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34】十一上海高校行:复旦、上应技、上师大、华理、上财、同济、上大、上理

(2012-10-04 21:33:05)
标签:

复旦

软实力

同济

光华楼

上理

分类: 生活笔触

注:此文于2020年初进行了删改。

今年的十一依旧很热闹,之前的十一我基本是在武汉度过的,今年有机会在上海度过,感觉是不同的,最近几天主要是奔走在这里的高校中了,与同学一起,在联系感情的同时有不少收获。

复旦大学(复旦)去了两次,一号去是和同班同学,三号去则是与一些外校的原来同学。复旦校园面积很大,我们从正大门进,沿着主干道到其光华楼,其作为复旦跨入新世纪标志的百年第一楼,的确恢弘无比,高达142的光华楼,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据称,里面集办公楼、教学楼、图书室、实验室于一体,前面的广场更是人流不息,为复旦增添了不少人气。光华楼算得上是复旦现代化的标志之一,而复旦的古朴更为人称道,其创办于1905年,是首批多个计划的高等院校之一,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她在历史的长河中得到积淀和升华,终成世界和国内名校。最让我们触动的是复旦学生的闹中取静,复旦靠近商业中心区,其学生却并没有被一些物质表象迷惑,在一些自习室,透过玻璃窗,我们看到的是座无虚席,在喧闹的十一长假,他们可以静下心来学习,我想复旦的知名不仅在于其大楼的现代化,更在于复旦师生已经将求知当成了一种乐趣,他们追求的是思想上的愉悦,而不是过于世俗的享受,这种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是每个学生都应该学习的,我也相信,在其指引下,复旦必将创造新的辉煌。(补记:对于复旦大学校园、校史和校风等的理解,直到我成为复旦大学博士生后才真正深刻起来。)

术大学是我高中同学现就读的学校,她算是现代化大学的一个缩影。其奉贤校区是新建校区,建筑呈红褐色,却也难以掩饰其现代特色,是道路宽敞,校舍大气,食堂宽敞,宿舍设计人性化,加之不靠近市区,空气好,安静,适合学习。这都是很多新建大学的一些特色,其硬实力不可小觑。

上海师范大学(上师大和华东理工大学(华东理工,我们是在二号晚上去的,在漆黑中难以看清,因此感受不是很深。但有一点是无疑的——华理学校风景不错,面积不小,有小山,有沿着河岸而走的湖,有光亮的地方可见清澈的湖水——我一直认为这样的学校会因水而多一些灵性,学校的人会因水而多一些感性和柔美,因此一个大学没有一个湖将是一种残缺。

三号我们逛了复旦(于我是第二次)和上财,所感受到的复旦与第一次有些差异,但总体感觉是相同的,看到的上财则是对想象的一种颠覆。传统中的上财应该像我的第二学士学位母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或是我的第一学士学位母校湖北经济学院那样充满了现代和财经气息,去了才知道上财在财经类学校的名气靠的是其商科渊远流长的历史,靠的是其具备国际视野的大师,而不是大楼大舍,这正印证了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的大学定义。

四号的同济大学(同济、上海大学(上大之行同样卓有收获。同济大学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古典与现代化相结合的大楼、宽广的校舍、热爱学习的留学生、长长的河流与可以沿河静坐休闲的长凳、幽静的小山和亭子,这些都在这个校园里和谐的存在着,让人们享受着其美好。在这里我再一次感受到一所优秀大学的气息。

上大之行也是同学在此就读的缘故。上大的地理位置好,同样因其历史悠久而显得古朴,在一个不大的校园里理工科的教学和研究得以协调,宿舍的设置别具一格,在那里读到一些有关钱伟长先生探讨教育和研究生培养的文章,受到很大启发,使我对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有了深入的思考。不得不提的是上大的研究生入学教育名符其实,真正做到了让学生在思想上从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

最后就是我所在的上海理工大学(上理)。上理与复旦、同济和上财都相隔不远,其最大的优势就是其可与复旦相比的百年历史(始建于1906年),历史的轨迹留下来的是微损的道路和古旧的建筑,但是上理最值得欣赏的应该是其百年的文化积淀和在沧桑中的教育坚持,上理的管理人性化十足,尤其是老师们的对学生的尊重,同时大家都在为这所学校的百年复兴大业而努力,这需要时间,但我想已经不远了。(补记:我在这里读了三年的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纵观上海的这些学校,可以用两个标准来衡量,一是硬实力,二是软实力。硬实力包含学校的楼宇和设备,也包含着管理;软实力主要是学校文化,即师生的求学态度和学校的文化底蕴,更深的角度可以包括学生身上的那种青春自信。从从某种角度上讲,一所优秀的大学,必须是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硬实力是否真的跟得上时代步伐,软实力是否真的能够同化师生,这是高校相关人员应该思考和付诸行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