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碧山云叟
碧山云叟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99
  • 关注人气:72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2011-10-17 14:28:10)
标签:

煦杲照

五峰山

常观

禅寺

净觉寺

分类: 古迹探秘

    据史料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高僧常观在此住持,这位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弟子看上了五峰山这块地方,踏破芒鞋,托钵而来,他的思想佛化成禅农,决定把自己定格在这里。与他同时投师百丈寺怀海法师的还有希运禅师。两个青灯佛子,一对袈裟头陀,一个在黄檗山弘法,发脉临济;一个在五峰山卓锡,承传清规。两人背山而居,聚首扬佛。晨钟暮鼓之余,或垅耕田园,或悬壶济世,或卜卦化缘,或莳花弄草,或博弈吟诗……一个抱元守真,创下机锋峻烈的临济禅风;一个操守笃定,重振日作而食的百丈清规。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1—五峰山净觉禅寺遗址1

                

                   南朝名寺净觉寺

               江西访禅记之六——五峰山净觉禅寺

 

     探访完黄檗禅寺,摩的又载着我前往五峰山,我想去看一看净觉禅寺。净觉寺开山祖师五峰常观是与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并称的百丈怀海三大弟子之一。车向黄岗方向前进。一路上,我们仿佛与诗人谢灵运、苏辙、黄庭坚、赵师秀等比肩同行,一步一诗地把访禅之情写在这满山绿荫中,其中南宋诗人赵师秀的《五峰山》七律最为贴切。

    峰形如掌翠相环,头白山僧引客看。

    积叶坏来泥径滑,斜阳移去石桥寒。

    近闻瀑布寻还远,易得菖蒲采极难。

    分我一峰于此住,自甘清趣愿辞官。

    赵师秀的诗写得很直白,在人生得意和失意的字里行间,希冀寻找到摧眉折腰与脱俗归真的解脱。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2—五峰山净觉禅寺遗址2

 

    不久,从坳溪村折向汪家槽,山口有一座南宋古桥攧雪桥,旁有一幅《卧佛图》巧夺天工。这是一块五平米见方的自然石壁,刻在石壁中的佛像,袒胸露乳,枕肘假睡、微笑、微醉的弥勒佛,好像一个烈日下锄禾归来在路边小憩的农夫平民。石壁的左侧上方直书“卧佛”两字奔突而又静定。

    从汪家槽再徒步1里多路,只见五峰如掌,荫静生凉。周边山形俨然僧人的道帽峨冠,鸟惊山间,风啸谷底。山边一幢土木结构的房子隐藏在绿树丛中,这就五峰净觉寺遗址所在地了。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3—“净觉禅林”匾额

 

    据史料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年),高僧常观在此住持,这位百丈寺怀海法师的高足弟子看上了五峰山这块地方,踏破芒鞋,托钵而来,他的思想佛化成禅农,决定把自己定格在这里。与他同时投师百丈寺怀海法师的还有希运禅师。两个青灯佛子,一对袈裟头陀,一个在黄檗山弘法,发脉临济;一个在五峰山卓锡,承传清规。两人背山而居,聚首扬佛。晨钟暮鼓之余,或垅耕田园,或悬壶济世,或卜卦化缘,或莳花弄草,或博弈吟诗……一个抱元守真,创下机锋峻烈的临济禅风;一个操守笃定,重振日作而食的百丈清规。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4—五峰常观塔

 

    我慢慢走到了净觉寺的山门旧址前,这个可以上溯1700年历史的“南北东西古道场”,堵墙黄瓦已经荡然无存。石碓、石磨、石墩、石钵、石缸散落在周边数里山中田里,给人错位的感觉。一块六尺来长书有“净觉禅林”的石匾,就横放在农家墙边。据说,这石匾上的字是净觉寺住持临济宗三十二世孙煦杲照的手笔(另一说为乾隆御题),章法从容,气定神闲,与临济宗的机锋峻烈大相径庭,有史说煦杲照是位不抱怨、不执着、不认同世事的诗僧、画僧和书僧,他将禅融入了文学和艺术的胴体之中。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5—煦杲照大师塔

 

    在农家屋舍(户主姓邱)后面,我注意到山上有两座保留较好的墓塔:一是覆钵型的常观禅师塔,这座塔的样子非常像黄檗寺的亦苇岸禅师塔。常观,唐代高僧,逝后葬此。塔高2.76米,底径3米。塔形如僧帽,无座。塔身覆钵形,塔刹4层;一座是煦杲照大师塔,亭阁型塔建于清康熙二年(1663年),应该说是较高级别住持的墓葬。这两座墓塔成为了南朝古寺净觉寺绵延至今的最有力证据。在这两塔后山上,我还发现了好几处塔墓,它们大多已倾倒,有些塔构件已不完整,字体漫漶不清,很难看看出塔墓中的主人是谁了,只有期待政府部门出面,妥善修缮保护,并请专家鉴定后立碑纪念了。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6—后山上遭破坏的不知名的墓塔

 

链接:
     五峰山,位于宜丰县黄岗乡境内,距县城50公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有归云、积翠、罗汉、月桂、拂岩五峰,俱称幽胜。上有五峰寺,即刘宋时武帝修建净觉寺也。”五峰山的净觉禅寺是南朝宋代开国皇帝刘裕在江南敕建的二百多座佛寺之一,也是江西最早的寺院之一,迄今已近1700年的历史。唐代大书法家柳公权曾为之书寺额。


7—宜丰·五峰净觉禅寺
                                                                7—生活在净觉禅寺遗址上的邱家人

    唐大中年间,高僧常观在此住持,被临济正传宗徒尊为祖庭之一,故与洞山、黄檗山同称为江南“三大释家祖庭”。清朝初期(公元1663—1741年),临济三十二、三十六世孙煦杲照、慈念等重振临济于五峰山林,击鼓传灯,为世人留下这佛教胜迹。

    五峰山峰奇瀑激,古迹荟萃,其中最有名的是常观墓塔、煦杲照大师塔、南宋“攧雪桥”、南宋摩崖石刻、卧佛像以及双龙瀑布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