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装烧工艺(四)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1 |
任何一种新工艺的产生必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刮釉工艺的出现是为了防止足端与垫具粘连样。支垫烧工艺的合理性又在哪呢?笔者将此类支垫烧产品集中起来,进行仔细甄别后发现,使用支垫烧工艺的目的是为了防止器物变形,这就是其合理性的所在。从折沿盆装烧方法的多次反复,便可看出问题所在。早期胎体较厚,尤其是底胎最厚,整器较重,故采用旋釉后再以垫圈支烧,结果将大平底上顶造成整器变形,用支钉支烧也造成同样的结果。于是改用足端刮釉垫烧,却又造成盆底下塌,即使是减薄盆底的胎体厚度也无法改变此种状况。于是窑工们在足端垫烧的同时,盆底中央另增加支钉,以承托盆底,但结果是中间支托住了,四周又塌了下来。在反复实践中,终于找到了最佳的办法,即圈足仍采用刮釉垫烧,盆底四周以支钉攴撑,盆底中心的胎体再行减薄,将胎体重心主要集中于圈足和支钉的支撑处。这样的方法有效解决了大底类器物的装烧难、易变形的种种弊端,大大降低了产品的损耗率。鼎式炉等高足器的情况也与此相类。而在碗、盘、瓶、碟等小底器物上绝没有此种现象,也无采用的必要。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支垫烧工艺的出现结合了支烧和垫烧两种工艺的特点,各取所长,这应是工艺上的一种进步,是南宋官窑不惜工本的结果,也可作为南宋官窑多次釉产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在老虎洞窑元代层发现的此类装烧方法常见于器物小、底足矮小的器形上,这完全是刻意模仿的结果。郊坛下官窑由于此类大底器、高足器大多为碎片,故尚难以确定。但在一件樽式炉上我们还是发现了“端倪”。该樽式炉底有支烧痕,但其蹄足底无釉,显然是支垫烧产品。但这是否只是郊坛下官窑支垫烧产品的唯一呢?
从器物上看,郊坛下官窑“使用支烧具的器物都是薄釉器,使用垫烧具的器物则厚、薄釉器都有,厚釉器几乎都采用垫烧,只是在工艺上有明显的改革,就是增加了刮釉工序,凡是厚釉器垫烧前,都在器足或底部进行一次刮釉,此项工序要求严格,从器物上的痕迹看,刮釉处非常整齐划一,似是用慢轮刮去。垫烧处也不见垫具痕迹。只露出还原焰烧制后的胎色”。老虎洞官窑的情况似乎比较复杂,支烧和垫烧两种装烧工艺在薄釉和厚釉器中均有共存现象,只不过在时间早晚上有所差别,即置窑之初以支烧为主,垫烧较少,其后则支烧、垫烧及支垫烧均有。器物类别的差异也导致装烧工艺的差异,如瓶类器从薄釉到厚釉均为垫烧,碗、盘类在置窑之初以支烧为主,其后则主要为垫烧,而炉、盆类器则支烧、垫烧、支垫烧兼有。早期部分器物由于流釉等原因,器底或足端常与窑具粘连。
刮釉工艺也常表现为刮釉不净,导致露胎处色泽不一的现象。而在后期这种现象则几乎没有。这与前文提到的匣钵使用中常发现串烟、熏燎、粘连等的原因应是相同的,其装烧水平尚处于反复实践,不断变化当中,而到了郊坛下官窑时装烧水平显然已处相对稳定的阶段。也说明南宋官窑除了置窑初期以外的大部分时间里,选用何种装烧工艺并没有严格的限制。
2021年11月13日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 微信 18801960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