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装烧工艺(二)

分类: 2021 |
从匣钵的造型看,两窑均未发现汝官窑常用的漏斗形匣钵,而与传统的越窑、龙泉窑的匣钵相似。越窑在北宋时曾大量使用M形匣钵,还有钵形、碗形、筒形匣钵等。即使在南宋早期的寺龙口等窑址中也时有发现。使用时也大多依匣、叠烧,或一正一反合置装烧。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中绝大多数工匠很可能就来自浙江本土的越窑和龙泉窑。
支烧具是在坯体施釉以后,在装窑烧制时起间隔、支托等作用的窑具统称,从两窑发现的众多支烧具看,种类多且形态各异,但其作用是相同的。为便于比较,笔者以支钉的形状将其分为圆锥形支钉和齿状支钉两类。
1.圆锥形支钉支烧具支钉呈圆锥形,造型规整,常模制而成,均用经淘洗过的瓷土作胎,胎细质坚。其承载支钉的支具则有多种形态,有饼形、圈形、碗形等,胎质有瓷土质,也有夹砂质。
郊坛下官窑饼形支钉具主要有圆饼形、方形二种,一般顶面小于底面。其中圆饼形数量最多,支钉数有三、五、七、九个不等,支钉形体有大有小,有高有低。以三、五个支钉常见。方形饼则均为四个支钉,较少见。一般顶面较平整,底面有指压痕,略显粗糙,均为二次合成,即支钉与支饼皆分别制成后,再互相黏合。所有圆锥形支钉皆用瓷土制作,但支具则有瓷土做的,也有夹粗砂的耐火土制成的,表面呈灰或深灰色,后者占极大多数,其本意是为了节约瓷土。饼面常模印阳文楷书,有三支饼上印“小”字,五支饼上印“天、地、玄、黄”等千字文及“花、元、椀、木、四百”等记号。在此类圆锥形支钉支烧具中,也有一部分是以饼形或碗形支托改制而成。有的在平整的饼面上粘接小小的九个圆锥形支钉,有的则利用部分形制垫饼中心的圆孔,另制一活动式支钉,使支钉数可随时增减,或六个,或七个,以满足不同造型的产品。也有少量在碗形支托的沿面或垫圈上粘贴六或四枚小支钉。此类支烧具,由于支钉与支具的接触面较小,故支钉容易脱落,应是圆饼形支钉的发展,时代要稍晚。
老虎洞官窑圆锥形支钉支烧具主要为圆饼形支具。圆饼形支具饼面平整,底面略粗,有指压痕,一般顶面小于底面,饼体有厚有薄。圆锥形支钉数主要为五个,另见少量三个支钉及在一圆形薄片上按一支钉的,而元代层常见的六个支钉至今未见。圆锥形支钉的形体有高有矮,有粗有细,一般形体粗而高的支钉其支饼也较厚,而形体细矮的圆饼较薄。前者支钉连带部分瓷土紧紧嵌人支饼中,非常紧密,不易脱落,制作规整。而后者则显得简略和随意。从与两类支烧具同出的器物造型、胎釉特征看,两者之间有早晚关系,这符合坯体由厚变薄这一总的发展趋势。老虎洞官窑圆饼形支烧具绝大部分由同一种原料制成,即由淘洗后的瓷土制成,只有少量支饼以夹粗砂的耐火土制作。如果将老虎洞官窑与郊坛下官窑同类支烧具相比较,不难发现,老虎洞官窑的部分支钉更粗壮,支钉与支饼的粘接也更牢固,这与老虎洞官窑部分早期产品的胎体比郊坛下官窑普遍要厚重的实质相吻合。另外,老虎洞官窑支饼上很少模印文字,目前仅发现“戌记”和“袢青”两种,均为草体反书,显得较为随意。但正是“戌记”和“袢青”的发现,为此窑的始烧时间和产品特征的界定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以笔者的看法,“戌记”是指该窑在“×戌”年置窑时,窑工们在窑具上随意刻下以作纪念的,即“(×)戌(年)(置窑)记”,因此,带“戌”字款的产品应是其最早的产品,而“袢青”则是指该窑所烧产品的总体特征,说明此窑主要烧制“青器”。
2.齿状支钉支烧具指在碗形、圈形或盘形等窑具的口沿处切削成数个连弧形,其连弧相接处呈四棱扁锥形,有的再手捏成圆形,作支烧具。因形似齿状或锯齿状,故名。其总体形状有圈形、盘形、碗形等,高矮有异。支钉数有四、五、六、七、八、九、十二、十三个不等,由于支钉系切削或手捏而成,留在坯体上的钉痕常表现为圆、椭圆、方、长方、三角等多种形状。胎质一般为瓷土制成,胎体较薄。它的出现解决了高支烧器物或大底器物垫饼支烧不足的缺陷,且制作简单,经济实用。此类支烧具在两窑均有发现,且数量较多,形态也略有差异。如郊坛下官窑有圈形、盘形等,支钉数量均为五个。而老虎洞官窑除圈形、盘形等外,最常见的为敞口弧腹小平底的碗形,口沿处切削后又手捏成六或七个支钉。综合老虎洞官窑此类支烧具的支钉数,有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二、十三个不等,以六钉和七钉最为常见。另有内外两圈支钉支烧,即外圈十二个、内圈六个支钉等,主要支于器形较重的樽式炉和大底盆的底部。
另外,在老虎洞官窑也发现少量采用泥点或泥条支烧的器物。“泥点”支烧,也称托珠,有圆形或长条形等,郊坛下官窑目前未见。但在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夹层碗的环形足上笔者意外发现了刮釉后再用圆形泥点支烧的痕迹,两件小夹层碗的底足上分别有五个和六个小圆泥点痕,而大夹层碗的底足上则分别留有七个和八个大圆泥点痕。另外在两件生烧的笔山底部却发现了用细长的条状泥条作支烧具支烧工艺早在西周时的原始瓷上就已出现,越窑也曾大量使用。东汉、三国时期的越窑常用三足支钉作为碗、钵、碟等叠烧的间隔具,使用时支钉向下,因而在瓷器的内底留有三个支钉痕。唐代南北瓷窑普遍采用支烧工艺。北宋时越窑早已摈弃支钉支烧而盛行用垫圈支烧,而在北方的汝窑等则继续使用支钉支烧,并将其发展到极至。汝窑的支烧具除了少量圈状支具外,主要为圆饼形支烧具,且制作规整,圆锥形支钉尖而细,在器物的外底留下三或五个形如芝麻的细小钉痕,即“底有芝麻细小挣钉”。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明显继承了汝官窑的传统支烧工艺。在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中,五足饼形支钉大为盛行,从小件的器盖到器形硕大的樽式炉,绝大部分采用这种支烧具。这种略显呆板的做法完全是刻意模仿北宋官窑的结果,也是老虎润官窑早期产品的明显特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