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胎釉特征(四)

(2021-11-09 09:41:55)
标签:

历史

收藏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2021

从一次釉到多次釉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其过程是复杂和艰辛的,有时要付出定的代价。在同属二次釉的制品中,笔者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部分早期二次釉制品的釉层要厚于后期二次釉制品,而流釉、聚釉等现象均出现在这些制品上。在老虎洞早期二次釉制品中,有部分制品由于二次施釉过厚,导致在装烧过程中,釉汁流淌,大量的釉汁积聚到下腹及底足处,与窑具产生粘连,造成产品的损耗。如瓶,由于二次施釉过厚,釉汁大量积聚于圈足外侧,与垫饼粘连,而瓶的内壁,在一次薄釉的基础上,在口沿及瓶颈的内侧,又加施一层厚釉。釉层由上而下一直流至瓶底,有的在瓶底积聚厚达1厘米以上的釉层。这种现象在其他种类的产品中也时有发现。这就是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釉层厚薄悬殊,流釉、聚釉、跳釉等粗糙得让人看不懂的主要原因之一。当然,这些现象的出现也与施釉方法、烧成温度等其他因素有关。在其后的反复实践中,随着施釉方法的改进,烧成温度的合理控制,特别是素烧工艺的引进,为多次釉的成功烧造奠定了基础,即适当控制每次施釉的厚度,增加施釉的次数,反复索烧,既可增加釉层厚度,又可避免因增加釉层而容易出现的流釉、聚釉等弊病。这也是在向无素烧传统的古越大地引进素烧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时的产品胎薄质细,釉层乳浊滋润,断面上可清晰地见到二至三层以上厚度均匀的釉层。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胎釉特征(四)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由一次釉向多次釉的转变,在鹅颈瓶、折肩瓶、梅瓶等瓶类器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而在碗、盘、盏一类器形较小的器物上,虽总体趋势是一致的,但由于目前尚未找到明确带有字款、并共存于同一个瓷片堆积坑的器物,故笔者尚难以确定其转变时间也是在同一年内完成的。但在底款带有字的碗内笔者找到了较为明确的分层现象。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至少在稍后的“×年时,二次釉已成为老虎洞官窑较为普遍的现象。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胎釉特征(四)

老虎洞官窑一次釉产品中的最早形态在郊坛下官窑未见,其造型大部分与汝官窑形制相似,在多次釉产品中也大多能找到相同的造型,只不过釉层更厚罢了。很显然,老虎洞官窑的置窑时间要早于郊坛下官窑。郊坛下官窑的一次釉制品,施釉较匀,很少有聚釉和流釉现象,其胎体也较老虎洞官窑同类器要薄,故此类一次釉制品,无论是拉坯、施釉、装烧等技术水平已趋稳定和较为成熟的阶段。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老虎洞官窑置窑之初,由于制瓷的外部环境的改变,再加上新的坯料和釉料的使用,不同于以往的装烧手段等众多因素,其烧造活动必定是不断反复、不断积累的过程,实践的结果导致水平的提高,为老虎洞官窑自身的发展及郊坛下官窑较为成熟的烧造活动奠定了基础。郊坛下官窑早期似曾以一次釉为主,此时老虎洞官窑虽已出现二次釉制品,但尚处于不稳定阶段。在随后的烧造过程中,由于老虎洞官窑二次釉的渐趋成熟及所带来的釉层匀净滋润等产品质量的提高,促使郊坛下官窑也采用二次釉的办法。在多次釉制品中,郊坛下官窑已出现了四次施釉,而老虎洞官窑最常见的为二次釉和三次釉,另有少量四次釉。但在一件陈设瓷的外壁,笔者竟意外地发现了五次施釉,在其厚0.25厘米的釉层断面上清晰地密布着五层釉,从前文所述的老虎洞官窑由一次釉向多次釉转变的速度之快及早于郊坛下官窑置窑等因素看,五次釉的出现应更多地代表了老虎洞官窑烧造技术的高超水平及对产品质量的精益求精。

2021年11月9

                李鉴宸于新加坡执笔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微信 188019604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