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从底足的变化分辨不同历史时期的产品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2 |
五代以前的隋唐时期,有两种平足,一种是线切,一种是线切后用刀进行削平,比较大的窑厂还在90度角棱上用刀轮削一个“八”字形平面(俗称八字、倒棱或打八字儿)。一般小窑场不注意这一点,像邢窑这样的大窑场就做得很好、很认真,无论器物大小,都要很规范地走这一刀,而其他附近的窑口就没有这样的规短,这就是大窑厂的一种规范化表现。而纯粹的线切因为多数不能切正,一般只作为民用粗俗品直接入窑。
由于后来为使摆放时减少接触面积以求平稳,而出现了玉璧底,并很快又转变到仿金银器的圈足。五代的圈足大体有两种,一种是切挖圈足,另有一种是用泥片圈儿粘贴到器物上再捏出来,实际上都是力追金属器的风格。而且有些圈底呈上收下窄,力求与金银器的焊底惟妙惟肖。凡此种种都可以判定为五代至宋早期的产品。因为当时工匠在制做瓷器时,心中还较强烈地追慕着金属器的影子,而后来就被对其也“瓷器”底足的卬象所代替。
进入宋中期,对已经成熟的圈足有一个努力修饰的时期,这时的底足极其规整,连同施釉的讲究、刻印的工致,把定窑瓷器旳规整、严谨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髙峰期。
金代在经过靖康之变的30年间,虽然窑场的生产有所恢复,但这时的产品整体质量已不如前朝,虽然也有刻印精美的细白瓷,但从背面来看施釉的均匀和圈足的规范已大不如前。
元代瓷器的底足更是粗率且岀现外翻现象,而且底足的施釉已无章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