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的“自理焦虑”转化为行动力才有意义
(2014-11-04 21:16:40)
河北一名县委书记感叹:虽然坐了无数次飞机,但取消贵宾厅等细致服务后,我比刚进城的农民还懵懂,订票、取票、换登机牌等,不问就不知道,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11月3日《人民日报》)
县委书记一句“不会做飞机”的感叹,无意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机场快速鉴别领导干部的指南:如果看到一个穿着体面却又不会换登机牌的人,在焦急地四处求助时,那多半就是平日里威武而庄重的大人先生了。然后你可以咧着嘴在朋友圈里写到,“我看到一个不会坐飞机的县委书记哎,笑cry!”几小时内,一大拨点赞党将会陆续赶来。
坐了无数次飞机,却不会订票、取票、换登机牌,这般神奇的悖谬,就在众多的领导干部身上上演。平日里习惯了身边秘书为自己打理生活上的一切,出差有人订票,看病有人挂号,生活能力长期得不到训练,自然就会慢慢退化,一旦“生活小帮手”不在身边,陷入“孤苦无依”的境地,实属必然。
平心而论,县委书记感叹“不会坐飞机”,并不是在表达不满,而是在表达焦虑。机场贵宾厅的关闭,给平日里习惯了“被服务”的领导干部带来了全方位的不适。可笑的是,最让他们不适的,竟然不是“官念”,而是身体。以往被秘书包围的生活,“硬性”规定了官员的日常生活是被动的、舒适的、可预期的——“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旦这种生活方式被打破,需要官员自己单独行动时,他们竟然不能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身体。而这,不过是一个作为一个正常社会人最起码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