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鉴宸---新加坡华人古董商
李鉴宸---新加坡华
人古董商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598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胎釉特征(二)

(2021-11-07 08:17:03)
标签:

历史

收藏

图片

文化

杂谈

分类: 2021

由于均使用乳浊性较强的石灰碱釉,故两窑产品的釉层均具有一定的乳浊性,特别是粉青色釉制品,均乳浊滋润如玉,釉下可见稀疏的小气泡,有的气泡极少,“寥若晨星”。而早期的灰青色釉产品则乳浊性相对较差,透明度高,釉下气泡较多。米黄色和则二者兼有。一般制品的上部即口沿部位或口沿及颈部,透明度高,乳浊性差。制品下部则相对乳浊性强,透明度低或失透。但从总体而言,老虎洞官窑的釉色似乎普遍要比郊坛下官窑同类产品显得明亮,光泽较好,青度高,尤其是早期部分灰青色釉制品,釉层极透明、光泽强,玻璃质感特别明显。在早期的部分灰青色釉制品中,釉面常有微晶析出。早期米黄色釉制品釉面常略泛粉红色。而部分粉青色釉制品的色调也似比郊坛下官窑要淡,而后者常泛灰,色略显深。

新加坡华人古董商李鉴宸:南宋郊坛下官窑与老虎洞官窑的胎釉特征(二)

据对郊坛下官窑和老虎洞官窑所取瓷片和生烧片的最新重烧测试结果,郊坛下官窑的烧成温度在1100~1220,老虎洞官窑的烧成温度在1150~1260。单从瓷片测试数据看,老虎洞官窑要比郊坛下官窑的烧成温度高,且其所选标本均为老虎洞官窑的粉青釉瓷片,而老虎洞官窑早期产品中部分光泽强、极似玻璃质釉的灰青釉制品其烧成温度显然也要高于郊坛下官窑的同类产品。郊坛下官窑瓷釉乳浊性主要取决于釉中含有

的钙长石和小气泡,这些钙长石和小气泡就是形成乳浊现象、使釉具有玉质感的主要原因。老虎洞官窑瓷片釉中也含有钙长石和小气泡,而且两窑瓷片釉化学组成也较接近,其工艺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值得注意的是郊坛下官窑瓷釉的化学组成分散性较小,工艺比较成熟,而老虎洞官窑瓷釉的化学组成比较分散,说明其尚处于开创探索阶段。

由于高温条件下胎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两窑的釉面均有疏密不一的裂缝,即“开片”或“纹片”。这也是南宋官窑产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这种不经意间自然形成的裂缝,也成为后世争相模仿的对象。

以老虎洞官窑为例,一般情况下,薄釉制品的开片较密,厚釉制品则相对较为疏朗。在老虎洞官窑部分厚釉制品中甚至发现有纹片极少或无纹片的现象。具体到某件制品上,因口沿处釉易下流,釉层较薄,故开片细密,而腹部因釉相对较厚,故开片较疏。早期灰青色釉的纹片较密,晚期灰青色釉和粉青色釉的纹片相对较疏。由于受热不均,也会导致纹片的疏密,一般外壁纹较密,内壁则相对较疏。具体到纹线的粗细也有不同,灰青色薄釉制品的纹线较细,色较浅,呈灰白色。灰青色厚釉制品和粉青色釉的纹线一般有粗细之分,粗线色较深,呈黄褐或灰褐色,细线裂缝则呈灰白色。而米黄色釉则二者兼有,薄釉制品“冰裂纹”较小而浅,层次不强,厚釉制品则“冰裂纹”层次感强,略呈鱼鳞状。粗、细两种纹线的形成,缘于胎与釉膨胀的时间差,一般粗纹线出现较早,有些在出窑之初即已形成,由于土壤水浸等的影响,渐渐变成灰黄、黄褐或灰褐等不同色泽,而细纹线的出现则相对较晚。

总体而言,郊坛下官窑胎釉的发展趋势为:依胎与釉相对的厚度不同,可分为厚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类,由厚胎薄釉发展为薄胎厚釉;依胎和釉各自的总体特征,可分为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两种,由薄胎薄釉发展为薄胎厚釉;依制品的施釉次数即釉层的多少来分,又可归纳为一次釉制品和多次釉制品两类,由一次釉制品发展为多次釉制品。以上三种不同的切入点均准确概括了郊坛下官窑制品的总体发展趋势,为笔者正确把握老虎洞官窑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极好的参照物。

老虎洞官窑的产品无疑是复杂的,比照郊坛下官窑第一种发展模式,老虎洞官窑似也可总体概括为由厚胎薄釉向薄胎厚釉过渡;如若上述第二种归纳,则视老虎洞官窑的产品,无疑要在薄胎薄釉和薄胎厚釉前加上厚胎薄釉,即由厚胎薄釉发展为薄胎薄釉,继而为薄胎厚釉,如以施釉的次数即一次釉制品和多次釉制品的发展为主线,则老虎洞官窑产品也可同等视之。

但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老虎洞官窑产品中一次釉制品相当复杂,其釉层厚薄不有釉薄如纸的,也有釉层稍厚,更有釉层上下厚薄悬殊,上部釉很薄,下腹近底聚

釉严重,局部厚度可达0.1厘米以上,即使在同一部位,由于流釉的缘故也会出现釉层的厚薄不均。釉色也有多样,有青灰、灰青、青黄、米黄等色。而且在同一类器物上也会出现这些反复无常的情况。这些看似复杂的表象背后又说明了什么呢?笔者选出三种釉层厚薄不一的折肩瓶试作比较。第一种瓶,内外壁施一层很薄的透明釉或乳浊釉,釉层透明或略透明,有的肉眼可见胎体小黑点和气孔,由于胎色较深,釉层薄而透明,胎(壁)色透过釉层使青釉显青灰色,或由于胎色灰黄而使釉色变成青黄色。第二种瓶,外釉稍厚,内釉很薄,灰青釉较透明,尤其是瓶颈部,釉下可见密集的小气泡,施釉较匀,釉色较正。第三种瓶,釉层上下厚薄不一,上部釉稍薄,自上而下渐厚,尤其是下腹及底足处聚釉多,常与垫饼粘连。青釉滋润,釉下可见密集的小气泡。三种瓶的外底均在釉下刻有“戌”字,同处于一个瓷片堆积坑中,表明其制作时间相差不会太远。从外观看,第一种瓶,青釉严重泛黄或泛灰,有的呈深青灰色,品相极差。而第二、三种

瓶由于釉层较厚,青釉色正,品相较好。显然,增厚釉层的直接原因,是为了掩盖偏深的胎色,从而增加釉层的“青度”。但一次上釉过厚也会适得其反,第三种瓶便是其急功近利的结果。因此,以上三种折肩瓶应有相对的早晚关系:第一种瓶应是老虎洞官窑中最早的。

多次釉制品的种类很多,几乎涵盖了老虎洞官窑的所有产品。釉色有灰青、米黄和粉青。釉层较厚,最厚可达0.3厘米。有二次釉、三次釉等,少数可达三次以上。主要有外二内一或内二外一,也有内外均为二次,或外三内二、外二内三、外三内三等不同组合,大部分断面上可见清晰的分层现象。釉层均有不同程度的乳浊性,尤其是粉青厚釉制品,釉层滋润肥厚,极类美玉。部分制品,口沿部分由于釉汗流淌,釉层较薄,略显紫色,而其足刮釉垫烧,烧成时足端表面在冷却时进行二次氧化,呈铁褐色,即所谓“紫口铁足”。

一次釉制品和多次釉制品的关系又是如何呢?笔者观察了共存于同一类器物上的两类制品,以鹅颈瓶为例:第一种瓶,釉色青灰或青黄,内外釉层较薄,有的釉薄如纸,釉极透明,肉眼可见胎体气孔。也有的釉较乳浊,但局部也能看见胎色。深灰或灰黄胎,拉坯不匀,胎体一般上薄下厚,胎质较松,垫烧,外底釉下刻“戌”字。第二种瓶,釉色灰青色,釉层较厚,外施二次薄釉,内釉大部分较薄,仅在口沿内侧可看到的地方增施一层薄釉,釉色较亮,大部分较透明,可见釉下密集的小气泡,部分瓶

的圈足处常聚釉,易与垫饼粘连。深灰胎较厚,胎质较为致密,也有少量浅灰胎,垫烧。部分瓶的外底釉下刻“戌”字。第三种瓶,青釉釉层较厚,二次上釉,施釉较匀。部分制品在圈足外侧采用小角度的斜向刮釉,但仍有小部分制品的圈足处出现流釉或聚釉。釉层匀净。深灰胎略薄,胎质较为致密,少量浅灰胎。垫烧。部分瓶的外底,釉下刻“亥”字。第四种瓶,灰青或粉青釉,乳浊滋润,釉层厚,施釉极匀,圈足外侧常斜向刮釉,无流釉和聚釉,外壁可见清晰的二至三层以上釉层,内壁上一次薄釉,仅在瓶颈处增施一层均匀的薄釉,部分制品内壁也施二次薄釉。深灰胎或黑灰胎均较薄,局部不到0.1厘米,釉层超过胎体的厚度。垫烧。以上四种鹅颈瓶,从其外底刻有“戌”“亥”等字看,应有一定的早晚关系。其中前两种瓶,外底均刻有“戌”字,并同处一瓷片堆积坑中,表明其烧造时间相隔不会太长,但两者之间又有相对的早晚。从外观看,第一种瓶由于釉层太薄,釉面显胎色太多,造成青釉发灰、发黄。尤其是透明釉比乳浊釉更显胎色,影响整器的美观。而后一种瓶由于又增施了一层薄釉,故局部遮掩了偏深的胎色,使青釉显得较为纯正。这与前文提到的一次釉制品中釉层渐厚的原因是相同的。唯一不足的是,也出现了一次釉制品流釉和聚釉这种弊端,其后的“亥”字瓶虽略有改进,但仍处于不稳定阶段。而第四种瓶由于均匀地施了二至三层以上的薄釉,圈足外侧斜向刮釉,虽釉层较厚,但无聚釉、流釉之虞,釉面匀净,乳浊滋润,整器轻巧、美观。

 2021年11月7日

                李鉴宸于新加坡执笔

李鉴宸国内事业部助理 上官浩微信 1880196047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