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葛根清肠颗粒

(2022-03-28 08:09:19)
中医认为,炎症性肠病基本病理因素有浊毒、气滞、血瘀、痰湿等,浊毒蕴肠、气滞络瘀为基本病机,饮食不调是主要发病诱因。葛根清肠颗粒是由葛根、诃子肉、地榆、黄连、秦皮等中药组成。其中葛根味甘平,具有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行而奏止泻之效;诃子肉具有涩肠止泻、下气消胀之效,可以用于久泻、久痢、脱肛;地榆性寒苦降,味涩收敛,有凉血泄热、收敛止血之效;黄连苦寒,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效,可用于治疗肠胃湿热所致的腹泻、痢疾等证;秦皮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泻痢、血痢、里急后重之证。诸药合用起到和胃理肠,清化湿热,行气消胀,止泄定痛的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胃肠湿热、气机郁滞所致的泄泻、便溏、腹痛、肠鸣、里急后重、食少倦怠等;胃肠性腹泻见上述证候者。同时,服药期间禁食生冷、粘滑、油腻等物。以溃疡性结肠炎为代表的炎症性肠病需要长期服药,患者不能随便用药、停药。

葛根:黄葛生洛溪 黄花自绵幂

时间:2020-12-1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7版  作者:马凤岐 陈永灿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

——唐·李白《黄葛篇》

葛花:解酒醒脾之良药
摘自2023-11-23中国中医药报
储成利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亲朋好友相聚时免不了“把酒言欢”。如《养生集要》所云:“酒者,能益人,亦能损人……若升量转久,饮之失度,体气使弱,精神侵昏,宜慎。”小酌怡情,但过量饮酒则对身体健康有害无益。今天,给大家介绍一味传统医学中最具代表性的解酒醒脾之良药——葛花。
葛花,别名野葛花、葛花条、葛藤花,为豆科葛属植物野葛、甘葛藤的花,呈淡紫色,未开放时入药为佳。在民间还有“千杯不醉葛藤花”一说。南朝齐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记载:“葛花消酒解酒。”《滇南本草》的记载最为明确:“治头目眩晕,憎寒壮热,解酒醒脾胃,酒毒酒痢,饮食不思,胸膈饱胀发呃,呕吐酸痰。酒毒伤胃,吐血呕血。消热,解酒毒。”葛花,味甘性凉,归脾、胃经,具有解酒醒脾、止血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烦热口渴、头痛头晕、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伤酒吐血、肠风下血等。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葛花含有皂角苷、异黄酮类等活性成分,能减少胃肠道酒精的吸收,并能加快酒精在肝脏的分解速度,具有解酒、保肝、护胃等作用。葛花除了上述作用之外,在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方面,都有一定的功效。下面给大家推荐几款用葛花制作的药膳。
葛花茶
原料:葛花10克,冰糖5克。
做法:葛花洗净,放入锅中沸水煮10分钟,加入冰糖,放至常温后即可代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解酒醒酒。适用于饮酒过度所致的头痛头晕,烦渴呕吐,胃口不佳等症。
葛花粥
原料:葛花10克,大米100克。
做法:将洗净后的葛花放入锅中加水煎煮取汁,将葛花汁加入大米煮粥即可。
功效:生津止渴,和胃解酒。适用于饮酒过度所致的恶心呕吐,胃痛胃胀,食欲不振,津伤口渴等症。
葛花枳椇子饮
原料:葛花10克,枳椇子10克。
做法:将葛花和枳椇子一起放入锅中,加入500毫升水熬煮,滤渣取汁后饮用。
功效:护肝养胃,除烦解酒。适用于饮酒过度所致的烦热口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脘腹胀满,二便不利等症。
特别提示:饮酒有节,切勿贪杯。葛花不适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血压偏低和对葛花过敏的人群。另外,《本经逢原》中早有告诫:“无酒毒者不可服。服之损人天元,以大开肌肉,而发泄伤津也。”《得配本草》也有“因酒已成弱者,禁用”的记载。

诗词赏析

  黄葛生于洛溪之边,开着密密麻麻的黄花。那一条条长长的青色藤蔓如青烟一般,缠绕方圆几百尺的地方。妇人们用她们的纤纤玉手,去采下那葛藤,即使令手生老茧,依然要把它搓成一根根葛线,织成葛布。将这些葛布缝制成万里衣,不远万里让人带给那远在日南郡守卫边疆、心中牵挂的人。在南方气候极热之时,这件可以避暑清凉的衣服不要随便丢掉。葛衣虽然已经过时了,但是看到它却能够想起远在家乡思念着自己的爱人,这是她亲手缝制的啊。葛的藤条可以纺线织布做衣裳,其花可以入药,具有解酒的功效,其根可以食用亦可药用,真是浑身都是宝啊。

养生解读

  葛根的原植物,习称野葛,其茎、叶、花、果、根均可入药。葛根是野葛的根部,别名甘葛、干葛、粉葛等,营养丰富,素有“江南人参”之美称。相传,葛根最早是被东晋著名医学家葛洪发现的,其弟子炼丹过程中染丹毒,躯体出现红疹等症状,葛洪试用多种草药均不见效。一天夜里,他梦见三清教祖为他指点迷津:“此山深处长有一青藤,根如白茹,渣似丝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带甘甜,可解丹毒。”次日,葛洪果然找到青藤根,其弟子得救。山下人按葛洪的指点,上山采挖青藤清凉解毒,食用充饥。因青藤为葛洪发现,故被命名为“葛”,而葛的根部则被称之为“葛根”。

  中医认为,葛根性凉、味甘、辛,有解肌退热、发表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适用于外感发热头痛、颈背强痛、口渴、麻疹不透、热痢、泄泻、糖尿病、高血压等病症。如《神农本草经》云其“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本草纲目》认为其可以“止渴,排毒,利大小便,解酒,去烦热”。此外,《食疗本草》中还记载:“葛根,蒸食之,解酒毒。其粉亦甚妙。”说明葛根能够减轻过量饮酒导致的各种不适,将其打成粉,用开水调食,亦有此功效,而且还是一种美味。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发现,葛根的化学成分主要包括葛根素、大豆苷元、大豆苷等异黄酮类,三萜类化合物,香豆素和葛根苷类,生物碱,淀粉以及氨基酸,含有硒、铁、铜等10多种微量元素,在降血压、抗动脉粥样硬化、降血糖、解酒护肝等方面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还发现,葛根黄酮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对中年妇女和绝经期妇女养颜保健作用明显。葛根的有效成分总黄酮和葛根素,可明显地扩张冠状动脉,有降低血压,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维持氧的供求平衡的作用;抑制由凝血诱导的血小板中五羟色胺的释放,对阻止血栓形成和治疗偏头痛有效果。

膳饮品鉴

  葛根是常见的药食两用之品,不仅可以做菜、泡茶,而且还可以煲汤、熬粥、泡酒、做糕点等。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食疗做法,可在有经验的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清炒葛粉

  材料:葛粉90克,水120毫升,青椒、盐、植物油、生抽、十三香各适量。

  做法:将葛根打散成细腻的葛粉,加入水,搅拌均匀成稀糊状。向不粘锅中倒入调好的面糊铺一层,晃动面糊均匀地摊开,小火加热,待面糊凝固后取出。锅稍微凉一下再接着摊剩余的葛粉糊,全部做好,取出晾凉。再将做好的葛粉薄片切成条状备用。青椒去蒂洗净,切成丝,备用。锅中加入油,倒入青椒丝炒出味,加放入葛粉条,翻炒,加入少量水,盖盖、小火加热;水分快收干时加入适量生抽和盐调味,十三香提香,翻炒均匀出锅即成。

  功用:本药膳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透疹止泻的功效。适合于口渴多饮、慢性脾虚泻泄、糖尿病、头痛、高血压、冠心病的人群食用。

  葛根护肝饮

  材料:葛根9克。

  做法:将葛根放入玻璃杯中,先用少量冷纯净水泡5分钟,这样有利于营养物质析出。然后,冷水不要倒掉,再冲入开水,加盖焖10分钟,即可品饮。可反复冲泡多次。

  功用:本药茶具有解酒护肝、生津止渴的功效。适合于血糖偏高、有神经性头痛以及常饮酒、醉酒的人群饮用。

  葛根排骨汤

  材料:排骨500克,葛根120克,生姜6片,大葱1根,料酒、食盐适量。

  做法:将排骨、葛根分别洗净,葛根去皮切块,葱切段备用;大火烧热炒锅,不放油,放入排骨、料酒、姜片和葱段翻炒,至没有腥味,关火盛出;炖锅中加入适量热水,将炒过的排骨放入锅中,大火煮开,放入葛根,改小火炖约1小时,加入食盐调味。

  功用:本补汤具有补虚开胃、生津止渴的功效。适合于体质偏弱、胃口不佳、口干舌红的人群食用。

  葛根薄荷粥

  材料:葛根15克,薄荷12克,金银花12克,粳米60克,蜂蜜6勺。

  做法:葛根洗净,切片,与金银花、薄荷一同煎汤,去渣取汁,粳米淘洗干净,放入汤汁中武火煮沸,转文火继续熬煮成粥,关火,晾至粥温热时,调入蜂蜜食用即可。

  功用:本药粥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适合于时有口腔溃疡、口干咽燥、咽喉肿痛的人群食用。

  葛根洋参酒

  材料:葛根300克,西洋参片30克,米酒1500毫升。

  做法:将葛根打成粗粒,与西洋参片一起置于干洁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周。启封后滤去药渣,装瓶备用。稍加热饮用,味道更佳。

  功用:本药酒具有补气养阴、生津止泻的功效。适合于气虚乏力、汗多口渴、腹冷泄泻的人群适量饮用。

  葛根雪梨糕

  材料:葛粉240克,雪梨150克,小银耳3朵,枸杞子9克,冰糖适量。

  做法:葛粉中放入300毫升清水搅拌成生粉浆,过筛去除未溶于水的颗粒;将泡发的小银耳、雪梨、枸杞放入料理机,加入300毫升清水打碎待用;银耳雪梨杞子水加入冰糖煮沸,倒入1/3的生粉浆,边倒边搅拌熬成熟粉浆;将熟粉浆倒入生粉浆,边倒边搅拌均匀,制成半生熟粉浆;将粉浆倒入容器中置蒸锅中大火蒸30分钟,凝固即成。

  功用:本药点具有生津止渴、养阴润肺的功效。适合于阴虚口干口渴、肺阴不足之慢性咽喉炎等人群食用。(马凤岐 陈永灿)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

 (2022-12-03 09:46:22)[编辑][删除]

——诗词中的葛及其药用价值
摘自2022-11-30中国中医药报
黄新生 河南武陟县卫生健康委员会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诗经》中《采葛》的首句,以采葛起兴,抒发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葛是豆科葛属藤本植物,主要包括野葛和甘葛藤两种。野葛又名葛、鹿藿、黄斤、葛藤,在全国各地均有分布;甘葛藤又名葛麻藤,主要分布于两广及四川、云南等地,与野葛相比,它的根茎更加肥大,淀粉含量更高。朱熹说:“采葛所以为绤。”葛可用于纺织、食用和入药,是《诗经》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植物之一。
衣食有葛寄情思
葛是古代重要的经济植物,它的茎皮可纺织成布,谓之葛布,其中细葛布叫“纟希 ”,粗葛布称“绤”。葛布透气性强,夏季穿在身上凉爽宜人,故又名夏布。古代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会穿葛衣度夏,《韩非子》曰:“冬日麑裘,夏日葛衣。”清代《燕京岁时记》载:“每至六月,自暑伏日起至处暑日止,百官皆服万丝帽、黄葛纱袍。”由于葛布用量较大,朝廷还会专门征集,《周礼》载:“掌葛掌以时征纟希 绤之材于山农。”近代化纤产品兴起后,葛布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诗经》中的《葛覃》一诗记载了用葛纺织的情形:“是刈是濩,为纟希 为绤,服之无斁。”把葛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黄葛溪上生,青条谷中垂。薄言采其丝,缉彼绤与纟希 。”(宋代吴泳《采葛行》)在古代诗词中,常将葛称为黄葛。有人认为,葛布原本是黄色的,所以葛被称为黄葛。《诗经》中的《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里。心之忧矣,曷维其已!”通过“绿衣黄里”表达对亡妻的思念之情,黄里可能是葛布的本来颜色。还有人认为,葛花盛开时为紫色,但初发时却为黄色,故称黄葛,如李白《黄葛篇》:“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清代王琦注曰:“谓之黄葛者,是取既成纟希 绤之色而名之。”
用葛绳编制的鞋子名为葛屦,穿上去也很凉爽,是古人的“凉鞋”。但葛屦保暖性能不好,而古人的养生观念中,对足的保暖养护很重视,故《诗经》中的葛屦往往具有讽刺意味,《葛屦》:“纠纠葛屦,可以履霜?掺掺女手,可以缝裳?要之襋之,好人服之。”以冬天不可以穿葛屦为喻,表达对劳苦百姓的同情和对不劳而获统治者的讽刺。
“凶年略无储,度日唯旋计。糟粕有十百,糠覈匪一二。葛根藉长镵,蓼草同滞穗。哀哉当此时,已矣良不易。”(宋代赵蕃《连雪偶书》)葛根富含淀粉,可以食用,是百姓灾荒年月的救命粮。但葛根的味道并不好,明代黄衷《采葛谣辰阳道中作》:“采葛采葛春不雨,去年不雨食葛苦。食葛苦,命敢辞,只怕丞来葛了时。”
“白屋炊香饭,荤膻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唐代白居易《招韬光禅师》)葛粉是将葛根水磨而澄取的淀粉,入口爽滑,口感细腻软糯,既可煮粥,也可制成凉粉、粉条等食用,还具有养生保健作用。
功效广泛宜入药
除能够织衣、入食外,葛还是重要的药用植物。它的块根(葛根)、种子(葛谷)、藤茎(葛蔓)、叶(葛花)以及葛粉均可入药,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
“葛蔓交残垒,芒花没后宫。水流箫鼓绝,山在绮罗空。”(唐代许浑《金陵阻风登延祚阁》)葛蔓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用于喉痹、疮痈疖肿的治疗。
“石井晴垂青葛叶,竹篱荒映白茅花。遥知此去应稀出,独卧晴窗梦晓霞。”(唐代罗邺《送张逸人》)葛叶具有止血的功效,捣烂外敷可用于外伤出血的治疗。
“吴郡陆机称地主,钱塘苏小是乡亲。葛花满把能消酒,栀子同心好赠人。”(唐代韩翃《送王少府归杭州》)葛花具有解酒醒脾、止血的功效,用于烦热口渴、头痛头晕、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伤酒吐血、肠风下血的治疗。
“葛衣御时暑,蔬饭疗朝饥。持此聊自足,心力少营为。”(唐代白居易《官舍小亭闲望》)葛谷具有健脾止泻、解酒的功效,常用于泄泻、痢疾、饮酒过度的治疗。
“萋萋葛叶夏初浓,纟希 绤精粗两可供。酒毒热蒸能尽解,妊娠生用岂相容。上行能令头痛好,下陷何愁血痢凶。若是阳明邪未入,莫教引贼破城墉。”(清代赵瑾叔《本草诗•干葛》)葛根又名鸡齐根、干葛、甘葛、粉葛、葛麻茹、黄葛根等,是常用的发散风热类中药。《本草正》载:“葛根,用此者,用其凉散,虽善达诸阳经,而阳明为最,以其气轻,故善解表发汗。凡解散之药多辛热,此独凉而甘,故解温热时行疫疾,凡热而兼渴者,此为最良。”
“葛根味甘,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明代龚廷贤《药性歌括四百味•葛根》)葛根轻扬升散,具有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之功,可用于外感表证发热的治疗。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等,可治疗风热感冒之发热、头痛等;配伍柴胡、黄芩、白芷、羌活等,可治疗风寒感冒之邪郁化热。葛根既能发表退热,又能缓解外邪郁阻、经气不利、筋脉失养所致的颈背强痛,还能降低血压,较好缓解高血压病人的项紧症状,常用治高血压病之颈项强痛。
“味具甘辛是葛根,阳明开胃乃专门。解肌发痘除烦渴,时气伤寒在必吞。”(清代王如鉴《本草约编•葛》)葛根味辛升发,能升发清阳,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奏止泻痢之效。配伍升麻、芍药、甘草等,可用于麻疹初起、表邪外束疹出不畅的治疗;配伍牛蒡子、荆芥、蝉蜕、前胡等,可用于麻疹初起,发热咳嗽或乍冷乍热的治疗。
“葛根已尽麦方青,延颈东来米价平。怕听三更三点雨,要占二月二朝晴。”(宋代洪咨夔《田家以二月二日晴雨占谷价枕上口占》)葛根甘凉,于清热之中,又能鼓舞脾胃清阳之气上升,有生津止渴之功。配伍芦根、天花粉、知母等,可治疗热病伤津口渴;配伍天花粉、鲜地黄、麦门冬等,可治疗消渴证属阴津不足者;配伍天花粉、麦冬、党参、黄芪等,可治疗内热消渴、口渴多饮、体瘦乏力、气阴不足。
“葛根甘平善解肌,阳明头额痛乃宜,呕渴疟痢酒毒解,痹风胁痛亦能医。”(明代李梴《医学入门•葛根》)葛根味甘能解酒毒,配伍陈皮、白豆蔻、枳椇子等,可治疗酒毒伤中

葛根中藥傳說

 (2017-04-20 14:15:27)[编辑][删除]

相传东晋升平年间,我国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养生家葛洪携弟子选取灵山秀水之地,铸炉炼丹,修炼道行。在炼丹过程中,有弟子不慎感染丹毒,出现毒火攻心、躯体出现红疹等症状。葛洪试用多种草药均不见效,令他十分痛苦。一天夜里,他梦见三清教祖为他指点迷津:“此山深处长有一青藤,根如白茹,渣似丝麻,榨出的白液,清秀中略带甘甜。可解丹毒。”次日,葛洪独自前往大山深处寻找青藤,在费尽一番周折后,终于找到一大片青藤,选取一颗钵盘粗的大藤根掏了出来。回家后用锤敲碎,挤出白浆,煮熟了让弟子服下,不几日弟子的病就痊愈了。从此以后,青藤汁能解毒治病的消息被传播开来。人们按照葛洪的指点,纷纷上山采挖青藤清凉解毒,食用充饥,织布遮衣,同时还大量采种繁殖,一时间青藤名声大噪,传遍大江南北。此时,大家还不知道这种青藤叫什么名字,只知是葛洪发现了它,并把它用以治病救人,于是就将这青藤取名为“葛”。至此,这个原本没有名字的植物有了一个名字“葛”,而葛的根部则被称之为“葛根”。

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萝的块根,是中国南方一些省区的一种常食蔬菜,其味甘凉可口,常作煲汤之用,也可作为药物应用。《本草纲目》中记载,葛根具有烦躁热渴、心热吐血、热毒下血等功效。葛根不仅药用价值高,而且食用价值也较高,深受人们青睐。(薛松)

葛之覃关乎民生

  (2017-04-20 07:24:09)[编辑][删除]

 

黄新生 河南省武陟县卫生计生委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葛覃》一诗选自《诗经·国风·周南》,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女子做完家务,向婆家禀报,并准备回娘家看望父母的事情。凡是群居性的动物,雌雄都有不同分工,人类也不例外。自古以来,男性种田耕地打猎,女子织布洗衣做饭照顾家人。由于工作的性质,女性逐渐养成了灵巧心灵手巧、温柔体贴、贤惠周到的品行。《葛覃》的作者很聪明,选取葛这一种植物来比兴这种美好的品行,这是因为,葛不但具有藤类植物柔美的外表,而且在古代作用巨大,关乎国计民生。

葛在古代关乎国计民生

一般来说,葛指的是豆科葛属植物野葛。虽然在现在看来,葛更多的是一种长在深山老林的野生植物,但在古代,却关乎人们的衣食住行。据《黄帝内经》记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藤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曾经和中华民族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用葛的纺织作用、饮食作用和医药作用比兴回家省亲的女子心灵手巧、温柔体贴、贤惠周到,就显得恰到好处。

纺织洗衣是古代女性最为基本的工作,女红曾经是考量女性技能的最常见手段,而用葛的纤维制成的葛布是先民最常使用的纺织品。“是刈是濩,为絺为綌,服之无斁”描写的就是通过水煮取得葛的纤维制作衣服的情况,进而由制作衣服想到洗涤衣服,“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巧妙过渡,完美无痕。西周时期的纺织品主要有葛布、麻布和丝织,其中以葛布产量最大,与之相对应,《诗经》中涉及葛的种植和纺织的也多达四十余处,葛在古代纺织业的地位可见一斑。

做饭也是古代女性的日常工作,自然和女性联系到一起。采集曾经是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采葛》中这一句诗就是描写先民采集食品的情况,采集的对象就是葛根。葛根为葛的块根,既可食用,还具有良好的保健功效。直到现在,葛根仍是中国南方一些省区的常见蔬菜,其味甘凉可口,常作煲汤之用。葛根是古人的主要食材,由葛而想到吃饭,自然而引起人们对诗中归省女性温柔体贴品行的联想。

葛的全身可入药

照顾家人往往也是古代女性的主要工作,被照顾的对象,则一般是病人。葛的一身皆可入药,常用来被照顾的病人服用,从这一点上说,也将葛和照顾病人的女性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中的“葛之覃”就是葛藤,古人除将葛藤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外,葛藤还是一味中药,名为葛蔓。葛蔓性味甘、寒,具有清热解毒、消肿的功效。将葛蔓鲜品煎汤服用,可以治疗喉痹;将葛蔓烧灰水调外敷,可以治疗疮痈疖肿等外科感染性疾病。值得注意的是,中药中有一味葛蕈,并不是葛蔓(葛覃),而是红冬蛇菰的全草。

葛的叶子碧绿可人,所谓“维叶萋萋”“维叶莫莫”。除观赏外,葛叶也可入药。葛叶性味甘、微涩、凉,将其捣烂外敷,具有止血作用,可以治疗外伤出血。葛花性味甘、凉,归脾、胃经,具有解酒醒脾、止血的功效,用于烦热口渴、头痛头晕、脘腹胀满、呕逆吐酸、伤酒吐血、肠风下血等症的治疗。治疗饮酒过度的葛花清热丸,其中的主药就是葛花。葛的种子亦可入药,中药名为葛谷,性味甘、平,具有健脾止泻、解酒的功效,用于泄泻、痢疾、饮酒过度的治疗。上文提到的葛粉,性味甘、寒,具有解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用于烦热、口渴、醉酒、喉痹、疮疖的治疗。

当然,在临床上应用最广的,还要数葛根。葛根性味甘、辛、平,归脾、胃经,具有解肌发表、生津止渴、升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外感发热、头项强痛、麻疹初起、疹出不畅、温病口渴、消渴病、泄泻、痢疾等症的治疗。在现代医学临床中,葛根的应用极为广泛,对葛根的研究也较为成熟。现代药理研究证明,葛根中的葛根素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时自由基的损害作用,保护心肌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同时还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葛根素能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对外周血管的损害,具有抗血管粥样硬化的作用;葛根提取物还具有抗骨质疏松、增强记忆力等多种作用。在临床上,葛根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高血压、急性脑梗死、心绞痛、突发性耳聋、软组织慢性溃疡、缺血性视神经网膜疾病的治疗。

由此看来,葛在古代全身都可入药,并且可以治疗的疾病相当广泛,疗效显著,是治疗疾病的良药,是古人须臾都离不开的东西。因此,用家中必备药品葛来比兴即将归省的女子,更显示了该女子在家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流露出作者恋恋不舍地情怀。当然,女子也极具礼貌,离开时不但“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而且将家中的事物再三交代,归省女子贤惠周到的品性跃然纸上。(黄新生)、恶心呕吐、脘腹痞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