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风通圣散(丸)新用之研讨
(2022-03-30 04:07:54)
文/夏桂成
防风通圣散(丸),是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河涧创制的一首表里双解名方,为寒凉派的代表方剂,颇为临床医师所重视。近年来已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各科,尤其是皮肤科、妇科几乎是常用方剂。随着药理分析、实验研究的深入,今人新用,已大大拓宽了使用范围,使传统方药焕发异彩。撰者愿就此方之临床新用作一探讨,不当之处,请海内同仁指正。
组方意义,药理分析
防风通圣(丸),来源于刘河涧(即刘完素)的《宣明论方》,方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炒、白朮、山栀、大黄酒熏、芒硝后下各五钱(15克),石膏、黄芩、桔梗各一两(30克),甘草二两(60克),滑石三两(90克)为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如无麻黄或考虑不宜麻黄者,可以豆鼓或浮萍代之。
现代用法:上药为粗末,每次9克(约三钱)加生姜三片,水煎服。或作丸剂,称防风通圣丸,除滑石外,全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另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丸剂口服,一次2-3钱(6~9克),一日2~3次,或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的量增减。
从本方组成的药物表面上看,似有庞杂之感,不符合组方规范,方中药味偏多,作用互不一致,既有发表袪邪,又有泄热通便,既有辛温解表,又有苦寒凉中,既有袪邪治实证的作用,又有扶正补虚的意义,治表攻里、泄实扶正、清热凉中、辛温发表,融合于一炉,确有矛盾之处。但正由于药物庞杂,各有专司各有归经,归经不杂,作用虽然相反,相反相成,矛盾统一,宜其能治多种疾病也,此乃刘氏制方之高妙。
正如吴昆在《医方考》书中所说:“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翘、黄芩、又所以袪诸经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朮,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
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王泰林在《王旭高医书六种、退思集类方歌注》中進而阐明其广泛用途说:“此即凉膈散变法,去竹叶、白蜜,而加发表和气血药。荆、防、麻黄、薄荷,发汗而散热拨风,栀子、滑石、硝、黄,利便而降火行水,芩、桔、石膏清肺泻胃,川芎、归芍养血补肝,连翘散气聚血凝,甘、朮能补中燥湿,生姜通彻表里,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的确,本方以丸散剂者,在于扩大本方应用的范围,前人对组方意义的分析,为临床新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解读)
中医有句俗话,叫“有病没病,防风通圣”。这里所说的“防风通圣”即指防风通圣丸。意思是说,常服用些防风通圣丸,有病可以祛病,无病也可以健身。这实在是对防风通圣丸的赞美!细究起来,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防风通圣丸属于解表类中成药,出自金代名医刘完素的《宣明论方》,为表里双解的名方。它由防风、麻黄、芥穗、薄荷、大黄、芒硝、滑石、生栀子、黄芩、连翘、生石膏、桔梗、川芎、白芍、当归、白术、甘草等17味药物组成,功能主要是解表通里、清热解毒,主要用于感冒后出现的高热、怕冷、头痛、咽干、小便量少发黄、大便干等症状,以及风疹、湿疹等疾病。防风通圣丸组方中既有解表清热的药物,又有补气养血的药物,因此它外可祛入侵人体的邪气,内能激发人体生命功能,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防风通圣丸在临床上除了可用来治疗重症感冒、流行性感冒、猩红热、腮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外,还可以用于牛皮癣、荨麻疹、风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此外,防风通圣丸还可以降血脂,对中风、偏头痛和一些过敏性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即使是没病的健康成年人,常服防风通圣丸也可以起到防病保健的功效。因此就有了“有病没病,防风通圣”的说法。
不过,防风通圣丸虽有保健作用,但并非人人可以服用,身体虚弱的人要慎用本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