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3402)

心灵是自己的地方。你可以把天堂变成地狱,也可以把地狱变成天堂。人体,就是小宇宙,本自具足,拥有强大的潜能,是蕴藏宝藏的宝库。宝库的钥匙,就是人对自己的自信。当你认为自己不行时,你真的就不行了;觉得自己病倒了时,就真的起不来了。当不被负面情绪牵动,坚定地保持意念不倒时,一切都能够无可限量!
先苦后甜、苦尽甘来,优秀背后,都是苦行僧的自律!一饮一啄,都是因果;耕耘收获,都是必然!曾国藩说:
成事不扬是涵养,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有格局,实力过人,还谦逊低调。张扬自己其实是内心缺乏底气。人越缺少什么,才会越显摆什么。成熟稻谷,向来低头;富有的人,也不会逢人就炫。
俗话说,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你所引以为傲的,在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自以为学识渊博,不过是班门弄斧。人的成熟,不是显山露水,而是从容不迫,低调坦然。苦事不怨,是修为与其自怨自弃,不如把每一次委屈,都化作向上的动力。
孟子: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欲戴皇冠,必承其重。遇到的苦难,咽下的委屈,其实都是来成就你的。
吃苦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消耗,另一种则是收获。愚者怨天尤人,却吃尽了败仗;智者沉默不语,终能否极泰来。
尼采在《善恶的彼岸》:“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避免自己跌入深渊的最好方法,就是远离深渊。遇到烂事,不纠缠才是最好的处理。与其为无意义的事较劲,不如专注于自身,过好自己的生活。烂事不辩,是智慧人生之路。
余秋雨在《寻觅中华》:行走世间,顺心与否,不在于命运的造化,而在于看事的高度,处事的格局。当一个人见过了高山大海,就不会被眼前的小事所束缚。
别勉强自己,想不通的事就不想,扔一边去;看不懂的人就不理,晾一边去,走不通的路就不走,记得回头;得不到就不求,懂得放手。简简单单做人,无愧于心,本本分分做事,不欺于人
奥卡姆剃刀:如无发要,勿增实体。
那些空洞无物的普遍性要领都是无用的累赘,应当被无情地“剃除”。他主张,“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这就是常说的“奥卡姆剃刀”。
事情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复杂会造成浪费,而效能则来自于单纯。在你做过的事情中,可能绝大部分是毫无意义的,真正有效的活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它们通常隐含于繁杂的事物中。找到关键的部分,去掉多余的活动,成功并不那么复杂。
“如果不喜欢,那就去改变,如果改变不了,那就去适应吧。如果做不到适应,那就只好回避吧。如果连回避也做不到,那就只有放弃吧。”这句话的四个原则基本都适用。能干的人会选择改变,让不喜欢变得喜欢。懒惰的人会选择适应,不愿费力打扫那就享受脏乱呗。懦弱的人选择回避,可是眼不见心还是烦的。勇敢的人说,我放弃,一了百了。
一、改变不了环境,就改变自己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世界,我们就只好以身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托尔斯泰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观望者,一种是行动者。大多数人都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没有人想改变自己。”要改变现状,就得改变自己,要改变自己,就得改变自己的观念。一切成就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一连串失败,也都是从错误的观念开始的,要适应社会,适应变化,就要改变自己。
柏拉图告诉弟子自己能够移山,弟子们于是纷纷请教方法,柏拉图笑道:很简单,山若不过来,我就过去。弟子们不禁哑然。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移山之术,惟一能够移动山的秘诀就是:山若不过来我便过去。同样的道理,人不能改变环境,那么就改变自己。
人的性格一旦确立,就会恒定不变,自动发挥作用。一个人的性格,从根本上是很难改变的,人们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有限的调整。我们不能够回到过去,去改变过去,我们可以做的是改变未来,改变未来就要从改变现在开始,现在一点一滴的改变,都将对我们的未来造成影响。人生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修正现在,完善自我的过程,虽然谁也不
人生如水!人只能去适应环境,去改变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更多困难,战胜更多的挫折,实现自我;如果不能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只是一味地埋怨环境不利,从而把改变境遇的希望寄托在改换环境上面,这实在是徒劳无益的。
二、适应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挑战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
适应的问题无时不在,不可避免地存在于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幅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冲变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歌行板、水乡夜曲,我们也会碰到厄运和灾祸。当变故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当厄运和灾祸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
适应是一种接受。由于我们老爱依恋昔日的安逸,怀念过去的清静,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我们便不愿走出昨天,直面这种现实,接受这种变化。不愿接受,其实就是不愿失去曾经拥有的:拥有的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拥有的可心的恋人,拥有的相依为命的亲人,拥有的经营颇佳的生意。然而生活由不得你,时光由不得你,我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接受生活中种种不愿接受的变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认同,情感上容纳;接受,就是走出“怀旧”情结,及早消除负面情绪,面向未来,重振旗鼓,重新上路。
适应更是一种挑战。每一次适应,必然就是一次严峻的自我考验和自我挑战,甚至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种脱胎换骨的磨砺:当情断花季、亲朋病故,如果我们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调适,怎么能挣脱伤感情怀?挑战,是对自身各种弱点和缺陷的无情开火,是对意志、性格、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阅。挑战的过程就是一个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取得了一次挑战的胜利,我们也就实现了一种“适应”。
适应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拼搏、一种磨炼、一种洗礼、一种凤凰涅槃的焙烤,一种千锤万击的锻造。因此,适应必然是痛苦而艰难的。生活中,一些人便常常面对种种变化而畏缩胆怯,不愿适应,于是他们或在厄运面前一蹶不振,或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使人生蒙上了阴影。其实他们应该明白,适应是人生别无选择的课题,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适应。
正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我们坚定了意志、磨炼了毅力、增强了自信、培养了才干、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从而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也正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我们咀嚼了酸甜苦辣,遍尝了人生百味,饱览了人生风景,体验了成功喜悦,从而充实了人生的内涵,丰富了生命的色彩。
三、回避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本事
中国伟人邓小平回避了姓“社”与姓“资”的中国最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伟大理论,把中国搞富了;聪明的夫妻们回避了“忠”与“不忠实”的家庭中的最敏感的问题,给彼此留下了足够的个人空间,使夫妻感情总是幸福的稳定的快乐着;朋友之间也因为回避了一些心知肚明的最敏感问题,坚持诚待与明知的态度和举止,让朋友之情总是保持了哪份快乐和和谐和神秘和甜蜜;聪明的领导总是回避了下属之间发生矛盾的一些最敏感的问题,坚持“视而不见”,所以才终能使本单位保持了一种自然的平衡与活力;
所以,学会回避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本事。现实中谁掌握不了它,谁就会迷惑、心累、不会生活和工作。懂得了它,可能你的活法、想法、做法便会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回避不是做糊涂虫,是“难得糊涂”。回避是一种高境界,没有高境界的人是不会回避的。回避其实并不容易,真的比面对还难,这就要显示一个人的真本事了,没有真本事的人还是劝您别这样干。要学会回避没有别的办法,就是苦心领悟人生,领悟到一定时间自然就得来了。
生活中也如此,懂得回避,这是人生的艺术。人与人,人与社会,随时都会有可能出现不协调的时候,学会为别人想一想,退一步天海阔天空,让回避的艺术展示出人的美德。
四、放弃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美丽
人生就是选择,而放弃正是一门选择的艺术,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勇敢的放弃,就没有辉煌的选择。与其苦苦挣扎,拼得头破血流,不如潇洒地挥手,勇敢地选择放弃。歌德说:“生命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为了生存而放弃生存。”
放弃是一种智慧。“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未形。”只有学会放弃,才能使自己更宽容、更睿智。放弃不是噩梦方醒,不是六月飞雪,也不是优柔寡断,更不是偃旗息鼓,而是一种拾阶而上的从容、闲庭信步的淡然。
放弃是灵性的觉醒,是慧根的显现,人生航行,绝不会一帆风顺。放得下,才能走得远!有所放弃,才能有所追求。什么也不愿放弃的人,反而会失去最珍贵的东西。放弃热闹,是为了追求更丰富的心灵盛宴。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放弃难言的负荷,方能解开心灵的枷锁;放弃满腹的牢骚,方能蕴蓄不倦的威力;放弃纤巧的诡辩,方能拥有深邃的思想;放弃虚伪的矫饰,方能赢得真挚的友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窗外云卷云舒”,境界,难以企及的,那放弃吧,放弃同样也是另一种美丽。
1、虚心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
2、慎独
群居防口,独处防心。
3、宽厚
泰山不让寸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4、吃亏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亏不是痴人。
5、寡言
守口如瓶,防意如城。
6、不说人过,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7、不文己过
巧言令色,鲜矣仁。
8、不覆己过
君子之过如日之食,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9、闻谤不辩
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
10、不嗔
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 格 言
联壁】
偶披此卷,如饮甘露,深沁心脾,百读不厌。
———— 弘一大师 李叔同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无事澄然,有事斩然;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老子》)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度量,如海涵春育。持身,如玉洁冰清。襟怀,如光风霁月。气概,如乔岳泰山。
观天地生物气象,学圣贤克己工夫。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精明顺芷在浑厚里作用,古人得祸,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浑厚而得祸者。
公,生明。诚,生明。从容,生明。
人当变故来时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老子》)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节欲戒怒,是保身法,收敛安静,是治家法,随缘自然,是处事法,为善修心是出世法。守此四法,结局通达。
聪明者,戒太察。刚强者,戒太暴。
事能常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自净其心,有若光风霁月。他山之石,应为良师益友。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宽能制褊。缓能制急。(静胜动,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老子》)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好术我以诚感之。(天下至柔莫若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老子》)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见事贵于理明。处事贵乎心公。
大着肚皮,容物。立定脚跟,做人。
仅前行者,地步窄。向后看者,眼界宽。
处事大忌急躁;急躁则自处不暇,何暇治事?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
林退齐临终,子孙环跪请训。曰:“无它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吃亏是福
知足常足,终生不耻。知止常止,终生不辱。(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心术,以光明笃实为第一。容貌,以正大老成为第一。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施之君子,则丧吾德,施之小人,则杀吾身。
律己,宜带秋气。处世,须带春风。
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人险仄,我带之以坦荡。
智者顺时而谋,愚者逆时而动。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六祖大师)
谦是保身第一法。安祥是处事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恬淡是养心第一法。
盛喜中,勿许人物。盛怒中,勿答人书。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以冰霜之操自励,则品日清高。以穹窿之量容人,则德日广大。以切磋之谊取友,则学问日精。以慎重之行利生,则道风日远。故曰:“忠以行己,恕以及物”。又曰:“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
心不妄念,身不妄动,口不妄言,君子所以存诚。内不欺己,外不欺人,上不欺天,君子所以慎独。
富贵,怨之府也。才能,身之灾也。声名,谤之媒也。欢乐,悲之渐也。
知足常有惧心,退一步做见益而思损,持满而思溢,则免于祸。(持而盈之,不知其已。--《老子》)
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时,须住。殃咎之来,未有不始于快心者。故君子得意而忧,逢喜而惧。
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恶,当不得一个悔字。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六祖)
何谓“至行”?曰“庸行”(中庸)。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注:中庸非道,此为世间上法不是无上道法。请参读:爱因斯坦三论解析与认识论四法)
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持己,当从无过中求有过,非独进德,亦且免患。待人,当于有过中求无过,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何以息谤?曰:“无辩”。何以止怨?曰:“不争”。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宽。
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
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先益后损,则恩反为仇,前功尽弃。先松后紧,则管束不下,反招怨怒。善用威者,不轻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张梦复云:“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此余数十年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恶,莫大于无耻。过,莫大于多言。(希言自然-老子)
缓事宜急于敏则有功。急事宜缓办忙则多错。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已则寡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在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处逆境,必须用开拓法。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对失意人,莫谈得意事。处得意日,莫忘失意时。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扁则戾。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天地何言?涵载一切。大道希声,演化一切。)
明镜止水,以澄心。泰山乔岳,以立身。青天白日,以应事。霁月光风,以待人。
动若不休,止水皆化波涛;静而不扰,波涛悉为止水。水相如此,心境亦然。不变随缘,真如当体成生灭;随缘不变,生灭当体即真如。一迷则梦想颠倒,触处障碍;一悟则究竟涅槃,当下清凉。
《华严经》曰:“戒是天上菩提本,佛(本性)为一切智慧灯。”
人生多艰,不如意事常八九,吾人于此当镇定精神,胸中必另有一番境界。(是以圣人处难之,故终无难。--《老子》)
生于富贵之家,而不沉溺晏安,犹如莲华不著于水。
言易行难,能持久不变尤难。
须常常自行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若为恶者,即当痛改。时时注意改过。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知而能改,可以即圣”。诸君可不勉乎。
聪明睿智,守之以愚。道德隆重,守之从谦。(“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自恃聪明,自闭智慧。)
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则见涵养。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个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又云:“易喜易怒轻言轻动只是一种浮气用事,此病根最不小”。
吕新吾云:“心平气和四字,非有涵养者不能做,工夫只在个定火。”
陈榕门云:“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理胜,则气自平矣。”
尹和清云:“莫大之祸,皆起于顺臾之不能忍,不可不谨。”
以和气迎人,则乖灭。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褊当矫之宽;躁急当矫之以和缓;刚暴当矫之以温柔,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涵之以浑厚。
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古人有言:“终生让路,不失尺寸”。
轻信轻发,听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厉,责善之大戒也。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大巧若拙,大拙若巧;至诚至敬,天人感应,敬至无求,同至无分。)
怒,宜实力消融。过,要细心检点。
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精细者,无苛察之心。光明者,无浅露之病。
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足恭伪态,礼之贼也。苛察歧疑,智之贼也。
白香山诗云:“我有一言君记取,世间自取苦人多”。
刘念台云:“学者遇事不能应,终是此心受病处,只炼心法更无炼事法。炼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无一事而已。无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静工夫得力处。”
遇事只一昧镇定从容,虽纷若乱丝,终当就绪。待人无半毫矫伪欺诈,纵狡如山鬼,亦自献诚。
喜闻人过,不若喜闻己过。乐道己善,何如乐道人善?
德盛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从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己性不可任,当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人性不可拂,当用顺法调之,其道在一“恕”字。
凡为外所胜者,皆内不足。凡为邪所夺者,皆正不足。(清净为天下正,静定涵养心性,集纳天地正气,乃不失魂落魄)
今人见人敬慢,惟利丧德,辄生喜愠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面谀之词,有识者,未必悦心。背后之议,受憾者,常若刻骨。
先哲云:“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此中有无穷意味,亦有无限受用。”。
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行己恭。责躬厚。接众和。立心正。进道勇。择友以求益。改过以全身。
刘直齐云:“存心养性,须要耐烦,耐苦,耐惊,耐怕,方得纯熟。”
敬守此心则心定。俭抑其气则气平。
人性褊急,则气盛;气盛,则心粗;心粗,则神昏;乖舛谬戾,何胜言哉。
步步占先者,必有人以挤之。事事争胜者,必有人以挫之。(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容;俭,故能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 披褐怀玉,韬光养晦,适时而用,伺机而动。)
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离贪嫉者,能净心中贪欲云翳,犹如夜月,众星围绕。”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佛陀遗教)
身、语、意业不造恶,不恼世间诸有情。正念欢知欲境空,无益之苦当远离。
《菜根谭》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永觉弘禅师广录》云:“余行年七十有一阅世久矣!古来未有之事,而今有之;生平未信之事,而今信之;深知贪、瞋、痴三毒,其变无涯,其祸亦无涯;虽至于伏尸万里、流血成川,其心犹未已也。其始,则一念之差而已!吾人可不思防微杜渐,痛惩而力反之哉?不然,荧荧弗熄,卒燎原野,涓涓莫遏,终变桑田;虽欲救之,而噬脐无及矣!”
又云:多贪进者,必取辱;过侈者,必招非。
又云:盖为内检其心,必先外束其身;未有身既放逸,而心能静一者也。
恭以与人,何往非利?傲而恃气,触途难安。
大言必自招尤,小心终是寡过。
智者达观三世,念念知非;愚人只重目前,憧憧造恶。
世出世事,莫不成于慈忍,败于忿躁。故君子以慈育德,以忍养情。德育,天地万物皆归我春风和气之中;情养、乖戾妖孽皆消于光天化日之下;然后以之自成,则为净满自尊;以之成物,则为慈力悲仰。仅一念瞋起,百万不过积恚所招;世局土崩,皆无远虑所致;士生斯世,宜何如努力以障狂澜也。
不见己短,愚也;见而护,愚之愚也。不见人长,恶也,见而掩,恶之恶也。
小人以己之过为人之过,每怨天尤人,君子以人之过为己之过,每反躬而责己。夫不谓人过,谓己过,有四观焉。眼见恶色耳闻恶声等,皆自业所感,非关他事故。恶境纷纷,皆唯识所现,虚幻不实故。众生烦恼无量,应度应断,已分事故。众生修恶即写性恶,众生性恶即已性恶故。法性本常住,云何分正像。正像之分,全在人耳。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观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林则徐语)
(嘱寄)吾望公甚高,勿自卑。甚远,勿自近。甚广,勿自狭。甚大,勿自小。甚尊,勿自亵。甚重,勿自轻。甚稳,勿自浮。甚密,勿自疏。甚微,勿自陋。甚妙,勿自缠。圣贤自期谓之高。无数尘劫谓之远。偏周刹海谓之广。超权越小谓之大。不染名利谓之尊。不轻去就谓之重。始终一致谓之稳。精察力行谓之密。穷理尽性谓之微。开佛知见谓之妙。
人情应酬可省则省,不必迁就勉强敷衍。
古诗云:“我见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生死事大,觉悟紧要。
吕新吾云:“愧之,则小人可使为君子。激之,则君子可使为小人。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机。”
《华严经》云:“尔时金刚藏菩萨告解脱月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已修初地,欲入第二地当起十种深心。所谓正直心,柔轻心,堪能心,调伏心,寂静心,纯善心,不杂心,天顾恋心,广心,大心。菩萨以此十心,得入第二离垢地。”
耕云先生说:“内心安适,俯仰无愧,从一天到一年,从一年到一生,都能够俯仰无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实,秒秒感受安详,活在至真、至善、至美当中,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华严经》云:“以智慧习心。”“修治清净,不从他教自觉悟。”
《菜根谭》云:“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当以事后之悔悟 ,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灵泉宗一禅师诗云:“美玉藏顽石,莲花出淤泥。须生烦恼处,悟得即菩提。”(烦恼即是菩提,放下当即明净。)
翠岩禅师云:“处众处独,宜韬宜晦。若哑若聋,如痴如醉。埋光埋名,养智养慧。随动随静,忘内忘外。”
何谓至行?曰:平直而圆融;何谓至人?曰:小心至无心。
世无难事握根本,顺逆毁誉看胸襟,舍得之中见智慧,静定之中体本真。
有才而空心,斯为大才;有智而谦下,斯为大智;有仁而克己,斯为大仁;有德而静笃,斯为大德;有勇而气定,斯为大勇;有道而无我,斯为大圣。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嗔恨是最坏的执著,愚迷是最难脱逃的网,偏见是最难卸除的枷锁,自我是最难识破的蜗,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引用佛说)--欲火中烧,自寻烦恼;情爱伤痛,知舍能得;私我拜金,执迷难悟;毒恶妄作,自食其果。
贪嗔痴念如三只毒箭,箭箭穿心;物情生欲如三把炽火,股股焚真。外破诸相,内除执心,拔箭毁靶,息火明真,复性返本,超脱生死。
“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无欲无求而平等大爱则元真大道垂爱,不为世福而觉己觉人则妙谛天福自来。为众最乐,为善最福,为简最贵,为朴最真。
自低谦和而宁静深远;平凡处世而脱俗不染;觉己觉人而尽心随缘,这是质朴而真实的人生,也是厚重而光辉的人生。
世间一切:利者害之根,喜者悲之依,盛者衰之始,福者祸之基。体悟大道,明心见性,超越世间,归返本源:无及无不及,世间万事息。至乐自性足,妙道中生。
增一分享乐,减一分福泽。膨一分自我,近一分邪魔。
息一分妄念,得一分清净。少一分物欲,多一分灵明。
让一分利益,添一分气度。去一分我执,得一分智慧。
除一分陈见,宽一分天地。舍一分漏习,获一分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