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校
(2023-12-11 07:37:02)
标签:
文化 |
百年老校
苏州历来是一个文化城市,甚至有一个笑话说苏州著名土特产中有一项是状元。发展到现在,苏州的百年老校就比较多,小学大学中学都有。近日在报纸上电视里,见到一些有关的介绍,介绍一所所这种老校的过往和现状。此类文字或影像资料,往往就是这些个学校方面或和学校有关人士(在此校上过学或工作过的人)所作。
百年老校,有的一百年,有的一百十年,一百二十年。还有更多年的。但是所见一些文字和影像资料,往往开头部分和近年部分比详而中间部分略而中间几十年往往更少言及,好像如此,但也只是个人所见所感如此。我想早年的事,现在是找不到亲见亲闻的人来叙述证明的了,但是可以有当年留下的文字或图片资料,所以要写百年老校,这一部分内容是找得到的。那些学校多是始建于民国早年过着或者晚清时候。经过二三十年或更多年,许多当时就是名校了。一九四九年以后,学校经历了较大变化和事件,曲折和反复也影响了资料的连贯性。以后又在全国的动乱中,散失了不少宝贵的资料,种种原因,使得有些百年校史会让人觉得中间些年比较薄弱。而到近几年几十年,则人都在,事也刚过不远,而且材料的收集和积累也受到空前的重视。。所以刚才所说前后两端两段的比较丰富是很自然的事。
两头重而中间轻,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今天或近年才被发现,大概二十年前,校方(一所百年老校)就注意收集资料,还组织了写作班子,曾到我家征求意见收集资料(因为我是52年进校执教,92年退休的),我也很愿出一些力,提供过自己写的当年几位老教师的文字并且也代为邀请一些六十年代早期校友写写回忆资料提供给母校,等等。这些东西,对于校史馆的资料收集,想来是会有些价值的。但是在校方或者有关方撰写百年名校宣传文稿等等时,却很可能被认为不尽符合要求,不合宣传要求,对提高学校知名度无贡献,等等,而不大会被注意到了。
在微信朋友中和一些有几个人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群里,近日我收到一个题目叫“苏州五中轶事”的回忆文,除了讲当年到现在校舍房屋的沧桑变化外,还写了自己在此校读书六年的回忆,特别是关于初高中六年遇到的老师的回忆,六年里经历过五位班主任,语文数学以至地理老师,一共写到十几位二十位老师,有的有具体生动的事例和语言,有的是简单概括的印象等等,但是可以看出作者他十几岁时遇到的老师,过去了四五十年,还被他记着没有忘记(虽然可能有些记错,例如老师的姓名,当时可能也只知姓而不大知道名字),而且用一个历史名词来说,他对这些老师,还抱有不小的“温情和敬意”(读者可以读得到)。这位作者是一九八四年此校高中毕业的,算起来那高中三年正是我从苏北回苏州刚回学校的前三年,其中我也教过这个班的数学,而且担任过大约一年的班主任,他也自然写到了我,而且不是一句两句,有我在课堂班级的作为,有我和他个人间的交往
等等。所以其他校友和我有联系的,好几个人就转发给我看或者转发在同学群里让大家看,甚至有位当年老邻居,竟从美国把这轶事转到北京我女儿处转发到我这里。五中学校办公室,也从离退休党员干部群里看到,并转发到我处。办公室主任称,此文中说到的老教师,很多我都不知道(可见此文确有史料价值,至少对于其本校,其实对更大范围也一样有价值),
史料价值是客观的,但是对不同的读者却会引起不同的感受。有的会喜欢,认为好;也会有人不同意,也就是认为不好了。把此文转发并转给我,一般是认为此文可读,我可能也会喜欢,才这样做的。但是也有一朋友,怕我会生气,特告诉我作者他没有恶意
,劝我不要介意。这位朋友是好意,他也没有认为此文不好,只是怕我误会作者,当成他对我有恶意吧。其实我对作者写此文时对母校的深情是看得到的,遗憾的是他写到的事(关于我的事)许多我竟不记得了,甚至连这位同学的姓名也想不出来,虽然文中他还附发了当年我在他毕业留念册上写的题词(他把他自己的姓名隐藏,但我的签名
还在)。后来有同学告诉了我他的姓名,但是我还是想不起来更多的事。真抱歉。
百年名校一百多年,动人的往事多多,宣传材料可以多写有过多少名师,毕业校友有谁谁有多大贡献,历年取得多少成绩,受过多次表彰,现在又怎样怎样,等等等等,有许多许多出现在日常课堂上师生间的大事小事,写文章时可能提不到,然而在人们心中或许会历久而犹存,如果被写出来,就可以称作轶事了,那些亲历其事,亲識其人的读者,自然会倍感亲切,而对其他读者,也不会是没有意义的吧。
轶事和逸事两个词应当是有区别的。所说原文写的是逸事,我转述时写成轶事了。不是有心改动的,是笔误写错的。看来还是逸事较好。
前一篇:2023年10月06日
后一篇:蝉和蝈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