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中华民国以来云南青花的烧制简况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2 |
云南青花草创和兴盛于元,明代初期持续发展,到明中后期开始衰落,清初基本绝烧。然而,尽管云南青花在清初进入了发展史上沉寂期和空白期,但是云南的青花烧制并没有至此中断。从目前对相关窑址的考察表明,至迟从民国时期开始,云南又有地区开始重新烧制青花,云南青花开始踏上了一条再生之路。民国以来,烧制云南青花的地区,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来看,有建水、永胜、禄丰等地。
下面对民国以来的云南青花仅作一简要介绍。
清初之后,建水窑改以烧制以紫陶为代表陶器,不产瓷器。到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景德镇瓷器脱销,为了满足省内需求,建水瓷器又才开始烧制,其中就包含青花瓷器。1938年,建水陶工洪永宪从曲靖请来制瓷师傅试制瓷器,不久即生产出青花瓷大小碗当年,在当地绅商集资之下,成立了私营永兴瓷厂,大小碗、酒壶、酒盅等青花瓷器成为该厂的主要产品,年烧制青花瓷具达300多件。当时,由于外地瓷器难以进入,这些青花瓷具尽管价高,但销路、售价较好。到20世纪40年代,水兴瓷厂一度扩大生产,青花质量也有所提高,出现了暂时的兴旺,50年代开始衰落。
永胜地区在清同治八年(1869年)就开始生产瓷器。民国《新纂云南通志》卷142载:“永北所产瓷土较皖、优良。近来永北瓷器与江西争胜,迤西各属皆有之。”民国年间,有商贩从外地贩来钴土,遂开始生产青花。抗日战争时期,永胜瓷器行销全省和缅甸等国,其中就有很多青花瓷器。建国之后,永胜的青花生产技术得到改进。永胜瓷厂经反复试验配置的青花颜料,能使釉质清澈明亮,白里泛青,庄重稳健,朴素大方,大大提高的青花质量,青花远销周边国家。现存北京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青花茶具,即为永胜制作,是永胜青花瓷器的代表。
民国时期的禄丰也出现了青花烧制。目前,禄丰白龙井元明窑址的范围之内就有座龙窑,称为“马家窑”,为民国年间所建,以烧制青花瓷器为主,所烧青花器物造型和青花纹饰简单粗糙。值得一提的是,笔者近期到云南边境梁河县时,发现民国时期梁河县本地烧制的青花瓷器,其文化艺术风格都不低于当时景德镇一带烧制的民窑精品。可代表民国时期云南烧制青花瓷的优秀作品。
民国时期,云南青花之所以再次出现烧制的高峰,一方面是由于民国以来,云南境内钴土开采大为兴盛。从清末至民国初,据不完全统计云南开采钴土矿的有二十七县、二市,六十余个开采点,行销省内和江西诸地。钴土的开采,为这一时期的青花烧制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民国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开始之后,一直在云南市场上占据主导的景德镇瓷器由于战乱等因素在云南市场上供不应求,客观上也迫使云南烧制本地青花以满足本地需求。一般说来,民国以后云南青花的烧制,以日常生活所需的碗、盅、碟等较为常见,因而形制较小,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技术上也融合了景德镇青花的一些制作工艺,但是从总体上说,仍远不及元明时期云南青花瓷的水平。不过,民国以来云南青花的烧制,毕竟结束了清代以来云南青花烧制的空白期,开创了一个云南青花发展的新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