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装烧工艺(一)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1 |
在两座官窑的窑址现场,均留下大量废弃的窑具,其作用主要是在装烧时对坯件起间隔和保护作用,它包括匣钵、支烧具和垫烧具等。通过对这些窑具的研究,可了解其装烧工艺,从而正确把握两座官窑的发展脉络。郊坛下官窑的窑具主要出于窑炉周围及地层中,种类有匣钵、支烧具和垫烧具三种。老虎洞官窑的窑具种类与其相同,但在窑炉周围、地层和瓷片堆积(坑)内发现窑具较少,主要出于窑具堆积(坑)中,常表现为将各类废弃的窑具集中一处,或开挖一不规则圆形坑填埋,或将其置于地势低洼处掩埋。这在早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种废品处理方式与瓷片堆积(坑)极为相似,但其目的可能有所不同,如果说前者是为了防止废品外流等保密原因,后者则很可能与老虎洞官窑相对局促的窑场空间有关。
郊坛下官窑匣钵的种类很多,依其造型,主要有M形、钵形、碗形、盆形、筒形匣钵等。皆为轮制,质地一般为夹粗砂的耐火土制,质地粗硬,也有一部分碗形、盆形小钵用瓷土制作。在使用时大多依匣、叠烧。有仰置(平底钵形匣钵)、扣置(M形匣钵)和两件合置,以一件当盖用(盆形、碗形、筒形匣钵等)。从窑址出土物看,器物粘连匣钵、串烟、熏燎等现象很少,说明装烧技术很高。老虎洞官窑的匣钵种类基本与之相同,也以M形、钵形、碗形、盆形和筒形匣钵为主,另有少量异形匣钵,如腹壁略为斜收,顶面平,但在中间突起一圆弧形。从其内壁灰白色液体的流向看,似与扣置使用的M形匣钵相同。各类匣钵皆轮制,质地有夹粗砂的,也有质地较为细腻的瓷土质匣钵。其中M形匣钵及部分盆形匣钵粗厚笨重,而碗形、筒形匣钵等相对显得胎体轻薄。在装烧方法上也与郊坛下官窑大同小异,如碗、盘类等器形相对较矮的往往使用钵形或M形匣钵,依匣、叠烧;而瓶、炉等器身偏高者,常用盆形或筒形匣钵上下合扣。但在早期产品中也少量出现多件产品置于同一匣钵内的一匣多件的装烧方法。如在一件盆形匣钵内发现四件大小不一的器座共存,皆垫烧。由小而大,依次将不同器座外撤的足端直接支在斜敞的匣钵壁上。说明老虎洞官窑在早期由于窑工的来源不同,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装烧方法。在老虎洞早期产品中,器物与匣钵粘连、串烟、熏燎等现象时有发现。这类产品往往胎壁厚重,施釉不匀,常有流釉和聚釉,器物外底的支钉痕较大,常有断裂的钉尖与釉粘连一处,品相极差。这应与置窑之初,工匠们来自异地,对与以往不同的胎料、釉料的性能尚未完全掌握,对烧制此类产品所需的窑炉温度、气氛的控制等也需一定的适应过程有关。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