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成英雄”的堕落与扭曲的英雄认知机制
(2014-11-04 21:17:56)
雷楚年,当年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从曾经那个瘦小的学生娃,变成了如今微胖的犯罪嫌疑人——成名后他借着自己的名气,声称可以通过自己所谓的“关系”,帮人找空姐工作、帮人就读重点中学、购买驾照等,被控诈骗了21人共46.3万元。(11月3日《成都商报》)
从抗震小英雄,到犯下重大错误的犯罪嫌疑人,雷楚年的人生轨迹,让人唏嘘。对他的堕落,网友各有解读,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三点:一,社会环境害了他,二,本性使然,或者两者皆有。笼统的归因,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解读,难以挖掘背后细致入微的生成机制,解剖导致雷楚年悲剧的各种动因,并试图找到一些避免此类悲剧的方法,或才是我们关注雷楚年案的真正意义。
不可否认,是偶然因素促成了英雄雷楚年。2008年地震发生时,雷楚年不顾个人安危勇救7名同学,其中体现的勇气与能力,于一个初中生而言,的确相当不易。但正如很多人说的,紧急时刻的救人行为,多出于本能,也与个人胆量大小有关。救人固然高贵,但并不能就此推测一个人一定具有各种优秀素质。经由此事,雷楚年的英雄形象不断被挖掘、塑造,充其量只能称其为“速成英雄”。
偶然性因素造成的“速成英雄”,一方面,只能说明其某些方面素质较好,其他方面的素质比如法治观念未必同样过硬;另一方面,“速成英雄”的偶然性生成机制决定了其缺乏稳定性,一旦遇到各种诱惑,很有可能会蜕化变质。实际上,这更是人性,在诱惑面前,谁都可能“叛变”。古代官场“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即是此理。
对雷楚年而言,倏忽而来的各种荣誉给其带来了观念与资源上的各种不适应。成为英雄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初中生,成为英雄之后,他成了被全国标榜的偶像。藉由此,他享用到了不同以往的资源,并获得了与高层次人物、机构打交道的机会,所有这一切,都有可能使一个十几岁的青少年迷失自我,并形成一种权力虚幻感,认为可以通过“关系”就可以搞掂一切。缺失了笃定正当的自我价值要求,很有可能形成对这些与自身不相匹配资源的过度依赖并误入歧途。
事实正是如此。雷楚年的诈骗手法,就是靠自己的“关系”:能帮女友当空姐是因为自己认识“一家航空公司前董事长的儿子”,能帮孩子进重点是因为“在教育局有关系”,能帮人买驾照也是因为“跟交警队有关系”。但他“根本就办不到”。而他利用根本不存在的能量屡屡骗取他人的信任,又是因为“英雄”光环上的特殊涵义:“英雄”不只是一种荣誉,更有着获得资源的政治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说,雷楚年一步步迷失,与荣誉政治化、物质化的评价体系也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