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2023-07-29 17:28:12)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

——  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一、 缘由:

七月中旬,我从手机上看到两篇文章,一是《焦作日报》刊登的《焦作这个小山村“叠”出来的世界奇迹》报告文学,二是新华社河南频道刊发的《挂在峭壁上的公路》长篇通讯这两篇文章报道的均为修武县“一斗水村”的故事。

“一斗水村”的名字我听说过两次,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听说过一次,在2003年听说过一次。第一次是听我爱人说起,1973年秋季武陟县西滑封村基干民兵拉练到过“一斗水村”,她也是其中一员。第二次是2003年春天,听机关驻一斗水村扶贫工作队的同志说起。当时,我对一斗水村的名字感到奇特,想去探一下渊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当看到以上两篇文章后,我同爱人商量,趁个星期天去“一斗水村”看一看,了却我的一桩心愿,重温爱人民兵拉练时记忆,723日上午此愿成行。

 

二、 “一斗水村”名字的来历

“一斗水村”的名字是因村西北角的一口清泉而得名的,泉水名为“一斗水泉”,因其泉眼是一天然形成的巨石,泉口大小如斗粗细,一年四季清泉不断。行走于清口古道中的商旅至此,人困马乏便就地汲水取饮,虽一次只能取水一斗,但无论天旱,人多,总是随取随涌,取之不尽。因为商道上的客商在此休憩取饮的人数渐多,车马店应运而生,随后众多商号便在此地沿道路设置自家驿站,久而久之此处渐聚成村,

 

图片

 

三、 游览的经过

723日上午9时,我们从焦作出发,进入云台山景区后,顺

着修武至山西陵川的公路上行驶,到达茱萸峰景点入口,开始进入隧洞群,共穿越了19个隧洞,1040分钟到达了“一斗水村”的村口。

图片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在村口稍时休息,然后进入“一斗水村”,约10分钟的路程到达停车场。爱人询问了一个卖冰糕的年轻人,“大队部”在什么地方?年轻人手指了指他身后的两层白色小楼。(以前的村统称大队,大队办公和开会的地方称“大队部”)尔后,我们顺着石板路拾阶而上,先进入李家大院,后进入贾家大院。李家大院和贾家大院是保存得最完整的民居。李家大院建于1845年,贾家大院建于1850,建筑面积都为三百多平方米,均历经了百余年的风雨沧桑。在“一斗水村”,最引人瞩目的就是这些古老的石头房子。村之中每家每户盖的都是石头房子,其中现存明清时期的石头房有数十间,全部由石头精雕细琢而成,其门窗、椽檐、阶石、栏杆等,无不造型精巧,匠心独具。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参观过两家院落后,沿着青石板路向着“一斗水泉”方向继续前行,路两旁有200多年的核桃树,有玉米和谷子,有油桃和向日葵。俏皮的小孙子一会儿跑在前面,一会儿走在后面,看到路边的庄稼和树木都感到新奇,问我路下边的绿色植物是什么,我说是谷子,他说谷子什么,我说你喝的小米粥就是来源于谷子,谷子去了皮叫小米,皮子叫糠。他在路上摘了三个青皮核桃,问这是苹果吗?我说不是苹果是核桃,也叫胡桃。走着说着,一会儿就到了“一斗水泉”的地方,许多游客在观看水泉,有的在照相留念。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从“一斗水泉”回来,我爱人在村委会的小楼前留影纪念,大孙女为她拍了几张照片。然后在新李家大院前吃了农家饭,炖土鸡、山韭菜炒鸡蛋、蒸槐花、炒南瓜丝、素水饺等。这里的菜都是在村中种植的无污染绿色蔬菜,鸡是当地的土鸡。饭后我们在餐桌旁边休息了一段时间,享受着自然凉爽的山风和新鲜空气。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昔日晋商古道驿站,今朝生态旅游村落——一斗水村游览小记

休息期间我同李家大院院主李老汉进行了交流,李老汉介绍说:“全村有3个自然村组成(东沟、西沟、涡沟),55户人家、200多口人。以前,道路不通,山货卖不出去,缺医少药,生活非常困难。后来,随着云台山景区的开发,修武至陵川公路的修筑,村民办起了农家乐,一年收入个10几万元,特别是2019年,我们村成为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后,城里人来村里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感谢李家大院美味可口的饭菜,感谢李院主对“一斗水村”发展情况的介绍,祝愿“一斗水村”越来越好,祝愿村民们越来越富裕。

时值下午两点,我们离开了“一斗水村”,三点五十分到达焦作。

四、 游览后的感想

1、     继承愚公移山志,开山洞找出路

据焦作日报焦作这个小山村“叠”出来的世界奇迹》报道:“一斗水村”四面环山,山高坡陡,交通闭塞,千百年来,下山只有崎岖艰难的羊肠小道,运送粮食和山货只能人背,为此失脚掉下山沟摔死、摔伤的不计其数,当地流传着“阎王鼻、鬼门关,鸟难飞、猴难攀;通天洞、两步半,阎王不叫自归天”的说法。

“修一条下山的活路!宁可干死、累死,绝不困死!”上世纪60年代,32岁的一斗水村党支部书记郭麦旺,面对大山,吼出了这样的铮铮誓言。
    
整整六番寒暑!1972年冬,终于修通了“一斗水村”到山西陵川琵琶河村的12.5公里简易山路,开天辟地,村民有了一条下山路。但要想去修武县城,还得
绕行陵川、走博爱、过焦作,约260多公里。
    
郭麦旺带领村民挖山修路的壮举得到上级部门肯定。1969年,他作为新乡地区的农民代表,参加了新中国成立20周年国庆观礼,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的亲切接见。

感悟:古代有愚公移山的经典故事,今朝有郭麦旺开山凿洞的英雄壮举。世界上什么事情都是逼出来的,困难困难困在家里就难,出路出路走出去就有路。

李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到:“坐在办公室里想的都是问题,到现场调查研究想的都是办法”。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要敢于面对现实、敢于担当责任,不推诿、不逃避、不扯皮,总会想出解决的办法。在复杂多变的困难面前,要运用“开山凿洞”的精神来解决现实的问题,那么,什么困难都不是困难了。

2呼吸自然的空气,寻找内心的声音

   繁忙的都市生活给人们带来了压力与浮躁,特别是疫情三年来,人们精神更加压抑,生活更加枯燥。希望远离喧嚣,避开拥挤,向往着农村和山里人的生活,呼吸自然的空气,寻找内心的声音。

感悟:定期到远离20公里以外的山区和空旷的田野里吸收新鲜空气,打开自己的肺呼吸量,使自己的真气逐渐充盈。这几年也是这样做,每隔一段时间带着家人和孙辈们到大沙河、月牙湾、十二会、919等地去体验生活,让他们呼吸自然的空气,寻找城市以外的声音。

3搭乘乡村振兴快车,升高生态村落空间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这个风景如画的小山村迎来了发展机遇。盘山公路通到了家门口,村民们翻修了石头房子,办起了农家乐,靠着独特的风景,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市民前来休闲旅游。

感悟:

随着两篇文章的报道,前来学习和观光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为了迎接旅游潮流的到来,“一斗水村”需要进一步规划发展愿景,搭乘乡村振兴快车,升高生态村落空间。如:历史文化建设、旅游道路建设、公共卫生建设、生态村落建设、旅游市场建设等。

 

结束语: 

今天,带着探究传奇、追忆往事的愿望,穿越了修武至山西陵川公路的19个隧洞,走进“一斗水村”,观看了村容村貌,了解了村名的来历,品尝了农家饭,也算如愿以偿。

目光所及,远山苍翠,老井、古道、石头房、以及街上的游客交织成趣,形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收获最大是叠彩洞的传奇,开山凿洞的创举倍受感动,我们将此精神铸为心中丰碑,激励前行。

由于时间短促,还有许多东西没有了解,留在下次再来学习。由于对“一斗水村”特色旅游、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资料了解甚少,一些感悟可能以偏概全,仅属个人之言,诚请各位朋友商榷。

同时也期待“一斗水村”,用叠彩洞的传奇,开山凿洞的创举,描绘出更加美丽的乡村画卷。

2023726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