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胎釉特征(三)

标签:
历史收藏图片文化杂谈 |
分类: 2021 |
显然,老虎洞官窑増厚釉层的直接原因确是为了掩盖偏深的胎色,从而增加釉的“青”度。但要追求丰厚的釉层,一次釉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因而多次釉的出现是其必然结果。至于釉层肥厚,类玉类冰的粉青色釉的出现,则是由量变发展到质变的极致。在以上四类瓶中,也有少量米黄釉或呈色不一的产品,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其数量相对较少,非老虎洞官窑的主流产品,并不影响以上的分析结果,故不再赘言。
从前两种瓶底部均刻有相同的“戌”字看,这种由一次和向多次釉的转变是在同年时间内完成的。很可能是在置窑之初,窑工们继续以前的薄釉传统,依朝廷提供的“样式”,试烧了部分薄釉产品,但由于偏深的胎色显色太多,使青釉严重泛灰、泛黄,影响美观,故没有得到朝廷的青睐。窑工们随即对釉料配方进行改进,但因同样的原因没有成功,故而增厚釉层便成为唯一的办法。但一次上釉过厚,又容易引起流釉、聚釉,易使器底与窑具粘连,造成产品的过量损耗,从而导致多次釉的出现。因而在老虎洞官窑一次釉制品较少,大部分为多次釉制品,其中二次釉和三次釉最多。
从四种瓶的胎体看,一次釉制品一般拉坯不匀,溜肩处最薄,颈与下腹较厚。而多次釉产品中的第四种瓶,一般胎体较薄,整器轻巧,尤其是三次釉制品,釉层厚度超过胎体厚度,局部胎体不到0.1厘米。而介于一次釉和三次釉之间的二次釉产品则较为复杂,此类产品的胎有厚有薄,胎体较厚者,施釉不太匀,尤其是“戌”字瓶,釉层上薄下厚,常有聚釉和流釉出现。而胎体较薄者,施釉较匀,釉面匀净,无流釉和聚釉现象。从胎色看,前者常为深灰胎,不见三次釉常见的黑灰胎,而后者除了深灰胎外,部分制品胎色黑灰,与三次釉制品相同,有的共存于同一瓷片堆积(坑)中。因此二次釉制品中厚胎器应早于薄胎的出现。综合以上分析老虎洞官窑产品的胎釉特征,似可定为由一次釉向多次釉,由薄釉向厚釉,由厚胎向薄胎的发展演变。这与郊坛下官胎釉特征的总体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