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2021-12-19 23:46:43)
标签:

历史

收藏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2021

成型方法是指将坯泥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坯体之操作方法。也就是说确定的产品器形和规格的某一工种叫某某成型方法。景德镇自五代至今,有拉坯成型、印坏成型、利坏成型、雕镶成型和近百年来出现的压坯成型、塑性挤压成型、石膏模注浆成型等多种成型方法。

元青花的不同器形是怎样成型的呢?下面按景德镇对产品的传统习惯分类琢器类和圆器类分别叙述:

1.琢器

是指用阴模印坯成型或拉坯、利坯成型以及雕镶成型的瓶、罐、觚、尊、炉盒、瓷屏风、烛台、壶之类的“立件”。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中,把这类产品称为“印器”,因为在明以前这类产品多为阴模印坯成型。宋氏记载其工艺说

先以黄泥塑成模印,或两破、或两截、亦或囫囹(整个),然后埏泥印坯,以釉水涂合其缝,烧出时自圆成无隙

其叙述可作复原元青花琢器成型的借鉴。以下为元青花琢器成型的步骤

第一步,制种模。种模又叫母模,用于翻出印坯用的模型。景德镇的坯泥在印胎成型中,于燥收缩加上烧成收缩的收缩率是直缩15%,横缩9%左右。制种模时先按此收缩率计算出种模的规格大小,再用制模泥分节拉成“水坯”(粗坯),待稍干时利出分节的模种,分节的基本原则是便于坯体脱模和接坯。扁形器塑成两半,器壁是斜形和直形的小器物,模子是整个的,因为阴模印成坏后,待稍干收缩可整器脱模。

第二步,翻模。翻模所用的原料亦为制模泥。用此原料围在模种周围按压拍打,便模内壁紧贴模并达到光滑平整,再修整并留好模壁所需的厚度,待稍干将与母模分开,晒干后烤烧900~1000,使模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吸水率。此模的工作面是在模的内凹面上,用于形成器物的外形,故叫阴模。

第三步,阴模印坯。用适量的坏泥搓成粗泥条置于模内低处,再用手指自下而上均匀地向上挤压,使泥与模内壁紧密相贴,挤压完后,用手掌或抹布摸平内壁,力求平整、光洁和厚薄均匀,这样可避免变形。待坯干至坏与模有所分离时,即可将此节坯从模内取出,称“脱模”。各节用此法印好,再用“接头泥”一节一节地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接正、接固,后再接器底(底在印好时即用铁刀挖足)。梅瓶口是最后另接的。八方瓶、罐、壶等,模内壁亦八方,也是用以上方法印接而成的。

元代的小件罐与瓶、觚、水注、鸟食罐等,是从最大腹径处分上、下二节印接成的。底和罐身下部是一体的,底不另接。

四方或扁形瓶、壶、钵等,均为左右合模印坯成型,底和耳亦为另印接。

三足双耳炉、三足双耳爵杯等,亦是分别用阴模印出上身、足、耳后,再黏结而成的。

元代琢器类上的附件,如象耳、狮耳、戟耳、S形耳、狮盖钮、壶嘴、壶把等,也是印出或用手捏塑出各形体后用接头泥另黏结上的。

景德镇元青花琢器类的以上成型方法,会给器物留下如下的时代特征:

(1)器物内壁有手或抹布抹平湿泥时留下的不规则的旋转痕迹

此痕迹不同于拉坯成型留下的呈同心圆的湿泥旋纹和利坯成型时留下的利刀破锋造成的同心圆旋纹。但见有极少数大罐、大瓶内壁有用刀刮削的痕迹,但决不说明它是利坯成型,如果说是和永、宣时先拉坯后利坯成型法,那么就不需要以多节的工艺出现。元代梅瓶和玉壶春分五节成型,大罐分三节成型,毋庸置疑,它们均是印坯成型的。

(2)器内、外壁可见或可摸到接痕

器内壁近接头处加厚,使接头上下的接触面加宽,起到加固接头的作用。接头泥涂在下节的接头上,上节接上后,接头泥会向两边炸出,将器外壁炸出的接头泥抹平,器内壁炸出的接头泥轻轻一抹,产生一圈不规则的、凸出的、颜色不同于胎体的保护层,叫“护接头泥”,以加固接头,使器物烧成时不致脱落

(3)器物表面出现不平整现象

由于印坯时手施压力有轻重差异,使器壁的松紧、厚薄难以均匀,又由于烧成时其产生不同的收缩,会使器物表面出现不平整的现象,用手上下摸,有高低起伏感,所有印坯产品均有此感,只有利坯成型法才可避免此现象。

(4)大件瓶、罐的底均湿坯另接

底圈印好时即用铁制板刀快速挖足,器底可见较粗刀痕,底不够平,足端平切、足壁厚、内壁外斜,有随意挥就感。小件瓶、罐、觚、水注、鸟食罐等,均为平沙底,不另接。

(5)高圈足的一类器物圈足另接

如玉壶春瓶、盘口双耳瓶、蒜头瓶、带盖执壶等,圈足均另接,足壁厚1厘米左右,足外撤或垂直,不正圆,多见接痕,足端平切。

6)阴模印坯的器外表是模壁定型时所形成的光洁面器物印、接好后,外壁不再利坯(修坯)。如果器表面有大的空隙或在印压泥时因泥过干或未压紧密而产生浅裂纹,只需立即用泥浆局部填平或刮平,有的还会留有小孔隙和器表浅裂纹,但没有利坯刀痕。

(7)梅瓶口的特殊接法

在瓶的接口处上部内侧与瓶口下部外侧各留约1厘米高的半壁厚的“止口”,用接头泥相卡黏结而成。这种接法,接头的接触面大,特别牢固,不会脱落。所以接头痕在口内壁上约1厘米处,而不会在口与肩交会处。

(8)印接成型的缺陷

琢器由于是分节印接成型,接成后难免会有某节偏离中轴线,如果将此器置于辘轳车转盘的圆心上高速旋转,会出现左右摆动的现象,这也是印接成型导致的必然结果,利坯成型的琢器则显得十分平稳

2.圆器

《天工开物·陶埏》描述圆器成型方法:

凡手指旋成坯后,覆转用盔冒(范模)一印,微晒留滋润,又一印,晒成极白干,入水一汶漉(湿润)上盔冒,过利刀二次。然后补整碎缺,就车上旋转打圈(打青花箍),圈后或画或书。

唐英《陶冶图编次》第十节记:

大小圆器拉成水坯,俟其潮干,用修就模子套坯其上,以手拍按,务使泥坯周正均匀,始褪下阴干以备施削(修坯)

由此可见所谓圆器,如碗、盘、杯、碟、盏、匝等圖形的日用器皿均是先经拉坯,放置阴坯间阴干至泥不黏手,再套在阳模上印拍定型的。元青花的圆器成型法承宋代圆器阳模印坯成型法,但它不先拉成水坯,而是直接将可塑坏泥饼置于阳模上,用人工在模型上挤压拍打,使其均匀延展,按器壁所需的厚度印成特定的器形,待坯稍干但未脱模前,置辘轳车旋转将模上坯的外壁用刀修平并挖出实心的高圈足,再脱模。如果器物内壁有凸起的印花,则阳模外壁有相应下凹的印花纹。待青花或刻、印花装饰完,施内、外釉,最后才把实心高圈足挖成所需形制,再装匣入窑。所以元代圆器的圈足内多沙底无釉。圆器制模的工艺和所用模泥与琢器基本相同。

元代的大、中、小号碗,器底部和腹部厚,口沿较薄,属“笋庄”泥性。并具有鼓腹,圈足小,足外撇或垂直,足底不平(有的有“鸡心”),沙底足壁较宋时厚(厚约1厘米),足端平切等特征。

高足碗,碗和下部的高足(有竹节和无竹节二种)分别是阳模和阴模印的,高足的“接头泥”同琢器,接头中心处有凸起的小泥团。

丰腹洗口的高足碗、净水碗,碗口小于腹径,一次印不可脱模,它是怎样成型的呢?笔者认为是采用琢器阴模分段印接而成的,即从最大腹径处分节,口肩部一节,腹以下一节,高足把为一节,印好后三节接成。

圆口折沿大盘和菱口折沿大盘以及直口或花口呙式盘,亦是阳模印坏成型的。青花“挂粉”牡丹纹菱口大盘属于印花青花装饰。不论大盘、小盘,圈足均矮而浅,足壁外敛内斜,成倒梯形。足端多平切,也有呈鲫鱼背形的。

胎体薄的平底折边圆口盘,花口、平底瓜棱折边小盘,画、盒、三足爵杯、托盘和平底连瓣折边盘等,则是阴模印坏成型的。

为什么元青花的成型方法一反宋代琢器拉坯成型法和圆器先拉水坯待稍阴干后套在阳模上拍印成型方法呢?笔者分析原因有二:

第一,宋以前的坯泥是单一的瓷石泥,尚未引人高岭土,大件器很难烧成,拉坯成型技术也只局限于制小件产品。元青花硕大的圆、琢二器,当时的拉坯技术无法完成。

第二,制坯泥中加入了近三分之一的可塑性差的高岭土和三宝蓬釉果石泥,使可塑性比南港不瓷石泥差,加上此时胎泥加工不细,颗粒较粗,无较长陈腐时间,也不能增强多元配方的可塑性。技术不熟练的拉坯工人是无法用此坯泥一次拉成元青花大件器的,所以元青花圆、琢器成型均被迫改为印坯成型。

                                                                 2021年12月19日

                                                                    李鉴宸于新加坡执笔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 微信 18801960472

下面给大家欣赏下官方馆藏元青花,平常看不到的,注意观察各种细节: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成型方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