1 次,5次1个疗程。

7.脾肺气虚型:症见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怯,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大便稀薄,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治则】健脾益肺,化痰平喘。

【取穴】

肺俞、脾俞、足三里。

膈俞、膻中。

【操作】

第一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留罐法在双侧足三里穴拔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肺俞和双侧脾俞拔罐。

第二天选组穴位。病人仰卧位,取口径1.5cm陶罐,用留罐法在膻中拔10分钟。再令病人俯卧位,同前法在双侧膈俞拔罐。

两组交替进行,10天为1个疗程。

8.肺虚邪滞:症见咳嗽痰稀,气短,遇寒加重。气力,咳声低怯,久治不愈,舌苔薄白,脉浮而无力。

【治则】补肺益气,散邪通滞。

【取穴】肺俞、风门、身柱、足三里。

【操作】病人坐位,取口径1.5cm的玻璃罐,用留罐法在双侧风门、身柱穴、双侧肺俞、双侧足三里拔10分钟。隔天1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