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器物造型(二)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1 |
综合老虎洞官窑全部二十四个瓷片堆积(坑)的器物组合,发现日用、陈设和祭祀类产品在每个瓷片堆积(坑)中均属共存关系,只不过各自产品的造型和类别时有变化而已。依笔者的看法,作为服务于朝廷的南宋官窑,并非只为满足朝廷的某种单一的需求而设立,朝廷的需求本身就包括日常饮食用具、陈设和祭祀等各个方面。在这个前提下,南宋官窑烧造的产品必涵盖以上各个方面。它不同于朝廷因某种用途的需要而临时到地方窑场定烧,而导致的某类产品数量的突然增多。同时,作为服务于朝廷的两座官窑,由于受规模的限制,其烧成的产品也并非能全部满足宫廷的需求,朝廷仍要不断向地方窑场“须索”。另外,陈设和祭祀类器物常可用其他材料来制作,瓷质的产品并非是其唯一的选择。当然,我们也注意到,在老虎洞官窑早期瓷片堆积(坑)中,陈设和祭祀类瓷器占有较大的比例,且形制多样,如梅瓶就有从高仅20余厘米的小瓶到高近40厘米的大瓶,鹅颈瓶也有从高20余厘米到近40厘米的大、中、小三种组合,夹层碗也有大、小两种形制,即使是完全仿青铜器形制而制作的觚,也有大、中、小之分。这种特殊情况的出现,可能与建炎三年高宗渡江时“新成礼器”尽失,南宋朝廷在绍兴年间将多数祭祀礼器改用陶瓷器有关。但与这些陈设、祭祀类瓷器共存的日用瓷如碗、盘、杯、盖碗、盏、碟等也同样有大小和形制不一的各种组合,且数量也很多。从造型角度来看,碗、盘一类的日用器,器形相对偏小,其造型的空间感较小,且作为日常生活用具,也不需太多的造型变化。而陈设、祭祀一类的产品则不同,相对高大的造型空间,古朴典雅的造型特点,再加上复杂的制作工序,以及对官窑的神秘感觉,往往惹人注目。因此单从制作工艺而言,正是这些陈设、祭祀类产品才真正代表了官窑高超的制作水平,不计工本的“官”属特征。
综合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产品的整体造型,主要可分为三类:一类造型是“汝官样”或北宋官窑型产品,大部分出现在两窑的早期阶段,而且时间越早,其汝官因素越多;第二类造型是“汝官样”的延续,但由于装烧工艺的改变,胎釉的减薄和增厚,其造型略有变化。这类产品在两窑中均占有较大的比重,主要出现在中期;第三类则是造型多样,美巧精致的带有浓郁南方特色的产品,大部分出现在两窑的后期阶段,越晚则越明显,尤以郊坛下官窑为多。现择其主要,予以分述。
器物造型的汝官化是两窑早期产品的共同特征。在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的早期产品中有着众多与汝官窑或北宋官窑造型完全相同或相类的产品,如鹅颈瓶、折肩瓶、盖碗、碗、盘、带盖梅瓶、套盒、樽式炉、折沿盆、圆洗、盏托、三足盘、觚等,其功能从日常饮食用具到陈设和祭祀用品样样俱全。以老虎洞官窑为例,早期产品无论是造型、装烧及制作工艺等均与北宋官窑相同或相似,仅在器物的大小上略有变化,如碗、盘一类圈足器均髙圈足,足端向外卷撤,外底用圆饼形五支钉支烧,留下大小不一的五个钉痕。鹅颈瓶一类的陈设器一般分大、中、小三种,造型基本相似。而樽式炉则均为浅筒腹,三兽蹄形足,外腹饰三组凸弦纹。且不论器物大小,从盖碗到樽式炉,从日常饮食用品到陈设祭祀类产品绝大部分以圆饼形五支钉支烧,只有瓶类等少量器类以垫饼垫烧,郊坛下官窑的整体造型也与此相同,且不仅是碗、盘、洗等高圈足器采用支烧,连某些器形略小的瓶也采用五钉支烧。比较两窑的此类产品,造型基本相同,只是老虎洞官窑的部分产品由于胎体较厚,显得笨重些罢了。但老虎洞官窑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如仿铜、玉器造型的祭器及小型器如器盖等以陶范模制,这些范模胎体细腻,有些刻有繁缛的图案花纹,制作精细。而碗、盘等圈足器与器身均为分制后再行粘接。仔细观察这些产品,发现其同类形制产品的造型特点和大小尺寸完全相同,如拉坯成形,似很难做到,应也是模制而成,这与文献记载的“澄泥为范”是相符的。而同类产品在造型特点、器形大小上的一致性,在老虎洞官窑的中晚期也较为普遍。
这种“汝官样”产品在两窑早期产品中的一统地位,与南渡之初,南宋政权所面临的内政外交有关。靖康之变,金人掳徽、钦二帝北去,国破家亡,山河尽失。高宗即位虽屡举“中兴”大旗,却因众多原因,无力回天,只能偏安江南,但其回复中原之心时有。因而南渡之初,无论是政治、经济乃至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暂时维持北宋的“模式”。所谓“南渡以来,大抵遵祖宗之制,虽微有因革增损,不足为轻重有无”。这种情况反映到与朝廷生活密切相关的南宋官窑,则具体表现为对“汝官”或北宋官窑的承继,“袭故京遗制”而设立的南宋官窑,必深深打上北宋官窑的烙印。
器物造型的规整、端巧渐成两窑中期产品的主要特点。在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中期产品中,其总体造型虽仍与早期相类,但随着两窑烧造水平的提高,装烧工艺的改变,造型特点由古朴稳重渐趋规整、轻巧。此时的产品,胎体逐渐减薄,釉层也渐次增厚,装烧工艺也由支烧为主,逐渐变成支、垫、支垫烧等多种装烧方法并用。碗、盘一类的圈足极其规整、细巧,足端刮釉垫烧,樽式炉也由早期的笨拙造型变成深筒腹的规整和大方。在老虎洞官窑的部分折沿盆、各式炉等产品中,为了防止器物变形,采用支烧、垫烧或支垫烧等多种装烧方法,表明此时的南宋官窑已渐渐抛弃前期死板、僵化的装烧方法,为烧制出成功的产品,并不在意采取何种装烧手段,而更多的在胎和釉的整体结合上下工夫。也表明南宋官窑不惜工本,可谓毕其功力、但求美瓷的官方色彩。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微信 188019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