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柴胡汤治急腹症案辨析
(2022-03-29 14:00:39)摘自2022-3-18中国中医药报
徐文灿 河北省邢台市清河县王官庄中心卫生院
“大柴胡汤”作为《伤寒论》中的经典代表方之一,其临床应用非常广泛,今就其在急腹症中的应用列举一二。
相关条文及方解
《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涉及大柴胡汤的条文:
《伤寒论》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伤寒论》136条: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论》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三两、芍药三两、半夏(洗)半升、生姜五两、枳实(灸)四枚、大黄二两。
方解:大柴胡汤是由小柴胡汤转化而来,为小柴胡去除甘草、人参等补益之品;加上芍药、大黄、枳实等加大攻里之效。相比小柴胡汤单纯的少阳证的表现,大柴胡汤里实证更明显。小柴胡证属少阳病,而大柴胡证属少阳阳明合病。大柴胡汤所适应证为烦、呕、急、痛等半表半里的实证、热证。
临证应用举例
案一:大柴胡合桃核承气汤治疗腹痛定时发作
患者,男,33岁,腹痛三天就诊。三天前凌晨2:30突发腹痛,排除结石、阑尾炎、胃穿孔,医生给予654-2和健胃药,不料第二天、第三天凌晨2:30分依然疼痛,发作时胃痛汗出,背痛,双下肢痛,2月18日来诊,刻下:口干喜饮,二便可,胃脘部压痛,脐周压痛,麦氏点压痛,反跳痛,脉弦紧。超声、血细胞检查无异常。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半夏15g,大黄6g,赤芍12g,枳实10g,生姜3片,大枣10g,桂枝10g,桃仁10g,炙甘草10g,芒硝3g。1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患者次日上午复诊,诉服药后疼痛未再发作,随访痊愈。
按 该患者每日定时发作腹痛,颇有“往来寒热”之意,为正邪交争所致,刻下口干喜饮是为里热,脉弦紧为实证,疼痛位置相对固定考虑有血瘀,故用大柴胡汤合桃核承气汤,患者服1剂后即愈。
案二: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治疗胆结石
患者,男,28岁,因自幼患小儿麻痹活动不便,故形体肥胖,达100余公斤,突发腹痛伴有呕吐,医院超声检查:胆囊结石。因为体胖,活动不便,难以手术,故欲服用中药保守治疗。刻下:剧烈腹痛,胁痛伴有冷汗出,频频呕吐,口干、欲饮、大便干、脐上压痛、脉弦紧,舌质暗。
处方:柴胡15g,黄芩12g,姜半夏12g,生大黄5g,赤芍15g,枳实10g,大枣10g,生姜5片,桂枝12g,茯苓15g,丹皮12g,桃仁10g,鸡内金15g。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患者服药后呕吐一次,随后疼痛止,随访半年未再发作。
按 胆囊结石为常见病,该患者因自身原因无法手术,就诊时根据其刻下表现,六经辨证为少阳阳明夹瘀,治以和、下、消法。方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加减。
大柴胡汤作为经方,在临床应用频率颇高,尤其现在人们活动量偏少,过食肥甘厚味,致人体多成痰瘀体质。临床见有频频欲呕、郁郁而烦、胸胁满痛者,皆可随症加减用之。
周天寒治疗急腹症验案三则
摘自2023-6-5中国中医药报
刘驯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周天寒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临床融中西医理于一炉,善于因病施治,选药组方,独出新意,尤能化裁古方,折衷至当,因而屡起沉疴,深受患者及同道好评。组方以药味精简,组方缜密,法度严谨,方证浑然一体,疗效可靠为特点。笔者有幸跟随周天寒学习,现整理其治疗急腹症临床医案三则,以飨同道。
医案一:急性胆囊炎案
蔡某某,女,42岁, 1975年4月16日初诊。素有上腹部疼痛史,多在夜间发作,劳累或吃油腻食物诱发。曾多次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建议手术治疗,因畏惧开刀,未同意手术。此次发生在饱餐之后,初在右上腹绞痛,此后整个上腹部胀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背,持续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吐出食物残渣,大便3天未解,尿黄赤短少。前医诊断为肝胆湿热,以清热利胆为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未效,故此就诊。检查见右上腹有明显触痛,可扪及梨形大小的块物, 有反跳痛,轻度肌紧张。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85%。脉弦数有力,舌质红,苔黄微腻。
诊断:(热郁肝胆,通降失调型)便秘(西医称为急性胆囊炎)。
治则:泻热通腑,疏肝利胆。
小承气汤加味:大黄15g,枳实12g,厚朴12g,柴胡30g,延胡索10g,金钱草30g,郁金15g。两剂症减,守上方8剂而愈,后以柴胡四逆散加味调理善后。迄今随访亦未再发。
按 本例患者右上腹胀痛,拒按,大便不解,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说明是热结而非寒凝,是气滞而非血瘀,病机总为“不通”所致,故治疗总宜掌握好一个“通”字。“通”是广义的,温中散寒,使寒凝散则气行,是“通”;通里攻下,使传化有常,是“通”,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是“通”;通经活血,使血液流畅,是“通”;消食导滞,使运化有常,也是“通”。本例患者虽病在胆,但因肝胆疏泄之令不行,以致肠道传化停顿,上下关格,出入废止,大便因而闭塞;滞塞不运则胀;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升降悖逆则呕。故治疗上除了要注意疏肝理气外,泻下通腑法也不可忽略。本案的治疗始终贯穿一个的“通”字,故能满意收效。
医案二:肠梗阻术后再梗阻案
周某某,男,27岁。1975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于5天前急于赶集,途中感觉腹胀腹痛,继而呕吐3次,当即在村医院诊治,未见好转,疼痛更剧,又呕吐3次,最后一次带血红色,故此急诊入院。诊断为“黏连性肠梗阻”。次日手术,按常规解除梗阻。术后3天未见排气排便。患者腹胀难受,阵阵剧痛,总计已有90余小时未排气排便,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故西医考虑可能“再梗阻”,准备二次手术,应患者要求,于是邀中医会诊。检查见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心烦躁扰,腹部胀满,痛而拒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诊断:(热结胃腑,传化失司型)便秘(西医称为肠梗阻术后再梗阻)。
治则:泄热通便,行气散结。
方药拟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5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18g(冲服),炒莱菔子24g,赤芍18g。服后半小时,肠鸣如雷,随即排气,1小时后连续泻大便3次,泻出粪便及蛔虫2条。泻后顿觉腹部舒适,升降恢复之征兆,继以养阴益胃善后。
按 升降出入乃人体运化之生机。《黄帝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患者腹胀腹痛达5天之久,虽经手术也未达全效,是气机升降出入受阻,以致胃肠气不行,传化停顿之故,即所谓“关格”之证。此等症候总当审证求因,泄腑通幽,以恢复运化,枢转气机为急务,以大承气汤加味泻热通腑而获效,免除了第二次手术之苦。
医案三:胆道蛔虫症案
胡某某,女,12 岁。1982年10月18日初诊。素有蛔虫病史,腹痛经常发作,时通时止。前两天突然腹痛剧烈,伴呕吐,经当地医院治疗,了无寸效,故急诊入院。西医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抗感染,解痉等治疗,效果不显,家属要求改用中药治疗,检查见患儿急性病痛苦面容,精神欠佳,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右胁下疼痛拒按,压痛明显,已3日未解大便,舌质深红,苔黄干,脉弦数有力。
诊断:(蛔热内结,升降失调型)蛔厥(西医称为胆道蛔虫症)。
治则:泻热通腑,安蛔止痛。
药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大黄12g,芒硝12g(冲服),灸甘草6g,乌梅12g,川楝子10g,黄连3g。2剂便通,泻下蛔虫十余条,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味善后。
按 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范畴,是因为肠内蛔虫窜入胆道发病,胆为六腑之一,助消化,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为病。本例患儿因虫热互结,虫不安位,上串胆道,致使胆气不利,腑气不通,传化失常,引起呕、痛、闭三大主症。“不通”是本报最基本的病机,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故以通下为主,佐以安蛔而获效。
摘自2023-6-5中国中医药报
刘驯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全国名中医周天寒是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教学及临床工作,临床融中西医理于一炉,善于因病施治,选药组方,独出新意,尤能化裁古方,折衷至当,因而屡起沉疴,深受患者及同道好评。组方以药味精简,组方缜密,法度严谨,方证浑然一体,疗效可靠为特点。笔者有幸跟随周天寒学习,现整理其治疗急腹症临床医案三则,以飨同道。
医案一:急性胆囊炎案
蔡某某,女,42岁, 1975年4月16日初诊。素有上腹部疼痛史,多在夜间发作,劳累或吃油腻食物诱发。曾多次诊断为“胆囊炎、胆石症”。建议手术治疗,因畏惧开刀,未同意手术。此次发生在饱餐之后,初在右上腹绞痛,此后整个上腹部胀痛,疼痛放射至右肩背,持续钝痛,伴有恶心呕吐,吐出食物残渣,大便3天未解,尿黄赤短少。前医诊断为肝胆湿热,以清热利胆为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未效,故此就诊。检查见右上腹有明显触痛,可扪及梨形大小的块物, 有反跳痛,轻度肌紧张。白细胞13.8×109/L,中性粒细胞85%。脉弦数有力,舌质红,苔黄微腻。
诊断:(热郁肝胆,通降失调型)便秘(西医称为急性胆囊炎)。
治则:泻热通腑,疏肝利胆。
小承气汤加味:大黄15g,枳实12g,厚朴12g,柴胡30g,延胡索10g,金钱草30g,郁金15g。两剂症减,守上方8剂而愈,后以柴胡四逆散加味调理善后。迄今随访亦未再发。
按 本例患者右上腹胀痛,拒按,大便不解,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说明是热结而非寒凝,是气滞而非血瘀,病机总为“不通”所致,故治疗总宜掌握好一个“通”字。“通”是广义的,温中散寒,使寒凝散则气行,是“通”;通里攻下,使传化有常,是“通”,疏肝理气,使气机通畅,是“通”;通经活血,使血液流畅,是“通”;消食导滞,使运化有常,也是“通”。本例患者虽病在胆,但因肝胆疏泄之令不行,以致肠道传化停顿,上下关格,出入废止,大便因而闭塞;滞塞不运则胀;气机郁滞,不通则痛;升降悖逆则呕。故治疗上除了要注意疏肝理气外,泻下通腑法也不可忽略。本案的治疗始终贯穿一个的“通”字,故能满意收效。
医案二:肠梗阻术后再梗阻案
周某某,男,27岁。1975年11月21日初诊。患者于5天前急于赶集,途中感觉腹胀腹痛,继而呕吐3次,当即在村医院诊治,未见好转,疼痛更剧,又呕吐3次,最后一次带血红色,故此急诊入院。诊断为“黏连性肠梗阻”。次日手术,按常规解除梗阻。术后3天未见排气排便。患者腹胀难受,阵阵剧痛,总计已有90余小时未排气排便,腹部可闻及气过水声,故西医考虑可能“再梗阻”,准备二次手术,应患者要求,于是邀中医会诊。检查见患者神志清楚,面色潮红,心烦躁扰,腹部胀满,痛而拒按,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诊断:(热结胃腑,传化失司型)便秘(西医称为肠梗阻术后再梗阻)。
治则:泄热通便,行气散结。
方药拟大承气汤加味:大黄15g,厚朴15g,枳实12g,芒硝18g(冲服),炒莱菔子24g,赤芍18g。服后半小时,肠鸣如雷,随即排气,1小时后连续泻大便3次,泻出粪便及蛔虫2条。泻后顿觉腹部舒适,升降恢复之征兆,继以养阴益胃善后。
按 升降出入乃人体运化之生机。《黄帝内经》云:“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患者腹胀腹痛达5天之久,虽经手术也未达全效,是气机升降出入受阻,以致胃肠气不行,传化停顿之故,即所谓“关格”之证。此等症候总当审证求因,泄腑通幽,以恢复运化,枢转气机为急务,以大承气汤加味泻热通腑而获效,免除了第二次手术之苦。
医案三:胆道蛔虫症案
胡某某,女,12 岁。1982年10月18日初诊。素有蛔虫病史,腹痛经常发作,时通时止。前两天突然腹痛剧烈,伴呕吐,经当地医院治疗,了无寸效,故急诊入院。西医检查诊断为“胆道蛔虫症”。经抗感染,解痉等治疗,效果不显,家属要求改用中药治疗,检查见患儿急性病痛苦面容,精神欠佳,神志清楚,检查合作,右胁下疼痛拒按,压痛明显,已3日未解大便,舌质深红,苔黄干,脉弦数有力。
诊断:(蛔热内结,升降失调型)蛔厥(西医称为胆道蛔虫症)。
治则:泻热通腑,安蛔止痛。
药用调胃承气汤加味:大黄12g,芒硝12g(冲服),灸甘草6g,乌梅12g,川楝子10g,黄连3g。2剂便通,泻下蛔虫十余条,后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味善后。
按 胆道蛔虫症属于中医“蛔厥”范畴,是因为肠内蛔虫窜入胆道发病,胆为六腑之一,助消化,以通降下行为顺,滞塞上逆为病。本例患儿因虫热互结,虫不安位,上串胆道,致使胆气不利,腑气不通,传化失常,引起呕、痛、闭三大主症。“不通”是本报最基本的病机,根据六腑以通为用的理论,故以通下为主,佐以安蛔而获效。
前一篇:调神一法解百郁
后一篇:防风通圣散(丸)新用之研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