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我们时有耳闻,其中就父母到底该不该打孩子的疑问,大家各持己见。打吧,貌似也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也给孩子心理上造成了阴影。孩子犯了错误不打吧,好说歹说,缕教不改……可真让做父母的为难。在70后、60后孩提的记忆里,被父母打屁股、被老师打手掌的,好像是家常便饭,这不,我们这几代人也就这样被父母打过来了。
纵观我国的古代教育,从史料、古代小说、传记等书籍中可以看出,古人相当注视礼节,三常五德同,内孝外弟,出必告、反必面都是每个孩子必须从小学习并付出实际行动的的道德修养。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些许启发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孩子,有时候也是必要的。
刚刚又看了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的《亲子七日谈》“棍棒底下出孝子”感觉和上一次一样,还是没有看明白,节目还是和稀泥,还是没有弄清楚到底该打还是不该打孩子,结论就是打也行,不打也行,自个看着办。
实际上,当下的主流观点特别是专业的观点认为,不应该打孩子也不能打孩子,好像这已经成为文明人的共识。事实上这是一个教育误区,一个天大的教育误区!
中国几千年以来为什么都一直打孩子,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难道都错了么?中国过去的戒尺都是干什么用的?真是用来打人打孩子打学生的吗?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的戒尺可以说是文明之尺,是进步之尺甚至是科学之尺!因为戒尺就是规章制度,就是学生守则,就是界限,就是尺度,就是权威,就是尊严,就是爱心,就是技术,就是红绿灯,就是标准。总之,戒尺是中国人的导航仪,戒尺指引着我们中国人前进与发展的方向!
随着所谓社会的进步,戒尺消失了,代之以家规校纪,然而好像效果不佳。我建议在中国学校恢复戒尺,作为象征性的教具使用(上面刻着校规校纪),因为中国的孩子需要戒尺,因为中国人形象思维惯性心智亲望着戒尺!说来说去,戒尺是教育的工具,更是教育的法器,而不是打人的凶具,戒尺周身写着的都是科学文明道德,而不是暴力殴打残忍!所以,不管是打孩子的手还是戒尺,都应该是教育之手教育之具,在这个意义上说,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不打孩子就是纵容放任孩子。而外国的最新研究也表明,打孩子益处多多。
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心理学教授Marjorie
Gunnoe女士在由“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主办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研究成果表示:“和出名一样,打孩子也要趁早,而打孩子的最佳时段是2岁到6岁之间。”Marjorie
Gunnoe教授研究儿童体罚课题超过10年,这次研究的样本是2600名十几岁的少年。研究结果发现,那些直到6岁还挨打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性格特征的表现都优于那些从未挨打的孩子!研究还表明,6岁之前挨过父母打的孩子,上学后很可能成为校园里的好学生,更愿意做社会公益工作,而且冒险和考大学的欲望,会比那些从来没有挨过打的孩子强烈得多。而在7岁到11岁之间还挨打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优于那些从未挨打的学生,但是在一些性格行为特征表现逊色。相对而言,只有那些一直被父母打到大的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在各方面都不如那些从未挨打的孩子!
当然,该打不该打如何打也要根据孩子的人格类型来决定,这就需要老师家长深入的思考与学习。总之,此打非彼打,教育孩子就是打孩子,不打孩子才是教育的真正误区!正是不打孩子的教育误区才导致中国的孩子问题百出,乱象频发。所以,为了孩子,为了中国,让我们学会打孩子吧(非教育之打除外)!
作者:宝家义 blog.sina.com.cn/jiabenjiaoyu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