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利他主义成为内化于心的道德准则

(2014-10-09 15:22:09)

                   一个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道德社会

                  让利他主义成为内化于心的道德准则

                            王言虎

浙江仙居人戴杏芬今年45岁,和丈夫在临海经营一家面馆。用她的话说,钱赚得不多,但日子过得很满足。不过最近,她的生活里出现了一点波澜——21年前她曾收留过的一个流浪男孩现在发达了,送来百万重金酬谢她。不过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说,帮助人是应该的,不求金钱回报,对方能感恩,让她很感动。10月8日《大河报》)

 

一边是助人者婉拒酬谢,不求回报,一边是受助者苦苦找寻,知恩图报,助人者戴杏芳与受助者何荣锋,用他们各自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勾勒了一副温馨祥和的道德人性图。两人之间的道德互动,也向全社会完成了一次有力的道德宣教。

 

不需要太多勇敢,只需要一点良心的柔软。行善就是这么简单。戴杏芳21年前对几个流浪小伙子的救助,简单到再普通不过,“让他们进了家门,给他们做了一桌饭菜”。但这么一个小小的善举,对身处困境中的小伙子而言,产生的感动却是巨大的。越是身处困境,越容易记住别人的好 ,即便这种好小到微不足道。也正因为这样,何荣锋方能坚持不懈寻找恩人,并拿出百万重金酬谢恩人。

 

实际上,“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慈善精神,本就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儒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首先讲立德;孟子讲,“恻隐之心,人之端也”;墨家也讲,“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传统中国哲学,诸子百家虽立说不同,表述各异,但其学说,无外乎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道德学说上,也纷纷指向建立一个稳定的道德共同体。为仁由己,各有路径,传统文化门派不同,最终还是教人行善。我们现在助人为乐、酬谢恩人,实际上仍得益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教益。

 

人与人之间的慈善互动,你施恩,我报恩,从实际效果来看,还是一种可靠的民间互助。当个体命运由于各种先赋与后赋原因,被时代机器抛到孤苦无依的境地时,结成民间共同体,相互扶持,就是一个良好的求生选择。这种民间互助,开始时可能表现为抵御风险,经过一段时间便可能产生亲情,将双方或多方紧密地连在一起,成为一家人。

 

回看戴杏芳与何荣锋的互动过程,戴杏芳虽然婉拒了何荣锋的百万酬谢,但双方也通过几次探访与游玩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们之间的这种互助,因为21年前在何荣锋最穷困潦倒时候的一次救助,并由此产生的对何荣锋事业上的巨大帮助,而更具有凝合力。这种感情纽带也更为紧密,透出更多的人情味儿。

 

    助人为乐也好,知恩图报也好,本质来说,是一种高贵的利他主义。在风险重重的现代社会,利他主义终究不会是我们社会生活的一种装饰,相反,恰恰是社会生活的根本基础。每个人在其他人有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将利他主义内化于心,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变好。须知,一个好的社会,必须是一个道德社会。每一个社会人,都应该拿出个体实践,为建立一个道德社会而努力。

 

链接:http://news.sina.com.cn/s/2014-10-08/040030955497.shtml

 

 重庆晨报   长沙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