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浙江诸暨人良价禅师结束云游参学的生涯,前往洞山驻锡,在涉溪水时,看到水中倒影,顿时悟道,留下了名留禅史的千古绝唱——“睹影悟道偈”: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任么会,方得契如如?于是,掘茅耕地,课徒传法,集马祖洪州系、行思青原系两大顿悟禅系之大成,创建普利寺,开堂宣讲他所悟到的“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禅学思想。

1—曹洞祖庭
天下曹洞尊洞山
江西访禅记之七——洞山普利禅寺
洞山普利寺,位于宜春市宜丰县北部,是中国佛教禅宗之一的曹洞宗祖庭。
走近洞山,登上百步台阶,转过几道弯,方觉自己进入了黑压压的林区,这里保持了原始状态,数十丈高的楮树、枫树挺直笔立,树枝如巨盖,竞相遮蔽原本已觉低矮了的天空。前面有葛溪拦断去路,潺潺流淌。一桥跨涧,名逢渠桥,旁立有碑,标明这是宋代所建,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大中十三年(公元859),浙江诸暨人良价禅师结束云游参学的生涯,前往洞山驻锡,在涉溪水时,看到水中倒影,顿时悟道,留下了名留禅史的千古绝唱——“睹影悟道偈”: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应须任么会,方得契如如?

2—逢渠桥
于是,掘茅耕地,课徒传法,集马祖洪州系、行思青原系两大顿悟禅系之大成,创建普利寺,开堂宣讲他所悟到的“五位君臣,偏正回互”禅学思想,所谓“权开五位,善接三根“,一时四方学者纷至沓来,宗风丕振。后经曹山本寂、云居道膺、疏山匡仁等大弟子及门人代代薪火相传,遂成曹洞宗,并远播于日韩。
北宋绍圣五年(1098),宜丰同安女佛徒雷四十三娘为纪念良价洞山悟道,捐资在良价当年“睹影逢渠”的洞水(今葛溪,洞山禅寺前)之上建起一座单拱石桥——逢渠桥。

3—良价禅师在此睹影悟道
过桥而上高坡,路头有两块巨石并峙如门。传说到了夜晚,两石就会自动地合拢起来,天明方开,故名夜合门(又称为夜合山),这门要是合上了,到洞山普利寺就无路可走了。细细看去,山石上镌有宋代苏辙所作诗云:“古寺依山占几峰,精庐仿佛类天宫。三年欲到官为碍,百里相望意自通。无事佛僧何处著,入群鸟兽不妨同。眼前簿领何时脱,一笑相看丈室中。”可见苏辙在高安监酒税时早就盼望游观此地,一睹寺宇之宏伟。另有一诗刻在旁边石壁上,依稀可辩:“山城无锁日东西,开合邈同乌兔飞。曙色未分人未度,是谁敢作假鸡啼。”此诗是为夜合门而作,据说出自元代道彰禅师手笔。

4—夜合山1
过此门,便见四山环抱着一盆地,来路隐没。取名洞山,其实并没有洞,只是地形似洞。盆地东北处即为古刹普利寺,山门横书有“曹洞祖庭”四个大字。
山门两侧原各有罗汉松一棵,乃良价亲手所植。现仅存一棵,胸径l米以上,树龄千年,却仍枝繁叶茂。在普利寺前。高10米,树冠约13米。主干虽仅存一小边皮,不及原干的2/5,但却枝繁叶茂。据《五灯会元》载,此松系青林师虔禅师所植。至1985年已有1100多年。当时师虔曾作偈一首:
长长三尺余,
郁郁覆青草。
不知何代人,
得见此松老。
看到此偈,不由得让人想起“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那种穿越时空的惆怅与豁达。

5—苏辙摩崖题刻
新的天王殿、大雄宝殿均正在重建当中。2010年8月30日上午,普利禅寺,举行了隆重的复建奠基仪式。据悉,洞山普利禅寺复建工程总投资6000万元,建筑面积
1.5万平方米,预计工期为三年。

6—夜合山2
大雄宝殿后为藏经阁(后法堂)。清康熙十一年(1672),是时洞山寺宇更名为普利寺,并重建洞山寺宇的后法堂(即藏经阁)及僧房。嘉庆二十三年(1818),洞山正宗38世住持海寿在后法堂门楣正中立起大匾,上书“佛在性中”,对良价的禅学思想作了高度概括。
登上藏经阁,俯瞰全寺,洞山寺重修重建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在寺院中轴线右侧,洞山禅修中心也正在积极营建当中。

7—洞山寺建筑
从藏经阁左侧登山,不远就看到有一块不小的平地,良价真身塔就矗立其上。墓塔被围在新建的六角石屋中,高约3米,塔侧隐约见有古字,惜不能辨。这里三面都是郁绿的参天古木,树枝密不遮风,连虬曲的苍藤也有两寸直径粗。但别无墓塔,这或是对他的尊崇,因为其他墓塔,均是几座甚至几十座排列在一起的。后来我在下山的路右侧,也看到一处清代的夜合山墓塔林。据说另外还有四五处塔林,想当年,僧人在此修行,死后默默无闻,终身与深山老林为伴,该是多么的一种旷世之情啊!

8—藏经阁
公元869年,良介禅师自知时至,于是作了一首辞世偈语:
学者恒沙无一悟,过在寻他舌头路;
欲得忘形泯踪迹,努力殷勤虚空步。
说完偈语,从容剃发、沐浴、更衣,再行告别,趺坐而寂。可是,弟子顿失恩师,感到精神无依,便从早到晚,痛哭流泪不止,声音震天价响,直至第二天。忽然,良价祖师睁开眼睛,批评弟子们,教导他们:真正修行者是哀乐不入,心不附物,似你们这般劳生惜死,真是愚痴之极!接着,吩咐常住打“愚痴斋“,就是这样,僧众还是舍不得,拖了一周才正式打斋,良价祖师又陪大家一起用了最后一次斋,说:“僧家之事,大率临行之际,勿需喧动。”意思是说:出家人本无牵挂,是无事之人,一切要顺乎自然,临别之际,再不要哭闹了。于是,回到丈室,端坐圆寂。试想,这是何等的力量与气魄,又是何等的慈悲啊!唐懿宗赐其“悟本禅师”谥号,并敕建“慧觉宝塔”。

9—藏经阁内供奉的佛像
究其历史渊源,曹洞宗真可谓以一角之域,举扬天下,弟子遍及日韩乃至世界。早在公元840年就有日本瓦室能光、新罗利严等求法僧人在洞山长住,使曹洞思想传入日本及朝鲜半岛。如今,曹洞宗弟子仅在日本就有千万之众。2006年10月10日上午,“中韩曹洞宗法脉源流纪念碑”安立法会在普利寺隆重举行,时任普利寺住持的纯一法师与韩国曹洞宗宗正智明德瓒长老分别代表双方,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10—建设中的天王殿和大雄宝殿
听说现在洞山寺的当家师是古道禅师,我正是看了他的书《禅之旅——江西禅宗祖庭寻访记》和台湾作家邓美玲的《中国禅宗游——禅宗溯源之旅》而萌生到赣西北“跑一圈”的。

11—建设中的禅修中心
链接:
行程:10月4日下午3点半,从宜丰县花桥乡包三轮汽车到洞山入山口为4点许,进洞山寺参观下来是5点20分,三轮汽车送到花桥乡再到奉新县上富镇时为下午6点20分许,共计80元,此时,天刚进入夜晚状态。宿上富镇。今天的两次包车,每次至少多给了师傅20元。

12—洞山寺建筑全景
洞山风景区简介:洞山风景区经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区,总面积68平方公里,其中:内围景观四个(即洞山景区、黄檗山景区、五峰山景区、天子山景区);外围景观五个(即渊明故里景区、渊明湖景区、官山景区、南屏公园景区、天宝古民宅建筑群景区)。

13—中韩曹洞宗法脉源流纪念碑
洞山普利寺景区简介:风景区森林蔚立,古木参天,且有奇峰峭石、飞瀑呜泉。最具人文意义的洞山塔林,从唐至清保存完好的墓塔目前已发现近百座,这在全国也属罕见,其中良价真身塔“价祖塔”为唐懿宗敕建,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洞山“逢渠桥”为江西保存完好的三座北宋古桥之一;普利寺前的罗汉松。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树龄,甚为珍奇;洞山普利寺建有大雄宝殿、昆灵殿、藏经阁、僧房等,琳宇群集,蔚为壮观。此外,还有考功泉、木鱼石、夜合石、聪明泉、七仙桥、妙忠禅师塔及苏辙等名人所题摩崖石刻。

14—妙忠禅师(1902—2004年)塔
[普利禅寺]
始建于唐咸通中期,几经兴废,1988年重修。寺庙占地面积6806平方米,为曹洞宗祖庭。建有“大雄宝殿、昆灵殿、僧寮、藏经阁”等,总面积996.6平方米。
[逢渠桥]
位于洞山百步岸以上300米处。该桥建于宋绍圣五年(1098)。系同安张仲舒之妻雷四十三娘与其子裕禧用拾稻穗之积蓄捐资,为纪念良价禅师于此悟道而建的。此后,当地的张雷两姓人丁兴旺,人才辈出,雷四十三娘嫡玄孙官至左丞相,且在本族内无诉讼,故就有捐建洞山逢渠桥得福荫之说。该桥拱券以7个纵向单券并列组成,每券花岗石11块,77块矩形石排成7列,组成承重拱板,每列纵向与横向石缝皆相通。拱肩立有2个石雕武士为护桥神。桥全长15米,桥面宽4.7米,桥拱净跨4.2米,拱矢高2.1米,矢跨比2:1,属陡拱。桥面底部石拱上刻有建桥年月及捐建人、主建人名等。其“逢渠桥”三字,是当时县令钱鍪根据良价初来洞时,在此涉水相逢身影所作的《逢渠偈》而题写的。2002年10月在桥上建了仿古亭。

15—夜合山塔林
[夜合石]
相传该石能昼夜开合,是洞山的关锁,石下有“油盐井”。但因奸僧盗盐谋利,使自动启闭的石关和自动冒盐的盐井失去灵性。在洞山山口狭窄处有两块层叠的巨石。相传,这两块石头原来分立山崖两侧,象是两扇大门,入夜时分自行关闭,鸡鸣天晓又自行张开,故名“夜合石”(夜合山)。夜合石旁,有两个石井,会自己流出油、冒出盐来,供寺内众僧食用。后来,寺内有个奸僧假作鸡啼,诓开石门,盗卖井中的油、盐,井中从此干涸,夜合石也不再显开合之灵。北宋时期,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到洞山游览,在夜合石上题诗一首。此名“夜合灵迹”也就成了“新昌八景”之一。

16—这两本书促成了我此次的“赣西北访禅之旅”
[夜合山塔林]
有塔10座。建于1644-1766年间,所葬洞山普利寺30-36世住持僧。普同塔居中,是寺院普通僧人共同归葬之墓塔。塔为(穴下卒)堵坡式,高2.3米,座宽1.2米,底座为金刚宝座式,下二层四方无花饰,第三层刻忍冬壶门。塔身圆柱体,上置莲盘刹座,正反两面都开门。后门下通石砌四方地宫,深3米,长宽各1.5米。塔门凸刻龛座与小碑。上刻“普同塔”3字。其余九塔是灵会承塔、比邱古松塔、履贞德塔、慧芳建塔、无极信塔、碧云珍塔、阗玄性塔、淑耀杲塔、自若真塔
。
[红米埚塔林]
在洞山“古洞云深”坊左前500米左右的山头。建1741-1774年间。墓塔为蕴一禅师塔、直方来禅师塔、见月中禅师塔、雨庵澍禅师塔、墨亭海禅师塔、霁空明禅师塔。塔形相同,成一线整齐排列。塔后砌有罗围、中安墓碑,记述其生平业绩。塔林地墁石板,前有石柱。僧塔至今完好。塔林前另有僧墓14冢。

17—银瀑飞练
[银瀑飞练]
在逢渠桥上游的50米处,有一处近10米高的瀑布,水流跌落在直立的陡壁之下,形成了银瀑飞练的胜景,真如“白练挂幽谷,银帘抖玉珠”。每当晴天的正午,阳光直射瀑面,映出一道七色彩虹,人们疑为“佛光”。

18—木鱼石
[木鱼石]
逢渠桥西南80米处,崖畔上有一块硕大的黑石,宽3.3米,高2.6米。一头高隆,一头低凹,以其形似木鱼,叩击顶端能发出剥剥"之声而得名。相传,良价在洞山广为接引学徒,使世人纷纷信奉佛教,这可激怒了铁拐李(属道教)。他来到洞山要见住持,但不巧良价正在讲经论禅,不可骚扰。于是铁拐李在殿外大声喊叫,要良价出来回话。吵闹声惊动了良价大师,一出殿就认出了来者,说:“原来是你这八百年的不死鬼!”铁拐李接口道:“那么你就是五百年的败家精,我要叫你今日就败”。他当即抛起铁拐,良价见拐杖化成一座山丘,直往头上压来,用佛指轻轻一弹,那么即被定降在寺院右侧,成了“拐棍山”有来无往非礼也,良价随手将木鱼掷了过去,铁拐李见状逃遁,木鱼落在离寺一箭之地,化成“木鱼石”。

19—良价祖师塔
[价祖塔]
即良价墓塔。唐咸通十年(869)良价圆寂,唐懿宗追封“悟本禅师”,葬于洞山普利寺后山,墓塔名慧觉。墓塔前护以砌石,有拜台,石阶可通行人。塔形古仆,六方,高3.2米,宝盖宽1.2米。塔座两层,底层六方,均刻忍冬花壶门,第二层各刻如意草、万字、金钱、双金钱。塔身上有楣,下有托,楣托刻仰覆莲,角为六棱形。石柱中嵌石板,塔盖伞形,有瓦垅,六角飘檐。塔刹3层:莲瓣覆钵、相轮、宝珠。塔下面下端遗存“己丑敕建”、“师慧觉宝塔”9字。1983年省宗教事务部门曾拨款修复。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