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大清国没有秘密
(2011-09-07 11:37:37)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钩沉 |
晚清局势可喻之以赌局。上半场出场的主要角色,以大清帝国为一方,以列强为另一方,清国的底牌已不小心外泄,列强的底牌清国却并不知晓,其结果只能是清国的溃败。
鸦片战争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在这场战争中,双方的军事实力颇为悬殊,这当然是英国获胜的重要原因,而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是封闭的中国处于“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对虎视眈眈、摩拳擦掌的“外夷”来说,大清国没有秘密!
1840年9月19日,澳大利亚《悉尼公报》转载一篇早前刊登在英国《观众》杂志上的文章,足以说明英国人对中国统治者的了解到了何种程度。作者在谈到林则徐时说:“如果中国皇帝发现林则徐对英国采取的严重不正当的行为背叛了国家利益,他将会剥夺这位有过失的公仆的双眼花翎。”
这位作者的预测与道光帝的反应大致不差。根据《清实录》的记载,道光二十年九月三日,即1840年9月28日,道光帝在给内阁的上谕中说:
前因鸦片烟流毒海内,特派林则徐驰往广东海口中,会同邓廷桢查办……乃自查办以来,内而奸民犯法,不能净尽;外而兴贩来源,并未断绝……此皆林则徐等办理不善之所致。林则徐、邓廷桢着交部分别严加议处。林则徐即行来京听候部议。
次年6月28日,道光帝再斥林则徐“乃办理者未妥协,深负委任……着革去四品卿衔,从重发往伊犁效力赎罪”。
另一个例子是,……
岂料这几道密谕中的内容很快被英国驻华官员完全掌握,通过情报共享机制,又将其传达给美法等国驻华官员。在写给时任港督包令的一封信中,美国驻华公使皮特·帕克惊叹道:“在这个伟大帝国的官员们之中,一个像叶名琛钦差这样位高权重的人,竟能堕落如斯,以至于误导其君主,使其国家卷入最严重的灾难之中。”包令则在写给帕克以及法国驻华公使布尔布隆的书信中说,这几道密谕是“条约国之间应精诚合作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几个月之后,英国军队卷土重来,并与法国军队组成联军,一起入侵清国,彻底摧毁后者薄弱的防线。
100多年前,英国人对中国军事情况的了解到底有多少?
这得从1793年英国的马戛尔尼勋爵出使中国说起。
……
(摘自易强著《帝国即将溃败:西方视角下的晚清图景》,中国书店2011年6月出版)
详见2011年9月6日《作家文摘》1466期4版 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