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活血通络治结节性红斑

(2022-04-14 07:41:38)

摘自2022-4-13中国中医药报
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梁凤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殷春萍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结节性红斑是多发生于小腿部位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该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病变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属中医“湿毒流注”“瓜藤缠”等范畴。
病因病机
结节性红斑损害多在小腿伸侧或屈侧以及大腿,有时上肢及臀部也可发生。一般发病前有畏寒、发热、咽痛、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典型皮损为鲜红色结节,疏散分布,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皮肤,有自觉痛或触痛,多个结节可融合。结节约经2~3周颜色变暗红,逐渐可以消退,一般不破溃。常在工作劳累,妇女行经或感冒后复发。
该病病因复杂,西医认为与病毒、细菌、真菌感染或药物反应有关,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损伤血管壁引发的血管炎症反应。中医认为其发病不外内蕴湿热,外感风邪,湿热风邪蕴蒸于肌肤,阻结于络脉,以致局部气血瘀滞而引发。
辨证治疗
结节性红斑湿热蕴结型症见局部红斑结节,色鲜红,肿胀疼痛,或伴关节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气血瘀滞型症见局部皮损呈暗红色,结节肿块较大,有明显压痛或自觉痛,舌质暗有瘀血斑点,脉象弦或弦涩;痰湿阻络型症见局部结节肿胀、酸痛,皮色不变或淡红,数目较少,伴四肢厥冷,或遇冬季复发,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沉弦而滑。
治法:清热散结,活血通络。
主穴:风市、血海、委中(放血)、足三里、阴陵泉、下巨虚、三阴交、悬钟、丘墟。
操作:每日针刺1次,以上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留针20~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方义:风市、血海活血祛风通络;足三里、阴陵泉、下巨虚健脾利湿散结;三阴交具有通经行痛、清血生血、凉血固血之功;委中清血,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瘲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出血立愈;悬钟、丘墟清泻肝胆之邪热。
典型医案
案一
王某,女,52岁,2014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双小腿多发红色结节,压之疼痛10天。患者双小腿起红色斑片状蚕豆大小结节,压之疼痛,局部皮温略高。曾至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结节性红斑”,予抗病毒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治于李延芳,希望采用针灸治疗。现其双下肢膝以下散在红色斑丘疹,色鲜红,压之疼痛,不褪色,皮温高,双下肢无水肿。自觉行走时双腿沉紧感,按之无浮肿,舌质红,苔白厚,脉弦。
诊断:结节性红斑(湿热瘀阻型)。
治法:袪风清热利湿。
取穴:风市、血海、委中、合阳、承山、足三里、阴陵泉、下巨墟、三阴交、悬钟、丘墟。
治疗2次患者红斑颜色变暗,未再有新发红斑,疼痛亦减轻。继续治疗6次,诸症痊愈。
案二
王某某,女,26岁,2013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双下肢酸痛,红斑一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酸痛,伴红斑,无痒感,曾在西安某医院接受治疗,确诊为“结节性红斑”。于7月16日回邯郸,在某医院皮肤科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求治于李延芳。查双下肢前外侧、后侧皮肤有散在红斑,结节部位硬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结节性红斑(湿热蕴结型)。
治则:清热散结,活血通络。
取穴:秩边、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两组穴位交替选用,用泻法,其中委中穴点刺放血。治疗5次红斑消退大半,治疗10次痊愈。
按 结节性红斑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与湿热有关,湿热内炽,阻碍血行,血瘀日久发于外则成红斑,且热痛,故治疗应以祛风清热、健脾利湿为法,使湿热袪、气血通则病自愈。针刺治疗多用泻法,治疗简便、见效快。

中西治结节性红斑【草根一生】

 活血通络治结节性红斑 (2015-11-28 10:01:06)[编辑][删除]
 

结节性红斑是由于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

与中医“湿毒流注”、“瓜藤缠”相类似。《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湿毒流注、附瓜藤缠记载:“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本病多因蕴湿,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或因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致气血运行不畅而


类证鉴别

1 硬红斑:起病缓慢,皮损为暗红色、核桃大小之结节,质较硬,可破溃形成溃疡,感疼痛,分布:以小腿曲侧为主。部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 结节性血管炎:多发于中、老年妇女。皮损为大小不一的散在皮下结节,多不破溃,病程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小腿屈侧,分布不对称。


辨证施治

1.湿热证

主症:皮损灼热红肿,病起急骤,有头痛、咽痛、纳差、微热及关节疼痛、口渴、便干溺黄;

舌脉:舌质微红,苔黄腻,脉滑微数。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通络。

方药:紫草根,茜草根各10克,白茅根15克,忍冬藤30克,黄柏,防已各10克,鸡血藤,赤芍各15克,红花6克,木瓜12克,伸筋草15克。外用化毒散软膏、芙蓉膏。

方解: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活血凉血;忍冬藤、黄柏、防己清湿热散结;鸡血藤、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木瓜、伸筋草除湿通络。热盛发热者,加生石膏;关节疼重者,加秦艽、豨莶草;咽痛者,加元参、山豆根;热盛伤阴者,加沙参、石斛;结节坚硬,久不消退者,加土贝母、夏枯草。

2.寒湿证

主症:结节反复发作,经久不消,关节疼痛遇寒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缓。

治法:健脾燥湿,疏风散寒

方药:炒苍、白术,茯苓各10克、炒生薏仁15克,桂枝6克,秦艽15克,木瓜,独活各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0克。

方解:方中炒苍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燥湿;桂枝、秦艽、木瓜、独活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鸡血藤、当归活血止痛。外敷紫色消肿膏、消化膏或如意金黄散、紫色消肿粉等量以红糖水调敷。

中成药:大黄蟅虫丸 3克,一日2次。二妙丸 6克,一日2次。


按:本病湿热证较为多见,尤以湿热毒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治以清热凉血、利湿解毒、通络止痛为基本大法。尤其应重视对皮损辨证,即辨证应以皮肤结节为主,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结节红斑色鲜红属阳,色淡红或紫黯属阴。阳斑色鲜红、灼热疼痛、红斑隆起者多为血热内蕴;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结节色红疼痛,关节沉重酸痛,下肢微肿者多为湿热下注;结节紫滞、遇寒加重,伴关节刺痛,入夜尤甚者,属气滞血瘀。

 

本病的治疗应以“湿热毒瘀”为主线,同时应意识到,本病主病在血,气滞血瘀贯穿始终,血瘀而致湿聚,湿蕴而致热郁,故治疗中不忘活血通络。可选用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苏木之属活血祛瘀、通调血脉;若血虚而滞者,则用鸡血藤、益母草补血行血而活络;若瘀滞明显者加三棱、莪术;若患病久,宿瘀阻络,可加土鳖虫、水蛭、蜈蚣等搜剔通络。

西医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可选用10%鱼石脂软膏包敷等。

系统药物治疗:

1.尽可能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如有感染灶时抗感染治疗。

2.非甾体抗炎药:如口服吲朵美辛25毫克,每日3次。亦可选用水杨酸钠、阿司匹林等药物。

3. 5%~10%碘化钾溶液:口服10毫升,每日3次。

4.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亦有一定疗效。

5.皮损广泛病情较重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醋酸泼尼松,一般为每天30~60毫克,分3次口服,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停药。

6.口服雷公藤总甙片10毫克,每天2~3次。

   【验案追踪】妇女全身性红斑
  
    那妇女手臂皮肤上有一个一个豆大的红斑,并说全身都是,起头已有一年多了。
    我说你这个病可以试试。四诊:脉弦、略数,舌质淡、略胖,眠差,情绪不佳、饮食二便基本正常。开方二付,组成大约是:桂枝、白芍、麻黄、附子、细辛、黄芪、白术、荆芥、防风、蝉退、乌蛇(具体药量我记不清了)。
    师兄,你这方子太玄,反传统,我没有看见治皮肤病这样开方的,我也有不少治皮肤病的方子,也看过我老师治皮肤病,却都是从养血活血、疏风散结、清热除湿的方面来治,大忌辛热,你这方子又辛又热,道理是什么?能治好她的病么?
    我解释说:皮肤病病在表,有湿热、风热、风燥、风湿等类型,但根子还是营卫虚弱和不调,营不足难以养肌肤,卫不足难以抗外邪,营卫不和则邪不能透出。根子的根子却是表气不足,若不助表,过于疏风、除湿、清热则益耗表伤表,益血解毒效果也有限。本方是桂枝汤、麻附辛汤、玉屏风散加减组成,桂枝汤加强和调和营卫;麻附辛汤从少阴太阳、从里到表驱寒除湿、解郁、通表、强卫;玉屏风散加蝉退助卫气而固表;乌蛇驱风除湿止痒。如此则气血里外通达,肌肤得养而表病自除。两天后的下午,妇女已好了一大半,刚才又来拿了两付中药。

结节性红斑是由于真皮脉管和脂膜炎症所引起的结节性皮肤病,常侵犯下肢伸侧,为对称性鲜红色结节性损害,压痛明显。春秋多见,好发于青年女性。

本病与中医学文献中所记载的“湿毒流注”、“瓜藤缠”相类似。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湿毒流注、附瓜藤缠记载:“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结核数枚,日久肿痛。”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有蕴湿,郁久化热,湿热下注,凝滞血脉,经络阻隔;或因脾虚湿盛,阳气不足,腠理不固,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流注经络,致使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的病因仍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常由感染、药物等引起,也有自身免疫病或其它原因不明的疾病过程中发生,有些恶性肿瘤、白血病也可发生。

主要症状

1.发病年龄:好发于青年女性。

2.部位及分布:发生于小腿伸侧,散在对称分布。

3.皮损特点:皮损为鲜红色圆形或椭圆形结节,花生米至樱桃大小,可稍高出皮面,境界不清,数目几个至几十个。结节不破溃。愈后不留瘢痕和萎缩。

4.自觉症状:皮损处疼痛和压痛。发疹前或发疹时常有发热、头痛、咽喉部疼痛,全身不适,乏力及关节痛等。

5.病程:多见于春秋季节。具自限性,一般3~6周左右,但易复发。

6.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可轻度增高,血沉可中度增快、抗链“O”可升高。

诊断要点

好发人群(青年女性)+部位(双下肢伸侧)+典型皮疹(对称性疼痛性结节)+病程(自限性,易复发)。

类证鉴别

1 硬红斑:起病缓慢,皮损为暗红色、核桃大小之结节,质较硬,可破溃形成溃疡,感疼痛,分布:以小腿曲侧为主。部分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 结节性血管炎:多发于中、老年妇女。皮损为大小不一的散在皮下结节,多不破溃,病程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小腿屈侧,分布不对称。

中医治疗

辨证施治

1.湿热证

主症:皮损灼热红肿,病起急骤,有头痛、咽痛、纳差、微热及关节疼痛、口渴、大便干、小便黄;

舌脉:舌质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治法:清利湿热,活血通络。

方药:紫草根10克,茜草根10克,白茅根15克,忍冬藤30克,黄柏10克,防已10克,鸡血藤15克,赤芍15克,红花6克,木瓜12克,伸筋草15克。

方解及加减:紫草根、茜草根、白茅根活血凉血;忍冬藤、黄柏、防己清湿热散结;鸡血藤、赤芍、红花活血化瘀;木瓜、伸筋草除湿通络。热盛发热者,加生石膏;关节疼重者,加秦艽、豨莶草;咽痛者,加元参、山豆根;热盛伤阴者,加沙参石斛;结节坚硬,久不消退者,加土贝母、夏枯草。

2.寒湿证

主症:结节反复发作,经久不消,关节疼痛遇寒加重;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或腻,脉沉迟或缓。

治法:健脾燥湿,疏风散寒

方药:炒苍、白术各10克,茯苓10克、炒生薏仁15克,桂枝6克,秦艽15克,木瓜10克,独活10克,鸡血藤15克,当归10克。

方解:方中炒苍白术、茯苓、炒薏苡仁健脾燥湿;桂枝、秦艽、木瓜、独活温经散寒、通络止痛;鸡血藤、当归活血止痛。

中成药大黄虫丸 3克,一日2次。二妙丸 6克,一日2次。

外治法:

1. 湿热证:外用化毒散软膏、芙蓉膏。

2. 寒湿证:外敷紫色消肿膏、消化膏或如意金黄散、紫色消肿粉等量以红糖水调敷。

西医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可选用10%鱼石脂软膏包敷等。

系统药物治疗:

1.尽可能寻找病因,对因治疗,如有感染灶时抗感染治疗。

2.非甾体抗炎药:如口服吲朵美辛25毫克,每日3次。亦可选用水杨酸钠、阿司匹林等药物。

3. 5%~10%碘化钾溶液:口服10毫升,每日3次。

4.口服柳氮磺胺吡啶亦有一定疗效。

5.皮损广泛病情较重者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醋酸泼尼松,一般为每天30~60毫克,分3次口服,以后根据病情逐渐减量至停药。

6.口服雷公藤总甙片10毫克,每天2~3次。

笔者认为,本病在临床中以湿热证较为多见,其中尤以湿热毒瘀是本病的病机关键,治疗应以清热凉血、利湿解毒、通络止痛为基本大法。尤其应重视对皮损辨证,即辨证应以皮肤结节为主,同时结合全身证候、舌脉综合分析。结节红斑色鲜红属阳,色淡红或紫黯属阴。阳斑色鲜红、灼热疼痛、红斑隆起者多为血热内蕴;治疗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结节色红疼痛,关节沉重酸痛,下肢微肿者多为湿热下注;结节紫滞、遇寒加重,伴关节刺痛,入夜尤甚者,属气滞血瘀。

本病的治疗应以“湿热毒瘀”为主线,同时应意识到,本病主病在血,气滞血瘀贯穿始终,血瘀而致湿聚,湿蕴而致热郁,故治疗中不忘活血通络。临床可选用赤芍、牡丹皮、桃仁、红花、苏木之属活血祛瘀、通调血脉;若血虚而滞者,则用鸡血藤、益母草补血行血而活络;若瘀滞明显者加三棱莪术;若患病久,宿瘀阻络,可加土鳖虫水蛭蜈蚣等搜剔通络。在本病的防护方面,发作期间应减少活动,适当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水肿。

时间:2022-04-13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4版  作者:周海平 梁凤霞 殷春萍

结节性红斑是多发生于小腿部位的一种急性炎症性结节性皮肤病。该病好发于青年女性,病变位于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属中医“湿毒流注”“瓜藤缠”等范畴。

病因病机

结节性红斑损害多在小腿伸侧或屈侧以及大腿,有时上肢及臀部也可发生。一般发病前有畏寒、发热、咽痛、头痛、乏力、关节和肌肉疼痛等症状。典型皮损为鲜红色结节,疏散分布,大小不一,呈圆形或椭圆形,高出皮肤,有自觉痛或触痛,多个结节可融合。结节约经2~3周颜色变暗红,逐渐可以消退,一般不破溃。常在工作劳累,妇女行经或感冒后复发。

该病病因复杂,西医认为与病毒、细菌、真菌感染或药物反应有关,可能是免疫复合物沉积并损伤血管壁引发的血管炎症反应。中医认为其发病不外内蕴湿热,外感风邪,湿热风邪蕴蒸于肌肤,阻结于络脉,以致局部气血瘀滞而引发。

辨证治疗

结节性红斑湿热蕴结型症见局部红斑结节,色鲜红,肿胀疼痛,或伴关节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气血瘀滞型症见局部皮损呈暗红色,结节肿块较大,有明显压痛或自觉痛,舌质暗有瘀血斑点,脉象弦或弦涩;痰湿阻络型症见局部结节肿胀、酸痛,皮色不变或淡红,数目较少,伴四肢厥冷,或遇冬季复发,舌淡,苔白腻,脉沉迟或沉弦而滑。

治法:清热散结,活血通络。

主穴:风市、血海、委中(放血)、足三里、阴陵泉、下巨虚、三阴交、悬钟、丘墟。

操作:每日针刺1次,以上穴位分两组交替使用,留针20~30分钟。10天为一疗程。

方义:风市、血海活血祛风通络;足三里、阴陵泉、下巨虚健脾利湿散结;三阴交具有通经行痛、清血生血、凉血固血之功;委中清血,凡热病汗不出小便难、衄血不止、脊强反折、瘛瘲癫疾、足热厥逆、不得屈伸,取其经出血立愈;悬钟、丘墟清泻肝胆之邪热。

典型医案

案一

王某,女,52岁,2014年1月17日初诊。主诉:双小腿多发红色结节,压之疼痛10天。患者双小腿起红色斑片状蚕豆大小结节,压之疼痛,局部皮温略高。曾至某医院皮肤科诊为“结节性红斑”,予抗病毒治疗,未见明显好转,遂求治于李延芳,希望采用针灸治疗。现其双下肢膝以下散在红色斑丘疹,色鲜红,压之疼痛,不褪色,皮温高,双下肢无水肿。自觉行走时双腿沉紧感,按之无浮肿,舌质红,苔白厚,脉弦。

诊断:结节性红斑(湿热瘀阻型)。

治法:袪风清热利湿。

取穴:风市、血海、委中、合阳、承山、足三里、阴陵泉、下巨墟、三阴交、悬钟、丘墟。

治疗2次患者红斑颜色变暗,未再有新发红斑,疼痛亦减轻。继续治疗6次,诸症痊愈。

案二

王某某,女,26岁,2013年7月24日初诊。主诉:双下肢酸痛,红斑一月余。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酸痛,伴红斑,无痒感,曾在西安某医院接受治疗,确诊为“结节性红斑”。于7月16日回邯郸,在某医院皮肤科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求治于李延芳。查双下肢前外侧、后侧皮肤有散在红斑,结节部位硬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诊断:结节性红斑(湿热蕴结型)。

治则:清热散结,活血通络。

取穴:秩边、环跳、委中、承山。阳陵泉、阴陵泉、三阴交、太冲。两组穴位交替选用,用泻法,其中委中穴点刺放血。治疗5次红斑消退大半,治疗10次痊愈。

按结节性红斑多发于冬春季节,多与湿热有关,湿热内炽,阻碍血行,血瘀日久发于外则成红斑,且热痛,故治疗应以祛风清热、健脾利湿为法,使湿热袪、气血通则病自愈。针刺治疗多用泻法,治疗简便、见效快。(周海平 河北省邯郸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梁凤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殷春萍 河北省邯郸市中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