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和蝈蝈
(2023-12-20 07:22:30)夏虫
夏天的虫,最厉害(鸣声最响)的要算知了 (蝉)了。夏日树下,都是他们的天地(都是他们的声音),当然其实他是在树歌唱。旧时说他餐风吸露,赞他高洁孤傲,不妄取。其实他们吃的不是风和露,而是他紧抱着的大树树皮底下的汁液。鸣声响歌声欢则是为了吸引异性,结成配偶,产卵传代的,因为在树上高歌的日子不会长,必须抓紧时间,到秋天就不大行了,如果还能听到蝉声,那也只能是几声凄厉几声悲戚,近乎垂死哀鸣的了。所以人们说夏虫不可与语冰,你不可以和知了去讲冬天的冰雪,他们不会懂的。
除了蝉,还有叫得响的是蝈蝈。他们本来是生活在田间地头,不像知了那样吸取树木汁液为食,而是伶牙俐齿。会直接咬食植物(作物)的茎叶花果,还会捕捉田间其他昆虫充饥,而且食量不小。他们的鸣声也是为了寻偶,但是却被人们看上,捕捉回来关笼子里,养着可以让他尽情鸣叫一个长夏直到深秋。在小笼子里蝈蝈显然找不到异性伴侣,但是他还会一天天继续,鞠躬尽瘁,发声不止,直到天气变冷,到他无法忍受的时候,才会几声凄厉几声悲戚,最后安静地结束自己的残生。人们看上了他们这一特点,发现商机,蝈蝈就成了一种商品,而且是一个销量不小的大宗商品,甚至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蝈蝈饲养营销。捕捉蝈蝈,乘农闲到城镇去卖钱,本是少数农人的小副业,现在就有了蝈蝈养殖专业户,用大棚或者温室养一群蝈蝈成虫,让他们有吃有住,然后留下虫卵,亲虫死去,虫卵过冬,明年就有大批商品蝈蝈可供装笼行销了。这种蝈蝈的市场竞争力,会比少数农人的家庭副业蝈蝈大,而取代之。为什么没有知了养殖?虽然知了鸣声响亮,但是他吸树木汁液为食,不适合家庭喂养,不能成为家庭宠物,所以要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只能是被当做鸟类的飼料或特异餐点的食材,即使是有市场需要也不会有蝈蝈市场那么大。
饲养蝈蝈渐渐取代野生蝈蝈占领市场,对城市顾客好像影响不大,但是如果是一个多年买蝈蝈养蝈蝈的老顾客来说,对比多年情形看,变化不同还是有的。
一是上市时间,过去农家副业,从北方到江南,以苏州为例,一般在端午节或早一点四月十四日神仙庙会期间,苏州街头和庙会上,就是养家购买的时间和地点了,后来饲养场蝈蝈就要提早几十天,在五一长假甚至节前一个多星期就有上市了。这些早蝈蝈甚至有的还没有完全长成,要买回去过几天才会发声。摊贩自己也知道,所以会对顾客言明,并保证说,你买回去若五天不叫,拿来换好了。而副业蝈蝈还是要到原来的时间过来,而他们每个摊一车(自行车)蝈蝈,要不了三五天就回去了,也不会发生不叫调换的事。还有这农家副业卖蝈蝈,一年一次而已。过了这一次就要明年早来了。而饲养场蝈蝈,则摊点或小店里常年有货,初夏开始一直可以卖到初冬(那时卖冬蝈,就不是夏虫了,可以冬天养一冬,不过我没试过)。第二是包装,蝈蝈是装小笼子卖的,北方农人用的是农家秸秆皮自制的小笼,是那种高杆作物,高粱芦粟一类秸秆皮做的。苏州人家买回来往往要给他换笼子,乔迁到比较宽大雅观一些的竹木笼塑料笼中。而那原始秸秆皮笼是没有门的,只有把笼子剪破才能让虫儿乔迁。饲养场蝈蝈装的是小型塑料笼,买回不换笼子也可以养,不过就是喂食和清理不大方便,放在家里也显得简陋一些,所以家中有比较大些好看些旧笼(或新购)也会换一换笼。那小笼也没有门,是上盖和下底扣在一起成为一个笼子,把他上下扳开,让虫儿搬入新居,其实也不很容易做到,不巧会逃出笼子,费人手脚。两种不同的小笼都不卖钱,都近乎一次性,成本大概也不大,甚至可以忽略,所以那种秸秆皮小笼现在就比较少见了。第三是个人发现(或感觉不一定真),过去养野生捕来的,好像来得晚(上市迟),回去也晚(可以养到深秋)。这人工孵化养大发售的,上市早可以先听为快,或许也寿命较短,退得也会早一些,于是就有了一个百日虫的说法,养三个月就算够本,四五月间买来,暑假中就完了。不过若觉得夏天还没过完,蝈蝈季节也应没有过完,再去补买一个新的,也是买得到的(大概蝈蝈早养成也会早繁殖,这时买到的很可能是这年的第二代第三代虫儿了)。今年初夏四月下旬,我是买了两蝈蝈,后来中途死了一个,可能是我喂的食物有农药残留,那时我又补买一个(可能就是第二代的了)这一个就比那第一代的活得长,到现在天很冷了,昨天下雪,今天外面零度到五度,室内十二三度样子(前几天就也是很冷的了)。这仅存的蝈蝈比较安静一些,不很鸣叫,但是若我一开空调,室温提高,他就会鸣叫起来(昨晚和女儿视频通话,北京和北美新泽西,她们都听到了苏州家里的 虫声),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