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元青花鉴定的几点体会与认识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1 |
一、鉴定元青花瓷器必须打好坚实的专业基础
现在搞瓷器鉴定仍是两种方法:一是传统的方法,被称之为目鉴;二是运用自然科学的某些检测手段,常被称之为科技鉴定。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后者依然只是种辅助手段,并且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还无法取代前者。事实上目前鉴定古陶瓷特别是元青花瓷器,主要还是传统的鉴定方法,就是由有经验的专家用眼睛去观察,用脑袋去判断。搞这个工作是很困难的,一件元青花瓷器拿到你面前,往往只允许你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时间内就得判断出真伪和价值来。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能否作出准确判断,那就全靠眼力高低了。如何养成好的眼力,我认为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鉴定元青花瓷器的专业基础,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理论知识;二是实践经验。从理论上说,必须熟练掌握用传统方法鉴定古陶瓷的基本步骤,也就耿宝昌先生所总结的“五看”,即看造型、看工艺、看胎釉、看纹饰、看款识。应熟悉宋元、明陶瓷史和上述各时代瓷器的基本时代特征,特别是元代景德镇窑瓷器的时代特征,更应非常熟悉元青花瓷器的鉴定特征。最近十几年来,研究元青花瓷器的专家很多,对元青花瓷器的鉴定特征已经研究很透了,在此不必再一一列举。另外,还应了解元代绘画史、宗教史和陶瓷外销史,要熟悉和掌握国内外公认可靠的元青花瓷器材料,特别是国内出土元青花瓷器的材料。
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就要多看多上手实物,最好是上手仔细观察完整的出土元青花瓷器珍品。当然,这种机会对我们大家来说都不易得到,但既然你要从事元青花瓷器鉴定工作,就必须千方百计想尽一切办法来争取这种机会。多年来,安徽省出土的20多件元青花瓷器珍品,笔者已全部反复多次地上手观察过,同时因为工作关系,省外些出土的完整元青花瓷器珍品,甚至如江苏省南京市的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等珍贵的元青花瓷器完整品,也反复上手观察过。在鉴定中,手感、分量非常重要。元青花瓷器的胎密度不够,琢器接口也不够精细。一定要把握住真品的这个度,太重不行,太轻不行,太细不行,太粗也不行,只有多上手才能找到感觉。目前所有的仿品与真品相比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你熟悉真品且手感好,赝品是很难过关的。在上手完整元青花瓷器珍品机会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尽量多上手元青花瓷器标本。尽管标本也很难得,但比起上手完整器来说,机会相对还是多一些。多年来,笔者在各地上手的元青花标本真品达数百件之多,各种器形、各个部位、各种纹饰的都有。笔者本人也搜集了近百片,很多是出土于古城区的基建工地,如合肥、扬州、宣城、淮北等地,也有一部分来自景德镇的窑址。城市遗址中出土的一般是正品打碎者,而窑址出土者多是废品或次品,所以要尽量多上手城市遗址中出土的元青花标本,尽量多熟悉它的各方面信息。笔者个人感觉,当前元青花瓷器的高仿品,在造型、纹饰乃至青花发色等方面都已很有成就了,有的甚至已经很逼真,但在釉面作旧方面仍有一定差距,甚至可以说这是其软肋所在。我们在国内所见的元青花瓷器真品绝大多数是出土品,它们在地下埋藏了700多年,釉面表现为一张自然的、沧桑感的老脸。而景德镇窑新烧成的赝品釉面是稚嫩的婴儿脸。正如一位老人尽管可能因为身体好红光满面而显得年轻,但我们决不至于会把他看成孩童。反之,再高明的化妆师,也无法将婴儿的面皮化装成一张通真的老人脸。只要我们吃透元青花瓷器真品釉面老化的特点,真正认识它,了然于胸,就会比较容易识破那些化了装的赝品。当然,这要下大工夫,要真正迷进去、钻出来。除了下工夫看真品外,还应该千方百计多看赝品,特别是尽量掌握高仿品的新动态。可以多跑古董市场、大藏家家里、大拍卖会预展。我们也经常去景德镇,通过一定关系看当代名家的高仿品。这个学习非常必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景德镇元青花瓷器高仿品的制作者也是我们鉴定元青花瓷器最厉害的老师。
二、鉴定元青花瓷器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良好的心态
这里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要做到掌握规律、实事求是,善于辩证地解决具体问题。元青花瓷器是景德镇窑烧造青花瓷器的初创,成熟的元青花瓷器烧成于元代末期,产量不大,至今的存世量很稀少;而新仿的赝品数量很大,一些高仿品水平已很高,鉴定难度大,这应该是基本事实。因此在鉴定元青花瓷器时必须非常认真,小心谨慎。而现在有的人却认为元代景德镇窑生产元青花瓷器的数量很多,在民间存世量很大,这就违背了客观事实,在鉴定和收藏元青花瓷器时就难免出差错、交学费,甚至损失惨重。有的专家又走到另一个极端,认为元青花瓷器真品存世量极小,所以鉴定时见到元青花模样的瓷器,不分青红皂白就一律“枪毙”,这也难免会出现差错。这两种态度和做法都是欠妥的。还有,元青花瓷器在当时是民窑产品,其在种类、造型、纹饰、烧成温度、产品质量的精粗度等方面相差很大,所以对具体的东西一定要做到具体分析,要辩证地看间题。如一般认为元代瓷器造型粗犷、胎体厚重,元青花瓷器也是这样。但实际上元青花瓷器除一些大罐大盘造型粗犷厚重外,许多器形精细小巧者,如一些劝盘、酒杯、高足杯、船形水滴等,甚至较大器型的执壶、玉壶春瓶的胎体也都很薄。我们在鉴定时就应实事求是,不宜一概排斥之。
总之,我们在鉴定元青花瓷器时既要做到小心再小心,又应该有自信心,不能做惊弓之鸟。事实上,尽管仿品很多,但只有少量的高仿品能真正对我们的鉴定工作造成威胁。在平常的鉴定工作中,绝大多数的元青花瓷器赝品我们都能很自信地将其排除。在对极少数被认为可能是真品的时候,我们必须谨慎再谨慎。在笔者鉴定过程中,主要坚持两种办法:一是通过仔细反复地观察,认为那件东西很“开门”,确为真品,就应该大胆地去确定。如前年春天芜湖县文管所送来一件元青花龙纹玉壶春瓶要求鉴定,据说是收的。笔者看其是开门的出土品,真品无疑,当时就确定其身份,并让省博物馆借去展览。而对于一些基本认为其是真品,又稍存疑虑的,便和同事们反复讨论研究,如果还不行,就去请教大家。近些年来,笔者曾为鉴定元青花瓷器多次请教过张浦生先生、刘新园先生、耿宝昌先生、汪庆正先生等著名专家,他们对笔者的鉴定结论都给予了肯定的答复。这样既向他们学到很多东西,又得到了肯定和鼓励,增强了信心。
在今后鉴定元青花瓷器的工作中,笔者认为还应该尽量使用最新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检测手段的运用。当然我们仍应摆正传统目鉴和科技检测的位置,即前者是第一位的,后者是辅助的。一者的位置不可颠倒。这也是多年实践得出的经验。
鉴定元青花瓷器,还有一种现象是我们应该引起注意的。那就是当前少数专家受经济利益驱动,参与社会上的“走穴”鉴定,弄假成真、开虚假鉴定证明牟利,让元青花瓷器的收藏者蒙受损失。这就不仅仅是简单的鉴定眼力有问题,而是职业道德有问题了。每一位有良知的古陶瓷专家都应加强自律,不要去做这种违反职业道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