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调神一法解百郁

(2022-03-29 08:40:30)

摘自2022-3-28中国中医药报
耿惠 河北工程大学 李利军 河北省邯郸华仁中医院 薛素芬 河北省邯郸市第六医院
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善哭,以及咽中如有异物梗塞、失眠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西医中的神经衰弱、精神抑郁症、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有以上表现者,可参照本病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郁证的发生主要与情志不舒、思虑过度、饮食不节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肝,可涉及心、脾、肾。基本病机是气机郁滞、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理性质初期多实,以气、血、湿、痰、火、食六郁邪实为主,久则由实转虚,终致心、脾、肝气血阴精亏损,成为虚证类型。临床上则虚实互见者较多见。主要证型及表现如下。
肝气郁结: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气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痰气郁结: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心脾两虚: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心阴亏虚: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针刺选穴经验方
治法:调神理气,疏肝解郁。以督脉及手足厥阴、手少阴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上星、印堂、头六针(位于头维穴后1寸和2寸,加上头维穴,两侧共六穴,称头六针,为李延芳经验用穴)、内关、神门、太冲。
配穴:肝气郁结加膻中、期门;气郁化火加行间、侠溪;痰气郁结加丰隆、廉泉;心脾两虚加心俞、脾俞;肝肾亏虚加肝俞、肾俞;咽部异物梗塞感明显者加天突;心阴亏虚加心俞、太溪。
操作:百会、内关、太冲用泻法,其他穴用平补平泻法。配穴按虚补实泻法操作。
方义: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百会、上星、印堂可调理脑神;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内关为心包经络穴,二穴可调理心神而安神定志,内关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可宽胸理气;太冲疏肝解郁;头六针为李延芳治疗郁证经验穴,可调理神志,清头明目。
典型医案
赵某某,女,42岁,2013年9月初诊。
主诉:精神抑郁,伴失眠纳呆,乏力一年。
现病史:患者诉一年前因家庭发生变故后出现精神抑郁伴失眠纳呆,乏力,喜独处,不与人交流,伴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经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刻下证见:神清,精神差,诉情绪不佳,易怒,失眠,纳呆,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
体格检查:神清,精神差,血压130/80mmHg,心率86次/分,腹部(-),双下肢不肿。神经系统检查(-)。
西医诊断:焦虑症。
中医诊断:郁证(肝气郁结)。
治疗:百会、上星、印堂、头六针、太阳、膻中、内关、神门、太冲。
上穴平补平泻,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针刺3次后,患者睡眠改善。加取:中脘、天枢(双)针5次后有饥饿感,饮食较前改善。针10次后诸证皆减。继续针灸10次,患者自觉良好,无不适感。
按 郁证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多数有反复发作倾向。患者内心自卑消极、顽固失眠,伴有多种身体不适现象,重者有脑功能阻滞、思维迟钝,常感到生不如死。中医认为其病因多由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所伤,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神失养、肾精亏虚、脏腑气血失调、元神失养等。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李延芳总结其临床50余年的经验,独创“调神法”,治疗顽固性失眠、抑郁症等,效果好、疗效快。

以情胜情调摄情志

 (2022-03-28 05:24:34)[编辑][删除]

摘自2022-3-18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又可概括为喜、怒、忧(悲)、思、恐(惊)“五志”,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正常情绪反应。情志变化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调节能力时,才会使人体机能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中医认为,七情失调是引起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又称“内伤七情”。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调摄情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在脏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在脏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在脏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上面这段话是说:五脏中的肝主管愤怒,因怒为肝志,肝与怒都属五行的“木”行,故愤怒能伤肝,而悲忧为肺志,与肺同属“金”行,可通过“金克木”的平衡机理制约愤怒。心主管喜悦,因喜为心志,心与喜都属“火”行,故大喜能伤心,而恐惧为肾志,与肾同属“水”行,可通过“水克火”的机理制约大喜。五脏中的脾主管思虑,因思为脾志,脾与思都属“土”行,故过思能伤脾,而愤怒为肝志,与肝同属“木”行,可通过“木克土”的机理制约过思。五脏中的肺主管忧悲,因忧悲为肺志,与肺都属“金”行,故忧悲能伤肺,而喜悦为心志,与心同属“火”行,可通过“火克金”的机理制约忧伤。五脏中的肾主管恐惧,恐为肾志,肾与恐都属“水”行,故恐惧能伤肾,而思虑为脾志,与脾同属“土”行,可通过“土克水”的机理制约恐惧。
这段文字通过五行理论阐述了五志与五脏的关系、五志过度伤脏的状况,以及调摄情志的方法。以下就讲讲五志过度伤害五脏的表现,及其以情胜情,以调情志的方法。
五志过度伤害五脏的表现
怒为肝志,愤怒伤肝
《黄帝内经》认为,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气逆于上,严重者气血会并走于上。过度愤怒可导致肝本身的问题,如轻者有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等不适,久之有月经不调或引起包块肿瘤等病证,重者有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亦可出现肝以外的其他脏器的状况,如肝气横逆乘脾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的“飧泄”病证。
喜为心志,大喜伤心
《黄帝内经》认为,喜为心志,喜则气缓,因此过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致使气的运行过于徐缓,进而无力推动血行,引起血的运行过度徐缓。轻者可表现为气血一过性的徐缓,出现身体发软、全身无力等不适;重者出现神散而不藏,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失眠,或嘻笑不休、癫狂疯癫等症状,更有甚者神散而不收,出现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思为脾志,过思伤脾
《黄帝内经》认为,思为脾志,思则气结,因此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由于脾居中央,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思则气结首先表现为脾胃气机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腹部饱胀等不适。此外,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进而引起脾气虚弱、心血亏损,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闷饱、肢体困乏、懒言少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悲忧为肺志,悲忧伤肺
《黄帝内经》认为,悲忧为肺志,悲忧则气消,因此过度悲忧会导致肺气的损伤。由于肺居上焦胸部,肺主气,过度悲忧可使上焦气滞,气郁化热,消灼肺气。一方面可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可表现为气短懒言、声低息微、神疲乏力、伤风感冒、咳嗽气喘等症状。
惊恐为肾志,惊恐伤肾
《黄帝内经》认为,惊与恐为肾志,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度恐惧会伤害肾,导致肾精下陷。既可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等精神症状,亦可出现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等病证。过度惊吓既伤肾又伤心,会使心肾之间的上下、水火平衡关系失调,气机紊乱。轻者可表现为一过性的气机紊乱,出现暂时的惊悸不安;重者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等病证,更有甚者气机紊乱,引起神志障碍,或导致神散不收,出现精神错乱,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以情胜情调节情志的方法
以情胜情调摄情志,是根据情志与五脏在五行之间生克相关的原理,用互相制约、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减少情志过极对身体的损害,达到养生的目的。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由于“悲胜怒”“悲则气消”,悲忧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哭泣不止、声泪俱下,对于消散郁结的愤怒情绪、减轻紧张的情绪、抑制兴奋的情绪,都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过度愤怒的调治。
因此,若患者有过度愤怒的不良情志,可以悲伤之事挫其锐气,则怒气多可得以抑制。张子和《儒门事亲》亦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由于“恐胜喜”“恐则气下”,恐惧可抑制过喜引起的心气涣散,对于大喜过旺、神情兴奋不适,甚至狂癫的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因此若有大喜过旺相关的异常情志表现或情志病证,可以采用恐惧情志来调治,如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恐吓的手段和方法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即属典型案例。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直至54岁才得以中举,于是喜极癫狂,不能自已。因其平素畏惧岳丈胡屠户之威,人们找来了胡屠户,岳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范进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了。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由于“怒胜思”“怒则气上”,愤怒以气之升发可宣散过思导致的脾气郁结,对于久思积虑不能自拔的不良情志乃至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因此若有长期思虑不解,致使情绪异常低沉或气结成疾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愤怒情志来调治。如用“污辱斯罔之言”,激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载郁病怒激案即为例证。书中载一王姓儒生,得了喜欢独居暗室而不能接近灯光的怪病,遍寻名医而屡治不效。家人请名医李健昂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并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从此得以痊愈。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由于“喜胜忧”“喜则气缓”,喜悦以气之缓和、舒畅可宣散过忧导致的愁结闭塞,分散集中于忧悲之事的注意力,宽解心怀,可使忧悲者振作精神。
因此对由于忧悲过度所致抑郁、低沉情绪变化或相关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喜悦情志来调治。《儒门事亲》记有一人因闻父死于贼,过度悲伤忧郁,心中结块痛不可忍。张子和认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疾病可愈,而喜可治悲,故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使病人畅怀大笑,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不药而愈。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由于“思胜恐”“思则气结”,思虑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对于恐惧不安的不良情志乃至由此引起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因此对由于恐惧所致情志变化或相关的病证,可以采用思虑情志来调治。可针对患者产生恐惧畏怯的原因,采取诱导的方式开启其思,帮助其逐渐摆脱恐惧畏怯的不良情志。《晋书•乐广传》所载“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即属典型案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回来后就生病了。乐广不解,回到家便详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致,朋友闻知后恐惧病就痊愈了。可见经过深思,将问题想明白,便可以调治恐惧情志及相关病证。
“惊弓之鸟”蕴含的中医道理
摘自2023-3-10中国中医药报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叫“惊弓之鸟”。
话说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个名叫更羸的神射手,历来箭无虚发。有一天,魏王带着更羸一起去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您信不信,我不用箭就可以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自然不信,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难道这更羸有特异功能?于是就回答说:“如果你做不到,可就犯了欺君之罪啊!”
更羸听了自信一笑,然后取出弓,但并不搭箭,只是用右手张弓拉弦,只听得“嘣”一声响,那只大雁在天上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直地掉了下来。“神了!神了!”看见这一幕的魏王吃惊不已,连连称赞,并好奇地问更羸是怎么做到的。更羸解释说:“我观察到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并且叫声悲惨,所以断定它刚刚受过箭伤。再加上它脱离雁群,孤单无助,内心十分惊恐,所以听见弓声就会昏死过去。”后来人们就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精神紧张。
在中医学理论中,怒、喜、思、悲、恐这些情绪都可引发疾病。“恐伤肾”“恐则气下”,所以人在极度害怕的时候,肾气会失去固摄,导致二便失禁;“惊则气乱”,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或突然受到惊吓,会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气机逆乱,产生心慌心悸、精神恍惚、紧张出汗的感觉,这在中医来看,就是因为“惊”使心神不安,干扰气血所致,甚至还会因过度惊恐而昏倒。(张明 马波)

益火消阴法治疗惊恐验案

  (2023-02-06 09:58:32)[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赵作伟

 

  宋某,男,26岁。主因惊恐、头昏3月余,于2012年10月31日首诊。患者3个月前因惊吓不敢睡觉,后想睡也睡不着,于是出现白天头昏、纳食减少、大便干燥、排出困难等。曾在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查见患者较瘦、神清、脉濡、指凉、舌淡、苔白厚腻、舌尖稍红等。诊为惊恐,属阳虚阴盛、痰蒙清窍、胆气虚弱等引起。

  诊断:惊恐(阳虚阴盛,痰湿蕴结)。

  治则:益火消阴、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汤合平胃散加减:制附子(先煎)30g,干姜15g,甘草8g,制半夏12g,茯苓12g,厚朴12g,丁香10g,砂仁10g,菖蒲10g,郁金10g,天麻10g,合欢皮20g,生姜30g。6剂,水煎服。

  方中大剂四逆汤大补元阳,益火消阴;平胃散和胃行气化湿;加丁香、砂仁芳香醒脾;加菖蒲、郁金、天麻解郁化痰;加合欢皮理气助眠。诸药协力应用,使阳气得复,痰湿得化,胆气旺盛,则诸症应除。

  11月7日二诊:纳食、睡眠好转,惊恐减轻。查见脉沉弦,手指凉,舌胖大,苔白灰厚。上方制附子加至40g(先煎1小时),制半夏、厚朴、菖蒲加至15g,茯苓加至20g,合欢皮加至30g,再加炒枣仁20g,6剂。

  11月20日三诊:药后饮食增加一倍,脉仍较弱。让其服附子理中丸半月,以巩固疗效。

  按:惊恐、害怕因于正气虚。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主要指阳气,扶阳理论认为“阳气虚弱就会发病”。患者舌淡、指凉提示阳气虚弱。阳虚阴必盛,阴属痰、属湿,痰湿盛,故见脉濡、苔厚腻;痰湿之邪蒙蔽清窍则头昏;痰湿蕴结中焦则纳呆食少;痰郁化火则舌尖红,阳不入阴则入睡困难。《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将其解释为“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此外,胆主决断的功能逆乱,难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胆气怯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著的影响。(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医院)

从中医理论阐释“胆战心惊”

  (2022-03-26 10:52:36)[编辑][删除]

摘自2022-3-25中国中医药报
马生昌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高坝镇中心卫生院
胆战心惊,语出元代郑光祖《刍梅香》:“见他时胆战心惊,把似你无人处休眠思梦想。”形容遇事害怕而出现心慌、心悸、发抖,六神无主,不知所措的样子。胆战为什么会心惊?在中医理论上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说起。
经脉循行方面
《灵枢•经脉》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循小指次指出其端。”《灵枢•经别》曰:“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灵枢•经别》曰:“足少阳之正……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
通过以上记载可以看出,足少阳胆经与手厥阴心包经在脉络、经别、经筋的行走路径上许多部位都有交互贯通,这使胆与心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胆与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原因就在于此。
生理方面
《灵枢•本输》说:“胆者,中精之府。”《难经•四十二难》说胆内“盛精汁三合”。是言胆有贮存胆汁的功能。胆汁是由肝的精气所化生,如《东医宝鉴》说:“肝之余气,溢入于胆,聚而成精。”
《素向•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人的精神活动虽然由心主管,但其他脏腑也参与,不同的脏腑所起的作用有所不同。心主宰人的精神思维活动,而胆主决断,亦与人的精神活动有关,也就是说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功能。《灵枢•经别》言“足少阳之筋……上走腋前廉,系于膺乳”,膺乳者,心之动气所聚之处,其与胆经经脉维系相联,所以胆经与心经气血相通,也就是说胆气通于心。心藏神,神之主在心;胆主决断,某些神志活动又决于胆。在神志方面,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这就说明胆的生理功能对于保证心的“君主”作用举足轻重,即心之“主神明”与胆之“中正”密切相关,只有胆气疏泄,精汁清净,气机调畅,心君才能更好地主血脉、主神明。
病理方面
心总司君火而位居于上;胆附于肝而与肾同源位居于下,其气以降为顺;生理上心之君火必得司降下焦,以温煦下元使肾水不寒,以维持阴平阳秘,使水火相济。胆同肝居于下而性近水,自然有赖于心火的温煦方能保证生理功能的正常,否则胆寒不温而精汁阴冷,必气逆不降而疏泄失调,病症丛生。若心火亢盛,则胆气随逆,致气机郁结而引发胁痛。另一方面,若邪犯胆腑,胆气上逆,会上扰心君,进而腑气不降,精汁污秽而变生湿浊,随气上逆而蒙蔽心窍,影响心主神明的功能。所以临床上常在利胆宁心治法中,配伍除湿化浊消痰的药物,往往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医学入门》曰:“心与胆相通,心病怔忡,宜温胆汤;胆病战栗、癫狂,宜补心。”指出胆的功能与心主神志的功能密切相关。临床上,胆病常见神思不宁,惊悸多梦,心烦咽干,甚至昏厥;胆气上扰心神,则见哭笑无常;心胆气虚,则虚烦少眠,遇事易惊。对于某些惊悸、虚烦、不寐等精神情志病证,从胆论治,常有卓效。
综上所述,胆战心惊一词,从中医理论中可以得到很好的阐释,主要体现在胆与心的经脉络属,生理功能与病理联系方面。临床常用的温胆汤,通过加减化裁,可以治疗很多神志疾病,这些理论对于指导中医临床具有重要意义。

以情胜情调摄情志

 (2022-03-28 05:24:34)[编辑][删除]

摘自2022-3-18中国中医药报
邓沂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情志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又可概括为喜、怒、忧(悲)、思、恐(惊)“五志”,是人体脏腑生理和精神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正常情绪反应。情志变化一般不会导致疾病,只有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和心理的适应调节能力时,才会使人体机能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导致疾病发生或加重。中医认为,七情失调是引起内伤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又称“内伤七情”。所以《黄帝内经》认为,调摄情志是中医养生的重要内容。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在脏为肝……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在脏为心……在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在脏为脾……在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在脏为肺……在志为忧,忧伤肺,喜胜忧;在脏为肾……在志为恐,恐伤肾,思胜恐。”
上面这段话是说:五脏中的肝主管愤怒,因怒为肝志,肝与怒都属五行的“木”行,故愤怒能伤肝,而悲忧为肺志,与肺同属“金”行,可通过“金克木”的平衡机理制约愤怒。心主管喜悦,因喜为心志,心与喜都属“火”行,故大喜能伤心,而恐惧为肾志,与肾同属“水”行,可通过“水克火”的机理制约大喜。五脏中的脾主管思虑,因思为脾志,脾与思都属“土”行,故过思能伤脾,而愤怒为肝志,与肝同属“木”行,可通过“木克土”的机理制约过思。五脏中的肺主管忧悲,因忧悲为肺志,与肺都属“金”行,故忧悲能伤肺,而喜悦为心志,与心同属“火”行,可通过“火克金”的机理制约忧伤。五脏中的肾主管恐惧,恐为肾志,肾与恐都属“水”行,故恐惧能伤肾,而思虑为脾志,与脾同属“土”行,可通过“土克水”的机理制约恐惧。
这段文字通过五行理论阐述了五志与五脏的关系、五志过度伤脏的状况,以及调摄情志的方法。以下就讲讲五志过度伤害五脏的表现,及其以情胜情,以调情志的方法。
五志过度伤害五脏的表现
怒为肝志,愤怒伤肝
《黄帝内经》认为,过度愤怒会导致肝气上逆,气血互为关联,相辅相成,气逆于上,严重者气血会并走于上。过度愤怒可导致肝本身的问题,如轻者有面红目赤、头胀头晕、耳鸣重听、胁肋胀痛、性情急躁等不适,久之有月经不调或引起包块肿瘤等病证,重者有呕血吐血或卒然昏厥;亦可出现肝以外的其他脏器的状况,如肝气横逆乘脾可出现腹痛、腹泻,以及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的“飧泄”病证。
喜为心志,大喜伤心
《黄帝内经》认为,喜为心志,喜则气缓,因此过喜会导致心气涣散,致使气的运行过于徐缓,进而无力推动血行,引起血的运行过度徐缓。轻者可表现为气血一过性的徐缓,出现身体发软、全身无力等不适;重者出现神散而不藏,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心神恍惚、神不守舍、健忘失眠,或嘻笑不休、癫狂疯癫等症状,更有甚者神散而不收,出现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思为脾志,过思伤脾
《黄帝内经》认为,思为脾志,思则气结,因此思虑过度会导致脾气郁结。由于脾居中央,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思则气结首先表现为脾胃气机失调,出现食欲不振、胃脘腹部饱胀等不适。此外,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化生不足,进而引起脾气虚弱、心血亏损,出现食欲不振、脘腹闷饱、肢体困乏、懒言少语、神疲健忘、失眠多梦等症状。
悲忧为肺志,悲忧伤肺
《黄帝内经》认为,悲忧为肺志,悲忧则气消,因此过度悲忧会导致肺气的损伤。由于肺居上焦胸部,肺主气,过度悲忧可使上焦气滞,气郁化热,消灼肺气。一方面可表现为意志消沉、悲观失望,另一方面可表现为气短懒言、声低息微、神疲乏力、伤风感冒、咳嗽气喘等症状。
惊恐为肾志,惊恐伤肾
《黄帝内经》认为,惊与恐为肾志,恐则气下,惊则气乱。过度恐惧会伤害肾,导致肾精下陷。既可出现惶惶不安、提心吊胆等精神症状,亦可出现二便失禁、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紊乱或白带增多等病证。过度惊吓既伤肾又伤心,会使心肾之间的上下、水火平衡关系失调,气机紊乱。轻者可表现为一过性的气机紊乱,出现暂时的惊悸不安;重者气机紊乱,气血失调,血不养心,出现心悸失眠、惊悸不安等病证,更有甚者气机紊乱,引起神志障碍,或导致神散不收,出现精神错乱,突然昏仆甚至死亡。
以情胜情调节情志的方法
以情胜情调摄情志,是根据情志与五脏在五行之间生克相关的原理,用互相制约、克制的情志来转移和干扰对机体有害的情志,减少情志过极对身体的损害,达到养生的目的。
怒伤肝者,以悲胜之
由于“悲胜怒”“悲则气消”,悲忧之事使人意志消沉、心灰意冷、哭泣不止、声泪俱下,对于消散郁结的愤怒情绪、减轻紧张的情绪、抑制兴奋的情绪,都有较好的作用,最适于过度愤怒的调治。
因此,若患者有过度愤怒的不良情志,可以悲伤之事挫其锐气,则怒气多可得以抑制。张子和《儒门事亲》亦指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
喜伤心者,以恐胜之
由于“恐胜喜”“恐则气下”,恐惧可抑制过喜引起的心气涣散,对于大喜过旺、神情兴奋不适,甚至狂癫的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因此若有大喜过旺相关的异常情志表现或情志病证,可以采用恐惧情志来调治,如以“祸起仓卒之言”或其他恐吓的手段和方法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即属典型案例。范进从20岁开始应试,直至54岁才得以中举,于是喜极癫狂,不能自已。因其平素畏惧岳丈胡屠户之威,人们找来了胡屠户,岳丈狠狠地打了他一个嘴巴,范进便神志清爽,不再疯癫了。
思伤脾者,以怒胜之
由于“怒胜思”“怒则气上”,愤怒以气之升发可宣散过思导致的脾气郁结,对于久思积虑不能自拔的不良情志乃至病证,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因此若有长期思虑不解,致使情绪异常低沉或气结成疾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愤怒情志来调治。如用“污辱斯罔之言”,激人盛怒以冲破郁思,使人重新改变心理状态。《四川医林人物》载郁病怒激案即为例证。书中载一王姓儒生,得了喜欢独居暗室而不能接近灯光的怪病,遍寻名医而屡治不效。家人请名医李健昂诊视。李氏诊毕,并不处方,却索取王生昔日之文,乱其句读,并高声朗诵。王叱问“读者谁人”?李则声音更高。王气愤至极,忘记了畏明的习惯,跑出来夺过文章,就灯而坐,并指责李氏:“你不解句读,为何在此高声嘶闹?”儒生一怒之后,郁闷得泄,病从此得以痊愈。
忧伤肺者,以喜胜之
由于“喜胜忧”“喜则气缓”,喜悦以气之缓和、舒畅可宣散过忧导致的愁结闭塞,分散集中于忧悲之事的注意力,宽解心怀,可使忧悲者振作精神。
因此对由于忧悲过度所致抑郁、低沉情绪变化或相关的不适或病证,可以采用喜悦情志来调治。《儒门事亲》记有一人因闻父死于贼,过度悲伤忧郁,心中结块痛不可忍。张子和认为,忧则气结,喜则百脉舒和,疾病可愈,而喜可治悲,故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使病人畅怀大笑,一二日后心下块皆散,不药而愈。
恐伤肾者,以思胜之
由于“思胜恐”“思则气结”,思虑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对于恐惧不安的不良情志乃至由此引起的病证,都有一定的调治作用。
因此对由于恐惧所致情志变化或相关的病证,可以采用思虑情志来调治。可针对患者产生恐惧畏怯的原因,采取诱导的方式开启其思,帮助其逐渐摆脱恐惧畏怯的不良情志。《晋书•乐广传》所载“杯弓蛇影”的成语故事即属典型案例。晋朝河南人乐广十分好客,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家里,十分奇怪,就去拜会他,朋友说上次在你家喝酒杯中有蛇,回来后就生病了。乐广不解,回到家便详查原因,原来是挂在墙上的角弓影子倒射在酒杯所致,朋友闻知后恐惧病就痊愈了。可见经过深思,将问题想明白,便可以调治恐惧情志及相关病证。
“惊弓之鸟”蕴含的中医道理
摘自2023-3-10中国中医药报
《战国策》中记载了一则非常有趣的故事,叫“惊弓之鸟”。
话说战国时期的魏国,有一个名叫更羸的神射手,历来箭无虚发。有一天,魏王带着更羸一起去郊外打猎,一只大雁从远处慢慢地飞来,边飞边鸣。更羸仔细看了看,指着大雁对魏王说:“大王,您信不信,我不用箭就可以把这只大雁射下来?”魏王自然不信,不用箭就能射下大雁,难道这更羸有特异功能?于是就回答说:“如果你做不到,可就犯了欺君之罪啊!”
更羸听了自信一笑,然后取出弓,但并不搭箭,只是用右手张弓拉弦,只听得“嘣”一声响,那只大雁在天上拍了两下翅膀,忽然从半空中直直地掉了下来。“神了!神了!”看见这一幕的魏王吃惊不已,连连称赞,并好奇地问更羸是怎么做到的。更羸解释说:“我观察到这只大雁飞得很慢,并且叫声悲惨,所以断定它刚刚受过箭伤。再加上它脱离雁群,孤单无助,内心十分惊恐,所以听见弓声就会昏死过去。”后来人们就用“惊弓之鸟”来形容受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精神紧张。
在中医学理论中,怒、喜、思、悲、恐这些情绪都可引发疾病。“恐伤肾”“恐则气下”,所以人在极度害怕的时候,肾气会失去固摄,导致二便失禁;“惊则气乱”,长期处于恐惧状态或突然受到惊吓,会使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而气机逆乱,产生心慌心悸、精神恍惚、紧张出汗的感觉,这在中医来看,就是因为“惊”使心神不安,干扰气血所致,甚至还会因过度惊恐而昏倒。(张明 马波)

益火消阴法治疗惊恐验案

    (2023-02-06 09:58:32)[编辑][删除]


时间:2019-08-21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赵作伟

 

  宋某,男,26岁。主因惊恐、头昏3月余,于2012年10月31日首诊。患者3个月前因惊吓不敢睡觉,后想睡也睡不着,于是出现白天头昏、纳食减少、大便干燥、排出困难等。曾在多家医院诊治无效。查见患者较瘦、神清、脉濡、指凉、舌淡、苔白厚腻、舌尖稍红等。诊为惊恐,属阳虚阴盛、痰蒙清窍、胆气虚弱等引起。

  诊断:惊恐(阳虚阴盛,痰湿蕴结)。

  治则:益火消阴、理气化痰。

  方药:四逆汤合平胃散加减:制附子(先煎)30g,干姜15g,甘草8g,制半夏12g,茯苓12g,厚朴12g,丁香10g,砂仁10g,菖蒲10g,郁金10g,天麻10g,合欢皮20g,生姜30g。6剂,水煎服。

  方中大剂四逆汤大补元阳,益火消阴;平胃散和胃行气化湿;加丁香、砂仁芳香醒脾;加菖蒲、郁金、天麻解郁化痰;加合欢皮理气助眠。诸药协力应用,使阳气得复,痰湿得化,胆气旺盛,则诸症应除。

  11月7日二诊:纳食、睡眠好转,惊恐减轻。查见脉沉弦,手指凉,舌胖大,苔白灰厚。上方制附子加至40g(先煎1小时),制半夏、厚朴、菖蒲加至15g,茯苓加至20g,合欢皮加至30g,再加炒枣仁20g,6剂。

  11月20日三诊:药后饮食增加一倍,脉仍较弱。让其服附子理中丸半月,以巩固疗效。

  按:惊恐、害怕因于正气虚。正如《内经》所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主要指阳气,扶阳理论认为“阳气虚弱就会发病”。患者舌淡、指凉提示阳气虚弱。阳虚阴必盛,阴属痰、属湿,痰湿盛,故见脉濡、苔厚腻;痰湿之邪蒙蔽清窍则头昏;痰湿蕴结中焦则纳呆食少;痰郁化火则舌尖红,阳不入阴则入睡困难。《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中医名词术语选释》将其解释为“所谓‘中正’,意含不偏不倚。”此外,胆主决断的功能逆乱,难以维持和控制人体气血的正常运行、促进脏腑功能相互协调。胆气怯者,可因惊恐致病;胆气壮者,可以不受显著的影响。(赵作伟 山西省绛县中医医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