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钧瓷烧造时间之北宋说法研究

(2022-04-25 19:33:20)
标签:

历史

收藏

图片

文化

杂谈

明代晚期以前的文献中几乎不见“钧()窑”“钧()州窑”之名。特别是成书于明代洪武二十一年(1388)曹昭撰《格古要论》一书,堪称明代晚期以前记载历史上陶瓷窑最多的一部著作,书中记有14个陶瓷窑(包括高丽窑),但却不见钧()窑之名。即使后来天顺年间王佐《增补格占要论》所列16个古陶瓷窑中亦不见钧()窑之名。

有关河南省禹州市烧造瓷器的记载,最早约见于明代中期文献。如成书于明代天顺五年(1461)李贤等撰《大明一统志》(卷二十六“河南布政司”之“土产”):“瓷器、铁,俱钧州出。”明弘治十五年(1502)李东阳等撰、明正德四年(1509)重校刊行《明会典》(卷一百五十七,工部十一“陶器”条之“事例”):“岁造内府供用库,每年该用瓷坛一千五百个……河南章德府,每年造瓶、坛、缸共一万七千二百八十四件。钧州每年造瓶、坛、缸共一万七千二百八十三件……俱送光禄寺供用。”这两部文献仅记载钧州、禹州出产瓷器,但并未出现“钧()窑”或“均()窑”之名。

明代晩期,记载钧窑的文献逐渐增多,而且出现“均”“钧窑”“均州窑”之名,但并未指出其具体烧造年代,只是有的文献将其与历史上的一些名窑如柴、汝、官、哥、定、龙泉章生、乌泥、宣、成窑等并列。且大都辗转相抄,不加考证,故史料价值不高。

如万历时期张应文(?-1595)《凊秘藏》张谦德撰《瓶花谱》高濂(生卒年不详,约嘉靖初至万历初人)撰《遵生八笺》、黄一正撰《事物绀珠》成书于万历十九年,1591)、董其昌(1555~1636)撰《筠轩清秘录》和《古董十三说》等。崇祯时期文震亨(1585~1645)撰《长物志》、方以智(1611~1671)撰《物理小识》《通雅》等

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刊行的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之“燕闲清赏笺上”)“清赏诸论”之“论诸品窑器”条曰:“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谓莺哥绿)。茄皮岽红若胭脂、青若葱翠、紫荇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即取作鼻沸涎猪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浦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瓶、方盒、罐子,俱以黄沙泥为坯,故气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此窑,皆以宜兴沙土为骨,湖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俱无足取

成书于明代万历二十三年(1595)张谦德撰《瓶花谱》曰:“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等窑,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矣!

明代田艺蘅(1524~?)撰《留青曰札》原书中没有与钧窑有关的记载,万历四十二年(1614)乔时敏删节刻本题曰《留留青》(凡六卷)一书中则记曰:“均州窑稍具诸色,光彩太露,器极大。今河南新改禹州,其器有兔丝纹、火焰青者。”故此段记载应为万历四十二年乔时敏所加。

《宣德鼎彝谱》(八卷)是研究文物的人经常引用的一本书,《四库全书总目》收录。一般认为系明宣德三年(1428)吕震等人奉敕编撰。该书记载:“…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均、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长期以来《宣德鼎彝谱》被很多研究古董的人视为圭臬,不断被引用。而认为宋代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说法即源自该书。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邵锐(1905~?)就曾撰文指出其作者系伪托,并对该书的真伪提出了疑问。1936,法国人伯希和(1878~1945)也曾撰文对该书的可靠性提出疑问。1990,英国学者柯玫瑰曾撰文指出该书的序和跋为伪托,其编撰年代不会早于1600年太久,该书的内容可能为17世纪。1997,李民举先生撰文指出其成书年代当在明代嘉靖年间°。2002,秦大树先生撰文指出该书系正德之后明后期人伪作′。近些年,陆鹏亮先生经过研究后进一步指出该书的成书年代不早于明代万历朝,而书中所附项子京《宣炉博论》成文的上限更晚至天启六年(1626)。笔者同意陆先生的观点。由此可见,该书有关“内库所藏柴、汝、官、哥、均、定各窑器皿……”的记载不足为据。

 

明代崇祯年间方以智撰《物理小识》(卷八“窑器本末”条):“柴、汝官、哥、定,宋窑之名也。元美曰:柴窑,柴世宗进御。叶寘言:钱鏐烧。陆龟蒙咏越窑:夺得千峰翠色来。则唐有矣!定州白瓷有芒,遂命汝州造青窑器。均州五色皆汝之类也!

由上述可知,“均()窑”这一概念形成于明代后期,而且当时文人已将其与汝、官哥、定等名窑并提,被列为具有高雅特性的收藏品和陈设品。

清代查慎行(1651-1728)撰《人海记》里的一条记载可资为证。该书(卷下“磁瓶二百金”条):“大内牡丹盛开,神庙思以磁瓶贮之。偶江阴民有一均州瓶,高数尺许欲得十金,或笑之。忽内巨觅进,上喜,问价几何?奏曰:二百金。上谕:先给百金,如未有肯,再给五十金

明代晩期以来,文人的论著多互相抄袭。如明代天启年间谷泰撰《博物要览》曰:“均州窑有朱砂红、葱翠青(俗谓莺哥绿)。茄皮紫红如胭脂、青若葱翠、紫若墨黑,三者色纯无少变露者为上品。底有一、二数目字号为记。猪肝色、火里红,青绿错杂若垂涎色,皆上三色之烧不足者,非别有此色样。俗取鼻涕、猪肝等名。是可笑耳。此窑惟种菖蒲盆底佳甚,其他如坐墩、炉、盒、方瓶、罐子,俱是黄沙泥坯,故器质粗厚不佳。杂物,人多不尚。近年新烧此窑,皆宜兴沙土为骨,泑水微似,制有佳者,但不耐用耳

此段明显抄袭上述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刊行的高濂撰《遵生八笺》卷十四之“燕闲清赏笺上”)“清赏诸论”之“论诸品窑器”条。

到了清代,一些文献开始明确指出钧窑始烧于北宋,有的甚至还指岀是北宋末年如清初孙承泽(1592-1677)撰《砚山斋杂记》卷四之“窑器”):“窑器所传柴、禹、官、哥、钧、定,可勿论矣!在胜朝则有永、宣、成、弘、正、嘉、隆、万官窑。其品之高下,首成窑,次宣、次永、次嘉,其正、弘、隆、万间亦有佳者……高江村《酬仓林·宋钧窑瓶歌》:古来窑器崇朴质,瓦罂土缶无奇特。越窑传自李唐开,青瓷共宝樂皇式。雅具偏从赵宋多,锦边芒定嫌芒刺。敕使新窑建汝州,熊熊玛瑙流光泽。渡冮邵局袭故京,澄泥范土何轻明。烧成惟鲜至尊用,郑重特以官窑名。处州二章巧更过,生一新兴百圾破。一器争酬数十缗,阿弟龙泉名并播。近来纤美说宣成,丽彩寒芒照四坐。宝碗鸡缸盘积红,市中论价称奇货。僧寮偶见双耳瓶,黛色浓淡光冷冷。异哉均州旧时造,几经兵燹犹完形苍公为言出内府,乱离遗弃等尘土。当今所宝惟蒸民,焚裘裂锦轻图谱。不尔搜求焉得存,此物早同簋盖尊(批注曰:宣和间内府尚古器,搜求民间,无敢隐者)。禅家本意绝贪爱,赠君持去娱朝昏。雨过秋天白露时,小斋瑟瑟凉风吹。题诗灯前记佳话,纸窗木榻生陆离。京师地卤坚花木,花开花谢空寒燠。得此大足消清愁,殷勤满插东篱菊。”至此,钧窑瓷器被说成是北宋宣和内府器。

 

约成书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间的无名氏撰《南窑笔记》曰:“钧窑,北宋均州所造,多盆奁、水底、花盆器皿。颜色大红、玫瑰紫、驴肝、马肺、月白、红霞等色。骨子粗黄泥色,底釉如淡牙色。有一、二数目字样于底足之间,盖配合一副之记号也!釉水葱茜肥厚、光彩夺目。明有宁青窑仿均一种,颜色薄暗、五色杂沓。广窑亦有一种青白相间麻点纹者,皆瓶、钵之类。胎骨轻脆,不堪赏鉴。宜兴挂釉一种,与广窑相似。”还曰:“官窑,柴、汝、官、哥、定、龙泉、宣、成、嘉、万为宋明十大窑。盖以诸器毕制、命官专督者,俱名官窑。其钧窑、厂官,不在大窑之内。”指出钧窑的年代为北宋。

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朱琰撰《陶说》(卷二“说古”之“古窑考”):“均州窑,今河南省禹州。”接着罗列了《留青日札》《博物要览》《清秘藏》《通雅》等书对钧窑的记载。

虽未指明钧窑的年代,但却明显将钧窑放在“说明(代之前论述成书于清代嘉庆年间蓝浦撰《景德镇陶录》(卷六“镇仿古窑考”):“钧窑,亦宋初所烧,出钧台。钧台,宋亦称钧州,即今河南之禹州也。土脉细,釉具五色,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朱砂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三者色纯无少变杂者为上。底有数目字号为记者佳……”‘明确指出钧窑始烧于北宋初年。

晩清、民国时期的文献在谈论钧窑时也都沿袭窑始烧于北宋的说法。清末寂园叟撰《陶雅》(卷上):“古窑之存于今世者,在宋曰均、曰汝、曰定、曰官、曰哥、曰龙泉、曰建、曰元之紫釉、曰明之祭红……”民国初年许之衡撰《饮流斋说瓷·概说第一》云:“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有名之窑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亦甚可贵。其余各窑则统名之曰小窑。”该书“说第二”又曰:“钧窑,宋初禹州所造。禹州昔号钩台,,讹作“均’,相沿已久。”

20世纪30年代,《瓷器概说》和《中国陶瓷史》这两部陶瓷专著都附庸钧窑始烧于北宋之说法。1935,郭葆昌(1879~1942)撰《瓷器概说·历代名窑》曰:“窑之见于载籍者,莫古于晋之东瓯……北宋名窑最多,定、钩(注曰:窑建于宋初,在今河南禹县,其地有钧台,因名钧窑,至今尚存)、东、汝、官、龙泉、哥、弟诸窑,南北互峙,后先辉映。”1936年出版的吴仁敬、辛安潮撰《中国陶瓷史》(第九章宋时代):“宋太祖赵匡胤,风云际会…综上所述,当时瓷艺既精进如斯,故官窑辈出,私窑蜂起。其间出群拔棽最著名者有定、汝、官、哥、弟、均等名窑……河南禹县,昔号均台,宋称均州,宋初于此设窑烧造,故名钓容……”该书作者恐怕亦是道听途说,未加考证,因为禹县在历史上从未叫过“均台”,宋代亦未称过“均州”

 

应该指出,虽然现代考古学于20世纪初即已被引入中国,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仍未普及。因此,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有关考古方面的著述,基本上属于“书斋考古”,都是文人、鉴藏家之间鉴赏心得的相互传抄。有关钧窑的文献记载所描述钧瓷的造型有盆、奁(花盆托)、尊、瓶等,所描述钧瓷的特征有窑变色釉、釉面有“蚯蚓走泥纹”、器物的足底刻划有数目字等。对于钧窑的年代,认为是北宋,甚至北宋初,并将钧与汝、官、哥、定、柴、龙泉窑等并列为宋代“名窑”“官窑”。认为这些窑的地位明显比其他所谓“小窑”“民窑”高。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文献所指的钧窑除了被现代硏究者称作“官钧”以外,还被称作“陈设类钩瓷”或“数码钧瓷”,以免与其他盆、碗、瓶、壶等造型的所谓民钧类钧瓷相混淆。

新中国成立后,研究开始正式走出书斋,全面进入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阶段。在钧窑研究方面的关键问题是解决长期困扰人们的“官钧窑”的烧造地点和烧造年代。对于“官

钧窑”瓷器的烧造地点,大家公认的是20世纪60年代在禹县城北门内钧台、八卦洞附近发现的窑址,不存在争议。而在“官钧窑”烧造年代方面,虽然以冯先铭(1921~1993)晋佩章(1926-2008)、赵青云先生等为代表的老一辈文物工作者,在对窑址进行调查和发掘的基础上,秉持了关于“官钧窑”瓷器烧造于北宋的观点。但实事求是说,这一观点受以往文献说法影响较大,缺乏令人信服的过硬证据。

 

19643,为进一步了解禹县古窑址的全貌和钧窑的烧造历史,故宫博物院特派冯先铭、叶喆民、方国锦、杜廼松先生等赴河南省禹县、临汝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临汝县恢复汝州市)、郏县等地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调查。叶喆民先生曾在《文物》1964年第8期发表《河南省禹具古窑址调查记略》一文,文中谈到此行的目的主要是为解决传世钧窑瓷器的产地题。说是:“关于钧窑的烧造力史,因为过去文献记载不详,见解互异所以至今依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在河南、河北一带如汤阴、安阳、新安、磁县等地不断发现钧釉瓷片,但人都是时代较晚的元代钧瓷一类,而传世的许多号称宋钩特别是刻有数码的盆、奁等残片迄无所获。”又说:“因此我们认为早于宋代的北宋钧窑,无论从址情况或传世器物来看,都是无可置疑的。”“我们的初步意见,是将均窑的上下限定为北宋至元代。”“证知钧窑始烧于宋。”冯先铭先生则在该期《文物》上发表了《河南省临汝县宋代汝窑遗址调查》一文,文中也说:“神垕镇钧窑的始烧年代应在北宋,而不始于金。”“钧窑系与耀州系两者是同时并行,也就是说钧种带红斑与汝窑青瓷是同一时期的产物。而耀州窑系没落后,钧窑系还继续延续下去,而不是代汝而起。”

196410月河南省禹县人民政府为编写《钧瓷史》而组建的“钧瓷史考察组”曾将在禹县城北门内八卦洞附近收集到的瓷片标本送到北京请专家鉴定。国家手工业管理总局工艺美术处杨宗安先生,故宫博物院孙瀛洲先生、冯先铭先生,中国历史博物信杨宗荣先生、沈从文先生等看到这些瓷片标本后均认为是重要发现,并纷纷表态。归纳起来有两点一是认为八卦洞瓷片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钩瓷一样,找到了钧瓷的老家。二是认为钧瓷的年代可以由原先认为的北宋晚期上推到北宋中期。杨宗安先生认为:“这个遗址可能就是传世宋钧的产地,如果发掘一下,钧瓷的历史就可以解决。”

 

10年后,1974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对禹县城北门内的钧台窑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重点发掘,河南省博物馆赵青云先生主持了此次钻探和发掘工作。赵青云先生在《文物》1975年第6期发表了《河南禹县台容址的发掘》一文,文中说:“从这次发掘材料来看,瓷创烧于北宋初期。”还说:“钧瓷的兴盛之日,大约是宋徽宗时期(1101-1125)”随着古代墓葬、遗址、陶瓷址调查和考古发拥工作的开展以及自然科学检测手段在中国古陶瓷研究领域的应用,新的学术成果不断涌现,集各学科、领域顶级专家、学者编写一部权威的《中国陶瓷史》工作开始走上议事曰程,经过多年运作,1982,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硅酸盐学会主编的《中国陶瓷史》,书中将钧窑列入北宋“六大窑系”和“五大名窑”。该书堪称一部划时代的专著,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所吸收的学术成果截至1980年。书中所倡导的钧窑始烧于北宋、钧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几成定论,被此后的大量论著引用,产生广泛持久的学术影响。

1992,李辉柄先生撰《宋代官窑瓷器》曰:“可以推断,官钧窑始建年代应在政和以后。”更坚定了人们认为官钧窑始烧于北宋的信心。

20世纪初以来,不断有人对钧窑的始烧年代提出异议,1975年河南省文物工作者对钧台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后,又有人对此次发掘成果产生怀疑。因此,人们迫切希望能有新的考古发掘成果面世。20019月至2002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刘家门村的钧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主持此次考古发掘工作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秦大树先生在随后发表的发掘报告和其他相关论著中认为,神垕镇刘家门钧窑创烧于北宋末期的徽、钦时期(1101--1127)从创烧伊始就具有很高的水平,烧成了淡雅匀净、典雅美观的天青釉瓷,青瓷的烧造水平也极高,表明早期钧窑的不少器物是高档产品,面向官廷或达官贵人。还认为:窑是北宋末期兴起的一个以生产高档瓷器为主的窑场,部分产品仿制汝窑,但自己生产的青釉、红釉瓷也极貝特色。”由于此次考古发掘被评为由国家文物局组织评选的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所以影响很大,对钧窑始烧于北宋说形成有力支持。

                                                                          2022年4月2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