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北大抢粮文化制度双保险教育 |
分类: 教育漫话 |
高校食堂“抢粮”事件是个隐而不宣的行为。受高校低价而相对卫生的就餐环境的影响,一些退休教职员工及校外人士来高校食堂就餐,并不是什么奇闻,并且越是好的食堂外来 “抢粮”者就越多。而在同一高校,在特殊的就餐时段,不同食堂人流不等,同学之间相互“抢粮”也是正常现象。在“抢粮”现象不严重时,也犯不着采取什么措施。
而北大主食“限购令”下的“抢粮”风波,反映出“抢粮”现象的严重和政策的无力。在物价飞涨的生活压力下,高校食堂正成为很多校外人士的不二选择,对于那些退休人员更是如此。北大为保护学生权益,确保学生食堂物价稳定而出台“限购令”,让我们充满期待,但是其得不到执行,有着文化和制度上的深层次原因,也需要从文化和制度上对症下药。
有制度无文化,制度难见效。为执行“限购令”,北大食堂已经有警示牌,且“三餐时会有值班经理定时来窗口巡逻,也有监控摄像头”,可见,该制度有一定保障。但只要所有人员没有形成“为他人着想,自己限量购买”的就餐文化,“限购令”就不可能得到有效执行。当大家都不遵守“限购令”,校外人士只想着自己得实惠,售卖人员有较多的人情考量,少量学生难遏制心中购买欲望时,不难想象,“限购令”就是“聋子的耳朵”,成摆设了。
同时,有令不行当思制度的疏漏。制度的制定,需要考虑执行的成本和监管的效力,而北大当前的“限购令”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不足。正如食堂人员所言,只要就餐者“用多张卡,多排几次队”,多一些恳求,售卖人员就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根本难以做到“限购”,因此,当前的“限购令”存在不少钻空子的通道,执行和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其不能得到较好执行也就可想而知了。
因此,文化和制度才是解决“抢粮”事件的根本途径。文化和制度相伴相生,有效的就餐制度一旦得到所有人遵守,会慢慢形成好的就餐文化,就不会出现“机会主义者”;而优良的就餐文化又能确保就餐制度的稳定运行。因此,为了让“抢粮”事件不再上演,北大要向就餐人员宣扬“维护大学生权益”,“遵守食堂规章”的良好文化,同时要出台切实可行的分流制度,让校外人员与学生争食毫无可能。清华大学为什么没有出现“抢粮”风波,因为它们将学生食堂和教职工食堂分设,这难道不值比邻而居的北大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