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消耗生命须六戒

(2022-04-16 08:19:00)

一寸光阴一寸金,却有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不必要的事上,付出不少却成效不高的无用功上。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懂得合理运用时间,有所为有所不为,能够分得清轻重缓急,知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那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呢?素有晚清第一完人之称的曾国藩提出了《人生六戒论》,指出了最消耗生命的六件事。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q_70,c_zoom,w_640/images/20180624/cd52dee629c049c18d0c7f07d8844616.jpeg

第一戒:久利之事无为,众争之地勿往

生活中,要坚决抵制这两种事:

1. 号称长久获利,充满诱惑的事情;2.非常热门,大家都争着抢着参与的事。

为何?

“日中则移,水满则溢”,任何事都会有一个盛衰过程,长久获利之事根本不存在;太具有诱惑力之事,往往会伴随风险,并不会像表面那么简单。

“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去争抢的事情,除非你有十足的把握,不然只会是成为炮灰。

就算真有好事,也未必会轮到你,抱着侥幸心理,投机取巧做事,往往会让你得不偿失。

第二戒: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与人交往时,万不可在这两方面纠结:

1. 以偏概全,因别人一点小瑕疵就全盘忘记别人的好;2.不念感恩,因别人一点小错就撕破脸皮。

生活总会磕磕碰碰,我们要学着大度处世,倘若是把心思花在这些鸡毛蒜皮、是是非非的小事上,是毫无意义的。

把眼光放长远,得饶人处且饶人,不要用圣人的要求对待大家,不拘泥于这些是非之事,心中则会减少很多烦恼。做事也会更加专心。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与人谈话时,不要说这两种事:

1. 通过贬低别人抬高自己;2.通过炫耀自己来满足虚荣心。

贬低别人,实际上是为了掩饰自身的缺陷,极其无聊;老是炫耀自己,其实内心是在羡慕旁人的,不过是嫉妒心作祟罢了。

虚荣心、嫉妒心谁都会有,我们若想获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完全没有必要损人利己,这样往往会适得其反,拉低你在别人心中的地位。 

面对自身缺陷,努力改正,正视旁人优点,加以学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人才会进步。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与人共事时,切忌要犯以下两点:

1. 只想着利益独吞,不肯分他人一杯羹;2.重大决策面前没有魄力,让太多人参与。

利益独吞往往会民心尽失,发展不会太长久,是典型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行为;

大家都参与同一件事,你一言我一语的,争执不下,只会影响进展。不如就让几个主心骨参与,速战速记才能占得先机。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起点低的人,要懂得保持自律,凡事肯付出、肯勤勉,才会有长进; 

高起点的人呢?要懂得而保持谦虚、保持低姿态,才能避免狂傲、骄纵等恶习,人一旦狂傲了,头太抬的高高的,往往会摔跤。

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处世方法,普通时戒懒,发达了戒傲。

第六戒:凡办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凡成大事,人谋居半,天意居半

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仅靠一根筋蛮干是不可以的,还要懂得顺势造势。

成就一番事业,最重要的是要有经验和阅历,学历和才华只是辅助作用,我们要懂得合理分配人才;

一件事能否成功,一半看人为谋划,一半看天意形势,我们要懂得等待机遇,顺势造势,才能让付出得到回报。

真正能成大事的人,绝不会把时间浪费在这6点上,懂得趋利避害,合理规划,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编辑 芊苑

受益匪浅

 消耗生命须六戒 (2019-07-23 08:24:15)[编辑][删除]

 


http://uploads.5068.com/allimg/1807/199-1PGQ21017.jpg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老话虽老,理不老;老话虽糙,理不糙。

平易简单的老话背后往往折射出先人的智慧,揭示出人生的奥妙。

http://sh.huodongwang.com/ueditor/php/upload/image/20160621/1466494853594785.png

1. 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在金钱面前人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再好的关系也可能土崩瓦解。

倘若你真的珍惜一段感情,就不要让这段感情与金钱扯上关系,谈钱伤感情也是有道理的。

2. 一人不说两面话,人前不讨两面光。

做人不要两面三刀,这个世界没有傻子,把别人当傻子的人才是真的傻。

阳奉阴违的人不仅不会有好人缘,还会招人讨厌。

3. 人靠心好,树靠根牢。

钱再多,权再盛,都不如有一颗善良的心。

钱权堆出来的朋友,当钱权消失时都会离开你,但用心交的朋友则不论多大风雨,都会一直陪在你身边。

受益匪浅

4. 不怕鬼吓人,就怕人吓人。

人一旦作恶比鬼更吓人,人的心一旦变黑,作下的孽比鬼更甚。

鬼尚知冤有头债有主,人的心一旦被蒙住,则会六亲不认。

5. 不是你的财,别落你的袋。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钱不是什么坏事,但千万不要为了钱为非作歹。

不要让钱控制了你的心与思想,变得只认钱不认人。

http://other.zaojv.com/simage/987/3090987.jpg

6. 只可救苦,不可救赌。

帮助人也有有所选择,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帮。

暂时遭受挫折与困境的可以拉他一把,但自己不思进取靠帮助度日的则没有帮他的必要,帮一次他就可能把你当提款机。

受益匪浅

7. 生死不由命,富贵全在勤。

勤劳比什么都重要,逆境里靠勤能拼出一条生路,顺境里懒惰也会让人堕落后退。

勤劳的双手能挣出一切,不勤劳什么也得不到。天上掉馅饼只是痴人说梦。

8. 有品德不贱,有学问不贫。

一个人穷不穷不能只看外在物质,穿金戴银满口粗话算不上富有。

只要脑袋里有内容,心里有梦想有追求,就是富人。

http://img0.ph.126.net/5OcDoKWDZH8jWCN0pcEEeQ==/6630596075212209516.jpg

9.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人都是自私的动物,一旦有人遭难,第一想到的是明哲保身。

关系再亲,在困难面前也会变得感情淡薄。

10. 让人非我弱,得志莫离群。

遇事退让一步,不是懦弱,反而是大气豁达的表现,凡事不要斤斤计较,越计较越不快乐。

当得意的时候也不要脱离朋友,他们会在关键时候给你忠告,避免你走上歪路。

http://img1.ph.126.net/NVbAoWeZQFlCzaELSrjGJg==/6630261823675931179.jpg

11. 宁忍自己气,莫伤父母心。

父母养我们这么大不容易,凡事多体谅一下父母,不要跟父母顶撞,也不要跟父母赌气。

当你在跟父母争吵的时候,你没看见父母的心在流泪。

12. 虎生犹可近,人毒不堪亲。

猛虎可以靠近,它的攻击是在明处的,人们可以看到。

人狠毒起来,什么手段都能使出来,比猛虎更可怕。

13. 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

人心隔肚皮,你认为关系很好的人,你也不可能知道他内心在想什么。

与人相处说话做事都要注意,不要谁都当成交心的朋友。

http://img0.ph.126.net/RENCPcLud9KDU_O8znK80w==/6598261637261639007.jpg

14. 鸟惜羽毛虎惜皮,为人处世惜脸皮。

人要脸树要皮,人活一世要有尊严的活着。

没脸没皮虽然可以得到更多利益,但却会让人瞧不起。

15. 皮鞭伤肉,恶语伤心。

拳脚上的伤容易好,言语上的刺不易拔。

与人交往用词要注意,话出口不要太冲,谁都不喜欢听人教训。

16. 猫鼠不同眠,虎鹿不同行。

圈子不同,三观不同,没有必要硬融。

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也不是所有圈子都适合你,朋友没必要太多,真心的有那么几个就够了。

受益匪浅

17. 一年算得三次命,无病也要变有病

求神保佑不如自己照顾好自己,自己注意饮食起居吃好喝好,比求什么神仙都管用。

你自己,就是最大的守护神。

受益匪浅

18. 人爱富的,狗咬穷的。

嫌贫爱富的人不能交,人可以活得现实一点,但却不能过分势利。

凡事都看对自己有没有用,不仅累心而且烦人。

19. 自家的肉不香,人家的菜有味。

这山望着那山高,别人的就是最好的,这种心态不能有。

凡事莫攀比,你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别人生活的不好之处你看不到。

20. 家人说话耳旁风,外人说话金字经。

家人本该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但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的人。

对待家人要有十二分的耐心,一百分的用心,不要不耐烦,更不要给家人甩脸色看。

受益匪浅

21. 闷头狗,暗下口。

不要小看那些看上去闷头不语的人,这些人可能正在积蓄力量。

一旦发起力来,就能让你刮目相看。

22. 瓜无滚圆,人无十全。

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情,月亮再圆也会有弯弯的一天,花儿再艳也会有枯萎的时候。

珍惜你现在拥有的,自足常乐最重要。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616/577a1b8739d24d5a94ec58ee594c5f47.jpeg

23. 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说话也是一门艺术,同一句话在不同的人嘴里说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

说话要讲技巧,让人难堪的话不要说,无中生有的话不要说。

受益匪浅

24. 打人不打脸,吃饭不夺碗。

做人做事不要太绝,要给自己给别人留余地。

给别人留余地就是给自己留后路。

25. 不怕百事不利,就怕灰心丧气。

人不怕失败,怕的是自己怀疑自己。

如果自己都没有信心,那困难再小也跨不过去。

26. 是饭充饥,是衣遮皮。

饭能吃饱就行,衣服暖和干净就行。

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追求所谓的名牌,衣服再贵也是一件衣服,但钱花出去容易挣钱就难了。

27. 吃不穷,喝不穷,打算不到要受穷。

人不能不吃不喝,但不能胡吃海喝。

挣一分花三分,没有一点打算,纯粹过一天算一天,那是不可能发家致富把日子过好的。

受益匪浅

28. 心里木谱,拉不了二胡儿。

日子要想过得好,就要有计划。

心里有谱有规划才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才能奏出和谐的生活乐章。

29. 好儿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

人要学会自立更生,自给自足。

不能总是靠别人,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来的心安。

30. 不做中人不做保,一生一世无烦恼。

给人做中间人做担保人要当心,不要碍于情面头脑一热就答应,要三思而行。

现实生活中,因为做担保把自己家庭折腾的乱七八糟的人不在少数。

恬惔虚无病安从来

 (2022-04-15 04:01:24)[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4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中医认为,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和情志表现由心主宰,即《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谓“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养神即是养心,心神健旺,则五脏六腑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身体才会健康,寿命才能绵长。所以,《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人在思想上如果能保持淡泊质朴、少有忧思杂念,真气、元气就能顺从而调和,精气和神气存留在体内,体内因此保持充沛的正气,机体抗病能力强盛,疾病就无从发生,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这种“恬惔虚无,精神内守”的精神情志养生原则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详细介绍隶属于这一原则的三种养生保健方法。
清静养神
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各种生理功能都受到神的支配和调控,神经常处在“动”的状态,故神极易耗伤而受损。故“恬惔虚无”的重点就是清静养神,通过调神以保持志意、情志活动的正常状态。明代医家张景岳指出“神不外驰,故曰守神”,说明养神在于使神内守。当然,清静养神并非神的养而不用。《灵枢•本神》所谓“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即正常的心理活动是人体所必需的,清静养神的目的在于“心神内守”,发挥主宰脏腑和生命活动的功能而又不妄用。清静养神的具体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点。
少欲望
清静养神要求少欲望,就是要求人们思想闲静,没有过分的欲望。如果欲望无限、经常用神,则精神容易耗散。
少思虑
思虑太过,尤其是焦虑苦思、纠结不定最为伤神。清静养神要求少思虑并不是思虑越少越好,而是要求人们通过加强精神修养,掌握正确思想方法,能够理智地待物处事。
调情志
调情志是指保持乐观、愉快、宁静的情志状态,培养良好的性情,陶冶健康的情操,对于难以避免的精神情志刺激起到克服或调节的作用,预防情志失调引发疾患。
动静相宜
在诸多养生法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以动静结合著称的导引、按跷、吐纳、坐忘等中医内养气功。气功有动静之分,但动功并非动而不静,静功并非完全静止,而是人体功能活动中的一种特殊运动状态。气功本质是根据阴阳互根之理,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相兼,调节人体平衡,故可益寿延年。南朝医药学家、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说:“能动能静,所以长生。”
有学者认为,《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与古代内养气功相关,点明了气功锻炼最重要的核心是“调心”。同篇中“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则是强调了练习气功必须掌握的调身、调息、调心三个环节。其中调心就是入静,初步入静多表现为心气平和,情绪安定,精神集中,杂念减少,对外界刺激反应也相对减弱。进一步锻炼后,思想会更加净化,心息相依,心神宁静,意念专一。入静进一步发展,则自觉恬惔虚无,静若止水。由此可知,时常练气功,是促使精神内守、健康长寿的养生保健措施。
免伤七情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情绪变化。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外界各种客观事物刺激人体,势必引起不同的心理活动和相应的情志、情绪变化。若要恬惔虚无,就不能产生过激的情志,同时亦不能使不良情志长期存留,不为情志、情绪所伤,方能精神内守。在日常生活中要着重调控如下过激情志、情绪,以维护我们的心身健康。
慎狂喜
适度喜悦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调和,心气舒畅。可是喜亦有限度,若超过极限,或对突如其来之喜事节制不好,则对健康不利。
狂喜指喜悦情志、情绪过度激发。人们熟知的“范进中举”与“笑死牛皋”的故事,说的就是这种突然的狂喜。狂喜会导致“气缓”,即心气涣散,气血运行无力而瘀滞,出现身体发软、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不适或病证,甚则引起精神失常、错乱或暴亡。所以,有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的患者,面对突然而来的喜事,要懂得节制,要时时注意心理平衡。
戒暴怒
暴怒指情绪骤然激愤或久怨致使怒气太盛,多由于某种目的和愿望不能达到,心生不满累积而突然爆发。如大家熟悉的“气死周瑜”即属此类情况。暴怒轻者会引起肝气郁滞,出现头晕头痛、胸胁胀满、心中闷疼等不适;重者便会即时出现面色青紫、四肢发抖等病证,甚至昏厥死亡。
轻度的发怒有时利于抒发压抑的情绪,有益于健康,关键在于适可而止,善于自我调控,莫使怒气一发不可收拾。 预防暴怒可用警示、提醒的方法,如可在自己的床头或案头写上“制怒”“息怒”“遇事戒怒”等箴言警句,随时警示,经常提醒,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解忧思
忧思是指忧愁深沉,思虑过度,深陷苦闷不能自拔,表现在情绪上则为忧郁寡欢,悲伤恸哭,神弱气怯。轻者,愁眉苦脸,闷闷不乐,少言少语,意志消沉,独坐叹息;重者,辗转难眠,精神恍惚,心中烦躁,惶惶不可终日,日久忧愁不解,可致气虚体衰。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即属忧思为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生活工作压力大,人们忧思较多,抑郁症发病率逐年攀高。
化解忧思,一则要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开阔心胸;二则要善于换位思考,用“阿Q精神”,聊以自慰。
化悲痛
悲痛是指悲伤哀痛。遇到悲伤之事,人们都会感到难过和伤心,但悲哀太甚可致肺气耗散,意志消沉。
防止悲痛过度,平时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明白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不顺心事十有八九,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对待悲哀之事,方可促进心神健康。
避惊恐
惊恐是指突然遇到意外、突然事变,心理上骤然紧张或恐惧不安的情志变化。惊与恐严格来讲是有区别的,同样令人害怕的一件事情,事前不知谓之惊,事前知之谓之恐。惊与恐导致的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也是不同的,惊往往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心失所养,如心悸不安、胆小怕事、睡眠易惊易醒;恐常常引起的是气虚失固,肾气不足,出现遗精滑精、泄泻、腹部胀满等不适或病证。
避免惊恐伤身,平时要做到锻炼心智,正气内存,遇事不惊,泰然处事。如《素问•经脉别论》指出“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着而为病也”,说明心智健康、气血旺盛之人,遭遇惊恐是不易致病的。
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
摘自2023-3-9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恬惔虚无
对饮食滋味、外界变化都能坦然面对,不放在心上
“恬惔虚无”是《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非常关键且理解难度很大的四个字,尤其是对“恬惔”二字的认识分歧较多。“恬”在《黄帝内经》中出现的次数极其有限,以至不易找到佐证,那就从汉字造字规律来分析其涵义。“恬”是由竖心旁“忄”和一个“舌”组成。竖心旁“忄”在汉字中非常常见,通过分析,我认为古人用“忄”常是表示作为旁观者的心态,心在旁边,是站在旁边去感受、认知的意思。此外,含有“舌”的字一定与舌的运动和感受相关。所以“恬”就是我们的心对舌头所接触之物的感受。舌头每天都要接触饮食物,所以我推论,“恬”应该是心对饮食的感受,代表了品味饮食、享受饮食的心态。
“惔”是“忄”加一个“炎”,“炎”是上下两把火,说明火很大,能够照亮周围,不管是白天或黑夜都能提供足够的亮度,所以“惔”是指因为有光的照耀,这些显而易见的事物都能被心看见或感知。因为在《黄帝内经》里“惔”只出现了一次,故难以确认其涵义,但根据分析推论,我认为“惔”在此是心对显而易见事物的感受。
“恬惔”就是品味饮食、感受外界,而且是以一种愉悦的状态,这正是我们人最重要的两个生理需求。
“虚”就是不足。
“无”就是感知不到,能感知到的是“有”。
“虚无”就是不太放在心上,或者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一种心态。
“恬惔虚无”,就是对饮食滋味、外界变化都能坦然面对,不放在心上,即我们的心能够顺生理自然,能与其一致。
真气从之
人体内的真气就会和顺不乱,哪里需要便到哪里去
“真”字在《黄帝内经》里共出现100多次,是指完备的客观存在,也就是真实世界。
《黄帝内经》中,各种无形物质的存在就叫“气”。
“真气”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气,眼睛虽然看不到,但是身体能够感觉到。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真气,但是有关真气的解释也最混乱,我们还是回归原文来看真气的解释。“真气”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23处,而且有明确的定义。“真气者,经气也。”真气就是经气。经气是什么?《黄帝内经》里也有明确的解释,经气就是空气,空气进入人体以后就叫经气。经气“所授于天”,它的功能是“与谷气并而充身”。谷就是水谷、粮食,外来的气和我们吃进去的食物一起“充身”,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维持生命,抗御邪气。
“从”就是同行,往同一个方向走。《黄帝内经》里“从”的含义也是顺由、遵循,与“逆”相反。此处“从”的对象就是前面的“恬惔虚无”。
“真气从之”可以理解为:当我们的内心顺应我们身体和外界变化的时候,人体内的真气就会和顺不乱,哪里需要便到哪里去。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
摘自2023-3-13中国中医药报
贾海忠 慈方中医馆
精神内守
各种已知未知的活力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在人体内部保持密切稳定的关系
我们一般将“精神”理解为神智、意识,其实《黄帝内经》里的“精神”不是这个意思。“精”在《黄帝内经》里出现近250次,是指维持生命活动的活力成分,它一部分来自于先天的父母之精,一部分来自于后天的饮食之精以及我们吸进去的空气。
“神”这个词在《黄帝内经》里也出现了近250次,书中明确讲“两精相搏谓之神”,即阴阳的相互作用叫神。这个神是不能直接看见的,只能间接地感知到。
“精神”合起来就是各种已知未知的活力成分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所以精气神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具体的东西。
“内”就是体内。我们人体与外界接触的部位叫气立部位,气立部位里面就叫内。
什么叫“守”?我们常说边防战士或保安都是在守卫,确切地说,守位就是保持固定距离并持续关注。
“精神内守”就是各种已知未知的活力成分及其相互作用,在人体内部保持密切稳定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的精和神是团聚在体内的,我们能看到的外表叫神态,中医看病就是通过对外部现象的观察去推测内部的精神状态。
病安从来
身心异常能从哪里产生
“病”字包括病字旁和“丙”。从造字角度来讲,病字旁像一个人卧在床上,很多字只要一加病字边,就代表不健康。比如“疾”是病字边加了一个“矢”,“矢”就是箭头,所以说“疾”一般都指外伤。
我们再来看汉字里边带“丙”字的字:“柄”,“把柄”的“柄”,树分出的岔都叫柄;“苪”(bng),表示光明,也表示显著;“炳”就是明,有火照耀;“昞”和“昺”实际上是异体字,都念(bng),都是明亮、光明的意思。所以我们推论“丙”字是凸显的意思。在《黄帝内经》里“病”的含义就是不正常的身心状况,可以看到的有形的病变就叫病,无形的、可以通过象看到的,往往都是心理上的,叫“患”。
“安”字上边是一个宝盖头,就是指房屋,引申为覆盖。“安”下边是个“女”,女人在房屋里,表示不容易遭到侵害,所以“安”是指没有危险的状态。《黄帝内经》中“安”的含义是没有危险的地方,又引申为稳定,或指位置比较确定。做疑问词的时候,可翻译成“哪里”。“安”也可当动词讲,比如说“安眠”,就是使它睡觉,使它安宁、稳定。“病安从来”的“安”就当哪里讲。
“从”就是两个人向同方向走。
“来”的繁体字是“來”,里面有一个“木”,上边又有两个“人”,也就是人往树下聚,树把人聚集过来。在《黄帝内经》里,“来”指的就是从远处往近处走,从近处往远处走叫“去”。
“病安从来”可以理解为身心异常能从哪里产生呢?

白居易:乐天闲意寿命长

  (2022-04-15 03:41:36)[编辑][删除]

摘自2022-4-14中国中医药报
白居易(772-846),祖籍山西太原,生于河南新郑,成长于宿州,唐代诗人。白居易出生于“世敦儒业”之家,其祖父曾任巩县令,其父白季庚曾任襄州别驾。
白居易年轻时读书刻苦,28岁中进士,曾任翰林学士等职务。因青少年时期“苦节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所以,成年后的白居易健康状况不佳,不但近视,而且头发早早就白了,18岁那年他写有一首《病中诗》:“久为劳生事,不学摄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岂堪老。”中进士的第二年(29岁),白居易就“羸坐全非旧日容,扶行半是他人力”,衰老到起立出行都需要他人帮扶的程度。就一般人来讲,年轻时健康状况就如此之差,长寿则是一件有点儿奢侈的事,但白居易的生命长度与生命质量远超常人。白居易的生命终止于75岁,和同时代的韩愈(57岁)、元稹(53岁)、刘禹锡(71岁)等人相比,较为长寿。75岁也远超唐朝人均寿命,这多半源于白居易心态的变化。
唐元和九年(814)冬,白居易在太子东宫任职,次年因上书言事被唐宪宗贬为江州司马,著名的《琵琶行》就写于这一时期,“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件事令白居易的心态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变得日益超脱豁达,从热心功名转向注重个人生活,由倾注政事变得关注养生、种花、美食、交友等。后来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职时,他修筑河堤,努力作为,但其间也曾多次为避免陷于党派之争而请“病假”。
白居易不像其他喜好所谓“养生”的文人一样胡乱服用“丹药”。他认为这些丹药“徼福反成灾,药误者多矣”,虽“年少已多病”却“不学摄生道”。他在《思旧》一诗中如此写道:“退之(韩愈)服硫磺,一病讫不痊。微之(元稹)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杜元颖)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崔玄亮)夸药力,经冬不衣绵。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诗中的这些好友服硫磺、炼秋石、断腥膻、不衣绵,但“悉不过中年”,只有他“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这说明,对于丹药对人的健康危害,白居易是很警惕的。
很多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不良习惯,白居易当然也不例外。比如白居易好酒,但他饮酒有度,每次饮酒从不过量。加之他本人亦懂医道,曾自制薤白酒,坠马伤腰后“行呷地黄杯”,即在酒中加入地黄汁疗伤。他还通过服黄芪治(胃)病强身,“何以解宿斋,一杯云母粥”。他喜食“胡麻粥”,古人认为胡麻有延年益寿之功,是八谷之首。历代公认经常饮茶延年益寿,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或饮茶一盏,或吟诗一章”。
晚年的白居易更加注重养生,写有很多养生诗,涵盖了饮食起居、防疾养病等,针对饮食做到少食多素,“日高始就食,食亦非膏粱。精粗随所有,亦足饱充肠”。现代研究已证明,适当少食确有益长寿。白居易“野性爱栽植”,“自喜老后健,不嫌闲中忙”。所以注重锻炼,勤于劳作,时常“日西引杖屦,散步游林塘”。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笃信佛教,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从他的字、号也可以看出其豁达的人生观,这无疑也有助于健康长寿。 (韦钦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