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坏孩子”王小波

(2014-11-11 15:43:08)
标签:

杂谈

http://s12/large/002iq1Pjzy6NwKLmp5xbb

《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传》

房伟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年8月出版

王小波是当代最有创造性的作家之一,他生前鲜为人知,死后却声名广播。自1997年去世后,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出版,评论、纪念文章大量涌现,出现了持久不衰的“王小波热”现象。

房伟是王小波研究领域有独特心得的青年学者。王小波的作品,他研读了十七年,从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他的硕士论文即以王小波为题,后以《文化悖论与文学创新》为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从而奠定了在王小波研究领域的地位。本书通过大量的采访、回忆、论述等资料,加上作者对于王小波研究的独特心得与感受,以通俗的语言描述了王小波的一生。

 小学时代的王小波,按照世俗的标准,根本不是一个“优秀学生”,更算不上“天才少年”。据儿时的朋友回忆,王小波从未当过班干部,最大的官就是管着扫地的小组长。对他看不上眼的老师,他干脆不予理会。这对于当时的教育环境来说,可以说有点惊世骇俗。他在杂文中自嘲说,自己很早就不是好孩子了。仅是因为揪了女孩子的小辫,就被老师当作了“坏孩子”。王小波经常上课发呆,其实是对老师讲的东西,已经了解了,所以不再感兴趣,神游物外,心骛八极,要不就是看其他的书。但老师们大多受不了这样的学生,通常会有一个尖锐而严肃的声音斥责他:“王小波,这个问题你来回答一下!”

 而小波通常直通通地站起来,也不解释,反而继续发呆,简直要把老师气得鼻子冒烟。

 “坐下吧!”老师和小波比赛定力,最后大多以老师妥协为主。然而,因为上课老发呆,老师们给王小波的成绩都很低。当时的小学成绩是五分制,而王小波单是因为站起来拒绝回答问题,就吃了很多一分。有的时候,王小波拿回家的成绩册,还会有一些零分。

 但发呆并不代表王小波的智力有问题。有一次,全校数学竞赛,王小波不声不响地拿了一个一等奖,让父母和老师们大吃一惊。王小波生性沉静,但性格叛逆,不喜欢乱哄哄的场合,尤其不喜欢参加学校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他的作文好是大家公认的,但他很少参加作文竞赛。他不太在意分数。多年以后,在小说《绿毛水怪》中,他还对教育制度大加讽刺。小说写了两个坏孩子妖妖和陈辉,他们联手捉弄了虚伪的刘老师和教务处刘主任,而老师讨厌妖妖和陈辉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太复杂”:

 我经常把老师最宠爱的学生心里那些不好见人的小小的虚荣、嫉妒统统揭发出来,弄得他们求死不得,因此老师们很恨我。就是老师们的念头也常常被我发现,可是我蠢得很,从不给他们留面子,都告诉了别人,可是别人就把我出卖了,所以老师们都说我“复杂”,这真是可怕的形容词!

 王小波特别讨厌教育的虚伪,说一套,做一套,假模假式,不是鼓励孩子们培养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将愚昧的服从意识和僵化死板的知识灌输给他们。学校教育既然令人失望,王小波就另辟蹊径,寻找“野路子”——自学和广泛的阅读。他从小就是一个“杂家”。王家的藏书很多,但王方名却不让孩子们看,王小波喜欢偷偷溜到父亲的书房,和王小平一起分享读书的喜悦。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他曾描述过和哥哥一起“偷书读”、虽“挨揍而不悔” 的乐趣:

 那时候政治气氛紧张,他把所有不宜摆在外面的书都锁了起来,在那个柜子里,有奥维德的《变形记》,朱生豪译的莎翁戏剧,甚至还有《十日谈》。柜子是锁着的,但我哥哥有捅开它的方法。他还有说服我去火中取栗的办法:你小,身体也单薄,我看爸爸不好意思揍你。但实际上,在揍我这个问题上,我爸爸显得不够绅士派,我的手脚也不太灵活,总给他这种机会。总而言之,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一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

 放学之后,他也喜欢去西单的旧书摊“蹭书看”,七七八八地看了不少杂书。王小波读书非常快,记忆力超群。小学二三年级,就开始看《水浒传》、简本《聊斋志异》、《世界童话故事》等。姐姐王征还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王小波就能大段大段地背诵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而当他读了《十万个为什么》,就成了家里的“生活顾问”,上至天文地理,下至生活小知识,家里人都来问他。哥哥王小平则在回忆录中写到,有一次,他和王小波比谁看书快,结果,一直以捷才而自负的小平却败给了弟弟,小波一个小时最多能看一百三十页书。 王小波也特别喜欢马克·吐温的小说。长大后,他保持了对幽默作家的喜爱,后来又喜欢上萧伯纳。他特别喜欢那种“佛头着粪”式的讽刺与狂欢。

 正是这种“杂家”教育,培养了王小波的文学口味。在小波的姐夫姚锐戈先生的帮助下,笔者曾访问过王小波生前居住的一间宿舍。在这间宿舍里,笔者看到了王小波的大量藏书。文学类的书籍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西方文学名著,包括具有先锋性的西方当代小说;另一类就是中国传奇演义、民间故事。其实,还在孩童时代时,王小波就在逐渐培养这种阅读口味,这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发的。经典的西方文学,特别是西方的幽默文学,充满了童话趣味的、有想象力的作品,和充满了野性活力的民间故事,成为王小波反思现实社会,进而形成独立思考能力的阅读经验来源。他终生保持了对《十日谈》《变形记》《巨人传》等书的喜爱,经常在杂文和小说中提到。

 他喜欢的大多是属于西方经典文学的“支流”、甚至有“思想异端”的叛逆色彩的作家作品,从奥维德、拉伯雷、博马舍到近现代的萧伯纳、马克·吐温、杜拉斯、奥威尔、卡尔维诺、梅内耶克、伯尔甚至虐恋小说家萨德、波林·瑞芝等。1996年,他在和朋友张卫民喝酒聊天时,还言之凿凿地说: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只发对了两个人,一个是罗素,一个是伯尔。 这种不同的文学思维谱系,不能说是最好的,但绝对是独特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