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针灸治疗和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
摘自2022-3-17中国中医药报
本报讯
(记者徐
婧)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 修订版)》进行了修订,形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印发各地参照执行。新版诊疗方案对中医治疗内容进行了修订完善。结合各地临床救治经验,加强中医非药物疗法应用,增加了针灸治疗内容;结合儿童患者特点,增加儿童中医治疗相关内容。
新版诊疗方案明确不同证型患者针灸治疗推荐穴位和针刺方法。轻型患者针灸治疗推荐穴位为合谷、后溪、阴陵泉、太溪、肺俞、
脾俞,普通型为内关、孔最、曲池、气海、阴陵泉、中脘,重型为大椎、肺俞、脾俞、太溪、列缺、太冲,危重型为太溪、膻中、关元、百会、足三里、素髎,针刺均采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恢复期患者针灸治疗推荐穴位为足三里(艾灸)、百会、太溪,针刺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隔物灸贴取穴为大椎、肺俞、脾俞、孔最、每次贴敷40分钟,每日一次。
新版诊疗方案提出,儿童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核心病机与成人基本一致,治疗参照成人中医治疗方案,结合儿童患者临床症候和小儿生理特点,辨证酌量使用。可选择儿童适用中成药辨证使用。
新版诊疗方案还进一步完善了病例分类收治措施。明确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相关集中隔离场所不能同时隔离入境人员、密切接触者等人群。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和有重型高危因素的病例应在定点医院集中治疗。
链接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医治疗部分)…
2版
摘自2022-3-28中国中医药报
张莉 周灏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咳血是呼吸系统疾病中一种特异表现,是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的病证。国医大师徐经世对咳血有验在录,今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病因及证治
病理所见的咳血皆出于肺,致因有外感和内伤。阴虚火旺伤肺所引起者,既有功能性的,也有他疾转变所引起的,如肺结核、肺癌等病在转变过程中易出现咳血。除此还有“不内外因”,如在生活中不慎伤及肺络而见咳血。
徐经世认为对肺系疾病的证治,首先要明肺喜宣通而恶壅塞之特性。肺主气司呼吸,为清虚之脏,位居最高,又为五脏之华盖,其生理平衡既依于本身功能之转化,又赖脾肾之滋养。肺一旦产生病理变化,不仅要从病位考虑,还要着眼于脾、肾、肝的生化和抑制影响。治疗咳血,不可单一从病位考虑,需“补左制右”。所谓“补左”即滋肾水也,“制右”即泻命门相火。法宜滋阴润燥、直折肝火,使水济火降则咳血得止。
典型医案
案一
陈某,男,52岁,2019年5月10日初诊。患者年逾五旬,形体丰满,宿无他疾,无烟酒嗜好,近年来每入冬则发咳嗽,后渐次出现咳血,早起为重。曾在省内外多家医院进行多方面检查,最终提示为血管炎,用消炎止血药无效,遂求诊于中医。患者咳血经年未愈,舌质暗淡,脉弦数。系由肝气横逆、木火刑金,阳络受损所致,治当镇逆肝气、养阴清热、凉血和络,方拟一贯煎加减:北沙参20g,杭麦冬15g,干生地12g,丝瓜络20g,淡竹茹10g,代赭石15g,飞青黛3g,煨诃子10g,藕节炭10g,芦根20g,生甘草5g。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进一周,虽属平善,但早起咳血依旧,小便黄,左脉寸部细数。为心火偏盛,心肾失交,二火上炎,治守原方加“交泰”,嘱服一周,后告之咳血已弭,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
咳不离乎肺,咳血是由肺络受伤所引起的病症。本案是一例单纯性咳血症。患者职业为教师,从病因分析系由长期教学任务繁重,压力过重,致使肝火偏亢,有失平衡,而出现咳血,对其治疗不得单纯治肺,需从肺、肝、肾三脏同时考量。正如唐容川《血证论•咳血》中所言“必先知咳之源,而后可治咳血之病”。应从肝论治,方选一贯煎以滋下清上,并佐以“交泰”济交心肾,则咳血得止。
案二
罗某,女,36岁,2005年1月13日初诊。患者年近不惑,尚为室女,始因颈椎、腰椎退行性病变,选用内外方法治疗年余,病情未见明显改善,而体质却渐次虚弱,呈阴虚火旺、相火上炎之势,出现不时咳血,阵发加剧,咽部不利,似有物阻,时而呵欠,肢软乏力,月事先后不一,量多兼挟血块,舌质暗淡苔薄滑,诊其脉象虚弦。分析此系冲任失调,肝气上逆,阴虚火动,致血热妄行。治宜调摄冲任,镇逆肝气,滋水涵木。方药:北沙参20g,石斛15g,杭白芍30g,旱莲草15g,熟女贞15g,仙鹤草20g,川杜仲20g,代赭石15g,炒栀子12g,贯众炭20g,淡竹茹10g,车前草12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药后症状好转,稍劳累或情绪不遂时仍见咳血,舌脉相应,故守原方出入为治:北沙参20g,熟女贞15g,旱莲草15g,川杜仲20g,代赭石15g,栀子炭12g,飞青黛3g,甘青果15g,车前草12g,淡竹茹10g,白茅根2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三诊:症状缓解,整体情况有改善,唯阴虚之象仍较明显,故出现五心烦热,睡眠欠稳,脉细弦数。拟予滋阴降火,宁心安神以应其症。方药:北沙参20g,旱莲草15g,熟女贞15g,杭麦冬15g,炒知母12g,酸枣仁30g,杭白芍20g,干生地15g,代赭石12g,山栀炭10g,鲜芦根20g。10剂,水煎服,每日1剂。
四诊:患者咳血未再复发,阴虚内热尚存,故不时自感烦热,情绪不遂,肝郁不达而致月事失调,且月经缠绵不尽。治以滋水涵木、理血调冲以善后。
按
本案属“木火刑金”典型医案,患者因长期情志不遂,肝郁不达,出现胸胁胀痛,月事不调,后见咳血。分析证虽在肺,致因在肝,而治疗非轻清从上所能济事,当需“补左制右”。拟予以滋阴润燥、直折肝火,使水济火降则咳血得止,正所谓“不治其血而血自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